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和谐社会的三个视角
时间:2022-07-24 05:33:00
导语:解读和谐社会的三个视角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这一科学命题,进一步为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和谐社会。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体现为
社会有序、社会有效、社会有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序的社会
在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发展的历史上,以法律和道德为主的任何行为规范调节方式都根源于社会劳动活动的某种客观需要和社会历史条件,并以此来维护既定的社会秩序。社会和谐需要一套符合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法律和制度来维护和保证。稳定有序的社会不一定是和谐的社会,但和谐的社会必然是稳定有序的社会。
有序首先体现在民主法治和社会安全稳定两个方面的内容上。社会有序就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制度是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法治作为一种现实的法律秩序状态,是社会和谐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使社会有序运转的重要保证,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充分反映了民主法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表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法治社会。法治社会最重要的规则就是法律,依法治理社会,社会就有了和谐的基础和保障。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
其次,有序体现在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各阶层和谐的制度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终极目标就是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建立包括民主权利保障、法律、司法、公共财政、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六个方面在内的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完整的、具体的制度体系。要坚持把落实责任和加强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制度执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要正确处理动力与平衡的关系,建立和完善动力与平衡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调节运行机制体系,包括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以及权益保障机制等。
第三,有序还体现在社会成员各安其位、各得其所的实现上。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和谐是事物之间的一种有序协调的共存状态,是事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式。有序就是要努力使每个成员或群体都按照一定的规范各获其岗、各司其职、各守其则、各得其所、各享其成,就是要使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能力与他们所获得的岗位相匹配,能自觉遵循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做好本职工作,能合理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又能普遍分享增长和发展的收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相互协调,整个社会始终保持有序和稳定的状态。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效的社会
社会有效主要是指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社会有效首先体现在加快经济发展,不断增强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上。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的发展首先决定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必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快经济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同志明确指出,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实现国富民强都无从谈起,必须在发展的基础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而且,解决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关键还是要靠发展。只有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不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信心和动力。
其次,社会有效也体现在改革开放上,体现在通过竞争而充满活力上。发展求和谐,竞争促发展。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通过竞争,通过改革开放,使社会充满活力,焕发蓬勃生机。要坚决破除各种障碍,鼓励竞争,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着力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
第三,社会有效还体现在共同发展上,体现在发展的科学性、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上。经济发展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社会更加和谐又能保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和管理,正确处理和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而为经济建设创造更好的社会条件,为和谐社会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外部环境,推进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情的社会
和谐社会不仅包括利益层面的和谐,也包括价值观念层面的和谐。社会有情实质上是在协调利益矛盾和冲突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价值观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社会主义和谐发展内含着文化、精神和道德建设,以构建文化和谐和主体精神世界的和谐,即既要建设以社会主义道德和价值为支撑的和谐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又要关照主体的意义和价值,建设和谐的精神家园。
社会有情首先体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和谐社会不但要使人们安居乐业、事业有成、心情舒畅,还要形成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和良好的公民道德,形成有利于团结群众、凝聚人心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它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其次,社会有情体现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顺应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原则,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标准。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社会有情还体现在社会成员的满意度和认同感上。只有当和谐社会的建设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真正的价值追求、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过程的时候,才能进一步激发社会成员建设和谐社会的热情和激情,增强其参加和谐社会建设的自觉性。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力量,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构建和谐社会,从社会价值取向上讲,就是要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社会和谐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要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 上一篇:我国人口转型的现阶段特征
- 下一篇:不断深化对和谐民族关系价值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