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干部浮躁心理问题探析
时间:2022-07-09 06:09:00
导语:关于干部浮躁心理问题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浮躁,一般常指个体的情绪壮态和人格特质,但当浮躁成为党员干部队伍中的一种不正常心理和行为时,就必须引起各级党组织的高度关注。为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深对各级党员干部工作、生活、身体、心理各方面情况的把握和了解,*年4月,我们结合县、乡两级党委班子换届工作,就当前干部队伍的政治思想、精神状态、工作作风以及生活状况,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调研。结果显示,认为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较严重浮躁心理”的占28.6%,认为“有浮躁心理,但不普遍”的占62.3%,说明干部浮躁心理已经成为当前干部队伍建设不可忽视的问题,必须予以及时疏通、化解。
一、干部浮躁心理的主要表现
干部浮躁心理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心理状态和行为状态。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一是心态不稳,患得患失,追名逐利;二是思绪不宁,东一榔头西一棒,不能平心静气抓学习、谋发展、思长远;三是自视不浅,期望过高,攀比过甚,一帆风顺时沾沾自喜,偶有挫折时怪组织怪他人;四是焦虑不安,既想干事又怕干不好事、做错事,思前想后,慌乱紧张。
干部浮躁心理转化为行为状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好大喜功型。干工作华而不实,重形式不重实效,重数量不重质量,热衷于搞一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和“数字工程”。在问卷调查中,有53.7%的调查对象认为好大喜功是干部浮躁之风一个主要表现形式,居于首位。
急功近利型。什么“显眼”就干什么,不愿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今天盖高楼,明天建广场”,热衷于“短、平、快”;急于表现、急于升迁,往往“一个板凳还没坐热”就开始经营下一个“升迁”计划,甚至投机钻营、跑官买官。问卷显示,调查对象中87.5%的“普通党员群众”和66.7%的“市乡(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持此观点。
情绪工作型。干工作凭个人喜好和情绪好坏,喜欢挑三拣四,感兴趣的事风风火火,不愿做的事推三阻四,受得了表扬受不了批评,受得了激励受不了委屈,工作干劲时高时低、摇摆不定。
好逸恶劳型。工作上安于现状,得过且过,议论人时间多,琢磨事时间少,遇事能拖则拖、能躲则躲,做“老好人”,说“老好话”,拉关系、和稀泥;生活上追求玩乐,贪图享受,热衷应酬。此类型在一些年龄偏大的老干部身上和人事调整的关键时期表现尤为突出。
粗枝大叶型。作风虚浮,工作不求深入,问题不求甚解,遇事不愿动脑,习惯于凭经验办事,照搬照套,喜欢“发号令”、“拍胸脯”,方法简单、粗暴。
二、干部浮躁心理带来的危害
古人云:“心浮则气躁,气躁则神难凝”。干部的心浮气躁,直接导致干部做人不踏实,做事不扎实,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首先,干部浮躁严重影响事业发展。75%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干部浮躁心理最大的危害就是谋人谋位不谋事,直接影响干事创业的氛围,破坏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尤其是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严重影响事业健康发展的根基和持续增长的后劲。
其次,干部浮躁直接影响干群关系。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手中都或多或少握有一定的权力,工作飘浮、不求深入,视群众呼声于不顾,就容易导致滥用职权、盲目决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劳民财、损民利、伤民心,让群众不信认,让百姓不满意,使干群矛盾加深、党群关系受损,侵蚀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第三,干部浮躁势必影响社会风气。干部追名逐利之风容易导致工作上的勾心斗角、经济上的权钱交易、用人上的跑官要官和人身依附,势必打击干事创业者的工作积极性,成为社会不良风气的“催化剂”,直接破坏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四,干部浮躁必然影响干部自身健康成长。一个浮躁的干部难以全心投身于学习、工作,难以及时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克服不足,必定难以迅速成熟成长;同时,浮躁过盛必然坐立不安,吃不下、睡不着,由“心病”转化为“身病”,导致人体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失调,引发身体亚健康状况。在调查中,就有65.6%的受访对象认为浮躁的人难相处共事。
三、干部浮躁心理产生的原因
从客观来看,造成部分干部浮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社会转型期负面效应诱导。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传统向现代、封闭向开放、计划向市场的全面转型时期,带来了新旧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冲突,整个社会在追求进步、发展、致富的共同目标下,都表现出较强的的躁动不安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少数干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萌生,造成他们信仰缺失、情感困惑、精神焦虑;二是制度缺陷造就。当前干部考核体系不够科学,评价指标不尽合理,存在以票取人、以学历论人、以地方条件好坏取人、以年龄划线“切人”的现象。65%的受访对象认为没有形成科学的政绩观和用人观是基层干部产生浮躁的主因,加之用人条件不公开、选任程序不透明,个别时段和地方干部调整较为频繁,“想不浮躁都难”;三是工作高压力引发。目前基层工作任务超负荷、压力过重,尤其是县、乡二级,计生、综治,财税、引资,防洪、防火,减负、增收等,上级动则下命令、分任务、压指标,凡事均以基层政府和干部为责任主体,致使他们“拎着帽子干活、捂着钱袋过日”,放不下心,安不下神;四是利益分配不均驱使。调查发现,乡镇间、部门间、乡镇与部门间干部的经济待遇差异较大,穷富单位或地方间干部人均年收入相差几千元至万元不等,在内陆地区近乎一个普通职工的年收入。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也使一些干部人心浮动,不琢磨事只琢磨人。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木之析也必通蠹,墙之坏也必通隙”。从深层次角度来看,部分干部主观上自身素质欠佳、修养不够是产生干部浮躁心理的根本性因素,集中表现在:一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放松了对自我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改造,把当官视为人生第一追求,把官职高低当作检验人生价值和社会地位的唯一标准,不能站在全局的高度、事业发展的角度看待职务的升迁留转和待遇的高低不平,不能端正心态、摆正位置对待组织和个人,进而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戴上“有色眼镜”看人处事;二是心理承受能力弱。不注重学习积累,不能与时俱进,不能主动自觉适应环境变迁,致使信念不够坚定、心理不够成熟、情绪不够稳定,受不了刺激,经不住打击,进而产生恐慌、焦躁、攀比、郁闷、自满、自卑等不良心态。
四、化解干部浮躁心理的对策与思考
干部浮躁心理的形成,非一朝一夕而就,化解和防范干部的浮躁心理,也不可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内外因结合,由表及里,“对症下药”,标本兼治。
根治干部浮躁心理,必须突出强化干部思想教育。“心病终需心药治。”浮躁心理的根源在心、在脑、在思想深处。当前,要切实围绕中组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要求,突出抓好干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学习。以提升干部修养、改造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出发点,以加强党的宗旨教育和廉政勤政教育为着力点,以正确的理论武装干部头脑为落脚点,区分不同层次、不同情况、不同需求,采取知识灌输加思维启发、集中辅导加实践锻炼、请进来传授加送出去学习的办法,让他们学出新意、比出差距、悟出胸怀,用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信仰、坚定信心、坚守情操,做到“看庭前花开花落、任天上云卷云舒”,不为蜗角功名所扰、不为蝇头微利所动。同时,把干部的学历、学识、学绩作为干部考核任用的一项硬指标,以此激发干部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
根治干部浮躁心理,必须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重点要在“广”、“全”、“准”三字上下功夫,即:考察面要广——既要考察干部工作圈,又要考察干部生活圈和社交圈。考察中要做到“四管齐下”:进驻工作地听同事评说、深入服务对象听群众评说、走进居住区听邻里评说、访进领导机关听上级评说;考察内容要全——既要看做事,又要看“做人”;既要看实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平时的工作能力,又要看在重大事件和关键时期中的魄力和闯劲;考察结果要准——对考察情况要进行客观评价和综合分析,坚持纵向比与横向比相结合。对工作政绩要分清是“解门为薪、塞井为臼”还是立足实际、科学发展,对面上成效要分清是任内的作为还是前任的基础;对得票高低要分清是“工作票”还是“人情票”;对是非评说要分清是感情好恶还是立足高远,以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不以一眚掩大德”。
根治干部浮躁心理,必须公道正派地用干部。党委班子选人用人时,要充分尊重并正确使用干部考核评价结果,坚持按《条例》推干部、选干部、用干部。“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对那些埋头苦干、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要旗帜鲜明地重用,大张旗鼓地宣传;对那些任职时间长、资历较深、工作敬业的干部,实行职级分离制度,适时提高政治经济待遇;对那些无所事事、不思进取、投机钻营的干部,及时予以批评教育、降职降级或就地免职。同时,进一步提高干部选任工作透明度,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革新,严肃干部人事工作纪律,由“伯乐相马”向“赛场赛马”转变,畅通干部“能上能下”的渠道,坚决避免临时动议和“零售式”调整干部,保持届内干部的思想、工作稳定,为他们的创新创业提供一个良好氛围。
根治干部浮躁心理,必须进一步完善干部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监督条例》,重点抓好已有的党员干部民主评议制度、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个人财产申报公布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诫勉谈话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到位;尽快完善和推出干部推荐责任追究、考察责任追究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等制度的实施细则;坚持党内监督与社会监督、直接监督与间接监督、多层次监督与多角度监督相结合,构建一个对领导干部立体监督、联合监督的新格局,营造一个“人人监督、人人受监督”的良好氛围。
根治干部浮躁心理,必须凸显以人为本。正确疏导胜于强压,化解干部浮躁心理,必须刚柔相济、以人为本。要健全领导下基层调研、信访接待、定期谈心谈话等制度,在更好地把握基层干部综合情况的同时,让党员干部有一个正常反映、喧泄、放松、调节的窗口;要综合考虑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问题,尽量“一碗水端平”,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会干事的吃亏,不让敢说敢干、一心创业的干部吃亏,使不正之风无立足之基,为干部队伍创造一个宽松、和谐、舒畅的工作环境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