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发挥主体作用平台建设实证研究
时间:2022-07-04 03:00:00
导语:党员发挥主体作用平台建设实证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居民区作为城市组织的细胞和管理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其中,党员是居民区中的先进分子和中坚力量,其主体作用能否发挥以及发挥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居民区管理水平与和谐社区建设成效。
本课题旨在通过综合调研、个案实证和典型比较,对居民区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类型、运作机制、实际效果等问题作探讨研究,以总结经验,发掘典型,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意见。在课题具体操作上,课题组首先以随机抽样方式,抽取旧式里弄、新公房、普通新建商品房、高档新建商品房共*个不同类型居民区的离退休党员、下待岗党员、在职党员、流动党员和学生党员等*名党员作为样本,进行了《卢湾区居民区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平台情况调查问卷》问卷测评(以后文中简称《问卷》),对全区*个居民区党组织进行了《卢湾区居民区党员发挥主体作用新平台情况调查表》调查(以后文中简称《调查表》,全区*居民区党组织反馈的*份调查表中,有效表为*份,后文中以*份《调查表》数据为准);同时召开了不同类型的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在此基础上,我们又选择了具有特色平台的居委会作典型调查;最后我们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拓展研究视野。
一、党员发挥主体作用平台建设几个基本问题的解析
(一)党员主体地位、主体作用及其与平台建设的关系
“主体”其本义是指事物的主构部分,对事物的量和质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党员是党组织的构成要素,是党组织一切工作和活动的基础,它不仅影响、决定了党组织的产生、发展,而且影响、决定党组织未来的走向。所以党的十七大和同志都强调要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坚持党员主体地位。
怎么尊重和坚持党员的主体地位?首先我们不能无限止地、绝对化地引申党员是“特殊材料铸成的人”和“驯服工具”的概念。党员不应是脱离普通人的“特殊材料铸成的人”,也不应是无独立人格的“驯服工具”,而是有政治理想、政治追求和政治操守的社会人。党员作为党的主体,是党内意志形成的主体、党内权利的主体、党的宗旨和任务推进的主体。即如欧阳淞同志所指出的,党员的主体作用是权利、义务、作用的统一,是组织要求、党员追求、群众需求的统一。具体而言就是党员在党的生活中起决定、推动、督察作用,在执行维护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上起中坚作用,在联系群众方面起桥梁作用,在工作和社会活动中起带头作用,一句话,就是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这里,主体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实际上是一个命题的两个侧面。主体作用是主体内在本体性的体现和反映,先锋模范作用是主体外延功能性的体现和反映,只有切实奠定了党员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党员主体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党员的积极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方能得以最充分的发挥,反之则必然受到影响。
虎因山猛,龙凭水腾。党员发挥主体作用必须有所凭籍,要有有效的载体、通道和舞台。而平台就是载体、通道和舞台,党员只有通过组织的、制度的、工作的、活动的各类平台,才能建立起各种内外部关系,推进各种实践活动,演出生动活泼的社会舞台大剧。强制性动员时代已经过去,单一政治通道已不可行。各类平台是新时期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主渠道、主方向,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二)新建平台应体现的几个特质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融入国际大轨道,党的目标任务有了新的要求,党组织所驻单位的所有制逐步多元化,党员队伍的成份不断更新丰富,党员的就业状态、职业变迁、经济景况、社会活动等情况也变得更加纷繁复杂。一个先进的党、合乎社会潮流的党,其党员籍以发挥主体作用的平台也应该与现代政党的理念相吻合,与现代政党的科学运作相匹配。从现实发展趋势看,今后平台建设应充分体现以下四个特质。
一是从封闭的平台转为开放的平台。这种平台必须打破党的建制局限,通过对社会组织的发起、嫁接、融合和重构,吸纳更多的社会要素,向党员、群众、社会开放,以党内组织平台带动其他组织平台,以其他组织平台支撑党内组织平台,而不刻板着眼党内平台结构的简单变动。
二是从分割的平台转为贯通的平台。把分散的、孤立运转的各个平台集结起来,建成构架互联、资源互享、信息互通的平台体系,从当前链状结构的平台发展为网状结构的平台,进一步强化复合效应和迭加效应。
三是从共性的平台转为个性的平台。平台的再造不只求规模的变化,而更侧重对象的变化、功能的变化、运作方式的变化、影响力的变化。要加强基础单元的平台建设,要兼顾党员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的现状去开发平台,要建立服从党的宗旨、任务,服务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平台,要采用更加社会化的方法去推开各类工作和活动,要从依靠政治动员、权力运作等硬影响转而变为依靠党员人格魅力、工作艺术的软影响。
四是从粗放的平台转为精细的平台。平台设计不仅要有组织构架,还要有合理的流程、灵动的机制和配套的制度。我们原来的一些平台逐步边缘化、空心化,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组织体制走到前面,工作流程、运作机制、保障制度却没跟上,只有避免这种“跛足”缺陷,新平台才能应时而动,并持之以恒。
(三)平台建设应突出的重点
党员发挥主体作用平台既要注意多样性与可选择性,又要注意政治性与时代性。党组织是具有鲜明政治属性的政党组织,不同于一般的福利团体和娱乐社交团体,其组织人员的工作、活动平台必然要突出党的宗旨和任务的需求,有利社会关键工作的推动和关节问题的破解。当前,服务弱势群体、凝聚新社会阶层、满足群众新的社会需求、完善民情民意反馈机制、改进社会冲突预警协调机制等各项工作是社区的重点、难点、要点工作。平台建设要紧紧围绕这些工作,克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倾向和平均使用力气的做法,善于把握轻重缓急,注意点面结合,努力使各项平台成为党的工作的有力助推器。
二、卢湾区居民区党员发挥主体作用平台建设的主要成效
卢湾区历来都十分重视发挥居民区党员作用,致力于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载体,创设平台,尤其是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过程中,平台建设工作更是加大步伐,各种类型的平台逐步发展、成熟起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平台类型丰富,形式多样
1、组织平台形态多样。基础牢固、运转有序的居民区党支部(总支)是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最主要阵地,在69份《调查表》中,对于党支部(总支)平台创意评估和绩效评估为A的分别为49和45,评估结果遥遥居先。35个居民区成立楼组党组织,为居民区党员发挥主体作用搭建更广阔的党内组织平台。群团组织延展了党员发挥作用的空间,69个居民区均已成立居委会和业委会,57个居民区已建立各类青年、妇女、老龄、侨台民、计划生育等群众组织和以志愿、兴趣结合的社团群众性组织和团队,对群团组织在《调查表》绩效评估中均有40份以上评价为A,群团组织逐步成长为党员发挥作用推动群众自治和丰富社区活动的重要舞台。
2、制度平台日趋健全。首先,基层党内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已有54个居民区建立居民区党员大会、居民区党员代表大会、居民区党员代表会议制度,创意评估和绩效评估为A的分别为41和40,平台建成数和绩效A级评估数在十项制度平台中均为第一;有19个居民区建立党代表常任制、34个居民区建立党员议事会制度。其次,居民区党员权利保障制度逐步完善,43个居民区建立上级党组织重要精神和居民区重要工作党内先知先议制度,42个居委会建立党内监督委员会制度,两项制度都得到了较高认同,创意评估为A的分别为35和32,绩效评估为A的分别为33和32。再次,发挥组织关系不在编党员作用的制度日趋成熟,调查中显示,已有42个居民区建立与社区单位联络员制度,51个居民区建立与社区单位联建制度,25个居民区建立党员党组织工作双重参与制。最后,党内关怀制度初显成效,43个居民区建立党内关怀激励制度,创意评估和绩效评估为A的分别为38和36,在十项制度平台中均占第二位,凸显党内关怀制度在激发党员发挥作用过程中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3、工作平台充满活力。居民区各类组织负责人岗位和居民区党支部(总支)、居委会各类实务性工作是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工作平台。69个居民区支委会、居委会、业委会成员,党小组长、居民小组(楼组)长,青年、妇女、老龄、侨台民、计划生育等群众组织和文体团队负责人三类工作平台已100%在稳步运行,创意评估A和绩效评估A的均达到40以上。随着党员参与居民区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不断提高,63个居民区实行党员公益与志愿服务,61个居民区建立党员责任岗、责任区,65个居民区实行党员与党员、党员与群众结对,党员参与比例和实际效果不断提升。此外,工作平台不断发展,卢湾已经有21个居民区建立“智囊团”,42个居民区建立社会资源联络员,41个居民区建立党员互助点,这些平台的创意和绩效评估亦取得较好的认同。
4、活动平台内容丰富。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是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最主要的党内活动平台,其绩效评估为A分别占43和36,居于十一项活动平台的首位和第三位;党内评议监督活动、通报交流活动、推荐选举活动是党员党内民主活动的重要平台,分别有52、51、47个居民区建立了活动机制,并且取得了较好的评价;文体联谊活动,参观考察活动,慈善公益活动,咨询服务活动是党员服务社区的重要活动载体,已建立这些载体的党支部(总支)平均达到70%以上;活动平台不断丰富,已有17个居民区建立策划设计活动平台,在创意和绩效上均得到一定的认可;还有23个居民区创建学习调研活动平台。
(二)各类平台成效显著
1、居民区党员自主力有所提升。通过各类平台的有效运作,居民区党员作为平台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其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得到大幅提升。大部分党员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找到服务岗位,很多在职党员也充分利用自身的职业、特长、信息等资源优势,为社区提供服务。据问卷调查,最近一年内,党员参与居民区工作,1—5次的有37.83%,6—10次的有21.14%,11次以上的有31.66%,参加最多的工作为公益与志愿活动,参与过的党员有44.02%。最近一年内,参与居民区活动党员,1—5次的占40.39%,6—10次的占25.09%,11次以上的占27.96%,参与最多的活动为慈善公益活动,参与党员达到47.81%,其次为参观考察活动,参与党员为39.04%。党员参与率和参与幅度较之前有大幅提升。
2、居民区党组织核心力不断提升。居民区党组织通过构筑以“组织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群众”为重点的平台,密切了党群关系,党组织团结、凝聚、引导、带动党员和群众建设平安社区、和谐社区的领导核心作用明显增强。问卷调查中,在“党支部近一年来与你接触交流的次数一项”中,1-5次占32.06%,6-10次占25.95%,11次以上达到33.59%;73.86%的党员表示了解本居民区党支部(总支)开展的工作;有55.48%的党员认为组织生活会这一党的通常活动内容和形式都较好(见表5);有68.43%的党员对其参加各项党内和社会活动的评价是组织得较好。
3、居民区党建工作亲和力不断延展。居民区党员发挥主体作用平台的完善和优化,将党建工作向驻区单位延伸,向社区管理工作各个领域渗透,为广大党员发挥作用、服务社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党在基层、在居民区的亲和力、凝聚力不断提升。
(三)实践中的探索尝试比较活跃
针对居民区党员发挥主体作用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课题,卢湾区各个居民区紧扣时代脉搏,本着注重实际效果,注重贴近党员,注重个性化特色的“三注重”原则,在搭台观念、平台设置和组织形式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围绕社区特点、党员特征、居民需求开展特色活动,构建有效的运行载体。在课题组遴选的20个居民区党组织负责人座谈中,大家均表示,目前居民区党员发挥主体作用平台发展迅速,各居民区均有探索创新的宽广空间,大家各显其能,基本实现“一居一特”,各有自己的创新之处。
一是搭台观念更新。居民区党组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开拓新域。在创设党员发挥作用平台过程中逐步改变以往围绕组织要求开发平台的观念,更加注重挖掘党员、居民需求爱好,将组织要求、党员追求与居民需求结合起来,设计符合本居民区特色的活动平台,使平台更具选择性与层次性。
二是平台设置创新。首先是突破编制(组织关系)限制创设平台。在平台设计中打破原有思路,不再把眼光局限于在编党员,通过设计新颖、主题明确、形式灵活的平台,吸引在职党员、驻区单位党员等不在编党员共同参与,例如,以楼幢等近邻为主的、具有不同归属组织关系的党员组成的楼组党组织——“楼组党员联合体”,再如,“社区党员议事会”“在职党员后援团”等,丰富了在职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平台。其次是突破身份限制创设平台。不再局限于在党内创设平台,而是把视线拓宽到整个居民区全体居民,着眼于凝聚党员服务群众,设立不同类型的组织平台和活动平台,由党员带动群众,共同建设和谐家园。
三是平台形式创新。即改变原来学习文件、开座谈会以及参观等枯燥形式,将活动范围由组织活动扩展到社会活动,将活动空间由居民区扩展到大社区,设计更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吸引更多党员参与,逐步走出居民区,走进大社区,影响力不断增强。
三、居民区党员发挥主体作用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党员权利保障平台虚化、弱化情势明显
1、党员权利保障止于制度规定。虽然居民区党组织建立健全了党员正确行使权利的制度原则和保障党员行使权利的制度平台,但这些原则和措施多止于制度层面,停留在原则规定上,还没有细化为操作性强的运作程序,缺乏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贯彻落实的渠道不畅。
2、已有党员权利保障平台认可度低。居民区党员权利保障平台在党员中缺乏情感认同和参与动力,参与率不甚理想,即使是参与其中,也有多数党员抱着“走走形式”的想法,难以发挥实效。在问卷调查中,有9.98%的党员不清楚居民区有无党员大会、党员代表大会、党员代表会议制度或党员议事会制度;34.38%的党员不清楚居民区有无党代表常任制度,21.6%的党员不清楚其作用发挥得如何。而当问及重要工作和情况党支部(总支)是否及时告知并听取党员意见时,10.16%认为较少,2.25%回答没有;7.07%的党员认为党支部(总支)各项工作和党支部(总支)负责人较少接受党员监督,3.59%认为没有接受监督。
3、部分党员权利保障平台中止运行。在抽样的20个不同类型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座谈会上,大多数书记表示,已有的居民区党员大会、党员代表大会由于支部缺乏运行机制、党员缺乏参与动力,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加之上级组织不再严格要求等多方原因已经停止运行。
4、党员队伍主体意识有待提高。问卷调查的1000名党员中,初中及初中以下占23.12%,高中、中专占38.08%,大专学历占22.81%,而本科占14.76%,研究生及研究生以上仅为1.24%。相当一部分居民区党员的素质还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文化理论水平不高,民主意识不强,缺乏党内民主的修养,行使党员权利能力不够。同时,由于长期的灌输、教育,不少党员习惯于领导说了算,一切由上级决定,不珍惜党章赋予自己的权利,自觉不自觉将自身权利授予少数人行使。
(二)党员发挥作用基础平台(楼栋党组织、团队党组织)相对薄弱
1、楼栋党小组范围过大。目前各居民区楼栋党小组范围相对较大,一般以党员数量为准,约20—50户相邻居民中的党员划分为一个党小组,由于党小组范围较大,平时除了定期开展组织学习,难以聚集在一起开展其他活动。
2、楼栋党组织影响力不足。调查显示,有21.51%的党员不清楚居民区是否有楼组党组织,21.62%认为没有楼组党组织,16.55%党员表示党小组长从来没有与其接触或商议工作。认为楼组党组织作用发挥的好的仅占47.25%,较好占37%,一般有15.45%,差的有0.3%,更有18.61%的党员表示不会参与其中工作和活动。
3、团队党组织基础薄弱。被调查党员中参加居民区群众性组织与团队仅占64.75%,有35.25%没参加,参与率不是很高。大多数群团组织没有成立独立的党组织,单凭党员个体的党员意识和政治觉悟来发挥作用,有29.27%党员不了解居民区各类群众组织和团队中是否建立党小组或党支部,仍有17.73%的党员认为参加群团活动主要是为了丰富生活,不必太强调党员发挥作用。部分党员对群团组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问卷调查中,认为各类群众性组织和团队有创新意义和实效,最值得推行的党员仅占28.49%,与其他类组织平台的认同比例相去甚远。
4、对基础平台支撑力度不够。楼栋党组织和团队党组织的小组长是基础平台的带队人,其工作能力和工作积极性对基础组织能否良性运作起到决定作用。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座谈会上,多数书记表示目前组织对党小组长缺少系统培训,几乎没有物质鼓励,他们工作单纯依靠其本身自觉性和政治热情,费时费力不说,有时还要倒贴通讯费,长此以往,其工作能力大打折扣,工作积极性也渐渐消退。
(三)党员群体发动面狭窄
1、各类平台活动仍以在编党员为主体。目前居民区各类平台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多为以居民区党务工作者和退休党员为主的组织关系在编党员。抽样调查中,作为各类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党支部(总支)、居委会、社工办(包括协管员)、业委会中的党员,党小组长、居民小组(楼组)长,青年、妇女、侨台民、计生等群众组织负责人,文体团队、志愿者组织等负责人中的党员经常参加社区工作活动的比例最高,分别达到91.53%和90.46%;退休党员和失业下待岗党员经常参加社区工作活动的为61.33%和42.62%,为居民区党员活动的主体力量。
2、不在编党员对居民区活动缺乏积极性。组织关系不在编党员中离休党员参与社区工作为51.85%,比例最高,其次是学生党员为41.18%,在职党员、流动党员相对较低,分别为29.1%、33.22%,驻居民区单位党员参与情况最不理想,仅为23.24%。约有3.32%的党员不知道本居民区党支部(总支)书记是谁,有22.33%的党员对本居民区党支部(总支)开展工作了解较少,不了解的也有3.81%。
3、居民区党组织难以掌握辖区内党员尤其是不在编党员的详实情况。随着社会流动性加剧,加之近几年商品房的快速流通、房产租赁行业迅速发展,居民流动性大大增强。居民区党员尤其是不在编党员的流动速度与之剧增,难以掌握详实数据。此外,党员居住地和户籍地分离现象日益增多,许多党员本身已经搬迁至他处住房,但由于种种原因,选择将户籍和组织关系留在原居住区内,这也成为党员发挥作用的一大障碍。
(四)平台操作程序化、平台创设网络化和平台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
1、平台操作缺乏程序化运作流程。目前居民区各类平台运作缺少计划性和连续性。平台建设中仍然存在操作随意性较强,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运作流程问题。问卷调查问及“平台建设方面影响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最大问题”时,有10.16%的党员认为各类平台缺少程序和细节设计,比较粗糙,实际效果不大;6.27%认为部分平台片面追求宣传效果,花色翻新快,缺乏成熟性和持久性;7.87%认为党组织对平台缺少典型调查、规律性提炼和理论性总结。
2、平台创设缺乏网络化构思布局。居民区在创设平台的时候缺乏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布局和全局观念,难以实现党员全面覆盖。调查中有26.2%认为门类不齐,不配套,有些党员找不到合适的参与平台,28.78%认为党组织关系不在居民区党支部(总支)的党员,如何让他们在居民区发挥主体作用的有效平台比较欠缺是目前平台建设方面影响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最大问题。
3、平台构建利用党员主体性仍显不足。有23.01%党员认为党组织对党员只注重提出要求,委派任务,以用为主;有23.9%党员认为在平台设计上,党组织承揽得较多,党员自己主动构建平台和利用社会平台还不够。
4、平台管理基础相对薄弱。党员发挥作用需要党组织具体地提出要求、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缺乏党组织的力量,党员个人要发挥作用往往是满腔热情无处挥洒。随着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居民区职能范围越来越大,承担的任务也越来越多。居民区党务干部每天要面对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应付上级组织的各种台帐,限于事务性工作之中,无暇考虑管理运作的长效机制。在学历和专业素质方面,居民区党务干部总体上层级还较低,其调研预测、综合分析等主要能力也有待提高。目前,一些居民区党员发挥主体作用平台设计的陈旧性、工作机制的呆板性等问题都与党务干部的能力素质有关(见表12)。
您认为平台建设方面影响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最大问题是
四、对于今后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一)强化“全社区”观念,逐步形成党员全员介入居民区工作的平台体系
当前,在设计居民区党员发挥主体作用新平台上,如何促进党员的全员性介入是一个重要问题。美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奥罗姆认为,对社区公共资源的运作和支配,需要社区权力结构中的主体都能够介入社区活动的领域,社区参与程度是衡量社区自治的一个重要参考变量。从历史发展看,居民区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都维持着一种以不在职居民为工作队伍,以不在职居民为主要活动参与对象的格局。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居民区工作队伍逐步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社区活动参与对象也有所扩展,但大多数仍局限于不在职的离退休人员和其他赋闲在家人员。这种在职与不在职人员分离的“半社区”格局,是社区自治程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社区无论是工作队伍还是参与队伍,只有全体居民参与,特别是另一半富有活力的在职人员参与,社区才会真正蓬勃地发展,只有老人和妇女参与的社区不是完全的社区。当前我们正是要推行这种“全社区”概念,要实现大党建格局和居民区党员对居民区工作的全员性介入,使离退休党员、在职党员、驻居民区单位党员都成为居民区公共事务的参与者、工作者和成果共享者。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打造三者联合、既有侧重又统一协调的工作平台体系,同时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动员机制和运作机制。
1、平台组织建制
党员发挥主体作用,关键是拥有一个丰富的平台系统,平台的结构越完善,对各类党员的适用性越强,党员的主体作用就可能发挥得越好。通过调研,我们认为以下六类平台,可以互为组合,互动互补,形成一个有效的平台体系。
团组式。主要有以群众性治理组织、志愿组织、文化团队为主的居民区条状组织和以居民块、居民小组,居民块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为主的居民区块状组织。这是居民区最基础的治理构架,也是居民区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最重要平台。党员一般都是以个人身份被选入或参与其中一个组织,在其中承担负责人或骨干,贯彻党的工作意图,推进党的工作(以上组织形式,我们在后文中还将详细展开论述)。
岗位式。一般以“区”、“岗”、“员”形式体现。区、包括责任区、协作区、包干区等;岗,有护绿岗、治安岗、卫生岗、文明岗、咨询岗等;员,有党建助理员、社区宣教员、社企联络员、社区决策议事员、社区工作监督员等。区、岗、员是一种定岗定职的参与平台,目标明确,职责清晰,易激起党员个体责任性。
项目式。有长期性的项目,如结对助学、结对助残、结对护老,这些项目因受助时间跨度大,常常需要几茬党员传递完成。有年度性项目,一般系居民区居民重点关心的项目,每年由居民区有计划推出,如封闭式小区防盗门安装,锈蚀水管更换,道路修补,老年活动室改造等。这些项目较多由驻居民区单位党组织发动本单位党员出资出力,或由在职党员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帮助解决。还有临时性项目,如暑期举办“儿童之家”照料儿童,特奥会时开展“迎特奥”专项服务等。项目因其内容多,经常是若干党员,甚至是不同单位不同方面的党员配合完成。项目不仅引入了物质资源,并且还在居民区形成了新的党员结合体。
阵地式。包括机构型阵地和场所型阵地,前者如党员活动室、居民区图书室、老人日托所、谈心咨询室等,后者如绿地康乐角、小区壁报栏等。
主题式。包括各类主题活动和主题宣传。前者重在社区公益,如“党员奉献日”、“党旗在社区闪光、“党员与公益同行”、“党员慈善基金筹集义卖”等;后者重在社区宣教,如重阳敬老宣传、“七不”宣传、“世博”宣传、“十七大”宣传。
议案式。提出议题,通过居民区代表会议、居委会会议、党总支会议或社区决策听证会、社区矛盾协调会、社区工作评议会讨论,成为居民区工作决策。
组团式的体系可以有覆盖性的效应。居民区党员通过以上平台,可以各据其位,各展其长,实现居民区决策大家议,居民区工作大家做,居民区活动大家办,居民区成果大家评的良好工作局面。
2、党员参与机制
从党员介入居民区工作看,前面所说的六种形式的平台设计,都应综合考虑居民区在职党员、驻居民区单位党员和离退休党员三者联手,既各有侧重,又统一协调的机制。具体来说,要做到“四联”。一是“联组织”,如建立居民区联建工作委员会、居民区党建协调小组、居民区联合党建工作室,制订“联合章程”、“联建协议书”,使工作有共商机构和统一协议的保证。二是“联阵地”,召开居民区决策听证会、工作协调会,共同确定推进居民区重大工作事项,推出公共项目和共同阵地,推行共治责任区、责任岗。三是“联服务”,组建混合服务团队和共同服务制度,实现双向服务。如驻居民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为居民区设施建设提供工程和技术帮助,联手参与治安、环境建设和护老、助学、助残、助困、助医慈善活动;在职党员为居民提供法律、教育、心理、医疗等各类专业咨询和服务,参与业主委员会、志愿服务团、楼栋党小组等工作。居民区党组织和党员为驻居民区单位党组织沟通与地区的关系,解决单位与居民的矛盾,提供相关的后勤服务,为在职党员设老人日托、孩子晚托等项目,加强日夜治安巡逻,保证双职工居所安全,解决在职党员后顾之忧。四是“联活动”,联手安排主题活动、节假日活动和文体活动,动员在职党员、驻居民区单位党员、离退休党员共同策划、共同参与。
居民区党员全员介入居民区工作除参与机制外,动员机制也很重要。为了促进在职党员和驻居民区党员参与社区工作,本世纪初的几年中,北京丰台,浙江宁波、杭州,上海卢湾、南市等许多地区都曾明文规定机关或企事业党员要参与社区工作,实现单位、社区的双向管理,并作出了包括报到、参与、考核等内容的约束性制度设计。但实践中这些制度设计效力不大,后来大多数自生自灭,不能延续。经多方探索,大家感到有效的动员机制应该是一项综合机制,除适当的约束性制度外还包含多方面因素。首先,基础是要有适合各方面党员参与的工作平台系统,使他们参与居民区工作和活动有合适的介入方位。二是要强化思想教育机制。要提高党员对参与社区社会活动的思想认识,如在在职党员中开展“社区——党的第二工作阵地”主题教育,在驻单位党员中开展“工作在社区,服务在社区”主题教育,在离退休党员中开展“社区——奉献的新起点”主题教育。三是要形成激励机制。如通过居民区宣传阵地或评选活动,表彰积极参与居民区工作的先进党员,向单位反映党员在社区的工作事迹,单位提干等听取居民区的意见。四是要注意协调机制。在职党员和驻居民区单位党员本职工作很忙,对他们参与居民区工作,应适度、适时、适情,做到业余、分散、间歇,保持合理的节奏;要据其所长,重其所好,有针对性地安排在适当的工作平台发挥作用;要尊重党员业余时间家庭生活和个人生活的自由度和私密性;要对他们自身也多予关怀。离退休党员体力精力有限,应量力而行;对高龄党员,要应他们的要求,安排他们力所能及的工作,而且反过来要建立为他们服务的平台,多给予人文关怀,体现党的大家庭的温暖。居民区党组织要全面调动三方面党员的各自积极性,以协调见优,以合力取胜。
(二)强化“基础社区”观念,积极促进党员在社区一线发挥作用的基础平台建设
基础社区治理单元的党建工作,是党和国家管理工作最基本的一环,具有基础、一线、关键的作用。所谓基础社区,包括块状和条状两类形态。其中居民小组、楼栋党小组是块状形态的最基础治理单元,居民群团组织是条状形态的最基础治理单元。居民区块状基础治理单元是一个政权的末端神经,是基础的基础。我国历史上不同的政权对这方面都极为重视,从宋、明的里甲制到清、民国的保甲制,组织单位严密到户、十户、百户的建制设置,而且都是以法定形式作统一规范的。当然,这种体制的强化是与当时的专制统治形态相匹配的,但即使如此,他们对基础治理的重视,并使之制度化的做法,于今仍可加以探讨研究。
从省市或全国范围看,目前居委会以下的基础层次尚无法定的、较为统一的组织形式,党组织平台的相应配置和党员作用的发挥随机性更大。因此,应合理界定块状社区基础治理单元的范围,加强居民小组和楼栋党小组的对应配置和运作。
对强化基础社区建设,有一种意见认为,按我国社会治理越来越民主化的趋势,今后居民区主要要着眼具有广泛民主形态的居民群团组织,而不要再去强化块状组织,尤其不要去细化块状组织,因为组织覆盖面严密的块状组织往往意味着强化社会控制,与当今社会发展趋势不符。我们觉得这个观点可以商榷。是的,任何社会组织形态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但何种组织形态适应,何种组织形态不适应,必须有合理的依据。不能简单地说条状的居民组织就一定是合乎民主原则的,块状的居民组织就一定是不合民主原则的。关键要看这些组织的宗旨是什么。浙江杭州五马社区在全国首创楼道党组织。同志到该社区视察时对之作了充分肯定,他称赞楼道党组织不仅把党员凝聚在一起,而且为社区居民做了许多好事,充分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里同志深刻地阐明了加强基础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即根本上是为了广筑便民利民平台,广开民情民意通道,让党员和群众融为鱼水之情,从而获得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深刻认同。这和历代统治阶级推行里甲制、保甲制,在社会最基层“密布网络,广置爪牙,严控百姓”的用意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1、平台组织建制
卢湾区从居民委员会到居民户有三个治理层次,分别是党总支、居委会(治理范围约5—12个居民块,1000户—2800户)——党支部、居民块(治理范围约为4—10个居民组)——楼栋党小组、居民小组。最后一层是目前社区最基础的治理单元。居民组现在一般包含20—50户,通常由一栋高层大楼,或一栋高层大楼的几个楼层,或几个相邻的多层楼栋组成。经过调查,我们认为,楼栋党小组、居民小组的划分,应以最贴近的居住建筑单元为界,体现近邻性和直视性,而不必太拘泥户数的划一,因为各类建筑户数差别很大,不可能完全统一,经研究,一般以30户左右为宜。
党小组应与居民组对应设置,党小组长一般可与居民组长互兼。但目前大多居委会的楼栋党小组范围过大,如本次五里桥(社区)街道瞿南党总支楼栋党小组个案显示,他们12个党小组每个党小组都含5—6个居民组,其中居民超出200户的有9个党小组,居民100多户的有3个党小组。党小组范围显然过大。我们认为党小组应该划小,并与居民小组范围对应。这样范围小,每个党小组和居民小组都是一个小的“熟人社区”,加上邻里情感交流多,利于发挥熟邻效应、直视效应和利害趋同效应。
2、党员参与机制
在编党员与不在编党员协同运作。楼栋党小组不应以党的组织关系为纽带,而应包括居住在楼栋中组织关系各有归属的所有党员。党员无论在哪个单位工作,从事何种职业,担任何种工作,都应在楼栋发挥主体作用。实际上一个党员既是工作单位党组织成员,又是居住地党组织成员与现行《党章》规定并无违背。列宁在建立布尔什维克党时,针对孟什维克一些党员,特别是一些党的领导人员不参加党的基层组织生活,不受基层组织纪律约束的倾向,强调布尔什维克每个党员都必须参加一个基层组织的工作和组织生活,这个原则沿为世界各国共产党的惯例,也即我们《党章》的原则。它的本质精神是强调每个党员“必须参加”而不是“只能参加”一个基层组织。因此,楼栋党小组工作应由“在编不在岗”的离退休党员和“在岗不在编”的在职党员协力开展。组织关系在编党员主动组织联络,组织关系不在编党员积极参与。这样,如把现行党小组划小,工作范围从100户—200户缩至为30户—40户左右,党员的数量也不成问题。
党总支与党小组垂直运作。每个党小组一般可设正副组长,由总支考察,经党员选举产生。半数以上的党小组组长可兼为块党支部委员,较多的块党支部书记可兼为居民区党总支委员,党小组下设“党员责任区”,形成总支(居民区)——支部(居民块)——党小组(楼栋)——党员责任区(户)四级垂直运作网络。总支每月召开一次总支扩大会,支部委员(其中许多是党小组长)列席会议,必要时全体党小组长列席会议,商议、决定、布置工作。
党内外服务交叉运作。楼栋党小组可通过“双亮”(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三会”(小组学习会、楼组议事会、民主生活会)、“四引领”(引领创建文明楼组、引领楼组形成良好风气和正确舆论、引领楼组群众社团,引领党员和群众对党支部、党员进行民主评议)和“五必访”(新来党员必访、居民住院必访、居民亡故必访、居民有特殊困难必访、居民产生矛盾必访)等制度,对楼组工作共商、共决、共担,既为居民群众服务,又为党内同志服务。在群众工作方面,一是实施专岗服务。党小组可通过“十大责任岗”等服务形式,在爱心救助、结对互助、医疗咨询、谈心疏导、修理排障、学习辅导、智囊服务、治安巡逻、卫生清洁、爱绿护绿等居民所需的事项上,由党员或由党员联系相关人员予以帮助落实,让居民身边的事能近距离得到解决,做到小事不出楼,相帮有近邻。二是增强睦邻关系。党小组应利用“楼友会”、“亲邻沙龙”、“楼艺展示”等各种渠道促进居民交流;发动居民互相帮助,照顾老人、接送孩子、介绍工作、看望病人、捐款助困、安抚不幸,实现“守望相助”;通过共同整治楼道、订立文明守则,动员参与小区志愿服务等工作,增强居民的社区责任意识。三是促进小区平安建设。党小组可把楼道作为居民区信息窗口和平安建设的基地,及时反映民情民意,积极调解邻里矛盾,主动做好各类特殊人群工作,促进群防群治工作。在服务群众的同时,努力加强党内人文关怀。社区离退休高龄党员越来越多,党小组应充分重视这方面工作,可安排党员与高龄党员结对,送资料、送信息,帮助他们了解党的工作;上门谈心,帮助他们消除孤独感和寂寞感;替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加强健康监护,保证及时就医用药。
楼栋党小组是最基础的社会单元,不应以刚性的行政控制为目的,而应以柔性的社会化工作方式促进社区自治和基层民主。在具体工作中,要多办实事,少搞形式;要多生活色彩,少政治色彩;要多发动各界力量,少依托行政干预;要多协商协调,少简单粗疏。不要把居民小组、楼栋党小组等基础平台作为最后一道岗,把应是党政常规组织的工作分摊到他们头上。
(三)强化“以社治社”观念,进一步发展以党员为主导的居民区群团组织平台
“以社治社”就是群众结社实行社区自治。在“弱政府、强社会”的欧美政治体制国家,基础社区除政府治安、民政等条线下沿组织的服务外,很少设立控制性较强的块状组织,而更倾向于“以社治社”,即由群众自行结社,形成大量的群众性社团,在社区进行自治、自助、自娱。这些国家的基层社区是社会党团、民间组织的活动空间,以纯社会化的方式实行自我运作。群众性社团组织在社会学上被称为介于“公域”与“私域”的“第三域”,它是一种发挥草根民主、适应社会自治、平衡社会运作的新的支撑力。群团组织一向是各国政党人员最活跃的阵地。各政党党员通过参与群团活动、组织群团活动、影响群团活动,成为公认的群团“领袖”,从而广泛地团结群众,使群众认同或接受党的纲领与主张。
与欧美政治体制不同,传统上以“强政府、弱社会”为特征的我国社会,群众自由结社一直少被提倡,基层民治社团力量单薄。但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日益推进,社区涌现出大批群众性社团组织,卢湾区每个居民区都有几个到十几个数目不等的社团组织,这些组织覆盖面广,群众喜闻乐见,是将“社会人”、“社区人”再组织化的重要载体,是社区自治的重要力量。
居民区群团组织和居民区楼栋组织一样,也是社区最基础的单元,是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最末梢组织平台。不同的是,楼栋组织是块状形态,群团组织是条状形态,条块结合,更有利于实现党组织工作在社区的全覆盖。上海闵行区等曾探索不按楼栋而按团队重建居民区党组织,这种做法有其可取之处,但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许多方面还值得研究。
1、平台组织建制
从工作实践看,居民区群团组织可以包含治理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和文化团队三个不同功能的层次,每个层次又有许多名目各异、工作和活动内容各有针对性的组织。
群团组织因其门类众多、范围广泛,是居民区党员发挥主体作用参与率最高的平台。各居民区在群团组织方面对固定的团队可采取总支推荐党员骨干任正式负责人和委派党员任政治指导员、党建联络员、党建志愿者,或建立团队党支部(党小组)的办法,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对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时段性的群体活动可设立党建工作联络站、指导站,请党员担任站内工作。如本次调查个案中,卢湾区紫荆总支区域内的三个业主委员会中党员占53%,其中主任、副主任占83%;瑞成党总支的“党员百帮队”和中一党总支的“乐民文体总队”之下有十几个团队,各个团队的负责人都由总支委员、党员居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党支部委员、居民党小组长兼任;复四党总支的“夕阳红小组”普遍成立了党小组。以上各组织一般党员参与得更多。
为加强党总支对群团组织的领导,应加快建立群团党支部(党小组),而不应止步于个别党员的负责制上。个别党员负责制在群团起步阶段作为过渡可以,但组织发展后,党支部(党小组)的合力肯定大于个别党员的力量。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应通过担任总支委员或参加总支“扩大会”等方式,形成成熟的党内运作机制。
当前居民区群团发展面临着新的方向,居民区党组织应及时把握,打造更完善的工作平台。一是要发展更多适应社会新需求的组织,如针对驻居民区非公小企业中劳动关系突出问题,一些居民区党组织建立“小区劳资共进会”;针对社区居民心理问题日益增多问题,建立“快乐生活心理咨询室”;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家属增多问题,建立“新上海妇女联谊会”;针对股市热潮,建立“理性投资股友会”。居民区群团具有很大的实际性,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突出点就是要明居民之需,应居民之急,投居民所好,不断创建居民需要的组织平台。二是要发展更多能吸引在职人员参加的新组织。如成立“白领人士沙龙”、“在职妇女互援会”、“年轻妈妈育英会”、“青少年学生网上论坛”、“流行歌曲歌迷会”、“小区桥牌协会”、“小区网球协会”等。目前居民区群团组织参与人员不在职的多、在职的少,老的多、年轻的少,女同志多、男同志少,只有跳出这“四多四少”局限,走“大居民群”工作道路,党员才能更广泛地发挥主体作用。
2、党员参与机制
党员责任区、责任岗。把群团组织作为党员责任区之一,群团党员一人一岗,分工落实团队事务和分头联系团队群众。党员的岗位职责是把握团队正确发展方向,促进团队人际关系的和谐,积极发展团队人员,稳定骨干队伍,带头承担团队困难工作。
团队自我运转与总支扶持结合制。按照“支部领导团队,党员运作团队,团队凝聚群众”的原则,各团队计划、活动、人员进出均自行研究安排,总支在活动场所、对外联系等方面予以帮助,遇有重大矛盾或困难积极帮助化解,对团队骨干加强培训和关心。团队中的具体工作则要充分信任、依靠、支持团队党组织和党员去运作。党总支对群众的领导主要应通过群团中的党小组或党员发挥核心作用来体现,而不要以党总支(支部)名义直接对群团组织发号司令,这样更符合《党章》精神,也便于党总支有更大的调节回旋余地。认为居民区群团组织必须服从党总支(支部)的直接指令和各种干预,这种观念是不可取的。
“三三”服务制。即实现“三服务”,当好“三大员”,打造“三平台”。“三服务”是指就近服务、即时服务、全天候服务。如有的居民家里深夜水笼头坏了,眼看要水漫金山,近邻的维修组党员紧急赶到,立即堵住哗哗流水。居民煤气灶坏了、电视机不亮了、电风扇不转了,维修组党员都会帮他们修好。维修组的党员亮明身份,公开联系电话,随时受理服务。当好“三大员”:一是在解决难点问题上下功夫,当好攻关员。如有的小区水质差,业委会中党员加强调查,发现主要是水管老化锈蚀所至,找到了问题根源,促进了水管改造。二是在化解矛盾纠纷上下功夫,当好调解员。如有的小区种植树木时少数居民对门前种柏树有忌讳,阻挠绿化工程,党员一方面宣传科学思想,一方面协同物业适当调整柏树位置,使矛盾得以及时解决。三是在畅通信息渠道上下功夫,当好沟通员。如有的小区自行车停放乱,物业公司反复整治收效不大。业委会党员走家访户听取居民意见,大家认为只有建立自行车库才是治本之道。这个意见及时反映并得到落实,自此自行车乱停放问题得以顺利解决。打造“三平台”:一是打造社区欢乐平台。不少居民反映,物质生活提高了,但心里总“空落落”,高兴不起来。党员带领大家一起学习、活动,舒展身心,展示才艺,促进了社区文化生活和欢乐氛围,许多队员把同队党员作为朋友和知己。二是打造社区交流平台。党员重点关心一些病痛缠身或遭遇变故,情绪低落、自我封闭的人员,携手参与团队活动,这些居民逐步融入群体,丢掉思想包袱,变得积极乐观。有的居民与邻里关系僵硬,社区意识淡漠,团队党员动员他们加入文化团队,大家在一起活动,人熟心近,与邻居、小区的关系也拉近了。三是打造社区奉献平台。在党员以身作则下,各群团人员都努力为小区出一份力。“点评台”党员协助制订《居民公约》,对小区好人好事和不良现象进行评点;绢花组自己筹资制作绢花,义卖后,捐作慈善资金,编结组编结毛衣送给小区老人;歌咏、舞蹈等文艺团队为小区居民演出,群团的许多人员成了居民区工作积极分子。
(四)强化党员权利和义务统一观念,努力加强党员在党内生活中当家作主的有效平台建设
党内民主是衡量一个政党政治民主的重要标尺,党内民主问题近些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次调研中,党员在党内发挥主体作用平台建设的问题也是党员议论颇多、而且评价较为负面的一个问题。党员是党的主人,是党组织的主体。党员的主体地位不仅应该体现在职业岗位工作中和群众工作中,也应该体现在党内生活中,体现在党员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上。党组织对党员既应要求他们积极履行义务,也要考虑他们享有权利,在党内生活中发挥主导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要让党员更多地参与党内事务,包括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对党的工作的建议权、倡议权、批评权;对党的干部的监督权评议权;对党内选举活动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报;对组织给予个人处分决定的申诉权。调查中,不少同志认为,我们有些党组织,集权性大于民主性,强调党员的义务,忽视党员的权利,名义上重视党员权利,实际上忽视党员权利。这些情况的发生不仅同党内一些负责人狭隘的封建家长意识有关,也同各项制度平台的粗糙、虚置与缺失有关。所以当前特别要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建立和完善党员在党内生活中发挥主体作用的各项平台。
1、平台组织建制
从居民区看,党内民主要涉及议决、选举、知情、监督四方面,要从这四方面着手,建立、完善工作平台,扩大党员的参与。
议决。决策是民主权利的核心,参与党的决策是党员在党内发挥作用的最重要方面,居民区党员参与党内决策的主要平台是居民区党员代表大会(党员议事会)和党代表常任制。党代会、党代表常任制变一次性会议为任期内的多次性会议,变非常任代表为常任代表,扩大了党员对党的决策参与的时空,具有创新意义。党代会的关键点:一是党代表民主推选。应打破组织关系归属的限止,离退休党员、在职党员可以楼栋党小组为单位按实际党员数的10%—15%的比例推举代表,驻居民区单位党员给予额定数,按单位推举代表,党员众多的总支,比例适当从紧,代表总数一般以不超过100人为宜。二是明确运作规范。党员代表大会一般一届三年,与一届总支委员会的任期同步。每年1—2次会议,凡遇特殊情况可随时召开;每年党总支要向大会报告工作,凡涉及居民区的重大事项和党内的重要工作要交大会讨论,重大事项决定一般须到会代表2/3以上通过才有效。三是党代表常任。党代表的职责是,听取党总支年度工作报告、专项工作报告和民主生活会报告;负责联系所在党小组和居民块的党员和居民,通过走访、接待、小型座谈会等形式听取党员和居民意见,帮助他们反映和解决问题;接受总支委托对相关工作进行调查和检查;通过督察检查、信任投票等形式加强对党总支和居委会的工作监督。代表因居住变动等原因不能履行职责的,总支可提请党员代表大会罢免其职务,另行补选党代表。
党员议事会形式比党员代表大会自由,可取代表制,也可按事项随机邀请党员参加会议。
选举。对居民区党总支成员进行公推直选是党员在党内选举方面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平台的运作应在改进候选人提名和选举方式上不断完善。具体而言,一是扩大候选人的范围,总支委员可以超越居民区专职党务人员的范围,选举在居民中有威望、有能力的居民党员(包括在职与不在职的成员)任职,以此网罗党内各类人才充实党总支班子;二是召开民主测评、民主评议、民主推荐会,请广大党员推荐候选人,受访的党员要有各方面代表性,防止少数人圈定候选人,防止以明显见弱的候选人“陪选”;三是候选人可通过见面会、演讲会、讨论会等适当的竞岗形式,提出自己的工作目标与主张,回答党员的提问,让党员能熟悉和比较候选人,避免“只见名字不知人,圈圈点点走过场”的弊病;四是扩大选举差额,实施候选人与任职人三取其二的比例;五是居民区全体党员(包括在职党员)直接投票选举总支委员会,并推荐书记、副书记,推荐票最多的报批后,经总支委员会等额选举为书记、副书记。条件成熟的可以由党员大会得票最多的总支委员直接任书记、副书记。
知情。党务公开是党内民主的前提。党务公开主要涉及党员对党的资讯的获得权和对党的工作的意见表达权。要继续扩展党务公开平台,扩大党务公开范围。可实行党总支工作向党代会一年两报制;建立党总支、党代表双月情况互通会制度;党总支重要事项及时召开党员听证会或通报会;对需要广泛统一认识的事项以书面通报情况、书面征询意见的形式逐一征求党员意见;通过总支接待窗口、意见箱、网页,总支成员结对制、走访制,加强与党员的对话。通过以上各项平台,实现“党内三先”,即对党总支重要工作决定、重要人事变动、重要人事处分,以及全党重要理论观点的提出、重大政策措施的、重点工作的推进、重大社会变故和社会传闻的澄清等重要情况,做到党员先知、党员先议、党员先贯彻执行党组织的意图。
监督。居民区无行政权力机构,党组织的权力更为突出,一些居民区党的书记一人独大、一强掩众的情况屡有所见,对基层民主建设不利,所以加强党员对总支干部的工作监督也不能不重视。从内容上看,一是要努力形成分级权力平台,让党员在不同层级的平台活动,通过该层级组织自主确定本层级的工作,防止高一层级擅权与侵权。如党总支的权力范围主要是议决居民区全局性的工作,在把握方向、制定规划、加强协调、察用干部方面起领导作用。居委会和其他各群团组织也各自有自己的议决平台和议决范围,党总支不能越界去干涉居委会和其他群团组织的议决权。总支书记个人更不能随意对其他组织负责人颐指气使,一定要按他个人意旨办事。二是强化对总支干部思想、工作作风监督的有效平台,如设立“支部工作大家评”党员论坛和党风监督员队伍;建立党员对总支干部年测评制,总支干部考察、褒奖、提任党员听证制,总支干部个人和家庭涉及可能影响总支工作的事项向党总支报告制;开展党风专题民主生活会,实行执纪提醒、告诫制度,通过这些平台,让党员成为党内生活的第一监察人,把好纪检第一道关。
2、党员参与机制
目前,党员在党内生活中发挥主体作用平台建设,创新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梳理已有的众多平台。对哪些实践证明有效的平台,要进一步完善其内在的机制,没有严密合理的内在机制,平台再多,也会流于形式。在机制建设上具体来说要做到“三个明确”,即要明确程序、明确细则、明确违规处分。
首先要明确程序和细则。如决策程序,应该是“计划方向党代会,阶段要事支委会,日常操作有书记”,据此,在细则上可具体划分党代会、支委会和总支书记各自的执行事项;又如干部考评程序,应该是“支部委员中先摸底,党小组长中细打听,最要紧从普通党员中看人气”,据此,在细则上可以具体规定听取总支委员、党小组长、党员意见的人员比例,确定党员抽样征询意见的具体形式;再如,党内资讯传递,一定要“总支第一时间掌握、党员第一时间知晓,即时讨论消化,议出贯彻道道,党内底子打牢,再做群众工作。”细则上,可以制订年终工作报告制、年中工作通报制,季度讯息通气制,大事、要事随知随告制。
为保证能严格按程序和细则办事,还有必要制订相应的督查规则和违规检查处分规则。由党总支纪检委员、党员党风廉政监督员实施监察,也可年终由全体党员对执行情况作测评。
调查中,许多同志建议,程序和细则的制订既不能缺少,但也不能繁琐,要以便于操作,讲究实效为原则。象居民区党代会,一些总支始而推行,继而中止,有的就是因为搞得太复杂,且追求形式热闹,无实际效应所致。
- 上一篇:县乡镇、村(居)人民调解工作制度
- 下一篇:如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企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