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新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

时间:2022-07-21 04:38:00

导语:在历史新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在历史新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

回首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三十年前,风生水起,三十年来,波澜壮阔,虽然远非一帆风顺,但因拨正了航向,中华民族便在短短三十年中快速追上了时代潮流,中国的发展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然而,当我们站上这个镌刻着2008之光辉标志的伟大高度时,我们的心情不是踌躇满志,不是顾盼自雄,我们的忧患意识未尝

稍减,而是更加深厚了。为什么?因为这个历史高度固然伟大,但它同时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历史新起点,为山九仞,尚可能功亏一篑之土,何况在我们前面,改革发展的路还很长,还会有很多困难和风险,还会遭遇反复出现的阻力和干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仍然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无可旁贷之责,我们决不能有丝毫轻忽和懈怠。

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十七大斩钉截铁、一言九鼎的政治结论,是完全正确的结论。必须按照这个结论,排除错误思潮的影响;也必须按照这个结论,认真研究总结三十年历史经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而在历史新起点上,整装再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更加富有成效地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这样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缺点、不足?有没有不够科学、不够协调的问题?有。这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方面,苏联模式的意识形态根深蒂固,并与旧体制形成的既得利益牢固结合在一起,使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都会受到重重阻击和羁绊,以至改革开放的不少重要决策和措施都只能在妥协和迂回中展开,这就造成了转型中的诸多变形和失衡。历史上,中国自己建的第一条小铁路,是向旧势力妥协到保证只用骡马拉车而决不用火车头的地步才建起来的。这不荒谬吗?是荒谬,但不如此,就连这条短短的唐胥铁路也搞不成,因为旧势力的理由是那样“正大堂皇”:一怕惊了祖宗(陵寝),二怕轧了老百姓。虽说是今非昔比,但一些重要的市场化改革如不做巨大的妥协退让,也是无法推进的。例如股票市场,这个本应最具流动性的资本市场是怎样建起来的?是在保证大多数股票决不流通的情况下才建起来的。这样的股票市场不古怪吗?是古怪,但你要知道是因为什么它才成了这样。

另一方面,既与这个原因相联系,更与普遍缺乏对市场经济的深刻认知有关,改革的一些措施脱离甚至背离了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和内在逻辑,这就加剧了改革过程中特别是攻坚阶段上的一些摩擦、反复,甚至造成一些混乱。虽然改革从一开始就是市场导向的,市场经济也终在1992年得到确认,但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制约,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要深刻懂得市场经济的整个逻辑,包括其实质、功能、基础、规律及其发生作用的方式和条件,是很不容易的。这会导致什么问题呢?第一,对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最具基础性和实质性(当然因此也最为困难)的改革任务往往延宕滞后,或因缺乏统一规范而在分散、自发进行的过程中失序。第二,容易脱离其前提与条件而孤立地采用某些市场形式和手段,如名曰市场化,却不是首先打破垄断或放松管制以形成足够的市场竞争,反而变成凭借垄断地位最大化地谋取垄断利润。第三,上述两点造成的问题加深人们对市场经济和市场化改革的误解,反市场化倾向、对政府干预和管制的要求重新强化,一些政策、措施因此出现反复。

改革中的缺点、不足所带来的影响,也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虽然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但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尚缺乏深度和整体的协调配合,特别是要素市场还很不完善,以行政控制为基本特征的旧体制因素对资源配置仍具有较大影响。这是当前若干深层次矛盾日趋突出的主要根源。其二,虽然改革开放使人民普遍受益,普遍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平等程度(这一点无可否定,那种认为改革只是使少数人受益并使社会更不平等的观点不符合三十年来的基本事实),但与此同时,在人民普遍受益、民生普遍、空前改善的基础上,一些徒具市场形式却不符合市场经济基本要求的做法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或是与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已显著增长了的物质文化需要形成突出的矛盾。

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改革观。针对这些问题,在历史新起点上推改革开放,就要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这里的关键还是在两个方面,一是坚持维护群众权益的原则;二是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任何改革决策和措施的制定、实行,都应当如此。维护群众权益,既要注重使群众直接受益,更要注重当必须推行的改革措施可能会使某些群众的利益受损时,一定要以良好的权利界定与保护的规则和程序,合理、规范地解决其如何受损、如何获得补偿的问题。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是指任何改革决策和措施都要坚持改革的大方向和总目标,都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和内在逻辑,并在这个前提下达成整体的协调配合。

鉴于对市场经济和市场化改革的种种误解,需要特别说明,这两者实际是高度统一的。与命令经济、统制经济不同,市场经济是民众的自主经济,是民众作为拥有自主财产权利的独立利益主体自主活动的经济。就这个根本性质而言,市场经济就是老百姓经济,是老百姓自由创造财富的自主劳动方式。搞市场经济,就是为了提供广大民众获得自由与财产的条件。还要看到,政府的必要责任和恰当作用也好,作为社会安全网的必要的保障与救济制度也好,都是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要求和特征。因此,真正按照市场经济的逻辑深化改革,全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正是维护并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利益、保障并不断改善民生的正确方向和根本途径。

不仅如此,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的要求同样是高度一致的。那种把二者对立起来的观点是双重的错误,既没有正确理解市场经济,也没有正确理解社会主义。以公有制而论,劳动者获得自主的财产权利,在自主劳动的基础上自由联合,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质,苏联模式的强制集中完全抽掉了这个实质,而市场经济这种社会化经济的发展则不仅同时造成资本社会化趋势,而且为不断实现资本的社会化创造出日益完备的组织工具和组织技术。这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也带来了早就由马克思指出的那种不断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即以大多数人没有财产为前提的极少数人的私有制)的历史趋势。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也正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老百姓重新获得自主财产权利的条件日益发展,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形成并发展着公有制的多种形式,这不是什么别的现象,而是实实在在的社会主义的步骤。再以公正、平等而论,这是社会主义的要求,但它同样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和要求。相反,垄断横行、特权猖獗等等,既与社会主义原则完全不符,也与市场经济要求格格不入,既损害社会主义,也破坏市场经济。以为讲公有制,讲公正、平等,就要用“社会主义”去限制市场经济,这是极大的误解。在最基本的关系上,市场经济发展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过程。与此相联系,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论断。

当年,面对“”以后的严重局面,不得不有限地采用一点市场手段来挽救危局,但危机一过,便重新打击、消灭市场因素;后来面对“”以后的严重局面,终于开启了市场导向的改革,这一次,不仅挽救了危局,而且由于走对了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这条道路,中国迅速进入了空前繁荣与发展的时代,但怀疑、反对市场经济的倾向和思潮亦不时出现。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已大幅度提升,同时,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又面临诸多问题,这时,人们会不会以为又已既有“条件”也有“必要”去重新限制市场、重新强化集中控制和垄断呢?发展新阶段上的一个巨大危险就在这里,我们一种深厚的忧患意识也在这里。因此,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十七大报告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