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营生态环境与自律发展的分析

时间:2022-08-15 04:28:00

导语:对于经营生态环境与自律发展的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对于经营生态环境与自律发展的分析

我国循环经济是近几年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提出的新理念、新模式。由于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一,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路径与重点选择也有所区别。山区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立足优势,自律发展,经营生态环境,获取生态财富,是像*这样的山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理性选择。

一、“从摇篮到摇篮”

循环经济是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是由环境与资源压力下对“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反思后的创新。传统经济模式中物质的流动方向表现为单向式直线过程,其结果是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越多,产生的废弃物也越多,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越大。不断增长的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与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对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着一个贯穿始终的矛盾。如果不能合理利用资源,善待环境,环境资源将无法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20世纪60年代,威廉·麦克多诺和迈克尔·布朗提出,这种直线性过程必将耗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而使人类“从摇篮走向坟墓”。根本的办法是模拟自然界的生物链,重新设计工业流程,使一个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成为另一个生产过程的原料,所有东西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循环。这种闭环式生产方式,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资源,保护地球,使人类“从摇篮回到摇篮”,永续生存。

循环经济倡导的正是“从摇篮到摇篮”、“从资源到资源”的资源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即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保护环境为核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遵循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以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的“减量化”原则、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和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的“再利用”原则、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回收和转化为资源的“资源化”原则。

循环经济发展成功的例子很多,有企业内部物料循环利用的美国杜邦模式、企业间资源共享与循环的丹麦卡伦堡模式、德国废物回收与再生利用的DSD模式,以及我国农村沼气、种养植立体化等等。这些基本上是从当地实际出发、着眼于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构建资源循环链。

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为山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考:

1、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山区的落后在于经济的落后,发展经济仍然是主导,但山区经济的发展要重视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同。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利益,“先发展后治理”的遗疾足以为鉴;当然也不能以牺牲经济为代价去换取生态平衡,贫穷不可能维护生态环境。出路是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

2、循环经济是自律经济。循环经济要求以生态法则安排经济活动,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资源,推进产品的生态化和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有效地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巨大生态代价和经济成本的非持续问题,把现代经济发展的生态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要改变行为方式,适应资源环境的约束和经济循环过程的要求。

3、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稀缺资源。生态环境不仅是经济活动的载体,还是重要的生产要素,是一种特殊的资本。要加强对生产和消费两个环节的约束和规范以缓解这种要素一方面需求增加、另一方面供给减少的矛盾。

4、发展循环经济要选择相对优势为突破口。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投资、技术等支撑,要循序渐进。因为经济基础、存在问题不一样,要选择突破口;特别是选择相对优势为突破口,构建特色循环经济体系。

二、经营生态环境

传统经济学没有把生态环境看作资本,线性经济模式也没有考虑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事实上,人类经济活动从来就是与生态环境共生相伴的。按照库滋涅茨提出的生态环境——经济资本结构(库滋涅茨曲线)假设,只是人类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生态环境资本的供给状态不一样,生态环境资本与经济资本比重交替变化。随着经济总量扩张,生态环境资本供给日显紧张、效用不断下降,凸现它的稀狭性。生态环境的质量与特色会影响着甚至决定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增长。生态环境在经济活动中直接地(如生态旅游)或间接地(如农业质量)体现出它的经济价值。要把生态环境资本作为一种稀缺资本来经营。传统的生态建设观点是单纯的生态保护,没有科学辩证地处理好生态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自身的产业化的关系,以致于诸如自然保护区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某些动物、植物以及生态系统自身的生物链维持而设立保护基地,没有把生态与经济以及生态资本运营或生态产业化有机统一起来,使生态建设的困难与矛盾重重。即使目前已经启动的生态补偿机制,如果仅以单一措施仍然无法建立起与经济相协同的生态环境,不能解决发展问题;应以经营的理念和措施来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配合经济活动的规范与自律,才能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和谐。经营生态环境,以市场的理念、商业的手段合理利用与消费生态环境的资本价值,获取生态资本效益,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是发展山区特色的循环经济的切入点。1.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态资源为经营生态环境提供了优越的条件。2.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作为生态屏障,客观上要求做好经营生态环境的文章。3.“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现状,土地等资源供应的刚性约束,决定了获取生态环境红利是发展方向。4.特殊的偏远的区位弱势决定经营生态环境是理性的选择。5.绿色消费的趋势为经营生态环境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经营生态环境,要把握三个基本原则。一是生态环境保护利用的经济合理性原则。关键在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保护是基础,利用是目的。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让生态环境“生金”;利用才能更好地保护,让环境资源不断优化。把对资源环境的保护融合在对它的利用之中,使之在利用的同时得到保护。没有利用效益的保护是很难持续的。要创造条件,鼓励投资环境,促使生态环境逐步走向产业化。二是生态产业发展的特色化原则。以环境资源禀赋选择生态产业的培育,以市场需求定位生态经济体系的构建,以特取胜,这是经营生态环境的关键所在。三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亲和性原则。经济发展日益显现出文化的基础支撑作用,整个经济活动都在人类的文化理念的驱动下进行。但是现有的文化思维传递模式以及提供的文化产品太过于单一化和政治化,缺乏亲和性和可接受性。在人们的意识中,遇到环境问题时,总是寄希望于技术、法律、政治管理的手段来解决,忽视文化理念支撑、道德评价力量。严格地说经济发展、文明进步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本身并不完全是因果关系,而只是人类对自然的制约力及对自身的能动性认识尚不到位。

经营生态环境,关键在培育生态产业,构建区域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培育生态产业,要立足于五个产业方向:

一是培育生态旅游业,这是核心。生态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时尚相结合,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具备最具竞争力的潜在优势。*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种类多,分布广,价值高。这里山清水秀,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与自然环境洁净度高,生物多样性保护良好,是国家生态示范县;有“生物种源基因库”“绿色生态博物馆”之称的乌岩岭和“神水”“天下第一氡”之称的承天氡泉国家级与省级自然保护区、飞云湖国家级风景旅游区以及“中国茶叶之乡”等国、省级自然生态资源,有“廊桥之乡”、“中国桥梁博物馆”之称的古廊桥、仕阳碇步等“国保”资源以及古民居、木偶戏、农家宴、茶文化、古道、老街、民俗风情、浙闽边临时省委成立旧址等历史人文资源,旅游资源单体近300个,是生态旅游资源大县,具有集观光、猎奇、休闲、度假、疗养、健身等各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特色优势。随着绿色消费的推动,近年来到*生态旅游的旅客不断扩大,年客流量已达30多万人,带来旅游效益上亿元,具有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市场趋势。以58、52省道为骨干、覆盖全县乡村的交通网络,具有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通达利势。生态旅游产业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结合主项目与配套、点与面、市场需求与可能条件要科学合理选择有特色的重点项目、重点突破、重点培育,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特色发展方向重在以生态优势带动休闲、保健业发展,以特色文化带动服务业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框架在“沐浴氡泉水、观光飞云湖、探密乌岩岭、重走红军路、梦圆古廊桥”品牌思路基础上,继续开拓“品赏茶文化、体验农家宴、领略民俗情、漫步山水间”等等特色品牌。近期生态旅游产业突破重点:1、建设氡泉旅游渡假区。主要开发项目是:以猎奇、探险、健身为特征的有“华东第一峡谷”之称的氡泉峡谷;以休闲、保健为特征的氡泉露天浴场;以渡假、旅游为特征的氡泉休闲文化中心、上村环亚生态村;以理疗、养身为特征的氡泉理疗中心;以中转、接待为特征的雅阳旅游集散中心等。2、建设泗溪廊桥文化园。重点是规划、建设以观光、考察等为特征的廊桥旅游区;以休闲、欣赏为特征的廊桥百桥博物馆、廊桥主题广场、古街、垂钓等为主要项目内容。3、建设茶文化城。以集品、购、娱、观、食、住和融茶叶市场、茶业文化、茶艺表演、茶具展销等为一体的文化、市场、旅游相结合的茶叶旅游综合项目。4、筹建飞云湖、乌岩岭生态旅游区。主要是继续合力攻关飞云湖生态旅游项目前期、调整完善乌岩岭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规划设计南浦溪景区的开发方案等。5、整合古文化旅游资源和优化旅游网络。将保护良好、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古街、古道、古树、古刹、古民居、古碇步、古遗址等进行修缮、包装、整合形成特色品牌和特色旅游线路。6、开发农家风情体验旅游项目。民俗风情、田间体验、果园评赏、茶山采摘、山间垂钓、百家农宴等等,农村农家特色资源,随处可筹,值得去开拓,去经营。尤其是挖掘、整理、再造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饮食品种、娱乐方式。根据生态与文化资源分布,规划建设若干个特色民俗村落,以吸引更多的游客。7、筹划旅游房地产开发。与生态旅游业发展相适应,必定需要旅游接待、集散市场等服务配合建设;特别是以重点风景区与优美生态环境为一体的旅游渡假区建设,必会带来旅游房地产业的发展,要克服平地少、土地供应紧的弱势,充分发挥山坡地的优势。依山规划、依山选势、依山建设,构造“回归自然”生态居所格局,迎合“富人上山”的新生态潮流。

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基本要求:1、创新投资机制。以政府启动与社会投资、“谁投资、谁受益”为原则,政府负责旅游规划引导、基础设施改善、公共环境优化、项目审核协调、政策扶持推进等,引进竞争机制、实行社会投资。2、完善服务配套。关键是接待的设施与水平、交通的便畅与规范、旅游的引导与网络、市场的特色与氛围、环境的秩序与文明的建设与完善。3、体现特色品味。要突出差异化,发展生态休闲、农家风情、古朴文化、猎奇揽胜的特色旅游项目。4、鼓励农民参与。农民参与不仅是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还是农民从生态旅游业获益的重要目的,更是实现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同步的主体力量。

二是壮大生态工业,这是关键。没有工业的发展,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缺乏支持力。工业不发展,依靠贫穷是不能长期保护优良的生态环境资源的;工业不发展,全部依赖外援是难以解决山区的脱贫与发展的。发展生态工业,既是基于生态保护、又是基于工业经济的必然选择。综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域合作、市场导向,*生态工业选择主要是:1、清洁能源开发。*可开发的水力资源30多万千瓦,尚有15万千瓦左右的水力资源待开发。这是相对稳定高效的清洁能源产业。风能发电、太阳能以及近200万千瓦的抽水蓄能资源都是潜在可开发的能源资源。2、竹木制品开发。15万亩的毛竹基地、近100万亩的用材林基地以及传统的竹木加工历史积累保持了产业的不衰状态。这是*的基础资源工业产业。3、矿产资源开发。叶蜡石、高领土、花岗岩等多数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为矿产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4、绿色食品开发。*是农业县,又远离发达地区,通过将加工农产品推向市场,不仅克服鲜活农产品的运输、保鲜上诸多因素制约,而且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来明显利益。这是解决农业低效需要鼓励的工业加工业。5、旅游产品开发。伴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融合地方旅游与文化特色,开发旅游产品,满足旅游需求,弥补旅游空白,这是值得提倡的工业加工业。6、两头在外产业开发。抓住发达地区产业升级换代机遇,参与地区分工与合作;立足生态要求,引进外来产业、技术、资金、管理,包括来料加工、装配,壮大地方经济,这是*克服欠发达阶段内生动力不足的客观选择。

*生态工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问题是规模小、层次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初加工、低效益、没有摆脱“优势陷阱”;分布散、连结差、不能产生聚合效益。构建生态工业体系,重点在以下几方面突破:1、加强技术改造,提升产业整体素质。重在新工艺、新产品、新包装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如矿产品开发利用的纳米加工技术引进、竹木制品的原材料综合利用与新产品的设计开发,茶叶加工工艺和包装的改进。2、培育产业龙头,构建产业支撑能力。每个产业要选择若干产品有市场、发展有潜力的企业加强扶持、培育,以带动产业做大做强。3、深化招商引资,壮大产业经济规模。扩大县域经济总量。仍然是*在较长时间内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通过招商引进资本与项目是有效的捷径。关键是要把握好项目的质量,在项目生态性、企业规模性、产业互补性上把好关。特别要支持对本地生态产业的嫁接合作、改造提升的引资项目。

三是开发生态农业,这是基础。优越的农业自然资源供给、农业人口大县的农民经济需求、绿色消费的市场趋势以及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使发展生态农业成为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基本选择。关键环节在于:1、特色与优势培育。绿色农产品生产和食草畜禽养殖是集特色与优势的产业。要围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方向,突出茶叶、蔬菜、食用笋、山野菜和本地特色畜禽类以及猕猴桃、板栗等干山果,抓住重点,顺序推进;注重生态办法,防治病虫害,坚持生态资源合理利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确保农产品品质;推广实用技术,提高单产效益,形成发展动力。特别是要努力培育集效益农业、生态农业与景观农业为一体的特色农业产业。2、制度与组织支持。完善山林权延包、支持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推广农业合作组织,提高组织化水平,适应经济市场化;加强农业技术服务,解决生产过程的技术问题。3、产业与市场服务。加强农业生产与加工的一体化对接,实现加工增值,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强市场信息引导,增强市场拓展能力,保障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加强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标准化及其检测,保证农产品的安全与质量。

四是营建生态人居,这是重点。经济发展,最终在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人居环境生态化,即是人的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也是生态环境经营的突破口,同时生态人居建设还会产生对生态产业发展的理念、消费、动力的支撑影响。要着力抓好:1、绿色建设。依托村镇周围普遍良好的植被,优化绿色环圈;规划、建设道路街区、院前屋后的绿化布局;优化交通干道两侧绿化,建设绿色通道。2、环境治理。实施溪流整治,矿山植被恢复,污水垃圾沼气转化,村容秩序规范,形成整洁、有序的环境形象。3、生态建筑。以生态法则引导建设,将建筑风格、建筑功能、建筑材料、建筑布局与生态理念融合,既体现传统建筑风格又体现生态特色、既体现现代面貌又体现实用价值。以人居生态化为结合点,推进新农村建设。

五是发展生态服务业,这是纽带。经营生态环境,需要服务业支持市场连接、产业体系、产品提供。生态服务业包括:清洁交通运输服务、生态经营技术服务、绿色商业营销服务、环保产品供给服务及其他有关生态服务。目前要倡导和推行新型墙体材料、散装水泥等建筑材料使用、太阳能产品推广、生态旅游接待和农产品检测及市场营销、节能降耗与工业废弃物再利用技术等服务。

三、自律发展

自律发展不是压制发展,而是以生态法则指导经济活动,规范经济行为,推进经济与生态和谐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现有的产业基础与环境现状,经营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自律发展:1、强化产业生态化。不符合生态要求、有污染的新办产业项目不上,环境影响不大、生态可自然净化的产业项目要有相应的环境安全保障,并集中产业园区,以加强环境统一检测与防治。原有产业项目不符合生态要求标准的,进行技术改造治污,实现减污直至符合标准。支持农村养殖业实行种养立体综合发展,农村污染物实行沼气厌氧发酵处理等方式,推进综合整理,提高生态化标准。实行“一刀切”的方式砍断所有不符合生态化的产业与企业是不现实的,还要重在集纳发展,走逐步规范、逐步生态化的路子。2、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严禁砍伐阔叶林,规划利用用材林,合理引进商品材,大力鼓励速生用材林种植,增加用材供应。严格资源管理,规范资源开发,资源开发权交易与生态环境保障要统一运作;突出问题在于小水电开发与溪流破坏、矿山开发与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的矛盾处理。提高竹木制品业的下脚料、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支持竹炭等利用废弃物生产的产品项目配套投产。加强辉绿岩边角料开发建材、叶蜡石弃渣均化生产等。倡导企业及社会进行废弃物、垃圾的分捡、利用、回收。推广节能降耗技术,降低资源成本,提高资源效率。调整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严格控制低强度、低效益的项目供地,提高土地资源产出效益。3、完善产业发展布局。依托资源,开发产业,并不意味着“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要加强空间指导与约束功能,根据资源及产业特点、交通区位及辐射作用、产业集聚及设施供应等因素,综合优化产业布局和项目落地。在产业布局规划的总框架下,对竹木制品及农产品加工的项目安排,以产业集聚辐射和龙头企业带动力最大化为原则,增加二、三级配套加工点,延长产业链。矿产加工项目安排,以要素供给、环境条件、交通运输因素限制最小化为原则,降低原材料到产品的生产成本。两头在外企业项目安排,以市场交通对接、产业聚合、设施配套共享为原则,主要是进基地、入园区,逐步形成产业集群。近期首先要做好以彭月产业引进基地为龙头、沿新58省道沿线两侧的产业布局规划,加快构建新的“绿色产业带”。4、加强行业自组织建设。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市场化的推进,行业自组织建设越益凸现其功能与优势。要积极引导、支持行业的自组织发展,充分发挥行业自组织的自律、协同作用,提高经济行为规范化的自律性和迎对市场化的竞争力。

四、理念与制度支持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市场经济。经营生态环境旨在保护和增加生态环境资本存量,并从经营中获益,是市场经济行为。但仅靠市场经济机制是不够的,市场机制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无法解决宏观生态环境资源合理配置问题以及生态环境资本的存量不断增加和质量提高的目标,需要政府干预取向的市场经济模式;而且经营生态环境还是初始阶段,还缺乏沉淀和积累,社会意识的形成更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经营生态环境需要经过一个“市场机制+制度支持+习俗支持”的逐步摩合过程。经营生态环境需要意识理念转变、保障体系建设等综合推进。

1、树立三种经济理念。一是生态与生存发展并重理念。破坏了生态的发展,最终还是不能发展,经营生态环境,就是有效处理二者关系的最佳结合点。二是生态资本与经济资本并重理念,随着生态时代的到来,生态资本的地位无法替代。三是生态特色品牌与发现新的生态要素并重理念。依托特色生态资源、经营生态环境,要讲品牌、讲效益,特别要注意品牌整合;还要注意不断发现可以资本化的新的生态要素,用心培育、精心经营。如随交溪流域水电开发可以依托水库经营水景旅游、水产养殖等项目。

2、处理三个经济关系。一是经济利润最大化与最优化的关系。传统的经济利润几乎是企业内部成本核算的结果,而没有包括由社会承担的环境资源成本、废弃物处置成本等等外部性成本,从社会宏观系统来看,真正的利润应该是综合内部性与外部性成本最小化的最大利润或最优利润。经营生态环境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优化。面对“利润最大化”仍是主流的现实,突出的问题就是平衡经营生态环境或者说投资环境与投资其他产业的利益关系。二是眼前经济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因为长远目标而放弃眼前经济利益,这是不现实的;为眼前经济利益而牺牲长远发展,更是不明智的。继续推进“生态移民”、劳务输出、异地脱贫发展。三是重点产业增长极培育与面上推进的关系。由于生态环境的特色、区域经济差异性、经济规范的可承受性,经营生态环境在产业、区域选择上,需要由点到面、典型示范、渐次推进。

3、建立三项经济保障。一是项目保障。项目是重要载体,要选择资源特色突出、市场潜力较大、经济效益明显的项目重点运作。凭借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千百工程”、“千里河道清理”等工程的政策机遇,逐步推进上述五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二是要素保障。重点是土地、技术、资金等要素供给,特别是要利用好山坡地资源破解土地要素瓶颈制约、利用县外资金缓解资金要素紧张困难、利用引进人才克服技术要素薄弱问题。三是制度保障。围绕“政府管理、企业主体、公众参与”原则,建立健全资源供给制度、资源使用定价制度、污染治理经营权拍卖制度、工业排污权交易制度、生态环境有偿使用制度以及经营生态产业投入、监督、奖励制度等等,支持经营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