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时间:2022-07-17 06:16:00

导语: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与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紧密相联,与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担负的历史任务紧密相联。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科学内涵,从它的主体讲,既涉及各级党组织,也涉及党员干部,还涉及党的整体;从它的内容讲,既指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处理执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也指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通过执政完成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的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员干部要自觉地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而加强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建设更具根本性。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十六大为党的建设确定的一项重要任务。同志强调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坚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对于加强和改进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提出的客观要求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与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紧密相联,与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担负的历史任务紧密相联。强调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来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是党中央一项深谋远虑的战略部署。

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尖锐地提出了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要求。党的建设实践中遇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都来自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党的十六大明确揭示了这一变化:“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个根本性转变,是我们今天认识和思考党的建设问题的前提和出发点。执政的共产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个党?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回答起来其实并不容易。苏共探索了70多年也未能解决好这个问题,最后连执政地位都丢掉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这个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为我们推进执政党建设指明了方向。当然,怎样提高党的执政本领,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深入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近一二十年来,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纷纷下台,给我们以深刻的警醒。这些党执政失败的原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地看待。但最根本的一条,恐怕还是因为缺乏执政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能胜任时代提出的要求。

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迫切要求我们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进入21世纪,国际局势正在发生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竞争中争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这对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是直接的、严峻的。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对外开放,要求我们改变一些长期习惯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调整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另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并没有放弃对我“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加紧进行渗透和破坏活动。这都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使得党只有通过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才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增强综合国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化发展的要求。

党所担负的历史任务要求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我们党。中国共产党能不能长期执政、科学执政,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和整个国家的命运。从党的历史任务上讲,我们党是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正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国家里执政的,不仅担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也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的双重历史使命意味着,和其他政党相比,更需要具有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高超的执政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证明,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总体上是强的,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和肯定。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在新形势和新任务面前,党的执政能力仍然存在着某些不适应的方面。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尚待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一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科学化,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党风上存在一些严重问题,在一些领域存在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趋势。所有这些,都损害着党的形象和威信,影响着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发挥。

准确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科学内涵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系统、准确地把握这一概念的科学内涵。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内涵十分丰富,至少包含两个大的方面。从它的主体讲,既涉及各级党组织,也涉及党员、干部,还涉及党的整体;从它的内容讲,既指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处理执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也指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通过执政完成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的能力。

从执政能力建设的主体来看,有这样几个方面:

提高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执政,首先是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由党选派自己的人才和骨干,通过合法的程序,执掌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权力,是党执政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这些组织和人员是党的执政活动的具体承担者和体现者,他们的能力如何,直接反映党的执政能力如何。党的十六大就对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增强全体党员的能力和素质,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不能简单地把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看作是党的执政能力的全部。不直接掌握国家权力的广大党员的能力,同样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评判党的执政能力的强弱,往往不但要看执政者运用权力来为人民做事的本领如何,而且更多的是看身边党员的本领如何。如果相当部分的党员能力平庸,表现平常,甚至许多方面还不如普通百姓,那么,即使少数执政者的个人能力再强,也很难让群众相信党有很强的执政能力。所以,努力提高广大党员的各种能力,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他们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各项实际工作中去,团结和带领群众完成党的任务,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所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健全党的体制和机制,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党的整体的执政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又一个重要方面,甚至是更为根本的方面。作为一个整体,党的执政能力并非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能力的简单相加。在实践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我们配备到重要岗位上去的干部,个体素质都很强,一旦组成一个班子,却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这不但影响执政的效果,而且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其中,当然有个人的因素,但更关键的,恐怕还是制度的因素在起作用。从这个角度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建立科学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有机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容来看,有这样几个方面:从不同的主体看执政能力,其内容和侧重面会有所不同。

就各级党委和党的领导干部而言,执政能力意味着对全局的驾驭和把握,意味着具备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水平。党的十六大报告突出强调了新形势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并专门列举了各级领导干部应努力具备的五种能力,即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毫无疑问,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在提高这些方面的能力上下功夫。

就整个党而言,执政能力是和党的根本任务相联系的。我们党担负着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的执政能力,集中体现在能不能担起这一历史重任、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上。这就要求我们党不断提高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能力,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能力,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的能力,等等。

要做到长期执政,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是根本前提。一个党有没有执政能力,执政的本领强不强,执政的水平高不高,说到底,就看它是不是对执政规律有科学的认识,能不能尊重执政规律,按照执政规律的要求来执政。

加强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更具根本性

在时代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面前,无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党员,都应当自觉地把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部分。这是执政党意识的一个重要体现。

执政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应当有两个着眼点:一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抓好广大党员和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探索和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干部的现有能力,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当务之急。

对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来说,体制和机制建设更具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实践中我们看到,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是否合理,党的体制、机制是否科学,极大地影响着整个党的执政能力,影响着党的执政功能的实现程度。体制和机制缺乏科学性,党的执政能力就体现不出来,就会妨碍党内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执政效率,引发执政活动中不必要的扯皮和摩擦,从而加大执政的成本。因此,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改革和完善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动员全党的智慧进行深入的、多角度的探索。其中,应该坚持和把握一些基本的方面:

提高党的执政效率。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和完善的问题,简单说来,就是把党作为一个整体,研究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和各个要素如何配置得更科学、如何运作得更有效的问题。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提高党的执政效率,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一个目标,也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目标。对我们党来说,既然处于执政地位,就有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前提和条件。但掌权本身不是目的。能不能长期执政,关键要看党是否富有成效地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取根本利益。如果体制和机制的运转缺乏效率,事倍功半、劳民伤财,党的执政能力也会大打折扣。

增强党的执政基础。执政,不但要研究权力配置和运转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而且要研究掌权者和被领导者、被管理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换句话说,执政者要正做到科学执政,离不开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地位和权力的支持与拥护,离不开公众对政党执政行为的认同。可以说,检验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否科学,执政基础是一个基本指数。得不到群众的拥护和认同,执政效率就无从谈起;缺乏执政基础,执政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不会存在。因此,执政党应当千方百计地增强执政基础。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条件下,权力产生和运作的民主性越来越成为增强执政基础的重要来源。这就把如何从体制和机制上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问题,迫切地摆到了我们党面前。

客观评估党的执政能力。评价党的执政能力是强还是弱,有客观标准。谁来认可和判定党的执政能力?人民群众最有资格。由党的性质所决定,我们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这使得我们党比其他任何政党都更能坦然地接受人民的监督和评价。但也应该看到,由于各种原因,在很长时间里,由人民群众来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效果进行评判的体制和机制还没有正建立和完善起来,较多的是执政者的自我评估。这种自我评估是必要的,但在缺乏其他渠道的情况下,它容易使执政能力的评价带有主观性、随意性,而较少客观性、公正性。要增强执政党的权威,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就必须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由人民群众来给执政党的政绩“打分”的问题。正如同志所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贯穿在党的各项建设中的大工程,是一项涉及党的方方面面工作的大工程。推进这项工程,我们面临的任务复杂而艰巨。但是,只要全党同志积极参与,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我们就一定能很好地推进这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