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司法调解在民事审判中的运用
时间:2022-07-11 07:21:00
导语:试述司法调解在民事审判中的运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诉讼调解是我国司法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长期以来民事审判工作的成功经验。以调解方式解决民事纠纷案件,既有利于减少上诉和申诉案件的发生,缓解人民法院的审判压力,又有利于当事人自觉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在民事审判中,要成功地进行调解,光靠枯燥地讲解法律条文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讲究调解艺术,善于综合运用,结合审判工作实际,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保持中立姿态,以“五心”指导调解工作
在调解过程中,法官应注意摆正位置,保持中立姿态,充分尊重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对他们的诉讼主张和理由给予同等的关注。在积极引导当事人举证、质证、查找事实、明确责任的基础上,将自愿同意调解的意见表达在法庭上,将自愿解决纠纷的协议达成在法庭上,为当事人按自已的意志处分权利提供充分条件,使当事人的意思表达更为真实准确,防止违法调解和强行调解的发生,保证调解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在调解过程中,调解人员应具备“五心”,即爱心、耐心、信心、诚心和公心。爱心就是爱岗敬业,心装当事人,有为当事人排忧解难,无私奉献的精神;耐心就是养成“听得进、忍得住、拖得起”的好性子。在听的过程中劝说,在忍中明理,在拖(当事人情绪激昂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冷处理)的过程中化解矛盾;信心就是有自信心,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知难而上,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调解工作;诚心就是要以优质高效的服务,真心实意在为当事人排忧解难,用真诚和热情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和当事人的支持和信赖;公心是贯穿在调解工作中的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它要求法官在调解过程中应坚持当事人法律地位,权益,人格一律平等,排除亲疏、好恶、内外的因素,坚持以理服人。
二、细心调查,找准原因,坚持疏导,明确责任
深入调查是调解成功的前提,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解工作也是一样,不能单听一方诉说,只有深入调查,掌握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后,才能在调解时有理有据,避免说话授人以柄,处于被动局面。如朱某某与郑某某赡养纠纷一案,我们在受理该案之后,向当地人民调解委员会调查了解得知,自*年以来,郑某某先后殴打其老母亲朱某某共四次,而且对打骂的时间,经过掌握得一清二楚。在调解本案时一一讲来,使被告暗自心惊,自知理亏。如果不是经过细心的调查,调解时就不可能有理有据,分清责任。在事实面前,郑某某不得不低头认错,并当庭表示愿意赡养老母亲。
三、区分个体,制定相应调解策略
不同案件的当事人,因文化素质和认知程度不一样,往往对问题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对此,在调解过程中,我们应学会掌握当事人心理活动,根据案件的性质、难易程度和当事人的文化素养,脾气性格等确定调解方案,制定相应调解策略。如对脾气暴躁,容易冲动的案件当事人,就用温和态度平息当事人情绪。如在郭某某与卢某某离婚一案中,双方均强烈要求抚养小孩。从案件中得知,男方已结扎,女方也非常疼爱小孩,双方为争夺小孩的抚养权互不相让,并声称若败诉将把官司打到最高院。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法院完全可把小孩判给男方,一判结案。但我们并没有急于下判,而是紧紧抓住女方非常疼爱小孩这一心理特点,对女方这一优点及时予以表扬鼓励,从男方抚养小孩对其成长更为有利的角度,做女方的思想工作,同时激活当事人的同情心,最后女方考虑到男方的实际情况,同意将小孩交由男方抚养,使案件得以调解成功。
四、抓住主要矛盾,把握关键环节,借力促调解
在民间纠纷中,群体性纠纷因其矛盾大,涉及人数多,已成为严重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之一。群体性纠纷通常是由一个问题引发,多个矛盾参杂的综合反映。因此,对这种纠纷应进行综合分析,从多个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把握关键环节。在调解过程中,确定对案情有重大影响的关键人物,借其力,促成案件的调解。如某村赖姓和卢姓两大家族,因山林纠纷引起争议,起诉到法院后,双方还多次发生群体性械斗事件,经多次调解仍互不相让。这时,我们想到了该村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书记,六十年代山林“四固定”时正是他担任支书,情况他最清楚,且几个带头闹事的也都是他的后辈,请他出来做工作最有威信。经过一番努力,老书记将两姓的几个代表领到村会议室,将其劝服,就这样,一场可能引发宗族械斗的纠纷得以调解解决。
另一方面,在案件中还要注意发挥人的作用,借人之力进行调解。调解中,当事人往往由于不熟悉法律或考虑自己一方利益而坚持自己主张,尤其是负有过错的当事人一方拒绝认错,或对承办法官心存介蒂,给调解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人的角色作用。因当事人与人之间的委托关系是基于信任产生,当事人对人有较强的信任感和依赖性,比较容易接受人的意见。我们可由人对当事人进行思想疏导工作,利用人向当事人解释相关法律、政策规定,结合案件情况,阐明道理,以取得当事人的正确认识,从而促成案件调解成功。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