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8-15 04:10:00
导语:关于如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新形势下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近年来,我县通过实施“千百工程”、“康庄工程”、“农民知识化工程”及下山移民等措施,有效地推进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差,经济相对落后,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很多,任务十分艰巨。本文就如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我县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一)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
*年,我县农民直接负担基本为零,间接负担和隐性负担仍然存在(人均社会负担6.8元左右),“一事一议”筹资劳50.2万元。同时,深入开展农民负担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向农民退还各项不合理的收费,*年,仅退还违规收费一项,全县共减负118.8万元。
(二)农民就业渠道不断拓宽
我县大力扶持矿产业、竹木制品加工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立足当地的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年共引进企业26家,涉及工业、农业、文化、旅游等行业,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引导农民经商办企业,促进大批农民向非农产业及城镇转移,至*年未,全县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4972户,从业人员1万多人。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推动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年共开展农业专业技能培训6246人次、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8182人、预备劳动力培训1645人、转移农民就业技能培训6287人,实现转移就业5160人,目前全县在外务工人员已达7万多人。
(三)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当前,我县立足山区资源优势,开发山地,发展多种经营,各种效益型农业基地迅速发展,实现在乡农民增收。至*年未,全县有各类经济林基地30多万亩,其中茶叶5.2万亩、毛竹基地15万亩、水果基地2.4万亩、板栗基地4.5万亩、其它基地2.9万亩;建立了相对稳定的蔬菜基地18800多亩,薏苡、太子参、白术等中药材播种面积8000多亩;山羊、肉兔等食草型动物和山地鸡等家禽快速发展,其中山羊存栏3.4万只、肉兔存栏14.3万只、家禽存栏49.7万只,农业总体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同时,全县已发展14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4万户;27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吸收社(会)员2391户,联系基地38724亩,带动农户10562户,帮助农民社(会)员户均增收2000余元。
(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
至*年未,我县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话和广播电视,71.3%的农村人口吃上了自来水或清洁卫生水,农村每百户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电113台、洗衣机96台、移动电话70部、摩托车21辆、热水器40台、电冰箱32台、电话机79部,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居住面积达到28平方米。同时,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得到加强,*年,在全县11个建制镇经济强村中试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对村两委各方面工作实施监督。
(五)农村贫困面大幅缩小
*年以来,我县针对山区贫困面广、类型杂、自我发展能力弱的情况,大力实施“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活动,将全县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且有劳动能力与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列为帮扶对象,每户落实一名帮扶联系干部,帮助确定一个可行性发展项目,发放一笔信用贷款,启动脱贫项目,实现脱贫目标。至*年未,县乡两级筹集风险担保金610多万元,落实帮扶联系干部1000多名,帮扶5068户贫困户实施各类项目,其中5052户16812人顺利脱贫,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六)农村义务教育得到加强
至*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69所,各类学校在校学生达5.13万人,其中普通中学16所,在校学生1.8万人,初中入学率98.2%;普通小学103所,在校学生2.6万人,小学入学率为99.9%;各类幼儿园50所,在园幼儿0.7万人。农村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九五”与“十五”期间,通过多方筹资全县共投入校建资金1.6亿多万元,新建、改建校舍17万平方米,改造各等级危房69670平方米,农村中小学面貌大为改观。
(七)农村城镇化有效推进
*年,我县针对行政村数量偏多、规模过小的实际,在全县全面推开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基本撤并了500人以下、村集体经济薄弱的行政村,村居数由523个调整为306个,村均人口由641人升至1100人,为撤乡扩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围绕“三个一批”的人口集聚规划,结合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整体搬迁与插花移民并举的做法,不断推进下山移民进程。*年,全县共建设了下山脱贫小区(点)28个(其中续建18个)、搬迁1409户5654人,其中完成农民廉租公寓建设60间,安置60户241人。
(八)农村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近年来,我县针对各类社会困难群众的困难程度和救助需求,在分层、分类的基础上,以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和发展环境为重点,给予最低生活保障、五保集中供养、医疗救助等专项救助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农村特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年,全县纳入低保的对象7397户16308人,年支出低保金860多万元,做到应保尽保;农村五保老人集中率为91.4%,城镇“三无”集中供养率达100%;共为78名困难群众实施医疗救助,发放救助金28.1万元。同时,建立以农村大病统筹合作为目标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至*年未,全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为12.8万,参保率达40%;总到位基金420.2万元,其中省财政补助64万元、县财政补助90万元、村集体扶持19.6万元、个人缴纳236.6万元。
二、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难点和问题
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重视“三农”工作前所未有,财政支农力度空前,给农业、农村带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但由于我县地处山区,自然条件差,加之农村经济落后,新农村建设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农民增收渠道窄,持续增收后劲不足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农业。近年来,虽然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力度,但农村土地有限,加之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受气候影响大。*年,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期下降9.7%,因此,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同时,我县城镇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增收后劲不足。
(二)农资价格持续上涨,抵消了国家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
据统计资料显示,*年,我县化肥、种子等农资价格在*年涨幅较高的基础上继续上扬,其中尿素上涨17.5%、磷肥上涨8.6%、国产复合肥上涨10.3%、俄罗斯复合肥上涨14.3%、碳铵上涨17.2%,晚籼杂交稻谷种子价格同比上涨22.2%,农药价格基本持平。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低
近几年,我县农业产业化有了一定发展,但农业竞争力总体还不强,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带动农民致富能力不强。一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除了竹、木加工业有一定规模以外,大部分农产品及加工产品没有形成规模,品种多、数量少,档次低,品牌不强,存在同一产品却是多个品牌,每个品牌都缺乏规模的支撑,品牌的无形资产效用严重空置。二是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底。我县虽有22个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但存在经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企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三是农业信息、中介、科技等服务企业少。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脏乱差问题突出
截至*年底,全县等级公路通村率为73.6%,通村公路路面硬化率为44.2%,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9.4%、31.8%。另外,除了部分城镇中心村及示范、整治村外,大部分村庄的垃圾点、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设施严重缺乏,加上农户的环保意识不强,长期养成的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在住宅周围乱搭乱建的陋习一时难以改变,导致全县农村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同时,由于县财政十分困难,*年全县财政总支出4.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26亿元,自给能力仅25.7%,无法筹集更多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影响整个新农村建设的进度。
(五)村庄建设缺乏科学合理引导,布局散乱
当前,我县农村新建民宅基本上都是按村民个人意愿选择宅基地与建房方式,沿公路修房、占良田建屋、盲目攀比模仿等,根本体现不出特色,更谈不上科学合理,造成村庄建设无序、凌乱。另外,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引导,也使部分不具备建房条件的农民举债蛮干,扒掉旧房建新房,导致他们负债住毛坏房,不仅未改善居住条件,还给生产生活带来新的压力与负担。
(六)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落后
尽管从*年以来,我县大力实施了“农民知识化”工程,但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的现状未得到彻底改变。突出表现在: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思想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新型农民的要求差距甚远。同时,在全县广大农村“六合彩”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还较为盛行,阻碍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七)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
近年来,我县采取电站入股等措施帮助村级发展集体经济,使部分村摆脱了“空壳村”、贫困村的帽子,但全县村级集体经济的整体情况还不容乐观。*年,全县306个行政村中村集体经济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仅26个,10~5万元的有117个,5~1万元的有55个,1万元~1千元的有34个,千元以下的还有74个。
(八)农村社会保障内容不全面,保障水平低
通过各方努力,我县社会保障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大病就助等方面得到有效保障。但由于受财力限制,我县农村社会保障还处在一种零打碎敲、按钱办事的水平上,内容单一,保障程度低。社会救助方面,仅限农村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保障及极少数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面,由于基金规模过小,存在着受益面低、报销比例低、农民参保积极性低等问题;养老保障方面,由于受经济承受能力、保险意识等方面的制约,养老保险在我县农村未得到有效推广。
三、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当前,新农村建设已进入全面启动和实施阶段,作为经济久发达山区县应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行动最易见效的事情抓起,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满足农民需求,发挥农民作用,代表农民利益,让农民得到实惠,调动农民积极性,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采取综合措施,广开增收渠道,在提高农民收入上下功夫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是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我县农民收入,应立足当前农村实际,发展特色基础产业,完善增收减负政策,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
1、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目前,在我县山区农村,农业特别是种植业仍是农民增收的基础性来源,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一是大力发展茶产业。我县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闻名国内外的“三杯香”茶,多次在各种国内国际名茶评比中获金奖。应立足这种优势,不断优化以“三杯香”为主、其他花色品种作为辅的产品结构,着力培育茶叶主产区,大力发展茶产业。同时,进一步扩大有机茶园和无公害茶园的创建工作,不断提高茶叶的质量与产量。二是科学发展高效农业。拟建县农业专家小组,到各乡镇、村开展耕地地力的全面调查,对全县耕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等进行科学评估,并结合当地的种植基础、区位条件等实际,确定该地块最适宜种植的高产高效品种,科学引导农民发展种植业,使每块耕地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三是积极发展非耕地种植业。我县山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有利于发展猕猴桃、杨梅、早熟梨等果品生产。根据区域比较优势和相对集中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在非耕地发展果品生产,将水果种植向最适区域集中,形成特色果品产区。同时,加强产地品牌建设,突出“生态牌”、“绿色牌”,使创建绿色生态果品与创建品牌有机结合,达到资源优势价值最大化。此外,在不破坏林木资源,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稻草、秸杆及茅草、芒箕等资源,发展食用菌类生产。
2、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从多年来我县畜牧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来看,对农民增收关系重大,大力发展特色畜禽养殖业,是我县促进农民增收的又一特色选择。一是大力发展食草型畜牧养殖。积极引导农民充分利用天然牧场或种草养羊、牛、兔等食草动物,充分发挥养殖基地示范作用,使粗放养殖逐步向集约养殖转变。二是大力发展小综特色养殖业。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户按原有饲养方式发展本地猪、本地鸡等投资少、见效快的庭院经济特色养殖项目,在保持原有的品质前提下提高产量。同时,完善和发挥专业合作社及养殖协会的功能,拟建本地肉猪、肉鸡专业市场,树立优质品牌,拓展销售渠道,促进本地猪、本地鸡等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此外,引导农民适当开发鸽子、鹅、鹿等特种经济动物的养殖,增加畜产品的品种和数量,促进农民增收。
3、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我县农村人口比重大,增加农民收入,不仅有赖于农业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还有赖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一是着力发展工业。积极推进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促进企业和要素集聚,培育产业支撑;探索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有效增加信贷资金投入,支持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创品牌,扩大农民就业机会。二是大力发展旅游业。结合我县果园、田园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家乐”等休闲旅游业,同时加大景区建设力度,强化对外宣传,提高我县旅游知名度,推进旅游产业快速做大做强。三是进一步壮大来料加工业。建立健全培训服务、信息服务、中介服务、协调服务等各类服务机构,形成一条龙服务体系,为来料加工从业人员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大力培育发展一批来料加工龙头企业、专业经纪人、骨干加工户,进而形成一批来料加工基地,为发展壮大来料加工业创造必要的条件。四是积极推进劳务输出。结合“农民知识化”工程,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业务技能和工作水平,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数量和质量。同时,通过劳动人事部门、各类职业培训等机构组织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及依靠在外务工人员带动实现就业等形式组织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推进劳务有序输出。
4、完善增收减负政策。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稳定,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加强涉农价格管理,促进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稳定农资价格,并积极推广优质、价廉的化肥、农药、除草剂和农膜等生产资料,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认真搞好农村税费改革,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二)用工业带农业,实施农业产业化,在培植支柱产业上下功夫
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和重点是发展生产,当前关键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用工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实施农业开发,推进农村经济结构升级。
1、夯实“第一车间”,强化基地建设。着力培植与资源特点、区位优势相适应的农业支柱产业,突出特色,扩大规模,采用技术服务和资金扶持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做强做优茶叶、蔬菜、板栗、猕猴桃、中药材及食草型动物养殖和家禽养殖等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基地。通过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的培育,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和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全面提高我县农业的整体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2、壮大“加工车间”,培育龙头企业。围绕茶叶、蔬菜、林业特色产业、畜禽养殖等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突出加工增值。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加工设备、工艺和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和能力;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通过与中小企业的兼并联合等形式,提高企业的规模和档次。同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积极扶持他们进行股份制改造,支持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上市融资,搞好资本运营和资产重组,迅速做大做强。
3、搞活市场流通,促进产业发展。一是狠抓市场建设。在县内,按“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茶叶、绿色食品、肉类食品等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同时,鼓励经营者在温州、杭州、上海、广州等大都市的农产品市场设专柜,成为我县农产品外销的一个窗口市场,与县内联成市场营销网络。二是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并从政策上积极引导这类组织跨地区联合,组建联合体,形成规模大、实力强及更有效率的合作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整体优势。
(三)围绕重点,科学规划,在规范村庄项目建设上下功夫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系统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在我们山区农村,更要围绕当前农村首要需求,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地进行科学规划,扎实推进我县新农村的各项建设。
1、统筹规划,整村推进。围绕全面建设生态小康县的总体目标,加快制定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指导全县农村的各项建设。同时,结合各地发展状况和实际,制定以村为基本单位的具体实施规划,包括规划目标、建设重点、项目内容、实施主体、资金筹措等,防止各村出现分散、零星的无规划现象和盲目建设。
2、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根据当地的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条件和村民素质等实际情况,制定适宜各村建设路线的实施规划,力争取得符合当地发展水平的建设效果。偏远山区农村,多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村集体经济薄弱,其首要的需求不是追求村容村貌,规划重点放在如何立足当地实际发展经济上,增加村民和村集体的收入,使当地基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从根本上改变农民贫困的生活状态;离中心城镇较近的村,农民群众总体富裕程度不高、收入不均衡,这类村不宜盲目地盖楼和按城市面貌改造村庄形象,规划重点放在环境整治和局部改造上,走投资省、见效快的路子,通过房屋内部简单改造及周边环境整治,来改进生活设施、改善村容村貌;农民群众总体富裕程度确实较高、且旧村改造意愿非常强烈的村,规划重点放在产业布局及用地功能的调整上,避免盲目占地、盲目建设。另外,针对部分历史文化积淀较深的村,规划重点放在传统文化及村落原始形态的保护上,并在保护的前提下对民居内部进行局部改造,实现人居环境的现代化。
3、量力而行,逐步推进。按照各村实际情况和农民意愿,坚持勤俭节约的方针,珍惜资金、量力而行,坚持按规划实施有效投入,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对于经济情况较好的村,资金相对雄厚,可以提高建设标准和要求;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村,根据实际情况,允许先定一个三五年的简单规划,然后逐步调整,不一步到位,优先解决最重要的,关系农村生产生活的环节和领域。防止出现不顾当地实际情况,盲目搞一些劳民伤财、超标准建设和千篇一律的形象工程等现象,尤其要防止出现增加或变相增加农民负担的现象。
4、政府主导,农民主体。规划编制的经费、编制单位的选择、规划定位及后续管理等方面政府占主导,这有利于从更高层次引导村庄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建设新农村就是建设农民自己的家园,因此新农村规划必须坚持以农民为本,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有充分的话语权,能够充分表达其利益诉求,满足农民的现实需要。防止出现强迫农民,违背农民意愿的事情发生。
(四)拓宽渠道,多方筹措,在破解建设资金筹集难上下功夫
建设新农村,投入是关键。破解我县筹集新农村建设资金的难题,应按“集中财力办大事、捆绑资金保重点”的要求,采取“农户自投为主、政府统筹兼顾、社会积极帮扶”的办法,拓宽新农村建设融资渠道。
1、加大村民自筹力度。我县财力还十分有限,依靠政府投入来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不现实的。通过政府引导,采取有效手段与方法,动员和吸引农民自觉自愿的参与;坚持民主管理,实行村民自治,充分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并用好用活“一事一议”,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
2、加大政府统筹力度。一是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支农资金的同时,把基础设施的的投入重点逐步转向农村,切实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二是支农资金有效捆绑。上级政府支农资金渠道很多,分散在各个部门,且这些专项资金都是以项目带下。针对这种情况,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新农村年度建设计划,确定建设项目库,用项目落实发展;县相关部门按年度项目库积极向上级争取,促使各项支农资金得以有效捆绑,支持新农村建设。
3、加大社会融资力度。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动员全社会多方融资,鼓励引导县内企业、个私业主及在外创业人员投身新农村建设。同时,加大“文明村”、“信用村”的创建力度,开展“文明信用农户”评选活动,引导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加大支持新农村建设贷款的投放力度,不断拓宽新农村建设筹资渠道。
(五)坚持以人为本,改善农居环境,在优化农村发展条件上下功夫
近几年,我县通过康庄工程、“千百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全县农村基础设施有明显改善,但村庄环境脏乱差的落后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仍需加大力度,建设一批事关农村发展、改善农居环境的重大基础工程。
1、实施“畅通工程”,加强道路建设。结合康庄工程,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使我县等级公路通村率和硬化率达到省平均水平。并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发展农村公共交通,促进城镇公交向农村延伸,形成较大自然村通公交的农村公路客运网络,基本解决农民“出行难”问题。
2、实施“增产工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深入实施“山塘水库保安工程”的同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深入实施“沃土工程”,因地制宜采取培肥改良措施,努力建设高产优质良田。
3、实施“整洁工程”,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一是推行清洁能源。在泗溪南溪村发展农村沼气扮靓新农村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抓好全县推广工作,加大力度,全面普及。二是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积极筹集资金,加快乡镇垃圾中转站、村垃圾集中处理场或堆放场的建设。大力推广轮流值日制、聘请保洁员制、推选专人负责制等多种模式,推行垃圾归园、垃圾归栏等处理方法,创造条件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4、实施“服务工程”,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是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加快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二是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加大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改善村、镇卫生院医疗条件同时,积极推进功能转换,使基层卫生院能够提供进村入户服务,开设家庭病床,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为农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等综合、连续、上门的基本卫生服务。三是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大力发展流动文化车、汽车图书馆、流动剧场及露天电影等文化载体,满足山区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四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构筑以乡镇农业站为龙头,农户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土专家”为主体的农业技术队伍,使他们在农技推广中发挥重要作用。
(六)发展集体经济,培育农村“自发力”,在夯实农村经济基础上下功夫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区别情况、分别对待,坚持一村一策,充分考虑各村的条件和优势,“节流”与“开源”并重,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1、营造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出台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系列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和分配机制。并采取各种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加大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宣传力度。认真总结经验与做法,大力推广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先进典型,营造有利于农村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2、合理利用当地资源。一是大力发展资源型产业。主要针对交通条件较差偏远山区农村,山地、矿产、竹木、水利及特色农业等资源丰富。结合这些资源优势,发展一些集体统一经营的特色种养业、竹木业及水电产业等。同时,对现有村级集体的山林、竹林、茶园等进行改造,使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二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主要针对城郊及58、52省道沿线的村庄,区位条件好,交通便利,人力资源丰富,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强。鼓励和支持村集体与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以股份、股份合作形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商品流通、建筑建材业,兴建各类农副产品商贸市场、商业网点,以及“农家乐”、观光休闲农业、宾馆服务业等旅游相关产业,增加集体收入。
3、管好用活村级集体资产。一是搞好资本经营。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山林、竹园、茶园、房屋、水利设施等资产,采取对外招标承包、租赁或作为股份与其它社会资本嫁接及拍卖暂时不能发挥效益的资产等方式予以盘活,以存量变增量。二是加强村级财务监管。全面落实村务财务公开、“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建立集体财务审计制度,切实加强基建工程开支、土地承包收入、非生产性开支的专项审计和村干部任期、离任审计,落实集体资产管理责任,形成资金积累与滚动发展良性循环机制。
4、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是配好配强基层组织。以增强村级组织经济实力为突破口,充分融合资源,推进合并村有效磨合,切实解决村规模调整中的遗留问题。同时,把素质好、能力强、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党员调整到村领导岗位上,配强村两委班子。二是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充分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
(七)加强学习培训,打造新型农民,在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上下功夫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生力军,积极实施农民素质工程,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1、着力加强农民文化科技教育。在内容上,围绕产业发展需要,注重与我县茶叶、蔬菜、水果、竹木、畜禽等主导产业相结合,加大对农民种养实用技术的科普培训力度。在形式上,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文化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民能掌握一至两门的致富技术。同时,加强乡村文化室或书报阅览室建设,为广大农民提供一个学习的场所,使农村读书看报、学科学、学技术成为一种新时尚。
2、积极抓好农民思想观念转变和普法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简报及组织到致富先进村考察等形式教育引导农民彻底消除小富即安、无所作为、“等靠要”和自由散漫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鼓励农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致富。充分利用各种节庆、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和农村集市,采用送电影(戏)下乡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方法,深入开展形势教育和政策法规教育,将政策法规和市场经济知识送到农民手中,逐步提高农民政策和法律意识,促成村村谋发展、家家忙致富、人人思上进的好风气。
(八)结合农村实际,发展保障事业,在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上下功夫
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结合本县实际情况,着力发展农村保障事业,为新农村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1、抓好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健全以特困户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和灾民生活救助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使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时,在医疗、子女入学、住房等方面也得到有效保障。
2、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提高保障水平和受益程度为目标,逐步提高人均筹资标准,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总量。并且,建立门诊统筹报销、分病种报销、单病种定额报销和按费用不同分段报销制度,提高报销比例,简化报销手续,逐步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3、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我县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个人收入水平差异大,在推广农村养老保险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经济条件较好的村,通过集体补贴与政策引导的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养老保险;贫困山区农村,通过政府宣传引导,让部分有保险意识的农民参加养老保险,进行逐步推广。
- 上一篇:关于实施“错位发展”战略的思考
- 下一篇:关于招商引资方式的创新与转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