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全面客观认识我国贸易顺差问题

时间:2022-07-13 07:47:00

导语:如何全面客观认识我国贸易顺差问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如何全面客观认识我国贸易顺差问题

自*年以来,我国一直保持贸易顺差局面,加入世贸组织后,贸易顺差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年我国贸易顺差突破*亿大关,*年接近*亿,*年1-7月达到*亿。贸易顺差持续大规模增长,已经成为从政府到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于贸易顺差的认识,应该更加全面客观,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其利弊,既要看到巨额贸易顺差给经济平衡带来的困扰,也应承认贸易顺差的积极作用,综合分析其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的实质性影响。

一、贸易顺差带来的主要问题

(一)贸易顺差大部分来自于低附加值产品,不利于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转变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过去在知识技术方面不具有比较优势,廉价的劳动力与资源环境是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最具比较优势的要素。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优势较为明显的商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产品。纺织品、资源能源类初级产品及低端加工产品在我国出口产品中一直占有重要比重。我国的大部分贸易顺差是以价格和数量为主要竞争手段换来的。而且我国加工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比重超过半数以上,大量企业存在贴牌生产,没有自主品牌,出口产品附加值低,能耗高,物耗高。我国在付出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的同时,没有得到相应的出口效应。如果延续这一局面,我国将永远处于世界产业链低端,不仅不利于产业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转变,同时国内的大量资源与能源也将继续通过外贸出口输往国外,加剧本国资源匮乏局面,制约国内经济发展。

(二)外贸依存度大,易受世界经济及国际市场波动冲击

外贸依存度可以衡量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目前世界各国平均的进出口依存度为40%左右,美国稳定在25%左右,日本一般保持在20%。我国今年上半年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84%。外贸依存度过高,使我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海外市场。尤其是我国外贸出口主要建立在粗放型数量扩张基础上,顺差来源国家过于集中在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这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自身难以控制的不确定因素。世界经济的风吹草动,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波动的风险以及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情况变化等都将通过外贸的巨大传导作用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而使经济安全产生隐患。

(三)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贸易顺差的持续上升,不仅导致我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也使我国与出口产品结构相近的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增加。一方面,外贸规模的急剧扩张,尤其是廉价商品出口的快速增长,使我国与发达国家进入贸易摩擦多发期。近年来,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事件越来越多,形式多种多样。以反倾销为例,1995年至*年,我国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除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保外,发达国家针对我国的技术标准、检验检疫和环境、劳工保护等方面的壁垒也在不断增加;同时贸易摩擦领域正在由货物领域向服务贸易领域扩大,从产品、企业等微观层面向宏观体制、制度层面延伸。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据美国《财富》杂志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与马来西亚处于完全直接竞争状态的产品达到50%,与印尼产品达到80%,与菲律宾产品达到100%的完全竞争状态。激烈的国际竞争也使得我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数量不断上升。

(四)外汇储备不断扩大,增加了国内流动性压力

截至今年7月底,中国外汇储备接近1.4万亿美元。若不考虑外汇管理体制方面的因素,导致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货币流动性过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国际收支,特别是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结果。根据计算,如果将因贸易顺差带来的外汇占款从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中扣除,发现调整后的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速及其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均大幅下降。与调整前相比,2001―*年调整后的M2增速平均下降4.5个百分点,M2与GDP的比值平均下降0.3。

二、贸易顺差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

尽管目前外贸顺差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了若干棘手问题,但是对外贸易与贸易顺差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也是不容否认的。贸易顺差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偿付能力,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改善国内产业水平,推动技术进步,增强抗风险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有利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与市场,对本国经济发展都至关重要。这一点已经被许多国家的发展历程所证实。中国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增强竞争优势,就要用全球的眼光来配置资源。近年来,我国的某些产业出现了产能相对过剩的局面,在国内市场无法容纳的情况下,通过向国际市场出口,可以缓解国内供求矛盾,提高经济效益。而且我国的某些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发挥我国优势产品国际市场主导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国国际贸易话语权。此外,由于目前国内经济发展正面临资源、能源瓶颈约束,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取得短缺的原料与资源,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二)有利于提高产业水平,推动技术进步。

中国正处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外汇收入是实现进口原材料、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现代管理经验的重要因素。通过扩大出口,利用贸易顺差取得的外汇收入,可以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工艺,购置生产所必需的资本品、原材料、机器设备等,发挥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充分利用对外贸易的“学习效应”,以国际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武装国内企业,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淘汰落后产能,改变传统产业格局,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总体竞争力。这种效益是难以通过国内市场实现的。

(三)有利于拉升国民经济增长,促进国内就业

较高的出口水平意味着我国有了提高进口水平的手段。进口中包括资本货物的进口,这使我国在国际分工中获利,大大节约了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有助于提高工业的效益,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出口的增长也趋向于使我国的投资领域发生变化,资金逐渐投向国民经济中最有效的领域,亦即它们各自享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专业化生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据测算,目前外贸顺差对GDP的贡献已经将近25%。外向型经济的壮大与发展,也带动了国内就业水平的提高。由于我国目前外贸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为主,据有关专家分析,*年出口规模扩大有效带动了国内就业,新增城镇就业人口1184万人,是近年来新增就业人数最多的一年。

(四)有利于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近年来,外国直接投资规模已经很大,进一步增长的空间较小,而资本市场并没有完全开放,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资本项目为较大规模的净流入状态,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国际游资涌入。在此情况下,如果经常项目出现逆差,再加上国际投机资本炒作,很可能出现较大规模的资本净流出,造成本币大幅贬值,引发金融危机爆发,影响国民经济发展。所以保持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与经常项目收支顺差,有利于抵抗金融危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三、辩证分析现阶段贸易顺差状况

(一)现阶段贸易顺差增长过快具有历史必然性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一国国际收支格局会经历六个不同发展阶段:年轻债务国阶段,即该国经常项目中的贸易项目和投资收入项目(债务利息和FDI红利)同时是逆差;经常项目逆差通过资本项目顺差来弥补;成熟债务国阶段,即由于出口行业的发展,贸易项目由逆差转变成顺差,但贸易顺差还不足以抵消投资收益逆差;债务偿还国阶段,即经常项目中的投资收益项目依然是逆差,但贸易顺差抵消了投资收益汇出,因此呈现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逆差;年轻债权国阶段,即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逆差进一步增加,该国投资收益已经由逆差转变为顺差;成熟债权国阶段,即该国将出现贸易逆差,但由于海外资产的积累,投资收益项目的顺差大量增加,依然能够保持经常项目顺差;债权减损国阶段,即由于储蓄不足,投资收益顺差不足以抵消贸易逆差,经常项目出现逆差、资本项目出现顺差(海外资本回流)。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没有完全开放,目前呈现出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局面,根据余永定教授的观点,如果把外汇储备的增加等同于资本输出,中国勉强可以归类于国际收支格局变化第三阶段的债务偿还国。处于这一时期的国家,贸易顺差增加速度较快,规模也较为可观。从发达国家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发展历程来看,他们都先后经历了贸易顺差持续增长的历史阶段,美国经常项目下贸易顺差曾经保持长达90年之久;德国从1952年到*年的55年对外贸易均为顺差,其中贸易不平衡年度超过10%的年份就有12年;日本连续贸易顺差也已经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可见,持续贸易顺差实际上是某国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

(二)不能将某些问题简单归结为贸易顺差过大

贸易顺差确实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不确定因素,但是不能简单将产品附加值低,贸易结构不合理,外汇储备过大等问题简单归结为外贸顺差过大造成的。首先,我国出口产品附加值低,贸易增长方式粗放,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在于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各国在不同时期出口的主要产品大部分为当时本国主导产业产品,产业结构是决定贸易结构的重要因素。我国粗放式生产方式由来已久,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低与高耗能产业占比重较大,必然导致大部分出口商品层次较低。其次,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产能必须通过国际市场释放。我国长期以来储蓄多,而有效投资和消费相对较少,其结果只能是过剩储蓄转移到境外,进一步扩大贸易顺差。再次,外汇储备庞大不仅是贸易顺差的结果,与我国现行金融和外汇体制也有一定关系。我国当前的外汇管理制度使外汇过度集中于央行,没有形成外汇资产多元化的转化使用机制。事实上,我国外汇资产总量并不大。我国官方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但企业和居民外汇资产较为有限。这与发达国家外汇资产结构有很大不同,它们大约70%-90%的外汇掌握在民间或表现为商品储备、黄金储备等。

(三)当前的外贸统计口径也使得我国顺差被夸大

现在通行的国际收支标准主要表现为经常帐户只反映有形的商品和无形的服务贸易进出口,对于知识、创新、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的进出口忽略不计。然而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早已率先进入新经济时代。其经济增长更多地体现在知识、创新及人力资本等无形投资的增长上。如果将发达国家知识产品的出口收益纳入国际收支统计范围的话,这些国家可能根本没有贸易逆差,而是拥有庞大的对外债权。而我国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可能将从拥有巨大贸易顺差国变为贸易逆差国。

(四)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需求旺盛使贸易顺差难以下降

近年来我国政府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降低贸易顺差的政策,如降低出口退税率,限制低效益加工贸易发展,扩大进口商品品种,提高人民币汇率等,但是对于抑制贸易顺差的效果都不甚明显。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制造的产品在质量、性能与价格综合比对方面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力。国际市场对于中国出口商品需求旺盛,导致我国出口不断增加。所以抑制贸易顺差不是仅凭中国单边努力就能迅速实现的,市场的力量是难以左右的。

(五)世界没有做好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的准备

中国经济与外贸如果保持目前的发展速度,预计今明两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第二大进出口国。一方面,中国的迅速发展必将影响到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利益,贸易顺差问题便成为国际打压中国的合理由头,在人民币升值、劳工问题等方面对中国施加压力,达到本国经济政治目的。另一方面,我国自身也并没有做好成为世界强国的准备,在金融、外汇、社保、税收等制度建设方面还不完善,难以适应国际市场要求,如果为平抑顺差而在汇率、外贸体制方面改革步伐过快,必然影响国内就业,损伤经济发展元气,可能造成经济停滞。

总之,目前来看外贸顺差确实造成了我国内外经济不平衡,但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并没有产生实质性损害。所以对待贸易顺差问题应采取客观全面的态度,抓住主要矛盾,采取有力措施,减少由于顺差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