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若干问题述评
时间:2022-07-22 06:41:00
导语: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若干问题述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在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条件下,各国都设法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发展竞争优势,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以提升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本国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
目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已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界、企业界和广大民众关注的焦点,相关文献日渐增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已经引起不少经济学者的兴趣。本文试图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中的国内外研究概况、研究对象和内容、经济分析范式、经济发展阶段等理论问题作一些初步研究和述评。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1、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对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人们对国际贸易问题的探索,但当时并没有明确提出“产业国际竞争力”这一概念。从绝对成本论(AdamSmith,1776)和比较优势论(DavidRicardo,1817)到要素禀赋论(HeckscheandOhlin,1919),再到此后的人力资本论(T.W.Schultz,1975)、技术差距论(M.Posner,1961)和产品生命周期论(R.Vernon,1966)等,本质上都是对“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的研究。
明确提出这一概念并对其展开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美国,并由此带动了学术界对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的关注,从而促成了1980年世界经济论坛对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展开专门的研究和讨论。经过数年努力,终于在1986年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研究体系(赵彦云和李静萍,1998)。
随着对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相关理论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并于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包括结构学派(MichaelPorter,1990)、能力学派(Prahalad,GaryHamel,1990)、资源学派(Barney,1991)和竞争战略管理理论(BrownS.L.andEisenhardtK.M,1997)等在内的理论体系。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以MichaelE.Porter为代表的竞争战略管理理论,这一理论分别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上论述了国际竞争力问题。
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对这一问题也十分关注。1983年,英国政府委托“经济社会研究理事会”对本国20多个项目进行了国际竞争力研究,并于1992年起由贸易与产业部每年提交不同主题的竞争力研究报告(潘佳,2006)。法国计划部、德国经济部等也分别就本国的经济实力、产业竞争力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相关的研究报告。日本通产省也对日本与美国在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如政府作用、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和深入研究。
在对国际竞争力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许多研究机构和学者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形成了很多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总部设在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的“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它们形成各自了独立而成熟的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这两个组织不断调整评价理论、方法和指标,实现了与时俱进,从而对国际竞争力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们的研究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广泛的采用。
2、国内研究概况
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始于1989年,当时的国家体改委与WEF和IMD合作,对中国若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展开了研究。此外,狄照昂、吴明录等人(1991)承担的国家科委重大软科学课题“国际竞争力研究”,首次系统地研究了国际竞争力及其评价指标和方法。此外,金碚(1995-1997)对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我国民族工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作出了较为系统深入的论述。
近年来,国内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文献极大地丰富起来,限于篇幅,下面仅举几例。何育静和张光明(2007)探讨了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并对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发展水平进行动态评估与跟踪,提出了调整长三角船舶工业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建议。朱永华(2007)分析比较了湖北省与全国各省市在企业竞争力的三个指标维度(规模竞争力、经营竞争力和创新竞争力)上的指标均值。彭宇文和吴林海(2007)综述了国内外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文献,并提出了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对策。汤承超(2007)通过两种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论证并分析了我国大豆出口竞争力下降的原因以及需要采取的对策及措施。王秀清(2007)本文通过对价格和生产成本的国际比较,分析了我国粮食国际竞争力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二、研究对象和内容
笔者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中心问题应该是各国各产业的竞争优势(CompetitiveAdvantage)比较。但是,竞争优势有别于比较优势(ComparativeAdvantage),后者涉及的主要是各国间不同产业(或产品)之间的关系,而前者涉及的则主要是各国间的同一产业的关系,或者是各国的同类产品或可替代产品间的关系。另外,在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中,可以不考虑产业分支(IndustrySegments),但在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应用研究中,产业分支的划分往往具有重要的经济分析意义。
在整个产业系谱(IndustrialSpectrum)中,有些产业与外国同一产业没有竞争关系,有的经济学家称之为“多国内产业”(MultidomesticIndustries);而另一些产业则与外国同一产业有很强的竞争关系,被称为“全球产业”(GlobalIndustries)。从产品的角度看,前一种产业的产品的国际贸易量很少,或者根本无法进行国际贸易,被称为“非贸易品产业”(NontradedGoodsIndustry);后一种产业的产品的国际贸易量较大,通常被称为“可贸易品产业”(TradeableGoodsIndustry)。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对各不同产业集群(ClustersofIndustries)的关注程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主要关注的是属于“全球产业”而且国际竞争性较强的产品和产业。
另外,认定产品和企业的“国籍”也是很重要的。各国处于国际竞争中的产业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对象,而研究者观察的具体对象则是各个产业的产品(服务)和企业。简言之,企业是产业竞争的实体,产品(服务)是产业竞争的最终比较物。所以,认定什么产品是国货,什么产品是洋货;哪些产业属民族产业,哪些产业属外国产业,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前提之一。而产品的国籍应主要取决于其生产企业的“国籍”,而不是其产地。那么,企业的“国籍”如何确定呢?与产品的生产地原则不适于确定产品的国籍一样,以企业的注册地来确定企业的国籍也不适合于国际竞争力研究。
确定一家企业是属于民族产业还是外国产业的原则有两条:第一,看企业所有权的归属,由本国个人、法人或政府所有或控股的企业属于民族产业,由外国个人、法人或政府所有或控股的企业属于外国产业;第二,看技术控制权的归属,无论企业的所有权结构怎样,如果(核心)技术是由本国控制,该企业就属于本国的民族产业,反之,就属于外国产业。所以,由中国个人、法人或政府所有或者控股的企业,以中国技术人员可以掌握的设备和技术所生产的、零部件达到一定的国产化率、通常标有中国的品牌商标进行销售的工业产品,是严格意义上的国产工业品;基本不符合上述标准的则属于非国产工业品(外国工业品)。
三、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经济分析范式
有学者认为,国家国际竞争力取决于一国利用资源(劳动和资本)的生产率(Productivity)。换言之,在国家层次上,惟一有意义的竞争力概念只能是指国家的生产力。所以,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中心问题应该是:“为什么特定的国家会成为特定产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的母国基地(HomeBase)?”(Porter,1990)。在Porter看来,只有在产品、企业和产业的层次上研究国际竞争力才具有实际意义。无论怎样定义,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概念实际上仍然必须以工业品、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基础。
国内外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各种定义名目繁多,尽管存在差异,但基本含义是一致的,即所谓国际竞争力是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的生产力。对国际竞争力的这种理解,充分体现了当代世界处于市场经济占主体和经济发展处于工业社会阶段这样的时代特征。基于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上述理解,它研究的客观观测资料就是相关国家特定产业的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盈利率。这是产业国际竞争力最终的实现指标,反映了产业国际竞争的实际结果,因而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强弱的最具显示性的检验标准《我国工业(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课题组,1996)。笔者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发现决定或影响各国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即寻找导致产业国际竞争实际结果及未来趋势的原因,从而揭示和论证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果关系。
进一步地,给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确定一个经济分析的范式(Paradigm),是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课题。著名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专家,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Porter教授的研究结论是,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六个因素: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其中特别强调“要素创造”(FactorCreation)而不是一般的要素禀赋;需求条件,包括市场需求的量和质(需求结构、消费者的行为特点等);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对手;政府行为;机遇。这六个因素构成著名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家菱图”(NationalDiamond,另译作“国家钻石”)。波特的这一分析范式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作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贡献。当然,波特教授的范式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而且,对于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分析范式也未必一成不变。所以,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范式和理论模型的研究,至今仍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基础性课题之一。
鉴于我国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笔者认为,研究的视野应集中于因果关系比较清晰的领域,首先可以从对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开始。因为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之一是必须能生产出为市场所接受的产品,所以,从国产工业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盈利状况及其直接和间接决定因素的分析入手,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产业发展具体情况、并易于进行更深入国际比较研究的经济分析范式,是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一条可行之路。
例如,林云华和张德进(2005)通过测算1997-2002年的MS(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RCA(“显示”比较优势)指数、TC(贸易专业化)指数和MI(Michaely)指数,对我国造纸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评估和实证分析,得出了我国造纸业出口缺乏竞争力的结论,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分析范式。汤承超(2007)通过MS指数和RCA指数的实证分析,论证并分析了我国大豆出口竞争力下降的原因以及需要采取的对策及措施。隋福受(2007)运用TC指数,定量地分析了小麦、大米、棉花、大豆等主要农产品在中国入世前后贸易竞争力的变化及原因,并提出了提升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一系列对策建议。
在分析各个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上,还可以综合研究一国产业总体的国际竞争力。一国产业总体的国际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取决于一国产业结构是否体现其国际比较优势。换句话说,一国产业总体的国际竞争力是其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综合反映。因此,一国产业总体的国际竞争力并不只是其各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简单相加,它不仅涉及各国同类产业之间的比较生产力关系,而且涉及各国产业结构之间的比较关系。因此,虽然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和一国产业总体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两者的研究领域和方法是有很大差别的。
四、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国际竞争阶段
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国际竞争会经历具有不同特征的发展阶段。波特教授研究了许多国家特定产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历史,认为一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要素驱动(Factor-driven),第二阶段是投资驱动(Investment-driven),第三阶段是创新驱动(Innovation-driven),第四阶段是财富驱动(Wealth-driven)。前三个阶段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增长时期,第四个阶段则是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时期。
在产业国际竞争的不同阶段,一国不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及其决定因素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也会发生重大变化。产业国际竞争的阶段演进,不仅会在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态势中表现出来,也会反映在一国各产业群以至产业总体的国际竞争态势中。全球产业竞争的历史演进,也会对参与国际竞争的各国产业竞争态势产生重要影响。例如,上世纪60到70年代,全球产业竞争处于比较宽松的时期,一些国家和地区,例如亚洲四小龙,当时参与国际竞争的压力较小。而我国真正参与国际产业竞争是从80年代开始,此时的全球产业竞争形势已经变得空前激烈,因此,我国产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非常大,产品生命周期大为缩短,历史留给我国产业发展的时间十分有限,因而我国产业国际竞争的发展,表现出具有阶段演变较快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产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形势的另一个突出现象是:外国资本大举进入,形成与我国民族工业之间的资本竞争态势。外国资本以收购、兼并、在与我国企业合资中获取控股地位等方式,将一些民族工业企业转变为外资(或外商控股的)企业。在过去完全由我国民族工业占据国内市场的某些行业中,外国资本已形成很大的竞争优势,有的甚至已居主导地位。以资本实力上的竞争优势对我国民族工业展开攻势,争夺市场份额,以至形成使其产品(包括由其控股的中外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大范围占领我国市场的态势,已成为一些外国大公司进入我国市场的一种引人注目的竞争战略。我国民族工业企业在这方面的竞争劣势正越来越突出地显现出来,但也有一些企业或企业集团意识到运用资本市场(或产权市场),进行规模竞争,并开始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这是我国一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已开始进入第三阶段,即资本实力竞争时期的显著标志之一。
认识产业国际竞争所处的阶段,对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理论模型的构建、竞争力因素的选择以及各种因素权重的确定、竞争条件的研究等,都与特定产业国际竞争的发展阶段有直接关系。例如,在产业国际竞争的第一阶段,要素成本的高低特别重要;在第二阶段,企业规模、品牌和营销手段以及资金融通的重要性大大提高;在第三阶段,资本实力、资本运作(资本市场)、企业制度(产权运作)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而在第四阶段,研究开发、人才竞争以至技术进步,成为更关键的因素。
上文初步探讨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经济分析范式、经济发展阶段等理论问题。其实,还涉及到经济福利评价。在分析福利问题时,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具有特殊的福利经济学内涵,它应该引入与“国籍”有关的国家(民族)利益这一特殊的福利因素;第二,与国际贸易理论相比,国际竞争力研究也许包含着更强的福利经济分析以至价值判断因素。这些都有待于学者们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 上一篇: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可行性的博弈分析
- 下一篇:论产业集群工业园区与区域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