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思考
时间:2022-08-15 04:34:00
导语:关于县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的十六大庄严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个目标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纲领,它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地处浙南山区的*县,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经济与智力资源薄弱、区位条件较差的浙江省25个欠发达地区之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更为艰巨,时间更加紧迫。
一、现时经济状况与“全面小康”的距离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小康”目标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鉴于政治、文化上的一些因素很难量化,国家从定量的角度提出经济发展目标(基本目标),结合*实际,选择部分指标与我们的现时状况比较: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全国目标到2010年比*年翻一番,到2020年再翻一番。*年全国GDP为136515亿元,浙江省GDP为11243亿元,*县GDP为17.75亿元,按翻二番目标和全国、全省近几年GDP平均增长速度,到2020年分别达到448700、70800亿元。按翻二番目标和我县近几年10.2%的平均增长速度来计算,到2020年GDP只能达到84亿元。与按全国人均3000美元的标准计算,全县2020年GDP应达到87亿元,平均递增速度必须以10.5%的速度递增。
(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全国*年人均1270美元,全省为2895美元,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县*年为5112元人民币,按当前汇率折算为618美元,仅是全国和全省水平的48.7%、21.3%。按翻二番目标和近几年*实际GDP增速计算,2020年可达到24000元,折合2900美元,仅相当于全国、全省第十个五年计划的水平,落后15年;按全国人均3000美元目标计算,2020年我县人均GDP必须达到25000元人民币。
(三)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全国*年为2936元,全省为6096元,到2020年达到36000元。*县*年2749元,占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93.6%和45.1%,要达到国家目标需平均以16.9%的速度递增。过去19年我县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速为16.3%,“十五计划”只为8%。今后20年,必须保持16%的速度,目标才能基本可以实现。
(四)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全国*年为47.2%,全省为38%,到2020年要达到<40%,*县*年为48.5%,达到国家目标需下降8.5个百分点。
上述数据直观地表明,全国和浙江省是在总体上已经实现了小康水平的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我县目前正处于向初级型小康标准迈进的阶段,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一是经济总量小。根据《*年浙江统计年鉴》,*年*GDP在全省排名倒数第二,人均GDP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1/5,跟发达地区差了十几倍,地方财政收入我县排倒数第一;二是我县增长速度慢。去年GDP增长速度是8.4%,现在的现状是标兵离我们越来越远,原来的难兄难弟洞头和文成也远远超过我们;三是发展后劲不足。从投资情况分析,没有大投入就没有快发展,*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41亿元,仅仅增长1.4%;同时基础设施落后制约发展、产业经济缺少主导产业、重点集镇辐射能力不强、加强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矛盾协调难度加大、政府调控能力较弱等主要问题比较严重。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我们既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又要保持清醒头脑,作出长期、艰苦努力。
二、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突出难点与重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涵丰富。单从经济角度看,欠发达山区经济现状其根本性、标志性的差距是人均GDP差距,这是贫困山区实现小康目标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攻克这一核心问题及其相关因果变量的难点很多,我们认为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的封闭性
山区经济具有自然气候的垂直性、资源分布的立体性、生产周期的长期性、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生产、布局、流通)和经济收益的级差性等五大共同特征,这种特征或特性表现出的封闭性,严重制约着山区经济发展。思想观念上的封闭,传统小农经济的思维惯性,形成了墨守成规、封闭保守、怕冒风险、小富即安的思想禁锢圈;交通与信息条件的封闭,形成了狭小的区域经济圈;长期追求温饱目标,形成了自给自足的产业形态圈,导致特色产品少、商品转化率低。
(二)产业结构的单一性
种植业、农业在各个层次结构中比重较大是单一性的重要标志。按*年统计分析:
(1)从产业结构层次看。*年我县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16.6:34.5:48.9。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投入因素—劳动力有41.9%集聚在纯农业上,显然,这是一种农业型结构模式。
(2)从农业内部层次看,种植业占63.3%,林业11.6%,畜牧业23.8%,占全县国土面积十分之一的耕地和水域创造了64.6%的产值,十分之九的林地创造了35.4%的产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县基本上还属于“耕地产出型”的农业结构模式。
(3)从工业内部结构看,*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3亿元,其中重工业占72%,轻工业仅占28%。这种工业结构与农业发展、人口就业、城镇建设、人民增收等需求很不适应,且市场竞争力弱。
(三)资金短缺的制约性
*县虽然迈入了商品经济门槛,但资本的原始积累还谈不上规模,而建设常属开发性项目,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才能形成效益,所以当外力扶持相对较弱的情况下,经济建设就感到举步畏艰,资金缺口随着经济发展变得越来越大。据资料表明,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从初期进入中期,年需投资20亿元左右。从我县*年“五个十亿”重点建设项目看,10个项目仅需投资4.3亿元,靠本县财力都难以筹措,可以说目前我县信贷投资规模小,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弱,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民间投资难以启动,招商引资工作起步较晚,成效不大。
(四)人才缺乏的低效性
人口受历史和自然的影响,据资料表明,我县目前总人口中,聋、哑、傻等还有2.1万人,占总人口的6%;青壮年文盲率尚有0.4%。且我县工作生活条件差,人才外流严重,全日制本科以上毕业生回县寥寥无几。*年全县各类科技专业人才187人,仅占总人口的0.05%,每万人只有科技人员5.4人,远远低于发达地区水平和实际需要;现有科技人员结构失衡,高级职称95人,中级职称1590人,95%集中在医疗卫生、教育和行政管理部门,生产领域的工业、农业生产一线,特别是工业科技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人才支撑发展,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我县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加快欠发达山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是发展工业,特别是能源工业、加工工业、矿产工业、旅游业。只有通过发展和壮大工业,才能使*县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市场体系日趋建全,县域经济发展后劲日益增强。
三、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政策取向的思考
根据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我县经济状况,我们认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全面生态小康县为目标,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走生态建县道路,重点突破思想禁锢、结构单一、资金匮乏和人才紧缺等难点,面向大市场,主动接轨发达地区,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实现经济、社会的大跨越。
(一)全面建设小康必须以思想大解放为前提
思路决定出路。贫困山区最大的差距是思想观念落后。因此,突破思想瓶颈势在必行。一是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发展是硬道理”的新观念,自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和检查我们的思想和工作,符合的就毫不运动摇地坚持,需调整补充的就调整补充,不符合的就勇于实事求是地及时纠正。二是牢固树立资源大开发观念,把注意力和着力点从单一耕地、单一农业、单一本地人转向山水资源、旅游资源、人文资源及农业综合综合开发、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本地人外地人均能开发上来,不求所有,只求所创,推动良性发展。三是要树立速度大跨越观念。全县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决破除“唯条件论”思想和畏难情绪,真正认识到*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况和潜在优势,用百折不挠的精神状态,来奋力拼搏,为赢得后发优势,缩小差距,积极主动为发展出谋划策。四是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着眼长远发展抓开发,用良好的生态环境赢得生态保护的长期投资效益,使*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山区县。
(二)全面建设小康必须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
县域经济发展过程就是工业化过程,是从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大力推进工业化,使农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大规模地转入工业部门和城镇就业,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出路。作为贫困山区,必须紧紧抓住工业这个经济工作的“牛鼻子”,强化以工业为重、为先、为首、为大的观念。坚定不移地按照“开发优势资源,构建特色产业”的总体思路,走特色工业之路。
首先是坚持把开发丰富的水电能资源作为重中之重,推进水电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对已开发水电站采取TOT,承包经营等多种方式利用社会资本,对拟开发流域采取股份、合资、独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多渠道筹集水电开发资金,争取温州(*)抽水蓄能电站动工新建,把我县建成名符其实的生态水电大县;二是依托丰富的绿色农产品资源,努力提升以茶叶、山野菜、小杂粮生产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特色农村工业,实现从小而全的传统种养业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农业转变;三是依托丰富的叶腊石、花岗石材和建筑石材等特色矿产资源,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实现终级产品出口,最终实现矿产初级加工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四是大力培育外部承接轻工业,建成新58省道、龙丽温高速公路*段沿线、彭月工业园等承接加工业基地的建设,加强与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实现异地工业化。
(三)全面建设小康必须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
农业产业化实际就是农村工业化。实践证明,通过发展特色经济,培植主导产业,壮大龙头企业,打通流通渠道,延长发展产业链条等措施,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有效途径。
一是把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放在全国仍至世界这个大市场动态变化的格局中,进行战略规划,科学定位,发挥优势,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结构调整,突出抓好有机茶、绿色食品、中药材等为重点的特色产业,使其上规模、上档次,建立健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农户”的产业经营机制,促进基地(农户)与加工企业形成利益联合体,进而组建国际国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集团公司。二是深化农民知识化工作,加速培育“产业化农民”,积极拓宽富余劳动力“打工经济”渠道,力争农村人口每年的劳务收入占当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80%左右,劳务输出量占农村劳动力的70%以上。三是建立健全县域农业产业化的社会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户和企业排忧解难。首先是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乡镇一级政府和有条件的村要有市场信息服务中心(站);其次是建立和完善各种行业协会,从政策上、法律上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引导农民(农户)依法生产和经营,协调和帮助处理农企矛盾,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健康发展。
(四)全面建设小康必须以农村城镇化为载体
城镇化发展是贫困山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我县小城镇建设必须实行务实有效的城镇化战略,使小城镇建设真正给农民带来实惠。因此,山区小城镇建设必须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发展的要求,统筹集中使用上级的扶贫资金,支持远、高、深、偏山的人口下山移民,安居兴业,提高帮扶效果。总结峰门整乡搬迁示范作用,积极引导“山上”农民自愿下山脱贫,转向二、三产业;鼓励“山上”农民人口外迁内聚,创造条件加快人口流动和集聚;促进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城市化建设,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小城镇建设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民市场化相结合,积极稳妥地、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小城镇建设。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辟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向小城镇集聚,带动小城镇建设。构筑适应全县经济发展的城镇体系新格局,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雅阳、司前、泗溪、仕阳为骨干,其它(镇)乡为依托,商贸、旅游、工业、特产品等功能齐全,辐射和带动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宝塔型”城镇网络体系。通过积极完善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调整已经不合时宜的政策,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吸引农民进入小城镇安居兴业。
(五)全面建设小康必须以项目建设为重点
项目是生产力诸要素的集合体,是资源配置的依托条件,是解决我县发展资金匮乏的重要途径,是拉动我县经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点,因此要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强县”战略。一是认真研究国家的大政策。就是要牢牢把握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投资重点,按照“储备一批,论证一批、申报一批、建设一批”的项目要求,围绕资源开发、基础设施、结构调整、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5大方面,切实做好前期工作。二是抢抓发展大机遇。抢抓新阶段国家扶贫欠发达地区发展等重大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力争每年都有影响全县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列入省级、市级投资计划,确保项目建设不断档,努力提高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是坚持全县上下大招商。招商引资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条最重要、重现实、最有效的捷径。要充分发挥在外*人、县域经济、资源、价格、劳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牢固树立“无外不快”、“县外就是外”的观念,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增量资金的主攻方向,为经济增长培植新生力量,为投资需求增加新的渠道。把对外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优惠环境引入金融信贷、启动民间资金上,大力改善金融投资环境,建立有效的风险担保体系。通过财政投资、企业注资、社会筹资等形式,组成社会化、市场化的风险担保中介机构,引导银行信贷资金投向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放开放宽民间投资项目领域,进一步提供优惠的政策和环境,吸引民间投资。除关系国家安全和国家需要垄断的投资领域外,均应向民间投资放开。鼓励和允许外商投资进入的领域,也应向民间投资开放。取消不利于民间投资的各种限制性、歧视性条文,制定保护私有经济权益和财产,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在土地使用、信贷、税收、贴息、进出口等方面一视同仁,享受“国民待遇”。
(六)全面建设小康必须以发展旅游为依托
县委、县政府提出把我县建设成“生态小康县”的战略目标,这样的战略定位本身就决定了旅游产业作为今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
我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中最有特色和潜力的有三类。一是以氡泉、乌岩岭、廊桥、古民居等为代表的宝贵的、独特的旅游资源。二是以青山绿水、山水相依、蓝天白云,鸟语花香和称为天然大氧吧的环境资源,三是以浙闽边临时省委旧址、红军路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独特的旅游资源体现我们战略目标的基本特色。但我县的旅游业,由于基础差、起步迟,虽然目前的规模还不是很大,但它在自身迅速壮大的同时,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和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其潜力和作用比任何一个产业都要大。旅游业在世界经济中是一个朝阳产业和第一大产业。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300美元,居民就有了旅游的动机,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000美元以上,各地不断升温的旅游热,意味着旅游市场开始进入了激剧扩张的时期。我县既有一个国家级,二个省级风景资源,又有独特乡土文化和人文风情,同时是一个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又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强县,开发前景十分广阔。旅游收入同时旅游有带动经济发展的“连锁效应”,旅游业就象一种化学催化剂,使本来看是独立的产业,可以变成了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内在关联度十分密切的一个产业组合。给各个产业的发展都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各个产业之间相互呼应、相互支撑、相互补充,无形之中形成了共同发展的产业群体,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七)全面建设小康必须以人才科技为支撑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当今世界,经济与科技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我县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实现小康的战略核心。一是强化人才使用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人才培育机制,放手合理使用人才,使其各扬其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稳定、引进优秀人才和急需人才,以事业、以感情、以环境、以适当的待遇留住人才、引进人才;按照宝塔型教育结构模式,通过切实普及基础教育,大力强化职业教育,经常进行回归教育等方式,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等多层次的人才。二是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加快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步伐。一定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要组建技术开发中心,有一支研究开发队伍,配备必要的研究开发实验设施。农业、城镇、教育、卫生等行业,要建立行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及时转化高新技术成果,扩大先进实用覆盖面。发展城乡技术市场,沟通技术供求对接渠道,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八)全面建设小康必须以优化环境为保障
环境也是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和发展环境。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硬件”和“软件”两个环境建设。努力改善经济发展的“硬”环境。,积极营造招商引资的“软”环境。强化宣传引导,营造当老板光彩、兴办实业光荣,尊重纳税人、保护投资者的社会氛围。让市场主体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唱主角、坐正席,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通流。
优化服务环境。简化各种办证手续,放宽经济范围和经营方式的限制,实行限时服务。把实行一颗章审批,一站式服务,一门式收费作为招商引资的制度。加快培育和规范投资服务市场,建立和完善工程咨询、设计、审计、工程管理、招投标和资质审查等中介服务体系。
优化政务环境。加强政府信用建设,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推进政企、政资、政事分开,解决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越位”、“缺位”、“错位”现象,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优化法治环境。坚持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和公正司法,推进依法治县,营造依法办事、讲究信誉、公开透明的法制环境。加大治理和整顿经济秩序的力度,加强市场监管,成立落实经济环境投诉中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遏制“三乱”现象发生。
- 上一篇:对于经营生态环境与自律发展的分析
- 下一篇:关于县城镇化的研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