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现状分析
时间:2022-07-30 04:38:00
导语:市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现状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当前,我市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推动“三农”发展跟上全市跨越发展的节奏,以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
生态、高效、外向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集中体现。所谓高效,就是要体现农业有很高的土地产出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务农也能致富的要求,使农业成为能让农民增收致富的现代产业。
所谓生态,就是要体现农业既能为社会提供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又实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把人类梦想的“青山、绿水、蓝天,生产出来的都是绿色食品”变为现实。
所谓外向,就是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都按照国际市场的需求、标准进行,把农业生产纳入到国际经济轨道之中。
发展高效、生态、外向农业,必然会引发农业思想观念、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经营管理体制的一系列大变革,能够更加充分地把工业化、城市化成果应用到现代农业建设中来。因此,只有主攻高效生态外向农业,才能有效带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充分挖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潜力。
一、我市生态、高效、外向农业发展取得突破
近年来,我市依托沿海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机制和体制创新为动力,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农业生态条件,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扶大扶强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和重点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连云港市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02亿元,增长6%。2007年粮食产量创我市历史最高纪录,畜牧业、渔业生产发展较快,生态、高效、外向农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粮食产量稳定增长
“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随着中央加强和支持农业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连云港市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农业的首位,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加强涉农收费监管,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支农政策,使农民负担减少,自我发展能力增强。2007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691.2万亩,比上年增长3.3%。亩产达到438公斤,同比增长5.8%。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300万吨大关,达到302.7万吨,创连云港市建市以来的最高纪录。粮食生产继*年连续三年获得丰收后,今年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水平和总产量三项均超历史。蔬菜瓜果全年播种面积101万亩,比上年增加3.4万亩,增长3.5%;总产量288万吨,同比增加19万吨,增长7.1%。茶叶增长9.6%。
(二)畜牧业生产态势良好
2007年全市有规模畜牧业养殖场(户)已经达到7911个,新建养殖小区30多个。年末,全市生猪存栏120.8万头,牛存栏28.1万头,羊存栏53.4万只,家禽存养量达到980.9万只,猪牛羊禽肉23.6万吨,增长21.0%。各项疫病防治工作扎实有力,抗体检测处于全省前列,基本保持重大动物疫情清净。
近年来,连云港市以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的大举措,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方式,依托温氏、福润等畜禽企业集团公司,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基地。目前,全市已形成了生猪、奶业、肉鸭、肉鸡、兔业、淮猪、鹿业等特色高效畜禽产业。东海县被评为全国商品猪基地县,2007年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三)渔业经济收益良好
2007年,我市抓住沿海开发的机遇,大力推进沿海现代农业发展,有序开发利用沿海滩涂,合理发展近海养殖和远洋捕捞,提高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程度,科技兴渔取得良好收益。全市海淡水养殖面积达到100万亩,海珍品养殖基地发展到5000亩,海水工厂化养殖已突破35万平方米,位居全省首位。全年完成水产品总量55.2万吨,较上年增长4.7%;全市实现渔业总产值较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连云区已成为省内最大的紫菜出口加工贸易区,总出口量占全国份额的15%。赣榆墩尚泥鳅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泥鳅养殖出口基地。实施海域使用数字化管理,在全国率先构建市、县(区)、乡(镇)三级联动结构的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与管理体系。
(四)高效农业积极推进
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立足我市资源特色、企业条件、发展潜力,建设了“平原-海域-山区”不同的特色农业产业带。以优质稻米和特色蔬菜为重点的中部平原主导产业带;以海淡水育苗、养殖、加工业为重点的沿海滩涂特色产业带;西部丘陵山区生态农业带;沿东陇海线特色产业带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逐渐形成农业高效综合开发的新局面。全市高效农业面积达到126万亩,占总面积的22.5%。其中千亩以上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已有30个。2007年全市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7.1万亩,比去年增长17.4%。其中:蔬菜播种面积73.7万亩,新增12.2万亩。花卉2.9万亩,新增1.7万亩。茶叶0.9万亩,新增0.2万亩。食用菌0.8万亩,新增0.1万亩。蚕桑2.2万亩,新增0.3万亩。立体种养5.4万亩,新增1.9万亩。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初具规模。形成以平明稻米、榆城养殖、西墅紫菜、山左口板栗园、石梁河葡萄园、黄川草莓、沙河反季节大棚蔬菜、双店花卉、山区有机果品等一批特色农业、品牌农业、高效农业、绿色生态观光农业带。灌云、东海两县分别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全省高效农业规模化先进县。
(五)外向农业大力推进
2007年我市进一步完善外向型农业的发展规划,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组织出口企业开展境外促销,加快建设洋葱、草莓、大蒜、芦笋、黑莓、浅水藕、红线椒等20个重点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农产品出口贸易有望实现全省“稳座第二名”的奋斗目标。市里相关部门进一步优化出口环境,在质量认证、基地建设和出口通关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周到及时的高效服务,对重点出口生产基地、重点龙头企业和重点品牌产品在项目资金安排、信息技术服务和市场开拓引导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推动农产品出口。
(六)生态农业广泛推广
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实施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通过推广减量化、精准化的施肥用药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努力减轻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积极争取农业部沼气国债项目,开展清洁水源、家园、田园“三清”工程,今年已争取农村能源项目资金1082.5万元,建设户用沼气6250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2处,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16处。共完成“一池三改”户用沼气10000多户。赣榆县通过省级生态农业县验收;推广“猪-沼-菜(花)”等循环农业模式,已建成2000多处。
二、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存在的不足和重要意义
近年来,全市上下立足市情实际,发挥特色优势,狠抓结构调整,高效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外向农业实现长足进步,生态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但高效农业规模不大、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品牌创建和认证力度偏弱、农业投入不足、县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一是对生态高效外向农业认识不足。少数领导和部门没有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真正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给予充分重视,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二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基层干部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三是人多地少资源缺乏。四是农产品质量不高、商品率较低,与农民脱贫致富联系不紧密。五是生态农业的建设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金投入。
对此我们要以战略的眼光,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的重要意义。我市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在加速推进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的进程中,重视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是顺应国内外市场变化的必然选择,是统筹城乡同步跨越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挥我市资源环境优势的有效载体。全市各级各部门务必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开创生态高效外向农业发展的新局面。
三、如何做好高效生态外向农业的发展
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首要任务。特别是市委十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针对当前我市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必须把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和战略取向。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坚持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着力发展高效农业,坚持与科技的和谐统一;着力发展外向农业,坚持与市场的和谐统一,以便有效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坚持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万物土中生”,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不可再生的农业资源。珍惜土地是一项基本国策,中央十分重视。地方要下大力气强化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装备条件,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后劲。发展生态农业,简单一点的概括就是基本上没有“生产垃圾”出现。“桑基鱼塘型”、“猪-沼-菜(花)型”在农村很符合农业综合发展和环保发展。农民利用生物互生互养的原理,建立起农业自身生态系统,形成一个闭合的生态链环,在这个食物链中,物质在其中周而复始地循环,生生不息,废物得到全面的利用。这种生产模式,就其特点来说,是符合现代生态农业精神的。
生态模型要切实根据生态学原理组织农业生产,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关系,实行无废物生产,提供尽可能多的清洁产品,既有效地利用机械设备、化肥、农药,又尽量减少其污染影响,也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的经验,力争实现绿色植被最大、生物产量最高、光合作用最合理、经济效益最好、生态平衡最佳等目标。做到山、水、田综合利用,在施肥上看重有机肥料,在病虫防治上注意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减少农药的污染。所以我国大多数农业科学工作者认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只有走生态农业的道路,才能避免“化肥农业”的一系列问题,在产出大量优质产品的同时,也可望建立起一个优美宜人的环境。
(二)着力发展高效农业,坚持与科技的和谐统一
邓小平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他指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正确道路。
第一,要依靠党的政策。政策,主要是解决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问题。要长期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同时,要制定有利于农民的政策,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使广大农民从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和工作中得到实惠,以继续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政策稳,人心才能稳,农业才能稳”。
第二,关键是靠农业科技。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提高要靠科技,降低消耗,提高效益也要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依然要靠教育。只有把农业、科技、教育三者结合,才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发展农业,农民苦于“无技术”。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需要政府从源头做起,需要从项目筛选、研究和试验、农产品标准的制订、农资的生产、农业布局及农民培训、农业基地建设等一系列的工作做起,几乎是对一个农民、农业的全流程整合。要做到“四个统一”⑴统一种源。统一供应植物种子、种苗等,种猪、种鸡、仔猪、仔鸡等符合绿色农业生产条件的优良种源。⑵统一生产资料。配套供应有机农业种植用肥料、农药,养殖用饲料及兽药、疫苗等。⑶统一生产标准。行业生产标准通过技术培训的形式传达给每个生产者。如:《草莓产业化技术开发》、《奶牛产业化技术开发》等技术。⑷统一技术指导。农业技术人员随时到农户生产场地进行现场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并检查和监控生产标准的执行情况。同时技术人员还可以利用电脑等远程教育系统,实现对农民及时的技术辅导和信息服务。这样的工作不只是为农民架设通向技术的桥梁,更是架设通向市场的桥梁,是在为农民开源增流,寻找更多的能够过“桥”上“路”的产品。
(三)着力发展外向农业,坚持与市场的和谐统一
我市农业与先进地区相比,最大的差距在产业化经营上,最大的薄弱环节在龙头企业上。因此,抓住市场,抓住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就抓住了发展外向农业的牛鼻子和突破口。要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规划,按照“谁有能力发展谁、谁有本事谁牵头、谁当龙头扶持谁”的要求,从资金、税收、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一是努力实施企业战略。加快发展一批骨干型、创汇型、成长型重点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当地农产品资源的加工消化能力、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以及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年内,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16%。要鼓励和扶持农民在生产服务、产品流通、储藏加工、市场销售等环节,组建多种形式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年内,新增“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家。
二是努力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努力使我市农产品畅销全省、全国甚至海外。年内,新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50个,省、部级名牌农产品品牌2个。
三是努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外向型农业是我市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也是优势所在。要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坚持吸引外来资本、引进外来技术、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外资源“四外并举”,走出一条具有我市特色的外向型农业发展之路。要发挥我市独特的区位优势,组织实施农产品出口振兴行动计划,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地区,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农业国际化水平。年内,发展壮大农产品出口基地20个,新增出口农产品基地面积3.5万亩;农产品出口额增长15%,总额达到3亿美元,继续保持农产品出口额全省第一。
四是努力实施农业招商引资战略。要不断优化农业投资环境,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扩大与境内外农业的交流与合作,吸引境外资本投资开发我市农业。年内,重点扶持发展顺福食品、有利农业等20家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争取农业利用外资突破7000万美元,内资30亿元,继续保持苏北领先。
只有主攻高效生态外向农业,才能有效带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全面提升,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努力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村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早日实现“全面奔小康、重振连云港”宏伟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上一篇:学习五本书的心得体会
- 下一篇:浅谈企业执行力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