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增加我县农民收入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8-15 04:18:00
导语:对于增加我县农民收入的几点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县域经济的基本问题,*县作为浙江省欠发达地区之一,如何实现农民收入跨越式增长,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机遇与挑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和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方面*字要求;省委、省政府在《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把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要求在“十一五”期间欠发达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实施“*富民攻坚计划”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全力打好欠发达地区发展攻坚,要求*7年底,全市*个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收入高于当年全国水平,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元以下人口占全市欠发达乡镇人口比率低于*%;县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间取得全面建设生态小康县的重要阶段性进展,致力打造“亲善政府、温暖社会、美丽家园”,实现*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达到*.*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以上……面对新机遇、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正视问题,敢于突破,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跨越式发展。
二、现状与困惑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战略以来,*在国家、省、市的大力扶持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增长,农民收入成倍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贫困人口迅速下降,是历史上农民得实惠最多、脱贫进程最快的时期。但近年来,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加之山区自身条件限制,GDP、农民收入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我县农民收入突出表现为“一缓慢”、“一拉大”、“一低”、“三难”和“多元化”等现象。
“一缓慢:“十五”期间,我县农民人均收入除在*年比上年增长幅度在两位数增长外,其余年份均在*—*%的幅度增长,增速缓慢。
“一拉大”:我县GDP总量、人均GDP以及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等与全国、全省、全市的差距逐步拉大。*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元,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差*元,与全市平均水平相差*7*元。且这种差距还呈拉大趋势。
“一低”:农民收入水平低。以*年为例,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元的*%,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元的*%,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元的*%
“三难”:一是农业增收难。贫困山区多是以农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县,农业收入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占主导地位。但由于贫困山区山大沟深,人均耕地少且土地生产能力低下,农业生产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抗灾能力弱,农民增收的基础相当脆弱。同时,山区交通落后,农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运输费用大,产品销售不畅,加之农产品成本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既使农业增产农民也很难增收。二是农民就业难。贫困山区农业人口比重大,剩余劳动力多,二、三产业相对落后,接纳劳动力就业的空间有限,外出搞劳务又因自身缺乏专业技能,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三是企业发展难。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等原因,发展企业不具备明显的区位优势,对外吸引力不强,加之资金短缺,信息不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与外地企业相抗衡,多数企业处境困难,举步维艰,更难反哺农业。
“多元化”。“十五”期间,我县农民收入呈多元化格局(附表略)。
从表内可以看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比重逐年提高,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比重不大。
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比重逐年提高,已成为我县农民收入增长的主动力,近年来,随着农民知识化的深入开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人口转移、外出务工就业增加,使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和贡献率比重不断提高;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呈下降趋势,但所占比重不大,对农民增收影响不是很大。
三、对策与建议
(一)思路科学化——保证增收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思路清晰、科学决策,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首要前提。新时期的“三农”问题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紧跟“三农”新形势,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工业化的发展理念来谋划农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大农业、大产业的新概念,跳出就农业抓农业框框,把发展眼光从一产扩展到二、三产业,把发展思路从农业拓展到其他新兴行业,用经营现代工业的理念、方法和手段来经营农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从宏观上讲,就是要对农业资源进行整合,实行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实现农业生产各要素的合理重组和优势互补,扩大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从微观上讲,就是要把同一产业链条上的种、养、加、销等不同环节以及基地、农户连接起来,作为龙头企业的各个车间来对待,用管理企业的方式来运作,实现农业生产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机械化方向发展,通过延伸农业生产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中要按照产业化经营、工厂化生产、市场化营销、项目化运作和社会化服务的方式进行生产,力争实现农工结合、农商结合和城乡互动发展。*县虽然是一个条件差、底子薄、经济发展滞后的欠发达地区,但从自身讲,也有诸如生态环境佳、资源丰富、特色产品突出等优势。要立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围绕农民增收目标:在农业上,按照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思路,突出结构调整主线,壮大优势产业,培育增收支柱;在农村上,以农村的城镇化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刺激经济增长;在农民上,以农民的知识化为抓手,把劳务经济和农业经济、旅游经济等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力,发挥能动作用,广辟增收门路。
(二)农业产业化——稳定增收
农业产业是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促进农民增收,必须立足于挖掘县域资源潜力,使这种收入更加稳定、更加高效。近年来,*重点发展茶叶、笋竹两用林、高山蔬菜、食草型动物等四大特色产业,并引导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壮大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是一种先进的经营方式,是先进生产力。龙头企业以其技术和组织优势上联市场,下联农产。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创造出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出口,而且化解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难题,对实现农村产业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快的地方,农民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就业观念、产品销售,甚至生活保障,全是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产出品。在事实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时代从事专业化生产的农民“创业中心”。因此,对贫困的农民来说,龙头企业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要把扶持龙头企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措施。减免龙头企业税收,保护品牌,提供信贷方便等政策,促进其健康发展。要排除思想阻力,防止地方保护主义,支持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农村建立与生产、加工基地,与农民开展联合经营。这是企业发展壮大的路子,也是农民进入大市场的路子,也是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的路子。
*.推进农业产业化,致富农民。择优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带动千家万户农民致富。立足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遵循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标准的要求,大力发展绿色种养业,打造“绿色农业”品牌。要编制《*县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快优势农产品向优生区集中,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发挥“能人经济”带动效应,抓好特色产业发展,加快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以特色占领市场。
*.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优质品牌化。把推广标准化作为一次重大的农业科技革命来对待,大力发展安全食品、绿色食品和优质品牌食品,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营销体系,支持茶叶等有发展前景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建立高效畅通的农产品“绿色通道”。
(三)农村城镇化——优化增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广大农民对自身的生产生活环境有了一个新的要求和期望,农村经济的增长也需要有新的拉动力。为此,我们突出农村城镇化建设,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困难问题,改善和优化农村发展环境,为促进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推进城镇化建设,减少农民。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是必须从减少农民数量着手,而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将一部分农业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小城镇作为农村发展二三产业的有效载体,具有良好的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发展前景,在农村社会的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在小城镇发展中首先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从中选出一批规模大小、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好工业园区,集聚分散的企业进园区,不断增加小城镇的经济实力。其次是按照城乡一体化规划,加大小城镇基础设施投入,完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教育、文化、卫生、金融、信息等各项服务功能,提高城镇品位,吸引、带动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集聚。最后要大力发展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旅游业、信息业、中介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充分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
*.制订政策,推进改革。在具体实践中应做好以下三项配套改革:一是户籍制度改革,剥离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社会功能,如就业、求学、社会保障等特殊功能,使户籍制度只承担单纯社会管理职能和人口信息统计功能,实现城乡居民一律平等、自由迁徙。二是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土地的优化流转,解决土地对转移人口的束缚,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三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保障体系,让农村农民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待遇的权力,消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
*.继续深化下山移民工程。在全面总结近年来下山移民、整乡搬迁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定位、考虑下山移民工作。在思路选择上,下山脱贫建设的真正重大意义在于“巩固脱贫,再图发展”,在新的形势下,下山脱贫点建设必须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等紧密结合起来,立足全县,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思考并实践下山易地脱贫。同时根据下山脱贫农户的基础不同,择点搬迁的愿望不一,在政策导向上要做到“两个打破”:一是打破下山脱贫对象“进点”的行政区域限制,充分尊重群众自愿,允许他们借助各自优势,跨村、跨乡镇选择下山脱贫点建房迁居,并给予以享受所在村、所在乡镇下山群众同等政策。二是打破只允许贫困户“进点”的局限,对那些已经致富的农户与尚比较困难的农户或贫困户有明确的政策区别。在同一点内,在商业价值较高的地段,采取竞标方式供地,而对贫困户则按成本价以划拔方式供地,竞标筹措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补助贫困户。
(四)农民知识化——创造增收
*年,我县全面启动了以打造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优质劳动力基地为目标,以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竞争力为目的的农民知识化工程,重点围绕“一支队伍、两本证书、三个中心、四项任务”扎实开展工作,在全县搭建一个提高农民谋生就业能力的平台,并取得显著的成效,今后,要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提高和巩固。
*.加强就业培训,加快劳务输出,转移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扩大定点、订单、定向培训。做强“在外*人经济”品牌。围绕服务、建筑、房产等行业,按照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制定各年度农民工转移就业前的引导型输出型培训,特别是职业技能培训,变“苦力型”为“技能型”,增强农民工转移就业的能力。
*.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实现有序转移。从近年来我县农民收入构成看,劳务收入已成为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从农村经济发展看,农民外出打工不仅获得了收入,而且进一步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因此要加大对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建立完善的劳务供求信息网络,实现县和乡镇、村联网,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信息网络和覆盖全县的就业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收集农村劳动力就业意向,用工信息,对劳动力转移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组织,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同时不断完善和规范劳动力中介机构,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行为的管理,使其能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
*.加强农民外出就业的指导和服务。要加强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的供需对接,为农民外出就业提供准确的就业信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应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突破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合理转移的制度瓶颈。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专业化培训、企业化运作、规范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路。以推进农民知识化为重点,采取“组织起来搞劳务、调动起来兴产业”的“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充分发挥农民在增收中的自动作用。
(五)旅游主业化——富裕增收
*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人文旅游资源。共有旅游资源单体近*个,居温州市第二,其中五级资源单体有*个,四级资源单体*个,三级以下资源单体有*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因交通闭塞、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未能有效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业作为主业来抓,*旅游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几年之后将是一片生态旅游的热土,休闲、避暑的胜地。旅游业将成为一项新兴经济主业。发展旅游,并不在其旅游本身,而在于旅游业对全县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随旅游的发展,带来的将是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带走的是山区的绿色产品、绿色品牌、对外开放的知名度;带动的将是山区人民思想观念的转变,生产经营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这样就将大山与城市的距离拉近,就能在资源与市场之间架起一道桥梁,绿色产品等就会源源不断地走向大市场,同时,还将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二、三产业及社会事业的发展。因此,实施生态旅游开发带动战略是山区经济全面发展的希望所在。
*.大力发展农家乐。我县境内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山水田园风光秀丽,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在发展农家乐旅游工作中,要注重以浙南乡野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当地的田园,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开展了吃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为主导的旅游活动。首先要研究制定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标准和农家乐餐馆示范点评定办法,从住宿、接待、餐饮、服务、活动项目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细则和要求。其次在经营理念上,突出淳朴乡村,原汁原味的特色,在招待客人上,注重现代化营销方式和生态宣传的社会效应。力求与观光景区宣传的有效结合。在管理服务上,努力追求简洁,粗放,人文的服务意识。农民可利用自家房舍开设农家餐厅、家庭旅馆,兴建观光果园、茶园等。
*.大力发展庄园经济。以农户住宅为中心,利用房前屋后的土地、山林、河流资源,发展以种养业为主的家庭经济。山区的农宅都是依山傍水而建,单家独户较多,大集中小分散,有比较宽阔的院场,农户屋后大多数板栗园,房周有桃、梨、竹等经济类树种,房前种菜园、中药材及其他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另外还有经过改造的养殖圈舍,有的还建有鱼塘。为发展庄园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地域空间。要将发展果、药、菜、畜主导产业与培育庄园经济大户有机结合,将扶贫重点村建设与庄园经济相结合,同时与发展“农家乐”旅游相结合,山区的农户大多数都具备庄园经济的基础条件,只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并制定出发展的标准,结合产业建设、扶贫开发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培育,庄园经济户的数量就会不断扩大。使每一个庄园经济户都成为一个经济增长点,若干个大户连成为一个基地,形成一项产业,它既符合党在农村的现行基本政策(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又体现山区特色,是山区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现实选择,是山区经济发展的一道亮丽风光。
*.开发经营绿色产品。经营绿色,是山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开发绿色产品是实施这一战略的具体项目。山区农副土特产多,纯天然无污染,是天然的绿色食品基地,如:无公害蔬菜、野生食用菌、农家鸡、野山菜、豆制品、中药材、板栗等,都是地道的无污染产品,是城里人非常青睐的绿色有机食品,在温州、杭州、上海等市场有一定的知名度和销量。但目前,这些质优价廉的绿色产品市场化程度很低,资源优势远远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只有把这些山区绿色产品推向市场,实现资源优势与市场优势的紧密联结,山区经济才能快速发展。一是建好基地,扩大规模。山货特产虽好,但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难以形成市场竞争优势,一定要把绿色食品的基地建设当作基础工程,常抓不懈;二是规范生产经营程序。制定规范安全生产标准,按程序操作,按标准组织生产。与科研院所及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技术服务、市场信息服务帮助农民提高规范化、标准化与集约化生产水平。三是打响绿色品牌战略,加大对外宣传和推介力度,提高山区绿色产品知名度,积极申报绿色产品基地证书,使绿色食品走出大山,走向大市场。四要实行产业化经营。发展龙头加工企业,培育经销贩运大户或公司,发展专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格局组织生产和经营。使山区的绿色资源优势得以发挥,真正转化为市场经济优势。
(六)服务优质化——保障增收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入,要求政府职能要加快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切实搞好为农服务,推动农民增收。一是建机构,常抓不懈。县委、县政府要把农民增收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战略目标,成立专门的促进农民增收机构,在全县形成了求真务实的抓落实工作氛围。二是下基层,贴近农民。坚持把调整结构促进增收工作的重点放在村一级;三是强基础,弱化风险。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多方争取资金和项目,积极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项目建设,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使农业受制于天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四是落实政策,持续发展。坚持“多于、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确保农民负担真正减轻。落实农村土地政策,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稳定承包关系,为农民发展产业吃下“定心丸”,保证产业发展的连续性,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
- 上一篇:关于保护与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 下一篇:对于市场价格的调控和监督检查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