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加快农民奔小康进程
时间:2022-08-11 06:03:00
导语: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加快农民奔小康进程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年4月28日,*县政协召开第十一届二十四次主席会议,就全县"三农"工作进行了专题视察,与会人员视察了新盛食品有限公司、汇丰制丝有限公司两家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听取了县农村工作办公室代表县政府所作的全县"三农"工作情况的通报,就"三农"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县政协主席尹德喜,副主席巩秀兰、李向莲、毕叔平、张连勋、裴培科参加会议,县长助理、县农办主任韩启凤,县政协各工作室主任列席了会议。
会议对全县"三农"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一致认为,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农业主管部门真抓实干,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特别是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中心,全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在稳定粮食高产的同时,狠抓农业内部结构调整,通过政策扶持,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搞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全县农村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821元,增幅居全市第一位,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农民增收先进县。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抓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功能明显增加。县政府通过加大财政拨款和社会融资的力度,提高了对农业和农村的反哺力度,对农业龙头企业、小麦标准化生产、经济作物、畜牧业和农业机械购置分别制定了奖励扶持政策;疏通主要河道9条,新打机井200余眼,投入1218万元,完成农业综合开发3.5万亩;玉米机收率达到80%,农业生产主要环节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去年,610万元的种粮直补资金和玉米良种补贴全部兑现到农户;今年461.1万元的小麦直补资金全部发放到全县农户手中;投资290万元对50所农村卫生室进行改造,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进展顺利;加大了对教育、交通事业的投资,农村中小学布局得到优化,交通条件明显改善。财政和社会资金的投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抓调整,农业经济整体实力明显提高。一是加快全县粮食生产的高产开发,自*年突出抓了优质小麦标准化生产县建设,全县35.4万亩小麦大面积推广种植了高产优质专用品种,农业部门围绕高产田的开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为今年建成30万亩优质小麦标准化生产县提供了保证。二是以"高效、优质、稀特"果菜为目标,建成规范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1000亩;三是大力推行畜牧示范小区(场)的标准化生产,全县畜牧业规模养殖厂达到1250余家、养殖小区达到140个、养殖大户2700个,畜牧业初步形成了良种繁育、养殖、加工、调运、销售一体化的格局。
(三)抓救助,农民生活保障能力明显增加。一是*年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县土地征用补偿暂行规定》,按征用土地面积每亩每年800-1000斤小麦、600-800斤玉米的标准支付被征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金,并按照每亩每年200元标准给予村集体补偿,用于发展公益事业,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二是加大社会保障和弱势群体救助工作。自*年开始,对农村家庭人均收入低于700元的,县政府拿出专项资金予以补助。去年,县财政出资为3906名农村低保对象加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县内义务教育阶段就读的农村贫困学生和残疾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今年,县财政拨款50万元对100户农村特困家庭的危房进行了维修和改造。农业税今年全部取消,农民切切实实地得到了实惠。
(四)抓转移,农民增收渠道明显拓宽。按照"农业内部自我消化一批,企业集中安置一批,三产服务业吸收一批,境内外输出安置一批"的劳动力转移总体思路,目前全县已有13余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占全县农村人口总数的32.5%。一是坚持工业立县,抓投入、上项目,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工业企业转移。目前,全县有5.2万余名农村劳动力实现了企业就业。二是发挥建筑业的富民优势,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建筑业转移。目前,全县建筑业从业人员达到8万多人,其中我县农村劳动力4万多,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近1/5。三是加快城市化进程,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年,全县新增个体工商户1073家,吸纳劳动力6500人。四是发展劳务市场,引导农民走出家门务工增收。在加强农民培训的基础上,近一步拓宽了劳务输出渠道,去年至今,全县外派劳务29589人,其中国外劳务输出450人。
(五)抓龙头,农产品竞争力明显增加。近年来,全县通过扶持和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参与农产品加销一体化经营。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组织已发展到70个,农业龙头企业65个,全县形成了一批如新盛食品、汇丰制丝等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主席会议在充分肯定我县"三农"工作的同时,根据中央和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政策及扶持意见,以及县委、县政府的有关规定,认为我县"三农"工作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年龄高、文化程度低、无一技之长等原因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难度较大。
2、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尚不够明显。农产品龙头企业对本地农户的拉动作用不大,如新盛食品有限公司每年加工800万只鸡,我县只能提供150-200万只,缺口的大部分需要从周边区县供给。
3、农村弱势群体救助体制需进一步完善。
4、镇域经济和村办集体经济发展不够平衡,差距明显拉大。
主席会议认为,"三农"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做好"三农"工作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主席会议建议:
1、进一步强化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县委、县政府要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农口各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结合我县实际,围绕进一步增强农民收入,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一是在粮食生产上,应管好种好现有的农田,确保今年建成优质小麦标准生产县。二是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应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以市场需求调动结构调整,加大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作用,变行政干预为市场指导。三是在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上,在管好、用好现有基础设施的同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如确定产权等,加大对水利、道路、农机、新品种推广的投入力度,增强农业的综合开发能力。
2、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力度。随着我县工业强县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的数量将不断增加,就业压力将越来越大,由于失地农民相对而言年龄大、缺少一技之长,失去土地后的就业难度增大。应把就业作为解决失地农民生产生活的根本出路,劳动管理部门应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和掌握失地农民的文化、年龄结构和就业意向,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应积极鼓励各类用地单位和各类企业吸纳失地农民就业。
3、加大对农业的宣传力度,打造*农产品的知名品牌。我县是全国粮食高产县,粮食生产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另外,多年来,全县也培育了新城山药、马踏湖金丝鸭蛋、白莲藕、实杆芹菜、四色韭菜等地方知名品牌。这些品牌在全国、全省的影响还不够大,应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展销会、博览会、专卖店等有效形式加大对我县农产品的宣传和推介,提高知名度,加快知名品牌农产品进入超市。应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和经纪队伍,努力改进营销手段,构建稳定的农产品销售网络。
4、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途径之一,在开拓市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户增收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从我县的实际看,目前,规模大的龙头企业少、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有些涉农项目收费还明显高于周边区县。今后应简化办事程序,在基地建设、项目申报、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服务。应加大对大型龙头企业的扶持,把农业龙头企业列入县大班子领导"三个一挂包",在税收、金融、电力、土地、人才等方面制定优惠的政策,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
5、进一步拓宽农民转移渠道,加快农民转移步伐。实践证明,发展工业强县,壮大工业经济,是加快农民转移的根本途径。在工业发展上,要做到科技型与劳动密集型企业同步发展,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应鼓励新办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优先招聘本地农民。应进一步加快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力度,把更多的农民引向三产领域。应进一步拓宽我县建筑业的市场,吸引更多的农民就业。应在全县建立县统一协调、镇负责、村为主体、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农民就业机制,制定税费减免、用工补助、小额贷款等就业和自主创业优惠政策,努力拓展就业渠道。应充分发挥县镇劳动力市场的作用,重视信息的双向互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举办就业专场洽谈会,把就业和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
6、高度重视农村弱势群体,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应对各村的弱势群体进行统计摸底,分出类别,找出原因。应尽快制定农村弱势群体帮扶方案,把农村弱势群体的帮扶列入县、镇政府的议事日程。在医疗、上学、就业等方面给予帮扶。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农民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应结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对具备培训条件的弱势人员加强培训和就业指导,变资金扶贫为就业扶贫。
7、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采取多种措施,壮大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没有强大的农村集体经济,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无法进一步提高。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强的索镇花园、果里候庄、周家李王等村的成功经验证明了这一点。村办集体经济的发展关键是要选好支部书记这个带头人,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选好领路人。应盘活集体资产,加强对集体资产的监管,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对被征用土地的村,一次性补偿的资金不能分光,要留足发展资金。应加快村帐镇管进程,提高村务公开的透明度,杜绝集体资产的跑、冒、滴、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