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设置的思考
时间:2022-07-02 04:26:00
导语: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设置的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的组织形式应适应根据环境和任务的改变,这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的一个重要原则。近年来,鄂州市委组织部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继承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办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模式,不断优化各种组织资源配置,巩固和扩大党的覆盖面,实现了党的有效领导,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人才支撑和组织保证。
着眼于农村经济的变化,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服务组织不断涌现。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深入,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增效,另一方面又使原来传统条件下的基层党组织设置和管理体制出现了“三个不适应”:生产经营的组织化、集约化与党组织设置的区域化不相适应,党员的流动性、专业性与党内教育管理方式不相适应,产业组织管理的松散性与实现党的领导不相适应。着眼于这一新要求、新考验,借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功经验,改变长期以来按照地域设置党组织的做法,以产业为纽带,以地域为补充,选择不同载体和方式,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一是依托龙头企业建组织,二是依托产业板块建组织,三是依托中介协会建组织。
产业支部原则上按照属地管理方式,由所在地乡镇党委或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党组织管辖;对于跨乡镇的产业支部,则根据其行业特征和活动范围,由区直主管部门或系统党委归口管理。行政村支部与产业支部同时并存,工作上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各有侧重。产业支部的建立,增强了基层组织的活力,提升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加快了农民群众共同富裕的步伐,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着眼于党员流动的变化,把支部建在流动地上。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和地区间的流动日趋广泛和频繁,外出务工经商和人才流动中的党员队伍也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党员走出家门,到市内、省外务工经商,寻求富裕之路。市委组织部为切实增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广泛开展“双找”,摸清外出经商务工的地点、流动方式、从业经营状况、数量、分布底数基础上,对党组织设置进行了全面调整,探索出了三种设置模式。一是依托组建。依托驻外办事处、联谊会、商会等机构,把流动党员纳入党组织管理体系,对流动党员进行日常教育管理。二是区域组建。对流动党员相对集中、务工地点相对固定、有三名以上正式党员的,成立临时党组织。全市已在流动党员务工地建立临时党组织15个。三是联合组建。对分散在同一地域且不具备单独建立党支部的流动党员,以行业协会为载体,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把分散在城市中从事劳务、商贸等行业的流动党员,按行业分工组合起来,建立相应的党组织。
- 上一篇:贫困党员摆脱贫困在政治上保持先进性的有益探索
- 下一篇:在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