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时间:2022-07-23 05:30:00

导语:对于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对于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上一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料变为下一生产过程的原料(生产要素),使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实现环状式的有机组合,变成几乎无废料的生产。这是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最大限度地提升资源利用率的经济增长模式。

在人类历史上,早期的采集业和农业的生产是一种基本上不交易、生产规模十分有限、以生物原料的投入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工业经济的显著特征是大规模投入不可再生资源、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整个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难以循环的线性状态。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特别是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的报告以后,经济发展的轨迹又开始转向循环经济,而且是一种层次更高的循环经济。

那么,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使得经济发展又重新而且是在更高层次上回归循环经济呢?首先是资源约束条件的改变,是被持续大量耗费的不可再生资源已经不能支撑粗放的、不循环的经济增长模式。当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稀缺的时候,灵敏而准确的市场价格会及时地显示这种生产模式对企业来说已经不划算,如果不转换成可以替代的原料、可以循环的增长模式,企业就难以生存。其次是社会约束条件的改变,即社会要求企业与社会和谐相处,要求企业善待员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以使人类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空间和生活质量。最后是企业制度的约束。市场经济下的竞争性企业,莫不以赢利为目的。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会通过市场价格对资源约束状况的变化作出灵敏而及时的反应。根据现代经济学的研究,企业会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方案。当资源成本大大增加的时候,不发展循环经济就会丧失竞争力。相反,如果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投入最小、收效最大的生产方式,循环经济就很难成为企业的自觉选择。

这些约束条件,也决定着技术创新的方向。通常而言,技术创新的目的在于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性问题。例如,当土地资源丰富甚至土地所有权也没有明确的时候,人们会选择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而一旦土地资源稀缺,人们则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又如,18世纪以后的西欧,技术发展的方向是用机器代替劳动力,因为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今天,当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稀缺的时候,技术创新的方向是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变废为宝,以及创造出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资源。于是,一方面旨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节约资源的技术得到重视,另一方面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又催生了一系列可替代、可循环的资源能源。在这种情况下,循环经济就水到渠成了。

目前,我国相当多的行业、企业并不缺少循环经济的技术,如把煤矸石做成砖的技术、用瓦斯发电的技术等,而是缺少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环境和内在动力。就机制而言,主要是价格不能准确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换言之,粗放经营、不循环是有利可图的。就企业制度和管理制度而言,现有的企业制度和管理制度很难使环境污染的成本内部化,即企业会很方便地把本来应该由自己承担的污染治理成本转化为社会的负担。显然,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仅仅停留在号召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让市场价格准确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让企业对资源价格和污染环境的成本有灵敏反应,以制度的力量迫使经济增长模式从不能循环转变为能循环以至更高层次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