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最核心的精神是什么
时间:2022-07-20 06:54:00
导语:抗震救灾最核心的精神是什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同志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将这次抗震救灾所体现的精神概括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是对近两个月来抗震救灾实践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最新概括、科学阐述和准确定位,具有重要的
理论和实践意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等的综合反映。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民族精神在现当代中国历史进程中得到新的发扬,注入了新的内容。比如,民主革命时期就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就有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冰雪灾害精神等等。而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我们党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与高度升华,而且为这一精神宝库增添了新的丰富的时代内涵。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比较抗震救灾精神和十年前的98抗洪精神(当时的概括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我们就会发现,同样是24个字,但内容有了新的拓展,内涵更加丰富。其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是共有的,中间的八个字和98抗洪精神的后十六个字意思大体一致,而“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则是新的发展,新的亮点,使之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是抗震救灾精神的核心内容。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也是抗震救灾的基本理念。在抗震救灾中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对人的关爱,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具体表现为:
其一,把抢救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让我再救一个”。“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救人是第一位的,一分一秒都不能耽搁”,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尊重人的生命权、生存权是抗震救灾的最高宗旨,生命至上,人的生命高于一切,是党、政府和老百姓的共同价值观。其二,设立国家哀悼日,2008年5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第一次为普通公民而降,以国家的名义给予死者最高的尊严。其三,堰塞湖导流排险,下游群众的疏散转移,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其四,体现以人为本,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住处,有病能就医。其五,确保大灾无大疫,切实做好灾区卫生防疫、消毒、饮水和食品安全。其六,在抗震救灾中重视心理救助、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形成了以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为主体、广大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心理救助队伍,把物质家园的重建与精神家园的重建结合起来。
尊重科学,是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又一个显著特点和新亮点,具体体现在:一是决策的时机性,地震发生后,总书记立即作出批示,当晚即召开政治局常委会,作出全面部署。震后几个小时,总理就出现在灾区第一线,直接指挥抗震救灾。二是统筹的科学性,抗震救灾需要统筹兼顾,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协调,这就包括中央与地方,包括解放军、武警、公安、消防,包括卫生、医疗以及志愿者等方方面面,既要统一指挥,精心部署,又要同心协力,互相协作。三是信息的公开性,政府在第一时间公布灾情,灾情及时、公开、透明,得到了海外舆论的广泛好评。四是救灾手段的科学性,诸如航空遥感飞机、搜救犬、生命探测仪、“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活动医院等等。五是专家工作的重要性,地震发生后国务院在第一时间成立涉及地震、卫生、防疫、水利、地质等多学科的专家委员会,作为决策咨询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水利专家做了唐家山堰塞湖1/3、1/2和全部溃坝三种预案,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六是法制的规范性,6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把恢复重建纳入法制轨道。6月8日此条例公布实施。7月1日又公布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使抗震救灾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 上一篇: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
- 下一篇:农村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