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时间:2022-07-04 03:58:00
导语: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以改革促进和谐,要求进一步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毫不动摇地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突出工作重点,分清轻重缓急,同时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以发展巩固和谐,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以稳定保障和谐,要求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维护稳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安定团结的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切实贯彻这一原则,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
以改革促进和谐
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要保持强大生命力,就必须通过改革不断完善自己。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我们正是通过改革,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社会总体和谐的良好局面。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艰巨而繁重。解决好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以改革促进和谐,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
进一步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改革的深入推进,必然会涉及许多利益的调整。这不仅会使过去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凸显出来,而且会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但是,改革不能因此而退却。必须进一步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应深刻认识到,只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有效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只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建立健全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才能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只有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会管理,才能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保障社会安定有序。
毫不动摇地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当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也就是要坚持把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更好地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应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措施要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认真考虑每项改革措施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把握好改革措施出台的时机和节奏,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改革相协调,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相协调。
突出工作重点,分清轻重缓急。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正确把握形势、科学确定任务、妥善安排步骤,稳步务实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当前,尤其要以提高竞争力和控制力为重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加快行政管理、投资、财税体制等改革,以完善金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优化金融结构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为目标加快社会领域体制改革。
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和保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应进一步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同时采取切实措施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发展巩固和谐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社会难以达到真正的和谐。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注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诸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只有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为此,必须建立健全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以发展巩固和谐,要求摒弃那种“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模式,改变单纯追求GDP增长的观念和做法,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通过发展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既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又彼此紧密相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协调推进。通过经济建设,创造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通过政治建设,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促进政党、民族、宗教、阶层等关系的和谐;通过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通过社会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以稳定保障和谐
始终保持社会稳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极其重要的经验。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各项事业生机勃勃,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这一切都同我们的社会始终保持稳定局面密不可分。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新的特点。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以稳定保障和谐。
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维护稳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维护稳定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全面考虑政治、政策、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充分考虑重大国际问题、国际事件等对社会稳定可能产生的影响,站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的高度,以宽广的眼界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势,研究新形势下做好维护稳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增强主动性和预见性。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表现出多发多样的特点。应深刻分析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的发生;积极推进改革,不断消除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体制机制性原因;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及早发现可能发生的矛盾,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继续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健全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工作机制,把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
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维护社会稳定,需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应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健全社会组织,增强其服务社会的功能;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保障国家稳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