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领域非公企业人才工作研究
时间:2022-07-03 05:56:00
导语:人才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领域非公企业人才工作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人才决定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人才国际化的迅猛发展,提升非公企业人才队伍竞争力已成为摆在全国各级党委、政府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作为我国非公经济的发祥地,*要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非公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非公企业人才工作研究,探索非公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律,开创非公企业人才工作新局面,实现非公企业人才资源的超常规发展。
一、**年非公企业人才工作的主要经验
改革开放*年来,尤其是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紧密结合地方实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突出非公企业人才资源开发,积极探索非公企业人才工作,形成了五条主要经验。
(一)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开创非公企业工作新格局。
一抓统筹规划,确保非公企业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提出了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发展“一个高地、三个中心”的总体目标。把非公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推进。
二抓工作机制,形成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非公企业人才工作格局。成立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建非公企业人才工作决策咨询团。建立了非公企业人才工作协调落实机制,由市委人才办负责牵头抓总,明确各非公企业人才工作职能部门的职责,并在重点行业协会、规模以上及省市高新技术非公企业建立人才工作联络员制度,形成了立体化的非公企业人才工作网络。建立了非公企业人才工作监测反馈机制。
三抓依托载体,探索非公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律。实施党聚人才工程,组织开展非公企业“聚才兴企”工作。通过党委政府、行业协会、非公企业三个层面的共同努力,做到“党爱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
四抓联系重点,直接服务一批非公企业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建立了党政领导联系专家制度,畅通党政领导与非企业人才的联系沟通渠道。入选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非公企业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享受经济适用住房、健康检查、疗养休假、出国培训等。
(二)必须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推动非公企业人才机制创新。出台了《*—2008年*人才发展行动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若干规定》、《*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基本形成了涵盖引才、育才、评才、留才等各个环节的政策体系。
在引才方面,积极建立开放的人才吸引机制。对引进的具有硕士学位、副高及以上职称、学科带头人或经鉴定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非公企业高层次人才,提供“一卡通”服务。同时,实施“精英在域外,效力为*”的人才智力资源共享工程。
在育才方面,对非公企业人才一视同仁。拓展*市突出贡献科技人才、第五轮专业技术人才、“新世纪551人才工程”培养人选评选工作的参评对象,将非公企业人才列为重点。
在评才方面,积极推行职称外延延伸评审工作。出台了关于乡镇企业、民营科技机构、私营企业等一系列职称评聘政策性文件,使职称工作的服务领域延伸到非公企业,外延伸至鞋革、服装、印刷、拉链、阀门等12个特色行业,有效解决了非公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不能评职称的问题。
在留才方面,激励与保障并行。政府积极鼓励非公企业以灵活的人才股权分配制度激励人才、留住人才。有的企业稀释家族股权,增加了高层管理人才的股权份额;有的企业实行“经理持股”,积极鼓励中高级技术、管理骨干和优秀员工入股,实现所有权的社会化。同时,帮助非公企业人才在子女就学、住房安排、落户等方面,消除体制性障碍,享受与机关事业单位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同等待遇。
(三)必须坚持市场基础性配置方向,提升非公企业人才效能。大力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单位自主选人、人才自主择业的机制更趋成熟,“找工作到市场,要人才靠市场”的观念已为全社会所接受,初步形成了有形和无形人才市场并重的服务网络。
一方面,培育有形人才市场。目前全市共有政府所属的基础性公众服务人才市场7个、民办人才中介机构70家、国内外留学生联络站17个,并与上海人才有限公司、加拿大精英猎头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互设工作站。形成了以政府部门主办的人才市场为主体,民间人才市场为支持,域外人才市场为补充的有形人才市场新格局;基本构建了高、中、低梯次人才交流、培育和使用的市场平台。
另一方面,拓展无形人才市场。建立了*人才网站,并与全国111个城市的专业网站和83个高等院校网站进行链接。建立中高级人才库6个,入库人才15*1人。初步实现了人才供求模式由单纯集市型向集市型和信息型并重转变。
(四)必须坚持能力建设主题,铸造非公企业人才综合竞争力。创出了一条具有*特色、适应非公企业人才培训需求的“四位一体”人才培训格局,使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在人才能力培养上形成了良性互动。
一是“合作共赢”。积极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办学,举办不同类别非公企业人才培训班,为非公企业人才培训提供“菜单式”服务。
二是“扶强做优”。鼓励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公企业创办培训机构,大力发展社会培训中介组织,提供社会化服务。
三是“师资共享”。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党校、上海市委党校和英国诺丁汉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院校建立长期的师资合作关系。
四是“国际育才”。每年组织200余名非公企业人才到美国、西欧、澳大利亚等国家考察培训,学习国外先进管理模式和成功经验,提高非公企业人才国际化的水平。
(五)必须坚持宽容的人才创业环境,激发民营企业家创业热情。*为非公企业人才特别是民营企业家提供了宽容的成长创业环境,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四个敢于”。“一个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群众的发展欲望,调动群众的创业激情,一切依靠人,一切为了人。“四个敢于”:一是敢于创新。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家敢闯敢冒、敢为人先,使*赢得了先发性优势。二是敢于放手。始终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家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放手发展。三是敢于失败。永不言败是*人的禀性之一。积极营造永不言败的文化氛围,引导民营企业家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使这种禀性渗透到民营企业家的骨子里。四是敢于走自己的路。在改革开放中,别的地方是摸着石头过河,*是背着包袱过河。但*始终认定自己的路子,面对非议、责难、猜疑,不争论、不动摇、不停步,坚持为民营企业家成长和创业创造宽松的环境。
以上非公企业人才工作的实践形成了*非公企业人才发展的基础,使非公企业人才资源的实力持续增强。人才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3年底,全市非公企业拥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初级及以上职称的人才约7万,同时,涌现出一大批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创业的民营企业家和200多万走南闯北的*人,形成了*独特的人才资源;人才结构不断改善,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专家所从事的专业几乎覆盖所有的行业;人才素质明显提高,一大批非公企业人才得到有效培训,45周岁以下的科技骨干晋升高级职称的人数明显增多,为*非公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非公企业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一)*非公企业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1、人才是*非公经济快速发展的直接动力。分析表明,*非公企业的产值增幅与非公企业人才密度的提高幅度高度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变量之间的相关度达0.967,t值<0.01,通过了双尾检验。)(见图1)。可以说,人才是*非公经济快速发展的直接动力。
2、人才是*非公经济持续发展的紧缺资源。根据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和率先进入富裕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要求全市非公经济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全市经济增长速度。这就要求非公企业人才必须得到超前性、跨越式发展。从产业发展的要求分析,非公企业主要集中在二、三产业,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更多、更高。*要稳步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关键是汇聚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包括一支适应现代产业国际化、富有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一支具有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一支具有较高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从企业成长的角度分析,*非公企业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科技进步,从技术输入到技术自主再到技术输出,从劳动密集到技术密集进而到研发密集;二是企业转型,从传统工厂形态走向现代企业形态,实现结构转型,从传统加工工厂到工贸企业进而到集团企业。前者需要大量技术人才,后者需要大量创业和管理人才,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能否吸引到足够的人才。问卷调查表明,非公企业已强烈感觉到人才缺口的压力,四大类人才均十分紧缺,管理型人才相对最稀缺(见图2)。
(二)*非公企业人才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1、人才工作制度创新纵深不够:非公企业人才工作未能从简单政策推动转向整体制度推进。表现在:一是政府缺乏制度竞争意识。没能较系统地进行整体制度设计,在引人和留人手段上局限于“拼政策,比优惠”,将正常的人才竞争拖入到恶性的人事政策竞赛,不能从根本上营造一个适合非公企业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二是政策配套协调性差,有些非公企业人才政策兑现不及时甚至不兑现,政策的相互交叉甚至矛盾等现象时有发生。
2、人才信息化程度不高:非公企业人才配置未能从集市型的有形市场转向信息化的无形市场。表现在:一是公共性人才信息供给不够。非公企业很难了解有关宏观人才信息和市场预测的数据及相关的分析报告,进而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定企业人才发展规划,造成与企业发展不对应人才的过度集中和浪费现象时有发生。二是信息沟通的缓慢造成对有形人才市场的依赖,抬高了人才市场供求双方的交易成本。从调查情况看,非公企业主要通过有形人才市场招聘人才的占42.1%,而通过网络方式的只有18.9%,另外尚有18.5%的非公企业在等人才上门自荐(见图3)。三是人才供求信息不完全。由于用人企业和求职人才信息沟通不畅,难以通过自发调节得到有效疏导,导致非公企业人才供求经常出现结构性失衡。四是信息平台建设的滞后,不能及时准确掌握市场供求状况,从而不能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和有效的加以调控。五是信息传递途径不畅,使政府的有关非公企业人才工作信息不能及时向社会传达,并扩大影响,造成许多非公企业和人才不了解*的非公企业人才人事工作的政策和相关服务内容。
3、人才调控手段不多:非公企业人才调控未能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向主要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表现在:一是面对非公企业人才缺口不断扩大的趋势,办法不多,不能及时作出有针对性的反应,不能充分利用经济手段多渠道快速培养和吸引紧缺人才。二是政府部门对人才流向、布局的调整,往往只是简单地通过出台优惠政策等方式解决部分非公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显得相对乏力。三是党委政府对非公企业人才宏观调控的能力较弱。非公企业用人自主和人才产权自有,党委政府缺少有效的手段来体现自己的意志,人才发展战略难以得到很好的实施。四是对非公企业用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控乏力,人才市场秩序容易出现失控,人才盲目流动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非公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无序频繁流动,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风险。
4、人才服务尚不到位:非公企业人才工作模式未能从“控制指令型”转向“服务指导型”。表现在:一是服务领域较窄。在人才培训、人才评价、人事等方面,党委政府应当介入而未充分介入,应当创新而未及时创新。二是人事政策滞后。在人才引进方面,人才认定标准僵化,有的特殊人才受现有人才认定标准所限,无法引进。在人才流动方面,制度体制保障不配套。户籍登记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工资福利制度、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僵化,限制了非公企业人才的合理流动。而且,在人才评价、职业指导、人事等方面则刚刚起步,尚不能为非公企业人才合理流动提供良好的服务。另外,人事法规政策的配套、落实、透明度、连续性都存在不少问题(见表1),影响了非公企业人才工作的健康发展。三是人才服务合力不强。由于与非公企业人才工作相关的部门多,组织协调困难,从而造成人才工作和人才服务的合力不足,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四是人才投资力度不大。非公企业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得不到资金上的保证,知识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和更新。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以及开放式的重点实验室方面,投入严重不足,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难以有效集聚。另外,对一些有特殊价值的顶尖人才和海外留学人才,也缺乏足够的投入来做深入细致的个案工作。
表1非公企业人才政策环境调查
有关人事政策不完善,不配套。18.46%
人事政策内容不具体,可操作性差17.07%
政策透明度,宣传不够,难以全面了解相关规定15.67%
政策执行不力,相关部门间不协调,落实不到位,难兑现。29.25%
市、县、区之间不统一,差别较大9.86%
政策不稳定,不连续。9.69%
5、人才市场监管客体模糊:市场监管未能从控制微观主体行为转向监管市场秩序。表现在:一是非公企业人才市场信用环境不佳。人才信息的真实性、人才使用的安全性、劳动契约关系的合法性都存在不少问题。二是中介机构行为不规范,缺少人才中介服务标准体系以及市场准入制度。三是缺少公正权威的咨询机构,承担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咨询,进行职业资格、工作技能、及其它专业水平鉴定和认证。四是社会诚信体系缺失,没有个人及企业诚信信息网络。对非公企业不履行劳动合同、经济合同,不兑现承诺,克扣人才工资、少缴或不缴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不法行为没有失信惩罚机制。对人才背弃信用、恶意跳槽、泄露商业秘密的行为缺乏有效的控制办法。
6、人才意识不强:非公企业人才工作观念未能从传统人事管理转向现代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有的地方和部分领导干部对非公企业人才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还未真正树立起现代的、科学的非公企业人才资源开发意识,被动地为非公企业和人才提供传统的人才人事服务。部分非公企业对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有限,人才环境不够优化(见图4)。表现为:一是非公企业负责人不能正确认识与把握人才发展规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职能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范围内,没有意识到人才是企业的经营伙伴,谋求人才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一些非公企业负责人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不具备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也没有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二是非公企业人才资源管理法制化理念缺乏。忽视劳动关系契约化,人才正当的、合理的权益没能给予充分的保护,如:继续教育、带薪休假、协议工资、劳动保障等。三是缺乏对人才投资回报规律的正确认识。只重使用,不重培养。四是多数非公企业没有形成得到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环境和氛围尚未形成,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开发。
三、*非公企业人才工作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非公企业人才工作,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的人才观为指针,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支撑产业升级和提高非公企业核心竞争力出发,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人才开发国际化、市场化为导向,以提升人才能力为核心,以引导服务为主线,以建设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为重点,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贯彻到非公企业人才工作中去,把非公企业的各类人才紧紧凝聚在党的事业周围,形成“我为天下人才服务,天下人才为我所用”的局面,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总体目标
今后一个时期,*非公企业人才工作的总体目标是:经过努力,使*的非公企业人才工作从传统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从政策管理向制度管理转变,从事务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做到非公企业人才素质国际化、配置市场化、管理现代化、开发个性化。从而培养和造就一支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为核心、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技能人才为基础的高素质非公企业人才队伍,使*成为浙江省非公企业人才的高地,成为全国非公企业人才培育和集聚的中心之一。
(三)主要思路
——要坚持人才发展与经济建设相协调。要把非公企业人才发展和非公经济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协调抓好。根据*建设国际性轻工城的目标,制定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非公企业人才开发制度,以非公企业人才发展支撑、引领非公经济建设。
——要坚持突出重点与整体优化相结合。要突出抓好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尤其要加大民营企业家队伍的培育力度,尽快形成一支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群体,以此为龙头带动整个非公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增强非公企业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要坚持国内人才使用和国际人才开发相结合。跳出*,放眼世界,以国际视野审视非公企业人才工作,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和合作,拓展非公企业人才开发的国际空间,提高非公企业人才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要坚持扩大总量与盘活存量相结合。要在千方百计扩大非公企业人才队伍规模的同时,充分挖掘现有非公企业人才潜力,优化配置和强化激励,提高现有非公企业人才队伍的使用效能,走外延拓展和内涵开发并举的道路。
——要坚持市场配置与宏观调控相结合。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非公企业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非公企业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党委政府对非公企业人才配置的宏观调控,实现非公企业人才资源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
——要坚持社会支持与企业自主相结合。要科学定位党委政府在非公企业人才工作中的角色,着重做好综合管理、引导支持、协调服务、监督规范等工作。具体搞好统筹规划,明确非公企业人才发展目标,制定非公企业人才发展政策;通过政策支持、精神物质激励和环境保障,不断改善非公企业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实行依法管理,加快推进非公企业人才工作的法制化步伐。行业协会要做好行业人才库建设、制定行业人才公约、组织服务本行业非公企业人才吸引、培训等工作。同时,要大力发展人才工作社会中介组织,支持非公企业人才资源开发。
四、*非公企业人才工作措施
(一)坚持宏观管理,搭建有效的非公企业党管人才平台。
1、党管人才原则在非公企业人才工作中的主要任务是牵头抓总、整合力量、监督规范、突出重点。牵头抓总是指各级党组织要根据本地非公经济发展需要,牵头抓好非公企业人才发展的全局工作,牵头解决非公企业人才发展的突出问题,牵头制定非公企业人才发展的重大政策和制度;整合力量是指各级党组织要站在全局高度,合理规划非公企业人才工作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任务,防止交叉扯皮和职能空档、错位,建立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监督规范是指各级党组织要认真组织实施非公企业人才工作的战略部署和重大决策,总结推广非公企业人才工作中的创新政策和先进做法,督查、考核人才工作部署和人才政策的实施落实情况。同时,积极保护非公企业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突出重点是指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加强非公企业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掌握和管理服务一批非公企业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并组织他们开展活动,引导他们为非公经济建设贡献才智。
2、建立非公企业党管人才组织协调机制。在战略层次,成立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对整个非公企业人才工作重大问题的确认和决策,包括制定非公企业人才工作战略规划,明确非公企业人才工作的总体目标与方向。在执行层次,确定非公企业人才工作职能部门及科学划分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制定具体的行动目标和行动方案,研究实现目标的具体政策和制度,对操作层次的非公企业人才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价。在操作层次,明确行业协会、非公企业内部人才工作机构或工作人员,对本行业、本企业人才进行直接和有效的管理,做好本行业、本企业的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为本行业、本企业的人才不断涌现及其作用的有效发挥营造良好的微观环境。
3、实施非公企业“党员人才”工程。非公企业党组织要努力抓好非公企业“党员人才”工程,按照“以人为本、人才为贵、人人成才、壮党强企”的理念,把党员培养成人才,把人才发展成党员,把党员人才造就成企业骨干,使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和人才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4、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非公企业人才工作干部队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大专业培训力度,集中国内外优秀人才资源培训专家对他们进行有效培训,使非公企业人才工作的干部首先应该是优秀人才。
5、继续开展非公企业“聚才兴企”工作。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度,着眼于加强党对非公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宏观领导,深入开展非公企业“聚才兴企”工作,努力探索党管人才原则在非公企业的实现途径。
6、建立党政领导联系非公企业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制度。党政领导与高级人才建立一对一联系,畅通党政领导与非公企业人才的沟通交流渠道,关心联系人才的工作生活情况,认真听取联系人才的意见建议,积极主动为*非公经济发展献计献策等。
7、成立优秀人才发展与创业合作组织。借鉴属地和社会网络化管理模式,成立优秀人才发展与创业合作组织,实行会员制,由全市范围内的优秀人才和企事业单位组成,采取政府推动、自我管理、市场运作的方式进行,加强非公企业优秀人才和社会各阶层优秀人才的联系沟通,形成体制内外人才资源需求对接的服务平台和利益共享机制。
(二)突出能力建设,构建社会化、市场化的非公企业人才培育体系。
1、建立中国非公企业高级人才(*)培训基地。整合全社会人才培训资源,建立中国非公企业高级人才(*)培训基地,切实加强非公企业人才队伍的能力建设。培训基地实行市场化运作方式,培训对象为全省和全国非公企业高级人才。同时,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大学在温设立分校或联合办学,认真办好联合国·*中小企业技术和管理培训中心、中国民营企业家(*)培训基地。
2、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行业协会、非公企业三者联合办学。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根据优势互补原则,实行联合办学。把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行业协会的培训需求信息和非公企业的培训实习基地进行有机整合,做到资源共享、利益共得、风险共担,切实促进非公企业人才培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选择一批非公企业作为人才培训实习基地,同时,非公企业要采取师傅带徒、建立企业内部培训师、举办多种特色培训班等措施,加强本企业的人才培训工作。
3、发展“菜单式”和“订单式”非公企业人才培训服务。教育培训部门和教育培训机构要切实创新办学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非公企业人才培训提供“菜单式”和“订单式”人才培训服务。“菜单式”人才培训服务,是指教育培训部门和教育培训机构设置培训服务课程,供培训客体选择,做到按市场培训;“订单式”人才培训服务,是指教育培训部门和教育培训机构根据非公企业培训的需求,设置相应课程,做到按要求培训。
4、建立多元化的非公企业人才培训资金投入机制。市财政要安排非公企业人才培训专项经费,探索建立以政府拨款为引导、非公企业投入为主体、个人支付为补充的非公企业人才培训资金投入机制。非公企业用于人才教育培训的经费,可按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的比例,按实列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资源投资回报机制。
5、鼓励非公企业人才攻读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财政每年资助1.5万元,学业完成后回温工作资助2-4万元。
(三)规范市场秩序,建立有序的非公企业人才合理流动机制。
1、培育人才中介组织。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猎头公司”,支持民间人才中介组织的规范发展。推进人才中介组织的市场化运作,促进政府所属人才中介机构和其他各类人才中介机构向市场竞争主体转变。拓展人才中介组织的服务领域,积极开展人才租赁、人才资信认证、人才素质测评、薪酬调查分析、人事决策规划、人才业绩评价和再培训等业务,全面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2、建立全市联网的人才信息系统。分门别类建立多个国内外人才信息库、专家信息库,将各县(市、区)、各部门、各行业、有关单位的人才资源整合起来,建立全市联网的人才信息系统,形成统一的人才供求信息库。
3、健全人才市场监管机制。组建人才市场中介组织服务行业协会,把政府中的部分人事管理职能转入行业协会。完善《*市人才市场管理办法》,严格规范各类人才市场和人才市场中介组织的运作行为。尽快建立人才市场执法机构,切实加大执法力度。努力形成政府执法、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三方面有机结合的人才市场监管机制。
4、完善劳动人事仲裁制度。要健全劳动人事仲裁机构,提高劳动人事仲裁水平,妥善处理人才流动过程中的劳动人事纠纷,维护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5、健全人才保障体系。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尽快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将非公企业人才列入养老、医疗、工伤和失业等社会保险范围,衔接好人才流动过程中社会保险关系,并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的落实。
6、贯通机关、事业单位与非公企业人才合理流动的渠道。非公企业人才可通过规定的筛选机制,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鼓励事业单位人才到非企业兼职兼薪。每年从机关、事业单位中选派一批优秀的在职干部,以科技特派员或党建工作指导员的形式,到非公企业工作。
7、制定行业人才公约。对违反行业人才公约的非公企业和人才,在行业内进行通报,并要求参加行业公约的非公企业不得聘用被通报的人才,以此形式规范本行业的人才流动,力求防止行业人才的恶性和过度竞争。
8、建立非公企业人才业绩诚信档案。以非公企业人才职业能力、职业业绩、职业信誉为重点的非公企业人才业绩诚信档案,动态记录非公企业人才的能力、业绩水平和职业道德,为非公企业选人用人提供真实可靠的基础信息。
9、分类建立各种人才评价制度。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技能人才重在操作实践认可的评价制度。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和手段,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注重实践检验人才,形成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市场评价、技术评价等构成的人才评价体系。
(四)注重活力激发,完善以业绩为导向的非公企业人才激励制度。
1、探索人才资本产权激励制度。鼓励非公企业采取人才期权股权制、智力要素参加分配的形式,积极探索人才资源资本化的实现途径。推进技术要素入股并参与收益分配。高新技术成果入股的金额可达项目注册资本的35%;高新技术作为股权投资的,可以获得不低于该成果所占股份20%的股权奖励;企业可以从所有者权益的增值部分拿出不超过30%的比例作为股份,奖励给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
2、加大对非公企业人才的奖励力度。将非公企业人才纳入突出贡献科技人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新世纪551人才工程”的选拔培养范围,并给予一定的比例和名额。积极鼓励非公企业采取协议工资制、年薪分配制、福利买房、补贴买车等有效方式激励人才。
3、开展“重人才先进非公企业”创建活动。通过开展“重人才先进非公企业”创建活动,对引才、留才、引才表现优秀的授予“重人才先进非公企业”荣誉称号,鼓励非公企业爱才、聚才,
(五)突出重点领域,开辟积极的非公企业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开发途径。
1、实施“名师名家工程”。通过组织实施“名师名家工程”,在非公企业所在的行业选拔培养一批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建立名师名家人才库,联系服务一批非公企业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2、组建非公企业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发展论坛。采取会员制,根据自愿原则,吸收非公企业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参加。为非公企业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提供一个互相沟通联系、学习提高、研究讨论的重要园地和平台。
3、制定非公企业领军人才重点倾斜政策。根据业绩、能力和战略需要,以专业一流、团队优秀、项目领先为标准,确定一批领军人才,并建立领军人才信息库。领军人才享受县级干部的经济适用房政策,子女就学和孩子入托在全市范围内自主择校,直系亲属户籍随迁,实行政府投保。
4、培育职业经理人。建立社会相关部门合力推进职业经理人开发的工作机制和职业经理人的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发展职业经理人市场,促进职业经理人跨行业、跨区域有序流动。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职业经理人队伍。
5、打造聚集非公企业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载体平台。推进*虚拟科技研究开发中心、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重点行业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继续扩大和提高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规模与水平,加快高新技术园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大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建设力度。
(六)强化人才意识,营造优良的非公企业人才服务环境。
1、增强做好非公企业人才工作的自觉性。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要建立“第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考核制度,将非公企业人才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点工作责任制和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要加强人才宣传,形成创业光荣、创新可贵、创造无价的社会舆论导向,营造社会尊重人才、人才全面发展和报效社会的环境和氛围。非公企业要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对待人才,不急功近利,不求全责备,关心人才成长,发挥人才作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搭建非公企业招才引智平台。以行业性、专业性、紧缺性人才为重点,举办各类特色性强的人才招聘会。积极组织非公企业赴国内外参加高级人才交流、科技洽谈、项目洽谈等活动,帮助非公企业拓展招才引智的范围和渠道。
3、完善公共人才人事服务。构建市、县(市、区)、行业协会等公共人才人事服务中心共同组成的服务网络,实现点上受理、面上服务。各级人事、公安、企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与人才和用人单位的沟通,切实做好职位推介、户口准入等工作。对愿意到非公企业工作的各类人才,可在县级以上城市先落户再就业。
4、提升非公企业人才开发的国际化水平。大力开发在外*人和海外人才资源。积极鼓励非公企业引进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师级人才,采取“借脑”方式开发外国专家智力。有效支持非公企业选送优秀人才到国外进修培训。
5、设立非公企业人才服务中心。为非公企业及人才提供人才引进、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职(执)业资格考试和注册登记、人事档案挂靠与服务、人才业绩诚信档案建立与服务等公共人事服务项目。服务中心实行一个窗口对外,做到“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办理,开通非公企业服务热线。在“*人才网”开辟人才政策栏目,将中央、省、市以及各个部门出台的有关人才政策放到该栏目进行及时公布。
6、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和技能人才评定制度。推行专业技术资格社会化评价方式,延伸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序列,积极开展经营师、商务师和职业经理人评审工作。简化技能人才评定程序,改革技能人才评定内容,大力提倡“上门服务”的方式开展技能人才评定工作。
7、建立非公企业人才监测统计制度。每年,由*市统计局对非公企业人才的结构、分布、数量、素质等要素进行监测统计,并根据监测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及时非公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关状况,为非公企业进行人才资源开发提供信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