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
时间:2022-07-30 10:05:00
导语: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特别是落实财税体制改革有关具体要求,财政部门承担着重要职责和光荣使命,财政工作可以说是既面临着神圣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在更广阔舞台上更好更快发展的良好机遇。因此,财政部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科学的财政发展观,着力建设发展财政、效益财政和民生财政,坚持以出色的工作服务科学发展,并将科学发展的成果惠及全社会,切实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把握实质,切实增强财政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这一论断为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我们的财政工作指明了方向。
科学的发展观决定了科学的理财观,能否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统揽财政工作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并把它切实贯彻到财政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体现到财政活动的每一项内容,落实到财政法规和政策之中,不仅直接决定着财政工作的理念和政策取向,而且必然决定着财政发展的路径和财政改革的成效。地方财政作为党委、政府宏观调控和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政策手段和体制条件,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自身建设,才能正确而有效地履行制定和执行财政政策、组织财政收支、实施宏观调控、开展财政监督、协调利益分配关系等职责,统筹解决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协调发展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社会公正等市场失灵问题,为推动“五个统筹”,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提高,财政的改革与发展也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公共财政框架建设逐步建立。但也必须看到,我市公共财政框架建设目前还不够完善,财政运行中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一是建立了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政府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但财政收入规模偏小、收入质量不高、可用财力不足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观。二是财政支出制度改革迈出重要步伐,但支出范围和结构仍然不尽合理,财政供养负担过重。三是财政宏观调控作用进一步增强,政策手段日益得到充分运用,但财政风险和压力也不容忽视。四是财政监督和财政制度建设得到加强,但财经纪律松弛的状况没有根本好转。最终这些问题都要靠发展来解决。
二、立足实际,科学谋划今后一个时期财政主要工作思路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经济。财政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和经济决定财政的理念,大力服务经济发展,通过促进经济发展,带动财政发展,走出了一条切合连云港实际的公共财政发展、改革、创新之路。
(一)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引导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加强经济预测和分析,把握财税政策导向,综合运用财税政策工具,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在好字优先、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优中求进的前提下推进跨越发展。一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推进主导产业集聚,加速培育特色集群产业,立足区位、资源、港口和产业优势,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高端化,完善沿海、沿线产业园区载体功能,支持加快发展港口物流、软件和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大力支持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扩大发展规模,延长产业链。二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等专项资金的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培养和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快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和转化。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加快发展各类科技创业园区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强技术服务、成果转让和交易等平台建设。三是支持实施节能减排。落实好鼓励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加快建立促进节能减排的新机制,扩大清洁生产和可再生资源利用,支持开展城乡环境整治,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
(二)注重改善民生,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为目标和抓手,把改善和保障民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一是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兼顾,有保有压,有促有控,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加大在“三农”、教育、科技、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公益文化、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投入。二是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逐步实现公共财政资源配置由过去偏重城市向城乡协调转变,新增财力向农村倾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发展生产为中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和文化等事业,支持建立适应“三农”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形成城乡互动发展的新格局。三是着力增强改善民生的普惠性。坚持就业惠民、创业富民、社保安民,全方位落实富民举措,持续普遍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加快形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巩固提高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特别是要对失地农民、失海渔民、失田盐工基本生活做到即征即保。四是着力支持解决影响民生的突出问题。加快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支持建立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切实做好扶贫济困和社会救助工作,支持逐步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三)深化财政改革,争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一是完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进一步划分市与县、市与区的事权,完善市对区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规范市对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基层财政的公共服务能力。二是完善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改进部门预算编制办法,逐步完善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和项目管理办法,强化对项目支出预算的滚动管理,建立和完善财政绩效评价制度,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三是完善预算执行制度。全面实行财政国库单一账户和集中收付制度,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健全财政监督,继续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逐步推进“金财工程”建设。四是完善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财政是政府性债务的最终承担者。要加快建立政府性债务财政归口管理、债务预警、举债审批、预留偿债准备金等制度,规范政府举债行为,积极防范财政风险,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势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财政改革和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当前我市正处于“全面奔小康、重振连云港”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市财政工作必须要“跳出财政看财政,立足全局干财政”,充分把握本地资源优势,瞄准全市“十一五”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的奋斗目标,积极调整服务经济发展思路,全力打造发展型、增长型、公共型、创新型、效率型财政,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一)聚集财税要素,全力支持全市经济建设
一是将政策支持与间接投入相结合,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充分运用好财税政策和规范的财政贴息、担保资金及适当的财政补助等“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紧紧围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改进科学技术支出、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专项资金等管理办法,整合各类财政性资金资源,加大对企业科技项目配套力度,引导企业节能减排,大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增添后劲。加大担保资源整合力度,扩大担保资金注资规模,加强对担保资金的规范管理,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二是要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市、区财政项目扶持和配套机制,增加财源配套资金和大企业集团奖励资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原材料产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尽快形成医药、硅材料、能源等特色产业集群。三是用足用活政策,大力推进园区开发和空港建设。落实好南北共建开发区的各项政策,继续争取将昆山工业园纳入南北共建开发区范围。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园区的硬件条件,帮助园区增强吸引功能、容纳功能,发挥政策、资金的导向作用和乘数效应,吸引大企业、大项目落户园区。落实金海集团财政扶持政策,支持滨海新城建设。继续安排空港开放专项资金,支持开通国际航线,推进空港开放。
(二)服务港口发展,发挥港口的综合带动作用
一是服务港口建设,加快港口功能拓展提升。正确把握港口发展带来的重大战略机遇,支持扩建30万吨级深水航道,充分发挥港口建设专项资金、物流企业税收返还等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加快港口发展的扶持政策效应,推动工港联动,支持临港产业发展。加快国际商务区、物流园区、口岸通关区建设,完善港口综合服务功能。加大港口建设投入。提高国有资产运作能力,努力化解资金瓶颈,在推动港口股份成功上市的基础上,促进金海、金港湾等国有资产营运主体扩大市场化融资规模。二是服务沿海开发,支持工港联动发展。利用财税政策,发挥港口、海洋、岸线及特色资源,支持临港产业发展,支持各县区加快两翼港区产业走廊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各自工业园区特色,走差别化竞争道路。三是服务临港工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围绕工业生产经营需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互动并进。大力支持旅游、商贸和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国际商务中心建设,完善港口综合服务功能。
(三)坚持科学理财,确保连云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出需要
一是加强财税收入调研分析。要能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和国家税制改革动向,及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强化征管。还要逐步建立涉税信息交流平台,对核电税收、港口基建等重点税源进行跟踪管理,认真分析税源变动状况,确保应收尽收。二是规范财税管理秩序。进一步完善市区财政体制,杜绝拉税、买税、引税,加强财政监督检查,禁止各县区违反国家规定出台各类税收返还政策。三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持“公共财政”原则,新增财力主要投向社会保障、投向“三农”、投向社会事业,推进公共财政均等化。同时,统筹安排预算资金,保证港口建设、东部开发等重点工程支出需要。
(四)防范债务风险,建立财政预警工作机制
一是要建立敏捷的预警分析体系,密切关注财政风险。切实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财政运行危机意识,建立起财政、税收、国库、银行相连接的财政运行信息监测反馈系统,使政府和财政部门能够准确掌握收入征解和资金调度动态,及时发现苗头,把握关键,研究解决影响收入质量、支出运作与债务清偿等方面的问题,防微杜渐,保证财政资金运行安全。二是要建立制衡的偿债还贷机制,管好政府债务。要正确认识债务这把“双刃剑”的特点,既要发挥政府举债对解决资金困难、刺激经济增长、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又要注意增强政府举债的计划性,控制债务规模和总量,避免因偿债引发一系列债务负面风险。要切实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严格实行专人、专帐、专户核算,并从严格项目论证、科学选项入手,参与债务借用还的全程监控,强化对招标采购、配套资金落实,工程概预决算和投资回报率核算等方面的财政监督,切实增强项目建设或受益单位的偿债意识,完善责权利和借用还相统一的债务管理机制。通过进一步规范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债务风险,强化约束机制,消除发展隐患。三是要建立完善的融资担保机制,化解财政压力。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遵守财政不得为企业担保的政策规定,对竞争性、生产性建设项目,由建设单位与信贷机构发生借贷关系,摆脱财政被动担保的风险和压力。同时大力支持发展壮大担保公司,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扩大对企业贷款的担保放大额度,缓解财政压力,支持经济发展。
(五)深化财政改革,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按照公共财政建设要求,推进财政各项改革。一是积极应对财政体制和财税政策的调整。认真对接省对下财政体制调整,加强对国家宏观调控及税制改革动向的研究,应对新企业所得税法、增值税转型、资源税改革等政策变化,促进我市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二是着力构建预算管理新机制。切实维护财政预算的严肃性,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严格控制行政成本。进一步完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推进综合预算,扩大绩效评价试点,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加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管理,市级全面推行公务卡结算方式改革,不断提高国库直接支付比例。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提高政府采购的透明度。三是逐步深化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完善非税收入征缴制度,加强土地出让收支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管理,加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力度,严格资产配置、处置和核销程序,努力实现资产合理流转和保值增值。四是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预算内外财力,落实公务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市对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使财力分配更加侧重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体,逐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六)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转变工作作风,切实提高财政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做好各项财政工作的关键所在。要把队伍建设和支持经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位置,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以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为契机,加强财政干部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提高财政干部队伍素质,大力开展争创“文明机关”、“软环境十佳单位”等各项活动。强化优质服务,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办事效率和工作水平,不断完善财政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岗位责任制建设,制定全员岗位目标责任制,定员定岗,责任到人,强化考核,奖惩兑现。认真实施“五五普法”工作,积极开展财政法律法规宣传活动,组织多形式的法律法规培训班和知识竞赛活动,提高财政干部依法理财能力和为民理财水平。要教育和引导全局干部职工牢固树立群众观。弘扬务实之风,发扬勤勉敬业、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勇于拼搏,扎实工作。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调查研究作为改进工作的基本方法,对财政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多分析,多研究,积极探索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途径和办法。切实加强工作衔接,密切配合,增强工作合作,要勇于开拓,大胆实践,完成几项突破性工作。继续强化“一岗双责”责任追究管理机制,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开展《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学习教育,自觉遵守和维护党的纪律,时时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处处“慎权”、“慎欲”、“慎微”、“慎独”,廉洁从政,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财政干部队伍。
党的十七大为我国发展描绘出了宏伟蓝图,为财政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十七大精神,站在新起点,谋划新思路,使出新干劲,力争新作为,努力做好各项财政工作,为夺取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上一篇:占领先进文化主阵地唱响和谐财政主旋律
- 下一篇:区域经济发展基本定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