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

时间:2022-07-23 04:11:00

导语: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

近1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推进和快速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教育部批准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日前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该项研究对高职教育今后的发展趋势作出了科学的分析——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发展趋势

背景

从*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法律上确定了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由此也拉开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序幕;而*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中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1996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6%,*年达到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和大众化阶段的临界点15%,到*年上升至21%,10年间年均递增1.5个百分点。这其中,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与决定性作用。

1基本特征

高职教育规模快速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逐步提高。

从招生情况看,*年全国高职(专科)招生人数达268.1万人,是*年的5.6倍,而同期全国普通本科招生增长3.6倍。高职(专科)学生招生占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的比例由*年的39.8%提高到*年的53.1%,年均递增1.9个百分点。从在校生规模看,*年全国高职(专科)在校生人数为713万人,占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45.7%,比*年提高11.3个百分点;从院校数量看,*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专科)院校1091所,是*年的2.5倍,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9%。在学校数和招生人数不断壮大的同时,高职(专科)院校的校均规模也相应扩大,*年校均规模为2523人,至*年增加到3909人。

由于培养目标定位比较准确和办学有特色,高职教育不仅对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也为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的高等教育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就业率连年攀升,社会认可度得到不断提高。*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仅为42%,*年上升到55%,*年在全国增加32万高职毕业生的情况下,就业率较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达到61%。北京、浙江等地区的毕业生就业率甚至达到80%左右,与本科生基本持平。*年高职毕业生达到160余万人,较上一年增加20余万人,而就业率又比上一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达到62%。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战线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并取得成效。

初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为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作出了贡献。

从分专业的招生数看,*年普通高职(专科)工科类专业招生人数为107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4.3%。工科类招生人数是高职(专科)招生总人数的40%,比上一年提高6.4个百分点,比*年的26%提高近14个百分点。

从院校情况看,*年全国1091所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中,理工类院校达460所,占总数的42.2%,成为高职(专科)院校的主要力量。

高职教育的区域分布趋向协调,为区域统筹发展作出了贡献。

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市已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从招生情况看,区域间招生录取率较平衡,各地高职高专院校招生人数占适龄人数的比例,*年全国平均招生录取率为10%左右,近七成地区的招生录取率在8%与12%之间。

从在校生情况看,高职(专科)每万人口在校生数的地区间差异要小于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以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对近年各级各类教育的每万人口在校生数的方差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高职(专科)的方差值为3.26,普通高中为3.67,中职为4.94,义务教育为4.18,在各类教育中,高职(专科)院校的方差值最小。可见,高职教育机会的区域配置水平比较平等,区域分布比较协调,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

基本具备了高职教育发展前期的教学设施条件,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至*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专科)院校具有产权的占地总面积达59.4万亩,校均占地面积已经超过500亩;具有产权的校舍建筑面积达13762万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33.3平方米,比普通本科院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还要多3.6平方米;其中,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6.6平方米,比本科院校还要多3.5平方米,一批新建院校还有较大拓展空间。

*年,独立设置高职(专科)院校的校均固定资产总值超过1.2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达241亿元,生均为5492元;生均图书拥有量为64.7册,这些指标基本接近本科院校的水平。

初步形成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至*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专科)院校拥有教职员工近4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6.8万人,生师比为15誜1。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5.7万人,占21.3%,其中天津、山东、湖南和青海等省区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已超过25%。

*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专科)院校拥有外聘教师6.8万人,其数量占专任教师数的25.3%,一些大城市高职院校的外聘教师人数甚至超过了专任教师人数。在外聘教师中,有1.6万人具有“双师”素质,占外聘教师总数的23.4%。

逐步形成了公办与民办院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目前,在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中,民办高职院校数已占近五分之一,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的比例也分别达到了16%和14%。民办高职院校的兴起,进一步拓宽了高职教育的功能,丰富了多种办学模式,为探索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并成为我国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趋于多元化,弥补了原来以学科性为主体的高等教育结构单一的不足。

首先,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取得成效。高职专科院校充分利用当地条件并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新模式。如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政府在产学研结合中的统筹与服务作用,形成了官产学合作办学模式,使政府、学院和企业三者之间产生互动联合,强化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使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其次,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之路初见成效。目前,组建职教集团方兴未艾,并已初步形成了一些颇具特色的组建模式,其中,高职院校与企业、本科院校、同类中(高)职院校等的结合,是集团化办学的几种主要形式,通过联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办学效能。如上海市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跨行业的联合办学,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集团化办学新路。

第三,实行开放式办学。主要是通过市场化运作办校、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管校、开展多种校企合作模式立校。一些高职院校在缺少财政拨款的情况下,按市场法则经营学校,如通过银行贷款和承建单位垫资等方式,建起了设施配套齐全的新校区,通过股份制合作办学等多方筹资还贷;利用学院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争取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投资合作等,走出一条多元投资合作办学之路。在管理方面,许多高职院校借鉴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以顾客(客户)观念建立学生为服务终端的服务链体系,变“传道、授业、解惑”为服务于学生学习知识、增长能力、完善人格,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同时,学校为适应不同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如校企股份制合作培养模式、校内教学生产经营一体化培养模式、校外生产性实习培养模式等,使办学特色鲜明,提升了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2存在问题

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体上说,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未能及时跟上规模超常扩张的需要,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矛盾。从*年到*年,普通高职(专科)院校的招生人数增长12.9%,继续呈现出超常规扩大规模的态势。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在校生规模扩大的同时,办学条件的一些基础性指标呈下降态势。如*年到*年,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由37.2平方米下降到33.3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由18.3平方米下降到16.6平方米;生均图书由71.5册下降到64.7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也由5802元下降到5492元。若按“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不低于4000元”的合格标准衡量,目前在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理工农医类院校中,不合格的比例达到21.4%,至少有160所理工农医类职业院校的教学设施未达到合格标准。

高职教育的育人模式、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首先,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还缺乏统一的认识。目前,社会各界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持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是把培养技术型人才作为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该侧重于培养技能型人才。由于培养目标定位的不统一,导致了在对高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上的盲目性和不一致性。

其次,高职教育自身的结构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从规模上看,高职教育已经占据半壁江山,从结构上看,其专业结构、类别结构、层次结构、体制结构还有待逐步完善;从质量和效益上看,50%以上的高职院校近5年刚刚建立起来,人才培养还处于摸索阶段,质量和效益的评价体系、监控机制等也有待逐步健全和完善。

再次,高职教育的投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许多高职院校特别是近年来批准设立的院校基本没有新的财政投入,主要靠收取较高的学费运转,资金来源单一,数量有限,缺口较大。而职业院校特别是工科类院校注重实践性教学,要求的实验实习设施和设备投入大、更新快,培养成本相对较高,经费紧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培养质量。

师资队伍尤其是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

尽管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与教育部门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50%”的合格要求对照,仍存在较大差距。

从学历和职称情况看,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也存在差距。*年全国普通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达到37%,而在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中,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仅为13.4%;*年普通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为42.6%,而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中的相应比例不到30%。

3发展趋势

我国高职教育的总量规模将继续扩大,各地区发展趋向理性。

一方面,职业教育的招生总数将进一步增加。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许多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都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高技能人才,对人力资源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还会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各地高职院校将注重把握学校适度规模,提高竞争力,强化高职教育理念与特色,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由于高职教育发展迅速,提高质量的任务更加艰巨。今后一段时间,高职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结合,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增强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为此,高职教育必将着力内涵建设,调整专业结构,注重提高质量,提高办学效益,通过建设一批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等重大工程,抓住机遇,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

高职院校的基础能力将继续增强,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

由于国家实施高水平示范性院校建设项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双师型”教师培训项目等重大工程,高职院校的生均土地资源、生均校园建筑面积等指标水平还会进一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与实践经验,实习实训设施条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也将取得明显进展。由单一的职前学历教育逐步转向终身教育:学历与非学历培训结合,教育、培训以及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强化;学生生源出现多元化特色,重新界定“学生”概念,超龄学生的数量将明显增多;学制趋于灵活化,长短学制结合,学分制趋于完善,适应职业多变的需要,整体上呈现高职教育终身化的特征。

高职教育模式转型,层次逐步丰富。

高职教育模式将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就业导向模式转变。在培养目标上,将从“偏重文化技术和理论知识”转向“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在学习制度上,将从“学校是核心,全日制教学是主体”转向“学校与企业合作,实施弹性学制,职前与职后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将从“校内课程为主,重视学科性”转向“重视专业领域建设,注重校内学习与工作经验的一致性,就业导向重于书本知识”;在证书制度上,将从单一的“学历证书”转向学历与职业资格的“双证书”制度;在教学评估上,将从“重知识考试,重学科标准”转向“重就业能力,重社会评价”,注重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的一致性;在学习方法上,将从“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是主要学习地点,书本学习是基础”转向“教室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设计,注重工学结合,就业是促进学习的重要动力”;在学习过程上,将从“系统地学习经过组织的主题材料,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转向“满足经济界和学生生涯发展的双重需要,为提高就业技能打基础,重视能力培养”;在对专业教师的要求上,将从单一的“知识理论型”转向“强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视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并占有一定的比例”;在学历层次上,近期会基本稳定在专科层次,中期将先在东部沿海地区试行本科层次高职教育,远期高职教育的学历层次将呈多样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