浅析小城镇建设发展思考
时间:2022-08-15 04:42:00
导语:浅析小城镇建设发展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镇位于*县东南部,东界松洋、九峰,紧邻苍南,南连雅阳、柳峰毗福建福鼎,西北接东溪、凤洋,是浙南边陲的一个山区小镇。现有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08个自然村,人口1.9万人。境内平均海拔420米,以山地为主,面积为48.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178亩,林业用地55742亩,其他用地17256亩。属于中亚热海洋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春夏冷热同步,秋冬炎热温和,高山云雾弥漫,低山丘陵湿润。年平均降雨量在2008.8毫米,平均日照时数1716小时,无霜期240天,冬季平均气温14.7℃,夏季平均气温25.1℃。境内群山叠起,海拔多为500—700米。整个地势从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南西北分别有四条溪流汇聚于下桥汇入沙埕港水系,素有“泗水回澜”之称。全县的交通大动脉58省道贯穿全镇6个村。东到沿海高速公路分水关段接口30公里,西至县城30公里,到承天氡泉15公里。文福线(文成—福安)与58省道在我镇境内成“十”字型交叉。地理位置优势明显,交通十分便利。
*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旅游资源丰富且独具特色。境内连成一片的景区共136平方公里,大小景点上百个,有具有考古、科研价值的古廊桥、古民居、包氏宗祠,具有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的浙南临时省委成立旧址、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馆、红军路等红色旅游线,还有陶冶情操,静人心沛的自然景观。其中堪称古桥梁建筑的瑰宝,具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潜力优势的木拱廊桥的代表就是*的“姐妹桥”。有闻名遐尔的古廊桥,是一个风景优美、商贸繁荣、文化气息浓厚的古镇。农民以农业种植、养殖和经商相结合,是劳务输出较多的高山水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要与时俱进,创新观念,立足实际,开创出与之相适应发展之路。本文试从*城小镇建设发展方面阐述*经济发展的劣势和优势,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历史和地理条件限制造成城镇功能缺失。由于先天性的缺陷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使*的城镇功能不完善与发展预期的矛盾日益突出,集聚和辐射功能得不到培育和发挥。由于基础差、底子薄,设施老化,改造和新建政策处理难度大,投资成本高,公共设施量大面广,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进一步吸纳外来人口的能力不足,严重阻碍了小城镇的进一步做大。
(二)无序开发造成历史遗留问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从“撤、扩、并”以后,为了加快以白粉墙为中心的城镇建设,改变城镇建设的落后局面,从一九九四年起,先后建立了六个开发区。因开发单位繁多,有政府、政府委托、村集体以及个人的股份形式开发,造成土地资源浪费。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失控,大多数建房户未办土地、规划审批手续等混乱局面。共有177间房屋未批兴建,占地面积9558m2。其中规划有47间未批,*二中后面12间地基因二中规划控制中无法建房。这些沉淀的历史遗留问题一时无法得到妥善解决,许多难点问题解决的难度很大。这给下一步的正常工作开展和*中远期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三)城镇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标准不高,市政设施严重滞后。一是没有垃圾中转站,造成收集点垃圾清运不及时,二次污染严重。二是主要街道仍无垃圾桶、果壳箱,存在不少卫生死角,有些地方成堆垃圾清运不及时,有的街道未列入保洁范围,有的饮食店的油烟随意向街道上排放,门前“三包”责任制也未真正落到实处,溪流受污染的问题还很严重。三是公厕数量少、档次低。四是没有公共停车场,公共停车点,导致车辆乱停乱放。街道上车辆来往无序,人车混行,机动车、非机动车甚至公交车都是随意行驶、随地停靠。此外,还存在建成区公共绿地不足等问题。
(四)小城镇建设发展的“瓶颈”制约依然存在。效益农业增效增收不明显,农民收入偏低,增长不快,全镇经济整体实力薄弱,村集体收入严重不足,农民增收渠道不多,贫困人口还占一定的比例,脱贫的难度仍然很大,镇财政十分困难,投入建设资金十分有限等。
二、制约*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体制因素造成历史遗留问题。一是在现有的县乡体制下,小城镇还不是完备的一级政府,只是一级事权,而没有全面的财政和行政权,严重影响了小城镇独立地制定和履行规划、进行建设和管理,也影响了小城镇的生财理财积极性。二是条块分割的格局,政出多门,使乡镇往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协调部门关系。三是九十年代初的乡镇“撤扩并”后留下的后遗症,使县级决策层心存余悸,求稳怕乱。加上撤并后确实给山区部分地方的群众办事带来了不便,因此在县域城镇体系总体规划上,对做大中心城镇态度不明朗、行动不坚决、力度不够大。四是重点不突出,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昔降细雨,加快城镇化进程往往成为一般性号召。一些乡镇为了争资金、争项目、出政绩,纷纷不顾实际地搞基础设施建设,“个个都在建设,个个不死不活”,使得并不宽裕的建设资金未能发挥应有的效益,还加剧了乡镇财政的负债程度。所有上述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乃至阻碍了小城镇的健康协调发展。
(二)观念因素影响城镇建设。一是规划意识淡薄,大多数干部群众没有真正意识到规划在小城镇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在干部中表现为规划建设随心所欲,建设到哪里才规划到哪里;在群众中表现为从短期和自身利益出发,寸土必争,乱搭乱建,阻碍建设,缺乏大局观念。二是故土意识浓厚。占人口大多数的农业人口中,家乡观念根深蒂固,舍不得离开祖辈居住的地方。三是创业意识不强。没有闯荡市场的观念和勇气,死守几分薄田,即使生产生存条件十分恶劣,也不愿意到政府为其提供的地方下山脱贫,安居乐业。
(三)经济基础薄弱导致城镇建设投入受到制约。一是财政收入低,政府对城镇化的投入不足。每年的财政支出完全靠上级扶持,能用于城镇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由于投入的不足,对硬件设施包括交通、通讯、电力、水利、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城乡一体化的步伐。二是山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比较低,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显得力不从心。大多数只有通过劳务输出,实现资本原始积累后,才能脱贫下山。三是机制不灵活,组织民间资金投入建设的能力弱。道路、供水、排水、电力等城镇基础设施基本上需要由政府出面组织实施。欠发达地区在人口高度离散的状况下完善公共设施的成本是地方和群众的财力所无法接受的,从而普遍存在道路网络不合理,交通不畅,机动车停车场地严重不足,文教科卫等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等现象。
三、*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做好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要按照“显山露水、依山就势、错落有致、镇在林中、林在镇中”的思路,初步建立完整的城镇规划体系,编制完成*镇城镇总体规划。同时,编制*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使建设用地和城镇规划相对称,搞好土地资产经营,争取政府土地收益零的突破。引导民间投资参与小城镇建设,积极解决小城镇发展中的民营经济建设用地及土地流转问题,引导鼓励有条件的村庄并点,进行旧村改造,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二)发挥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增强城镇经济实力。立足小城镇的功能定位,以市场为导向,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是搞活城镇经济的战略方向。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必须以发展城镇经济为先决条件,以经济大发展促进小城镇的大发展。要根据城镇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在“个性”上下功夫,开发拳头产品,选准项目,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走以市兴镇、产业立镇之路,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走出一条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以旅游、文化资源为凭藉,发展旅游开发主导型小城镇。
(三)创新体制,为小城镇发展提供动力。一是全面落实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农民进入小城镇的门槛,实行以居住地确定落户地点,以现行职业确定身份的户籍管理制度。鼓励有技术、有资金的农民向小城镇聚集,参与小城镇建设,形成有利于劳动力资源按市场经济要求合理有序流动和配置的管理体制。二推进小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按既有利于保护耕地、节约土地,又有利于促进城镇化的原则,妥善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通过租赁、招标、拍卖等方式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筹措建设资金。对小城镇规划区内的土地,坚持统一征地、开发、出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资源的整体效益。三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通过制定和完善土地转让,集中统建,招商引资,谁投资、谁受益的优惠政策,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强化城镇理念,启动民间投资,鼓励和引导多种投资主体筹资建城,使农民成为小城镇建设、投资和消费的主体。四是积极探索农村财产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允许农民将拥有的已经量化的集体财产变现,或保留其迁入城镇后的分红权利,维护农民自身劳动成果;保留农民户口迁移后对土地的承包权利,鼓励他们对承包的有偿转让;允许入镇农民利用原有宅基地按一定折算标准转换城镇住宅用地;制定有利于吸引资金、人才的就业、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的制度和政策,切实解决进镇农民的后顾之忧。
(五)把规范建设、加强管理、做好服务作为小城镇健康发展的保证
小城镇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多方面、多部门,这就需要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建立良好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秩序,各项政策制度协调配套,各方面、各部门通力协作,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地抓好小城镇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首先要根据城镇的功能定位和规模,加强供排水、交通、能源、通信、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服务和居住服务功能。其次,要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城镇生态建设和污染综合治理,提高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小城镇建设要体现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同本地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传统有机结合,提高文化品位。第三,要加强城镇管理,尽快形成符合市场经济和城镇化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一是要制定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法规体系,依法管理城镇规划的实施,健全城镇社区的综合管理制度,全面提高城镇管理水平。二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小城镇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提供公共用品,做好服务上。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产业支撑,突出特色”的方针,走“乡镇工业小区、市场建设、城建发展”三位一体之路,塑造小城镇的良好的形象,真正使小城镇成为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秩序优良的“乡村都市”,从而保证城镇化战略的顺利实施。
四、*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主要工作
(一)发展生态经济
*发展生态经济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向生态经济转化,按照生态农业建设标准,加大科技投入,继续推进三大产业带(即以高山蔬菜和花卉为主的高山特色产业带、以名优茶生产和有机茶改造为主的名优早茶产业带、以中药材黄芪为主的中低边坡药果产业带)建设,培植一批特色村和专业户,充分发挥产业带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计划在*年内,发展高山蔬菜300亩,力争成为市级蔬菜供应后备基地,发展有机绿茶300多亩和中药材、野菜基地200多亩,注册茶叶商标1个、高山蔬菜品牌1个,真正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结构调整目标。同时,编制完成廊桥保护和开发规划,突出旅游特色,以氡泉为龙头,以*古廊桥、古民居为底蕴,加强古廊桥的开发和保护工作,加大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实施廊桥文化生态园项目,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实现旅游城镇建设,促进生态经济发展。把*旅游逐步推向市场,努力把我镇建设成为融旅游、爱国主义教育、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我县特色旅游镇。
(二)建设人居环境
一个地方要发展,首先得要有人,而要有人的条件,首先就是能居住,要适宜居住。*要把自身的发展,定位为建设最适宜人的居住环境。积极普遍的开展“五改一化”。“五改”,即改厕,消灭露天粪坑,普及室内卫生设施,村内建公厕和集粪池;改路,畅通村内道路,路面硬化率达100%;改水,整治河道、水塘,改善饮用水质,逐步普及自来水;改房,按规划要求建新居、拆危房、修旧房、整围墙,统一粉刷外墙;改线,清理、整改村内电力线、电信线路,达到线杆架设整齐、规范、安全。“一化”,即环境美化,设置垃圾收集点,建立保洁制度,房前屋后植树种花,因地制宜建设村中花园。全面整治建成区,初步形成山水文化城镇的雏形。在建成区,进行河流整治,旧村改造、生态广场等项目建设,供水、供电、通讯、电视、燃气等公用设施和配套工程也要提升了档次。良好的人居环境,就能赢得了都市人和创业者的兴趣和关注,吸引外地人到*投资兴业。
(三)弘扬生态文化
实践中深刻体会到,生态保护和建设要由浅入深,弘扬生态文化是重要的方面,需要营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他们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反复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和意义,引导人们选择健康、文明、绿色的生活方式,确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每年在生态环境精品地区、示范区展示生态建设阶段性成果,培养和发展人们改造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创建了一批文明村、生态示范村,组织一批民间环保,做到“‘吃山’不毁林、添绿又致富”,“要绿色消费,不要消费绿色”已逐步成为村民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