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5年工作回顾及今后5年工作思路

时间:2022-08-01 10:08:00

导语:过去5年工作回顾及今后5年工作思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过去5年工作回顾及今后5年工作思路

近5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郴州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作为市委、市政府的职能部门,郴州市委编办在省编办的正确指导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围绕深化改革、规范管理两个主题推进工作,积极为我市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体制保障。现对我市过去5年的机构编制工作进行总结回顾,并概括提出今后5年工作思路

一、过去5年机构编制工作回顾

(一)不断深化机构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十六大”以来,根据中央、省里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我办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实施了全市政府机构改革、乡镇机构改革试点以及部分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等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1、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圆满完成,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五年中,一方面完成了*年党政机构改革的扫尾工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革了行政审批制度,市县两级共清理各类行政审批事项近6000项,减少行政审批事项1000多项,进一步理顺了市县(市、区)之间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合理划分了事权;市县两级政府机构得到了精简,党政群机关编制总量精简20%,富余人员得到有效分流。另一方面,完成*年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在机构总数和编制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了宏观调控体系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市场流通管理、食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监管、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等管理体制。近几年来,又先后解决了市安监局与市煤炭局之间煤矿安全监督执法权划分、市运输管理处与市城管局之间出租车管理职能界定、市直与两区间城市管理执法关系协调、市治理经济环境职能调整等问题,通过改革,我市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逐步解决,各级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

2、乡镇机构改革稳妥推进,试点工作进入新阶段。首先,完成了*年全面铺开的全市乡镇机构改革工作,重新划分了全市乡镇类别,精简了乡镇机关内设机构,整合了乡镇事业单位,明确了乡镇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行政编制总额精简20%,事业编制总额精简10%,人员分流取得一定成效。其次,根据省里的统一部署,从*年开始,我市开展了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先后确定安仁、汝城为试点县,开展了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的试点工作。目前,安仁县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已进入扫尾阶段。汝城县的试点工作已进入方案上报审批阶段。

3、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局部开展,成效显著。5年来,我市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基本思路,积极稳妥地探索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路子,取得初步成效。一是完成了全市行政性公司的改革。市直8个行政性公司经过调整合并,组建为4个行业办,分流人员比例达50%。各县(市、区)对行政性公司也相应采取撤销、合并等办法,只组建了1-2个行业办。目前全市行业办的人员编制一律实行只出不进、只减不增的管理办法。二是把重新设置中小学校机构编制与以教育布局调整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全面推进教育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通过教育布局调整、重新调整中小学机构编制和人员竞岗分流,较好地优化了教育资源,减轻了财政负担。三是结合水管体制改革,积极推行水管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根据国务院、省政府有关水管体制改革的精神,制定了全市水管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和机构编制设置标准。近几年来,市县两级水管事业单位相继改革,事业单位的性质类别得到进一步确定,公益性职能得到了加强,经营性职能得到了激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水管事业单位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四是积极开展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采用脱钩改制、股份合作、划转、租赁、整体、拍卖、撤销等不同方式,对各类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政府所属宾馆以及部分学校进行改革,进一步推进了政企、政事和政社分开,促进了经营类事业单位举办主体的多元化和举办形式的多样化。通过政府出钱买服务,对城市公益设施的管理推行市场化,改革和控制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设置。五是深化后勤服务机构改革。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将机关后勤管理职能和后勤服务职能相分离,重新设置了市委、市政府大院的后勤管理和服务机构,对后勤服务机构实行财政供养逐步断奶、人员编制只减不增,最后实现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方式进行管理。另外还对市级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的机关和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后勤人员编制的管理进行改革,不再增加后勤服务人员事业编制,单位需要增加后勤人员的,经市委编办审核同意后,由用人单位向社会公开招聘,实行合同制管理。六是做好全面推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前期工作。市县两级分别组织人员对所属事业单位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掌握了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完善了事业单位各项基础数据。对事业单位类别进行了初步划分。今年,积极介入文化体制改革,与宣传部、文化局等部门协同配合,完成了文化事业单位分类的初步调研。

(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1、加强制度建设,机构编制管理进一步规范。5年来,中央、省里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法规政策,市县两级编制部门一方面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广泛开展社会宣传,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重视。*年,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中央编办监察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和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颁发后,市县编制部门向机关事业单位印发政策法规小册子近万册;市委编办先后向市委编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议、市人大主任会议和市政协常委会议汇报条规和贯彻意见,举办了全市编制系统干部和市直政工人员编制法规政策培训班和全市党政领导编制法规政策报告会。另一方面结合工作实际,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措施。目前市县机构编制工作统一实行了归口编办管理、一支笔审批和编委会集体研究等制度,各级和各部门编制法制观念普遍增强,编制部门的地位和作用明显提高,机构编制管理进一步规范。

2、大力推行编制实名制,混编混岗现象得到有效遏制。5年来,市县两级编制部门进一步完善了机构编制台帐和机构编制管理手册,结合《公务员法》实施和公务登记工作,对市县两级七大类机关人员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审核,纠正了一大批混编混岗现象,基本完成了编制实名制工作,保证了公务员的工作顺利进行。

3、完善编制部门与组织、人事、财政、劳动保障、民政等部门的协调管理机制,编制龙头地位日益突出。近几年来,全市编制部门在公务员招考、人员调配、公务员登记、军转干部安置、复员退伍兵安置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了与人事、民政和劳动保障部门的有关协调,坚持先编制审核,后办理有关手续的办法,管理程序逐步规范,在一定程度控制了超编进人问题。通过财政经费预算、工资统发审核和每年定期开展吃“空饷”清查活动,进一步完善经费与编制挂钩制度,既加强了编制管理,又规范了财政供养机制。针对日益突出的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问题,全市编制部门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专题调研,及时向党委和政府汇报,并提出在干部任用工作中加强编制和领导职数审核的建议。

4、狠抓冻结管理,机构编制得到了有效控制。近几年来,在机构编制设置方面,全市编制部门坚持无上级编制部门文件要求的一般不办理,财政拨款事业编制总数不突破。*年市委编办为控制机构编制的膨胀,以市委、政府两办名义下发了冻结令,*年又坚决执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冻结通知精神,为下一轮机构改革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5、强化监督检查力度,机构编制违规违纪行为得到了及时纠正。近几年来,进一步完善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机构和工作力量,建立了机构编制违规违纪举报和查处制度,把乡镇机构编制管理列入县(市、区)领导的考核内容。市委编办开通了“12310”举报电话,各县(市、区)编办也向社会公开了举报电话号码。通过督查、通报、整改,纠正了县(市、区)机构改革中的违规行为;通过立案调查,查处了一批县(市、区)违规违纪案件,切实维护了机构编制纪律的严肃性。

6、规范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不断创新工作方式。近几年,全市进一步统一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的条件和办理规程,每年定期举办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培训班,登记工作日益规范。采取公告、上门催办和通知督办等形式狠抓年审工作,全市及时参审率达到95%以上。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各县(市、区)编办积极创新登记管理工作方式,探索出一系列成功经验。如把登记工作与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事项申报审批结合起来,在机构编制事项受理中审查证书,在研究中充分考察年审情况,较好地推动了事业单位登记工作的力度。资兴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从*年开始对科级以下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树立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权威。

7、广泛开展机构编制工作调研,不断探索机构编制工作新路子。为加强新时期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的探索和研究,自*年以来,全市编制部门建立了机构编制调研制度,编办成立了调研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专门的信息调研员。按照市委编办的统一布置,市县编办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全体工作人员分组分工到人进行专题调研,年终统一组织调研文章评审表彰和成果交流会。3年里,全市共收到调研文章100多篇,上报中央编办中国机构网被采用20多篇。

8、坚持实行目标管理,机构编制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从*年以来,市委编办对县(市、区)实行目标管理,每年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对自身建设、机构编制管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等提出目标和要求,年终实行统一、全面的考核,并进行表彰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县(市、区)编办创先争优的积极性,提高了全市机构编制工作的整体水平。

在5年工作成绩的背后,同时存在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机构改革方面:政企、政事、政社不分,政府管理越位、错位、缺位现象时有发生;政府职能部门重管理、弱监督、轻服务问题相当普遍;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扯皮打架的问题日益增多(如农办与农业局、乡镇企业局等单位在农业产业项目管理方面纠缠不清,城市管理局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在管理和执法方面互相争斗);乡镇机构改革法规不配套,政策缺失,改革成本太大,改革目标难以实施到位;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政策不配套,事业单位自我发展能力弱,改革步履艰难,等等。机构编制管理方面:上级干预机构编制事项屡见不鲜;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日益成为行政机关超编的主要根源;每年政策性安置带来的编制矛盾日益突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刚性不足;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难以落实和维护事业单位法人的合法权益,等等。这些问题在我们今后的工作必须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5年的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

今后5年,机构编制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机构编制干部队伍和建立高效的内部管理系统,一手抓机构改革,一手抓规范管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一)关于机构改革工作。

一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制定新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规范政府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整合部门机构和职能相近或重叠的机构,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问题。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严格控制编制,多渠道分流机关超编人员;继续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二是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调研基础上,做好事业单位分类工作。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科学界定和区分现有文化事业单位的不同性质和功能,区别情况,突出重点,分类改革。探索公用事业单位的机构改革,将公用事业的管理与服务职能相分离,一方面加强公用事业管理职能,另一方面实行以钱养事、以事养人,推行公用事业服务社会化,优化财政供养,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益。三是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科学界定乡镇政府职能,整合乡镇事业站所,提高乡镇政府服务功能。

(二)关于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进一步扩大《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等法规的宣传;结合我市实际,全面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建立健全科学、民主、法制的机构编制决策程序;制定一系列符合地方实际的机构编制设置标准;进一步完善编制部门与组织、人事、劳动保障、民政等部门的协调管理机制;建立机构编制预测和预警机制;坚持和完善编制与经费挂钩制度;强化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措施,加大对机构编制违规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基础工作,以信息化推进管理现代化,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电子台帐,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手册,全面完成编制实名制管理。

(三)关于事业单位登记工作。

完善基础工作,市县两级全部建立专门的登记档案室,档案管理达到国家局的档案管理要求;实现事业单位网上登记和实时汇总工作,办公设施日趋完善,自动化水平得到提升;积极探索登记工作的新途径,逐步成立事业单位法人协会,利用协会平台提升登记工作水平;根据《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等,结合本地的实际,研究和制定登记工作的配套措施和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配套使用机制,证书使用管理得到加强。

(四)关于自身建设。

一是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把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机构编制部门的头等政治任务,以党的十七大精神统一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根据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引导干部职工回顾总结以往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经验,认真谋划今后的工作。二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关注解决机构编制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继续坚持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有措施的机构编制调研活动,在调研的内容上突出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在调研的组织形式上要注意与相关部门的联合、协调;在调研的成果上要突出为党委、政府参谋谏言,务实能用。三是进一步加大干部教育培训的力度,不断提高干部素质。继续开展生动活泼的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围绕工作目标和任务,全面规划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要注重改善干部知识结构和丰富干部学识;要突出机构编制政策法规的学习宣传,不断提高干部的政策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要定期组织全市性机构编制业务培训和交流,大力培养业务能手。四是加强制度建设,切实转变机关作风。要继续推行政务公开和服务承诺制,提高管理透明度和工作效率;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使编制部门树立风清气正、勤政廉洁的良好形象;坚持实行机构编制监督员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杜绝干部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五是不断完善基础建设,切实改善办公条件。要通过实施电子公文传输、事业单位网上登记和机构编制网站等建设,全面改善机构编制部门办公条件,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