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推进工业反哺农业的思考
时间:2022-08-07 03:58:00
导语:关于县推进工业反哺农业的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是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为一体的经济欠发达县,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弱,工业起步较晚,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如何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准确把握工业反哺农业的精神实质,在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稳步推进工业反哺农业进程,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笔者结合县情实际和自己的认识,谈谈肤浅见解。
一、对工业反哺农业的认识
(一)基本涵义
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这“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阐明了工业和农业经济之间的发展关系,也是在新形势、新任务下中央和中央领导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维性和政策性调整。*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和政策趋向的变化,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到国民经济全局中统筹安排。”随后,一些媒体和学者认为中国“反哺”时代已经到来,“农业新政”已经开始,全国各地,特别是中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就“工业反哺农业”的路径和措施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有益尝试,“以工办农”、“以工带农”、“以工扶农”等模式应运而生,全国正式吹响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号角。
如何理解工业反哺农业?“工业反哺农业”,是相对于过去的“农业哺育工业”而言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对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科学概括。说到底,就是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一定阶段后,要用工商企业创造的利润、提供的税收等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是要改变以往那种要求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农村和农民不能获得公平待遇的情况,就是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力度。因此,“工业反哺农业”是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竞争力,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工业反哺农业机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它将对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和农民的富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任何一项政策措施的提出及其贯彻落实都有其必然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前提是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县域经济明显壮大;其核心问题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其根本目的是按照“统筹”的要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农村投入力度,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发展,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健康持续发展。
(二)反哺条件分析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一个地区要推进工业反哺农业进程,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定条件限制和制约:一是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国民经济要保持稳定发展,人均生产总值应超过800美元,国民收入应从世界低收入国家行列跃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据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时,即可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这说明我国从经济规模上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基础。二是工业化进程快速上升,工业经济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工业生产总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应达80%以上。三是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现转折性变化,非农产业取代农业成为就业主体。非农产业就业迅速增长,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现出转折性变化,非农部门劳动力占全社会就业比重应达50%以上。即: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过半,并成为就业主体。四是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人口比重逐年增加。城镇人口比重应提高到40%以上,年均应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五是财政收入保持连年快速增长,财政能力不断增强。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结构效益不断改善的基础上,财政收入应保持18%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且各项农业税应在各项税收中占5%以下的比例,工业化和城市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要真正步入“工业反哺农业”轨道,虽然受以上几方面的条件制约,但也不是死条件、硬条件,只是一种参数条件。因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本身就是一种导向性政策,而不是指令性政策。导向性政策的提出和落实除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约束外,往往还受决策者、执行者的主观愿望限制。因此,不能将这些条件作为工业反哺农业的“准入”条件,但也不能不考虑条件的成熟与否。
另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一项长期性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性措施,需要不断摸索和总结相关配套性政策,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尤其是象*这样的边疆贫困地区,更需要在加快工业化发展步伐的同时,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有效机制,稳步推进工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产品市场化、农村城市化,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三)认识误区
自总书记提出“两个趋向”重要论断两年多以来,全国各地对工业反哺农业政策进行了大胆尝试,但笔者注意到,媒体宣传也好,学者谈论也好,政府部门做法也好,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和错误做法。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还不成熟,时机还未到来。这种观点在边疆贫困地区干部群众中普遍存在,认为工业本身的发展能力都还比较弱,根本不具备反哺农业的能力。这种观点具有相当的市场,也有较高的迷惑性。反哺与否是政策导向问题,反哺的力度和进度如何是效果问题,反哺能力弱则慢推进,强则快推进。不能因为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反哺程度,就从根本上否定反哺。发达国家对农业的反哺,也不是一步就达到今天的程度,也是有一个从开始到逐步加强的过程。反哺与不反哺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再则,反哺能力永远是相对的。从全国看,非农业与农业之比已达85:15,*县非农业与农业之比是67:33,非农业比重不断提高,从非农业的财富中拿出一部分支持农业,是完全做得到的。二是简单地将“工业反哺农业”看成是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支出,而忽视了对不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政策的革新和消除。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必然要求增加国家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不增加财政投入,“工业反哺农业”就无从谈起。但除此之外,更应该注重改革和消除所有歧视农民的政策,更加公平地对待农民。如:在农用地征用制度、在农民工待遇和农村金融服务方面等等,都需要对现行的政策作些改革和调整。三是将“工业反哺农业”理解为就是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工业反哺农业”可以表现为对农民的补贴,但更多的是表现为对农业的各种支持,利用财政支出为农民提供各种公益性服务,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步伐。这种认识是很片面的。四是将“工业反哺农业”简单看成就是广泛动员企业业主、老板回报社会,支持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方式,固然需要企业业主、老板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但目前的捐赠帮扶形式,只是一种短期行为。工业反哺农业,关键要研究加快工业发展步伐、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农村改革、财政投入、政府补贴、社会参与等一系列长效机制,稳步推进工业反哺农业进程。否则,任何短期性的做法都难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最终目的。五是认为“工业反哺农业”势必影响工业的发展。这种认识绝对错误。相反,如果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才会受到影响和制约。如果不反哺,农业就难以实现长期稳定持续发展,农产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就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食品需求和工业原料需求;如果农村市场不能发展,就势必影响到对工业品的需求;如果农村基础教育水平不能够得到明显改善,就不能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如果不把农村的问题解决好,不能实现协调发展,就必然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综上所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措施的推进,对于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对于发达地区,还是边疆贫困地区,都毋庸置疑。但务必明白:其一,反哺不等同于直接补贴,通过财政支持农村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开发与应用同样是政府支持“三农”发展的重要方面。其二,反哺不能只靠政府,还要靠市场,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加大支持“三农”发展的力度,是应该和必要的,这也是反哺农业的主要体现,但绝不能忽视市场在“三农”问题解决中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其三,反哺不能只是着眼于农民一时增收的短期效应,而重点要建立健全推动农村发展的长期机制。即:在有限的财政投入条件下,应该更加着眼于发展农村教育、农民技能培训和农业科技开发与推广等对“三农”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产生长期效应的方面,而不是短期内农民的增收。其四,必须把反哺农业放到县域经济发展的全局中考虑。反哺农业并不意味着在政策倾向上的“重农轻商”,相反,必须综合考虑非农产业和城市的发展。就是要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措施的实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化水平和质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减少农业劳动就业比重。因此,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需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来把握,协调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其五,工业反哺农业需要各种改革措施的配套。工业反哺农业不是简单的增加对农村的财政支出或发动几个企业、老板捐资助农就可以解决,它需要各方面的改革措施配套。例如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农村医疗制度改革等,都是事关“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举措,其中任何一项改革的推进都将影响着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根据国际工业反哺农业的经验透视和经济学理论分析,笔者认为,工业反哺农业进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反哺初期阶段,也称过渡阶段,工农业关系表现为农业支援工业发展的能力逐步弱化,工业化的成长逐步由依靠农业剩余积累转向依靠自身积累发展。第二阶段:即反哺中期阶段,工农业关系表现为农业与工业平等发展,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逐步减小,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的剩余积累进行,并逐步开始反哺农业。第三阶段:反哺后期阶段,工农业关系表现为工业支援农业发展阶段,工业成长已基本趋于成熟,工业现代化目标已基本实现,工业利润除支撑自身进一步发展外大规模回流农业,形成对农业的全面反哺,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人均GDP已达*美元左右,工农业GDP比重为85:15,农业就业比重30%左右,人口城市化率45%左右,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国力明显增强,根据工业反哺农业的“三阶段”理论和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我国经济发展已基本进入反哺的中期阶段。
“十五”期间,*经济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和结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是地区生产总值大幅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59亿元,同比增长14.6%,比“九五”末增长89.03%,年均增长13.6%;人均GDP接近500美元,还属于低收入国家水平,在经济总量上还处于加快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较弱。
二是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年,全县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06940万元,同比增长25.5%,比“九五”末增加56700万元,年均增长16.3%。实现工业增加值33725万元,同比增长34.4%,比“九五”末增加23225万元,年均增长26.2%,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九五”末的15.8%上升到28.5%。15户限额以上的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80134万元,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进一步确立。
三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逐步加大。*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2593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1596万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5942万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8400万元。*年至*年,*的三次产业结构由42.88:21.46:35.66优化为33.03:28.54:38.43,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7.0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比重由*年的15.8%上升到28.5%,提高了12.7个百分点。而在1996年至*年的五年间,*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从15.1%增加到15.8%,仅增加了0.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农业份额呈加速下降趋势,工业经济的发展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工业经济已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工业经济发展进入了快速上升期,标志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以工补农阶段已经开始到来。
四是地方财政收入连年快速增长,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1.3亿元,同比增长29%,“十五”期间年均递增20.9%,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678万元,同比增长26.8%,“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7.4%,高于GDP增长速度的3.8个百分点,特别是农业各税在各项税收中所占比重从*年的18.2%降到了*年的5%。
五是非农特别是工业部门的就业比重大幅上升,农民的就业结构逐步从农业部门中脱离出来。*年,*非农部门的就业比例为14%,其中,劳务输出14580人,95%以上的输出人员都在非农部门就业;*年,仅矿山企业就实现就业5000余人,大部分为当地非居民人员,*就业结构开始发生转折性变化,非农特别是工业部门的就业比重大幅上升,农民的就业结构逐步从农业部门中脱离出来。据调查,*平均每个农民家庭就有1名成员外出在非农产业岗位务工,成了农民群众主要的家庭收入,这说明农民群众的主要收入逐步由靠经营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转变,非农产业逐步成为就业的主要产业。
六是农村人口逐步向乡镇以上集市转移,准城镇人口比重逐年上升,城镇化步伐稳步推进。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1999年,*农村人口每年以1%以上的速度向乡镇以上集市转移;*年至*年,每年以1.5%以上的速度转移,准城镇人口比重和城市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率由*年的12.5%提高到*年的18.8%,年均提高1.26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开始出现“城市化转移村”,如坡脚镇嘎迪村委会的偏岩自然村,1990年有17户农户96人口,至*年有80%以上的搬迁到了乡镇以上集市居住,逐渐成为了“城市化转移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城镇带动、支持农村发展的阶段已经开始到来。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虽然人均GDP、财政能力、经济结构、城市化水平、非农业就业比重等与发达地区还有较大差距,但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全州、全省和全国的水平,经济发展趋势已开始由农业哺育工业逐步向工业实力壮大并开始反哺农业过渡,经济发展潜能已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可能和条件。
三、*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导向性政策措施,它是一个较长的历史性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既是经济社会结构快速调整时期,也是各种利益关系复杂、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推进工业反哺农业还面临不少难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脆弱,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是一个山区欠发达县,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脆弱,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民收入低,增长慢,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二是农村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全县尚有绝对贫困人口10.4万人(按人均纯收入低于667元计算),占总人口的29%;低收入贫困人口8.5万人(按人均纯收入介于668元至924元之间计算),占总人口的23.8%。三是农业的集约化、组织化和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推进难。*生物资源非常丰富,但对农业产业的优势研究、发挥、利用不够,农业发展规模小,涉农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农民的种植、养殖技术落后,农产品加工的基础和条件差,农产品的商品率底,农业产业化推进难,工业反哺农业任重道远。四是农民兼业化现象突出,农特产品的开发意识和品牌意识不高。种树、种菜,养猪、养牛家家户户皆有,农民的种养殖意识大部分还停留在“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的原始农业发展状态,种养殖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弱,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经济发展格局尚未形成。五是工业经济发展形式单一,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产业链短。以矿为主的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步伐虽快,但开发利用的质量和效益并不高,矿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弱,产业链短,矿产品附加值小;除电力资源开发相对较快外,建材、生物制药、农特产品精深加工等与农民群众增收关系较为密切的工业发展非常滞后,工业经济发展形式单一,工业自身发展能力弱,工业自身发展与工业反哺农业的双重压力,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需要重点解决的矛盾问题。六是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降低发展成本与保护农民利益的矛盾复杂,经济社会管理难度加大。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多,一些在改革和建设过程中沉积下来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特别是因土地征用、国企改革、机构改革、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农村山林地界纠纷等诱发的不稳定因素在不断增加。七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落后。*县村级集体经济比较滞后,只有少部分村级集体以荒山、林地、房屋出租等形式经营集体经济,收入微乎其微,这也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展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八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能力相对较弱。农业税免征后,税收来源减少,而一些新的财源项目尚未发挥效益,增收难度进一步加大。加之随着政策性增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安置、军转人员安置等增支因素的增多,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能力相对较弱,发展不平衡。所有这些问题,必须放在县域经济发展全局中来考虑,切实把握工业、农业新阶段的社会发展规律和特征,统筹协调,化解矛盾,合力推进。
四、*工业反哺农业的构想
基本思路: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发展壮大工业经济为契机,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以缩小城乡差距、增强农业后劲、富裕繁荣农村,实现农民知识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及推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同时,积极探索财政支农、以工扶农、以工投农、龙头带农、补贴惠农、改革兴农等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机制,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着力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生活贫困以及上学难、行路难、饮水难和看病难等实际问题。县财政加快建立补贴农民、扶持农业,加快农村事业发展的支农机制;同时,逐步废除已经不合适宜的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消除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争取至2020年,基本建立起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
反哺内容工业反哺农业的内容比较广泛,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从工业反哺农业的实质内容看,主要包括对农民、农业和农村的反哺。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看,*现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农民方面:主要体现在农民对自身素质提高的教育反哺需求,对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指导、培训、服务和对进城务工就业环境的改善需求,以及对种粮补贴和发展信贷资金获取的需求。农业方面:主要是渴盼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和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扩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形成支农资金的稳定投入机制,渴盼政府新增财力的使用大幅度向“三农”倾斜,加强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业抗风险和市场竞争能力。农村方面:主要希望加强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及文化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及生态环境建设等。
资金来源及反哺模式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实施,具有历史性、长期性、复杂性和探索性等特点,其资金来源不是单一的。鉴于*经济社会发展及财力情况,应从以下几方面多渠道筹集反哺资金。一是增加财政支农预算。二是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投入。三是企业支持“三农”。四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五是金融资金支持。六是慈善事业捐赠。
从目前情况看,*工业反哺农业应主要采取以下8种模式,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政府财政反哺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和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县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形成支农资金的稳定投入渠道,使政府新增财力大幅度向“三农”倾斜,从而达到工业反哺农业的目的。*的发展,一方面要着力扶持壮大工业企业,促进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另一方面,要加大支农资金投入力度,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财政面临“强工业、扶农业”、“保吃饭、促发展”的双重压力,县乡财政极为贫困,每年的财政支农资金非常有限,特别是乡镇财政,能够“保吃饭、保运转”就非常不错了,要修沟、要挖路,除重点项目安排外,靠“讨口”扶“三农”,反哺农业往往会变成反哺政府,*工业反哺农业任重道远。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坚持“边发展工业、边反哺农业”的原则,在原有支农项目不减的基础上,适度增加财政支农预算,进一步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重点增加对农业基础建设、公共设施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资;要建立健全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不断整合有限的财政资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确保转移支付的同时,要根据地区发展需求程度,严格界定、划拨稳定增长的支农资金,使政府新增财力真正实现向“三农”倾斜,稳步推进工业反哺农业进程。
二是公共服务反哺模式。这一模式是抽象性的反哺模式,主要是要通过建立公共优势资源有序流动制度,在政府的引导和相关激励机制调控下,让县城和乡镇所在地的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优势资源有序地向农村边远贫困山区流动,让边远贫困地区农民平等享受公共服务资源,从而达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目的。
三是公益事业建设模式。这一模式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工业反哺农业进程的根本模式,也是反哺过渡时期的推进模式。就是要通过发挥县乡两级政府及村委会的组织引导作用,积极筹集财政资金和吸引民间资金,加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从而达到工业反哺农业的目的。
四是产业发展带动模式。这一模式是工业反哺农业的主要模式,也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实质是要通过引进、培育和壮大工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县内优势资源特别是农业资源的开发力度,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目的。目前,我县除矿电产业有龙头企业外,其他产业几乎没有龙头企业带动,特别是养殖、种植业根本没有实力强劲的龙头企业带动,整个农业的发展基本处于自发的、甚至原始的发展状态。并不是没有发展优势和条件,主要是研究和挖掘不够。因此,要像研究矿电产业一样研究农业产业,要像引进矿电龙头企业一样引进农业龙头企业,要像发展工业经济一样发展农业经济。要在加快资源型工业发展步伐的同时,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要围绕打好“矿电结合”牌、唱好“特色经济”歌、开好“农特产品”外销路、舞好“企业带动”龙的思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以都龙大开发为重点,着力考虑矿电如何结合水、电、路基础怎样夯实、矿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和矿区综合治理如何推进等问题,稳步推进都龙工业化进程。要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重点考虑农业龙头企业如何引进、如何搞好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如何扩大产品外销等问题。目前,要想方设法扶持壮大现有的产麻类湿纺厂、生猪屠宰分割厂、古林天然药业等涉农企业;要采取财政贴息、补助等优惠政策,引进木材加工、农具厂技术改造、蔬菜和林果产品加工等龙头企业,逐步带动农业产业化。要围绕草果、八角等传统优势产业及热区资源优势,逐步建立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巩固提升草果、八角、黄柏、亚麻等特色产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企业,带动特色经济发展,使“庭园式”、零星型特色农村经济逐步向“基地型”、特色型农村经济转变。要抓好“三河”(咪湖河、小白河、那么果河)流域的热区开发,大力发展橡胶、香蕉、甘蔗、菠萝等热区经济,建立热区经济带;挖掘山区、半山区发展潜力,大力发展花椒、板栗、核桃等林果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同时,要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农业和农村经济自身良性发展机制。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创业办厂,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要在理顺城乡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深化改革,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进程,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的发展步伐,逐步缩小与城市的差距。
五是劳务输出推动模式。这一模式目的在于通过提高农民就业素质和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向二、三产业转变,提高农民劳务现金收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目的。
六是帮扶、捐赠模式。这一模式是工业反哺农业的有益补充,是一种短期性的、慈善型的反哺形式。目的是要通过广泛动员企业、社会各界人士关心农村发展、支持农村发展。反哺效果往往容易受社会公德水准、职业道德和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限制和约束。这一模式也往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反哺农业的初期表现和最常见模式。
七是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是工业反哺农业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应考虑的重点之一。目的是要通过积极帮助、支持村级集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的“造血功能”,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
八是企业直接投资建设模式。这一模式是工业反哺农业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反哺模式。即为企业营造优良的投资建设环境,积极引导企业利用自身发展壮大的积累资金发展涉农产业,延伸产业链,从而达到工业反哺农业的目的。目前,应认真做好锌铟公司年产40万吨化肥厂、*t/d熟料水泥生产线技改、县农机厂技改、木材深加工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实施。
政策措施
根据上述7种反哺模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应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一)认真研究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快工业化发展步伐。实践证明,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必须抓好工业发展。目前,*工业发展形势良好,但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必须以把*建成全州、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锌铟研发和加工基地为目标,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集中力量、重点抓好矿产、电力、生物制药、农副产品深加工、建材五大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要进一步完善工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规划作为资源配置、重大项目决策依据和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提高政府调控经济的指导性、规范性、科学性。要加强现有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提升,推进企业技术进步;要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县域重点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的紧密结合,实现县域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与国际市场和国内大市场快速接轨。要构筑投资和产业聚集平台,加快达号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园区在构造平台、项目落地、改善环境、落实政策、集中管理、集约发展等方面的优势。要积极构筑县域企业融资担保平台,切实解决企业发展资金难题;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融资担保机构,努力解决县域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要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政策激励、市场运作等方式,大力发展节约型企业,推进清洁生产、节约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等的和谐发展。要实施干部人才带动战略,大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建设;要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纳入全县人才发展规划同步实施培训,力争5年内将全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轮训一遍,可采取挂职锻炼、聘请或兼职管理等方式,为企业输送精通工业经济、勇于开拓创新、善于经营管理的领导干部,不断提高工业经济发展水平。
(二)建立健全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新增财力大幅度向“三农”倾斜。工业反哺农业,必须要求国民收入分配、公共财政等多方面普降“惠农春雨”,实现农业的滋养生息。为此,一要增加财政支农预算,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的力度。县财政应在原有支农项目不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重点增加对农业基础建设、公共设施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资。每年财政预算内支农资金的增长幅度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调整财政结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逐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比重。二要抓住国家扩大对农民购买大型农机具补贴的机遇,积极发展农机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扩大粮食直补范围,加大粮种补贴。三要争取国家资金的投入。县乡两级政府应积极研究农业综合发展项目,争取挤进省州盘子,获取更多农业发展资金。四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投入体制。应按照政府投入一点,企业拿出一点,挂钩单位帮扶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业投入体制,确保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五要加大财政农业支出资金使用效果和监督检查评估力度,严格区分转移支付资金与支农专项资金的界限,确保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真正用在农业发展上。六要建立完善抗灾自救、农药及化肥等农用物资储备专项基金,有效调控农业市场的发展平衡,切实维护人民利益。七要恢复对乡镇财源建设的目标考核。筹集支农资金乡镇责无旁贷。近年来,*取消对乡镇的财源建设目标考核以后,乡镇政府财源建设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乡镇干部普遍存在“保稳定、保运转”的保守思想,地区项目和财源建设工作研究不多。因此,应采取“定量完成、超额返还”的形式,恢复对乡镇财源建设的目标考核,以提高财源建设的积极性和扩大支农资金来源。
(三)对涉农企业实施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三农”企业发展。扶持“三农”企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是工业反哺农业的本质要求。目前,*真正意义上的“三农”企业只有两个,即古林天然药业和亚麻厂,发展形势不是很好,主要表现在原料基地欠缺、发展资金困难、企业生产设备及管理滞后、市场竞争力弱、企农关系不很密切等方面。因此,应把扶持“三农”企业发展作为重点,积极探索一系列扶持政策,帮助发展壮大。一是在涉农企业引进发展的初期阶段,对其应实施免征或对半收取等优惠政策,帮助其渡过发展难关。二是应采取政府贴息、提供一定贷款担保的形式,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资金,切实解决发展资金不足问题。三是应积极鼓励、支持企业培养、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也可通过采取政府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或选派优秀人才到县外优势企业挂职锻炼或参与县内企业管理等方式,提高企业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四是应在积极支持企业搞好技术改造的同时,政府涉农部门应免费为企业搞好原料生产基地试验示范,如亚麻产业的发展,县农业和科技部门应在种子培育、样板示范等方面加大力度,力争培育出适应*发展的优良籽种,做出样板,切实调动群众的种植积极性。这样,既能帮助企业解决科技示范资金不足问题,又能促进科技推广,拉近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五是应对农业生产种养殖大户、农村服务业、使用农民工的工商企业等实行减半或百分之三十的税收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如农民群众到市场卖一只鸡或十斤米,要收2—3块的税,能否减收或免收,这种财政增收的“短期效应”问题值得研究。六是应对参与大型涉农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特别是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应减免相关税收,有效调动企业参与农村建设投资的积极性。
(四)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目前,*的农村社会事业建设主要是通过扶贫开发建设、重点项目带动、部门联合推进等方式来实现,专项研究和统筹安排不多。县乡政府和村委会要将加强地区公益事业建设作为一个工作重点,采取“政府统筹安排、部门联动推进、社会积极帮扶、群众全力自筹”的方式,大力整合农村社会事业建设资金,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以解决农村行路难、饮水难等为重点,积极兴办公益事业,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教育方面:应在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州县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投入机制,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建设的同时,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着力调整农村教育布局和结构,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特别要针对我县县城和乡镇所在地师资力量富余的情况,制定相应对策,建立健全全县教师合理流动机制,促使城市师资富余人员到农村任教,农村教师安心教书。科技方面:在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同时,一方面,要整合县农、林、畜、水等部门的专业技术力量,建立以县职业技术中学为龙头,向村延伸辐射的县、乡镇、村三级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培养农业科技队伍。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在认真履行好农技推广的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病虫害等职能的同时,要坚持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原则,探索农技推广的新机制和新办法,按照市场化运作要求,逐步放宽农业科技服务市场,形成以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农业科研单位、职业学校、产业化龙头企业、各类专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格局。另外,应健全农民职业培训教育制度,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特别要加强对以农村应届初中毕业生为重点的“后备”农民培训,促进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卫生方面: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卫生队伍建设;完善农村医疗救治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整合县乡卫生资源,搞好区域卫生规划,健全以中心卫生院为核心的乡村卫生服务网络;要合理布局村卫生站,加强卫生站的房屋和基本诊疗设施建设;深化农村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积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卫生医疗制度,解决农村看病难的问题;鼓励城市卫生医疗机构拓展农村医疗市场,建立县城医护人员每年轮流到乡村工作的机制,促进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健康发展。文化方面: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实现村村有文化活动室目标;积极实施“村村通”和“西新”工程,切实解决农村群众看电视/收听广播难问题;积极开展文化下乡和农村各种形式的读书有奖竞赛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挖掘阿峨壮族农民版画、小马白花灯、马洒壮族洞经鼓乐等民族民间文艺,发展文化事业,提升农村文化生活质量。
(五)积极探索相关扶持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强化村级集体“造血功能”,是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一个根本途径。目前,*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非常滞后,几乎为零。原因主要是认识、重视、研究、支持和发展不够。因此,应将如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放到整个县域经济发展中来统筹安排考虑。目前,首先要认真研究发展优势,做到心中有数。这个村、这个组,优势在哪里,发展潜力在哪里,应该发展的重点项目是什么,应采取何种发展方式,都要进行深入调研、分析研究,拿出具体的发展规划或发展意见。其次要重点扶持,做出亮点。应选择1—2个村(社区)或村小组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重点,按照“政府引导、集体发展、自负盈亏”的原则,采取财政贴息、或引进企业、老板投资等方式,千方百计帮助、扶持发展壮大,做出亮点,带动全县集体经济的发展。再次要对创办村级集体经济的组织或个人,在创办初期的3—5年内免除各项税收,五年后根据发展情况减半增收,帮助积累发展资金。同时,应建立健全鼓励、支持企业、个人投资创办农村集体经济的相关激励机制,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发展集体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六)不断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增加农村金融的服务供给。金融资金是“三农”发展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工业反哺农业,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进一步加大金融资金扶持“三农”发展的力度。当前,金融与“三农”之间有一个最尴尬的现象,即:放贷款难和难贷款的问题。若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就解决了金融发展和“三农”发展资金紧缺的问题。因此,要不断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增加农村金融的服务供给。一要树立支持金融发展意识,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对金融部门的一些不良贷款,特别是一些部门、企业的逾期性不良贷款,政府应积极做好相关协调、沟通服务工作,特别是有偿还能力而“拖、推”贷款的,应积极支持、协助金融部门做好催还工作,确保金融业务有序开展。二要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逐步降低金融市场准入“门槛”,允许一些有发展潜力的民间金融组织参与金融融资,增加农村金融的服务供给。三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贷款担保体系。如村级组织可探索为“信誉农户”担保,协会组织为“信誉”会员担保等方式,为农民提供贷款担保。同时,金融系统应强化服务意识,逐步改善业务环境,简化业务程序和适当放宽一些贷款条件限制,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七)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农村和谐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的最终目的就是解决农民生活保障、就医保障、就学保障、养老保障等问题,并不断增强保障能力,使人民群众过上小康、文明的生活。目前,“三农”工作的最大问题就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也是中国贫困地区的共性问题。作为*,主要是要进一步认真落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农村养老保险、农村社会救助等制度,推动农村和谐发展。同时,在资金筹措方面,可以考虑采取企业赞助社会保障金和征收所得税附加等方式,筹集社会保障金,用于解决社保资金不足的问题。目前,特别要注重督促相关企业按时按量为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障基金,确保职工的根本利益。
(八)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是工业反哺农业的根本途径。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农村行政管理和运行水平,健全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农村综合改革主要包括乡镇机构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农村教育改革、农村医疗制度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作为*,当务之急是:在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同时,加快改革步伐,尽快建立和完善中央、省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和卫生医疗负担机制,切实解决农村群众就学、看病难问题。其次,应积极探索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机制,加强农用地的保护与开发,如在矿业大开发中,应适当允许农民以土地入股、租赁等方式参与企业合作经营,既能有效改善农民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又能稳定农民收入。再次,应在政府职能转变、服务意识增强、管理水平提高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搞好农村发展的政策、信息、技术等服务,提高基层干部“三农”工作本领。
(九)加大农村发展资金整合力度,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工业反哺农业,资金需求量大,资金来源渠道也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来源方式,即:财政资金、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就*而言,目前,主要是整合部门、社会(企业)资金。如在新农村建设中,扶贫、林业、农业等部门都有一定的沼气池建设资金,应加大统筹协调和整合力度。另外,*现阶段的“对口挂钩帮扶”制度落实不是很到位,部分单位的帮扶工作流于形式。因此,一方面,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扶贫挂钩制度,进一步明确对口帮扶的职责、任务和措施,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动真情,真扶贫。另一方面,应将县内的企业单位纳入挂钩扶贫范围,明确具体的扶贫对象和扶贫任务、措施,或成立工业反哺农业基金会,筹集社会资金加大反哺力度。甚至可以聘请企业业主、老板担任村支书或乡镇、村(社区)经济发展顾问,促进企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联姻,既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又有利于改善工农关系。目前,锌铟公司对都龙镇群众的帮扶做法就是一种工业反哺农业的真实写照,但关键是要进一步研究都龙地区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问题。笔者建议在都龙镇率先搞工业反哺农业试点,加大支农资金投入力度,促进工农业良性互动发展。
(十)抓好劳务输出,做强劳务经济。做强劳务经济是工业反哺农业的有益补充。就*而言,一方面,应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在县职业中学成立劳务输出培训中心,加强与县内外企业的沟通与联系,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输出富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县内企业优势,采取“政府引导扶持、企业培养选择”的形式,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重点培养县内应届初、高中毕业生,输送他们到企业理想的学校和专业就学和培训,既可缓解一定的就业压力,又可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目前,锌铟公司更适合考虑这一问题。另外,*县进城务工人员逐渐增多、劳务市场极为混乱等问题应引起重视,可以采取以劳动部门牵头,组织、人事及涉农等部门参与,企业赞助等方式,成立劳务管理中心,规范劳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