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文化建设意见
时间:2022-06-30 05:28:00
导语:组织部文化建设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年*市组织工作会议向全市各级组织部门提出了“加强组织部门的文化建设”的要求。这在*组织工作史上是第一次。这个“第一次”,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把加强组织部门的“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部署,是第一次;二、第一次提出了“组织部门的文化”即“组织部文化”的概念。本文试就与“组织部文化”建设相关的几个方面作一雏见,抛砖引玉。
一、对建设“组织部文化”必要性的认识
1、从“文化”看“组织部文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什么是“文化”?《辞海》解释:文化,从广义上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当然,这里的“文化”,指的是普遍意义上的文化,也称“大文化”。对“文化”的内涵,解析颇多,但有两点为共识:一、文化是一种社会存在,只要有人类的社会实践,就会产生文化。二、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文化,会反过来以巨大的“文化力量”影响社会发展,起着规范、导向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正因为此,我们党历来重视关于文化的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同志作了更为深刻的揭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组织部文化”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我认为,就形态而言,它是具有高度抽象、概括特点的社会文化在党的组织部门的具体化。就类型而言,可归属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它的提出,反映了作为党的重要工作部门之一的组织部门,对文化、文化力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其“战略”的深刻认同,是组织部门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致力于努力开创新时期党的组织工作新局面的科学举措。
2、加强“组织部文化”建设,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组织部门肩负的崇高使命。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织部文化”的建设具有特殊意义。因为,组织部“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它的作为,直接体现着的党的意志;它的形象,直接反映了党的形象;它所呈现的文化,通常会被直接解读为先进文化。从我们党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的历史使命出发,站在文化的视角对“组织部文化”进行审视,会强烈地感悟到它的必要性。
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认真研究和解决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加强党的建设的问题。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的社会氛围……这些治党治国的宏图大略,也为加强组织部门的思想、制度、业务等各项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核。“组织部文化”的提出,有利于组织部门围绕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展开具体作为,并使这些作为升华为一种共同的、自觉的信念,使党的组织工作达到更高境界。
3、加强“组织部文化”建设,是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内在需要。
党的组织工作,经过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磨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传统,有力地推进了各个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党的事业的成功和胜利,也孕育和滋养了几代组工干部。对这些传统,我们要加以认真总结,使之成为一种宝贵财富,世代传承下去。
但也毋庸讳言,随着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一“历史方位”的转变,组织工作也出现了诸多不适应——包括我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运作机制、操作办法乃至作为组织部门最基本的“尺子”的“关于人的价值评判”的标准。特别是当我们要切实担当起“两个先锋队”的“组”和“织”的工作责任时,这些不适应就显得更为突出。这就决定了组织工作必须有新的开拓和发展。
一是传承,二是发展,继往开来,表达了组织部门加强自身建设的内在需要,也是“组织部文化”建设的完整内涵。
二、对“组织部文化”的认知
1、“组织部文化”的定义。
什么是“组织部文化”,尚无现成定义。于是找来同是亚文化的“企业文化”进行比照,受启发。对“企业文化”的定义,据说有180多种,莫衷一是。比较简明的说法是:企业文化是企业赋有个性的意识形态,是维系企业生存发展的条件总和。关于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解说也颇多,但以下四个方面似乎大家都认为不可或缺:一、企业宗旨——指企业对所承担义务的承诺,是企业使命的理性表达和宣言。二、企业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也可理解为生产条件和员工素质,展示企业的经营氛围和生产关系。三、企业精神——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并被广大员工所认同的先进的群体意识,是企业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所倡导的精神,也可理解为企业的传统和准则。四、企业品牌——即企业的标志,是企业业绩的抽象。
当然不能把企业文化的概念简单套用过来。毕竟,从文化的属性看,企业文化属于经济文化,而组织部文化属于政治文化;企业文化必须更多展现个性,而组织部文化,恐怕应该更多地突出共性——这是由我们党的统一的党性所决定的——当然,在不同的具体单位,组织部文化的表现形态也应该是丰富多彩、有个性的。
那么,什么是“组织部文化”呢?试述如下:
组织部文化是我们党在长期的组织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育起来的独特的意识形态,是中国先进文化在党的组织领域的反映,是组织部门及其工作者价值观念、团队精神、操作规范、道德准则、工作信念、优良传统的总和。
2、“组织部文化”的内容。
组织部文化的内容,我认为很难穷尽表达,也不应该穷尽。总的看,除了上面提到的企业文化的一些方面可供参考外,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是以效率为核心的业务文化建设。包括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对新时期党的组织工作总体目标的认定,对组织工作“对象”的准确把握,对党员和干部“合格”的评价标准的制定,对各类人才资源能动整合、合理配置的规程设置,及其相关运作、操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等等。突出对于事务主义、形式主义的排斥,追求高效。
二是以公正为本质的行为文化建设。包括组织部作为一级部门的行为规范、内部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对外、对下的行为规范等等。它体现组织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崇尚真理,忠于职守,不媚权力,天下为怀的道德伦理,突出对于社会责任、党性原则、人民利益的遵循和维护,排斥以权谋私。
三是以奉献为特征的精神文化建设。突出顾全大局,忘我工作,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等人格境界的塑造和勇挑重担,无私贡献,敢为人先,团结互助等团队精神的弘扬,排斥追名逐利。
四是以和谐为主题的环境文化建设。包括办公环境的文明化、办公手段的现代化,信息化技术的普及等硬件建设和以人为本、虚怀若谷、勤勉谦和、热忱诚信等人文环境建设两部分。突出党的组织部门对内对外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排斥居高临下、衙门作风。
3、“组织部文化”的特性。
把握组织部文化的特性,有利于各级组织部门结合实际,对各自的文化建设进行能动的目标设计和内容确定,而不拘泥于一种概念的空泛套用,使“组织部文化”仅仅成为一个躯壳。
一是时代性。可以从文化受实践制约、实践受社会制约、社会受时代制约这一文化的基本特性和“组织部文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这一内在联系等方面来理解。时代性还包含了发展的内涵,因此,作为文化现象的组织部文化也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
二是人文性。“组织部文化”是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管理科学、行为科学、公共关系学等多种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成果在组织部门的有机结合和综合应用。它十分强调人的社会性和能动性,强调人的价值观在团队中的重要地位。它倡导群体精神、集体主义,提倡建立友善、互助、信任、上下亲和、内外和谐的相互关系,并把这些充满人文色彩的价值观同对于科学规律的尊重和贯彻党性、履行宗旨有机融为一体,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三是传播性。这种传播性首先在于它的示范性。组织部门良好的形象及其呈现的文化,会有力地激发起更多民众对于先进文化的向往,具体而生动地感知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引导和促进全社会先进意识的形成,对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正确处理“组织部文化”建设中的几个关系
作为新事物,“组织部文化”的建设和探索还刚起步,希望特别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关系。组织部门是一个崇尚传统的部门。弘扬传统本身就是一个好传统。但当时代的大门敞开、改革和开放成为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旋律时,组织部门要努力克服那些由于长期的“革命和战争的需要”而造成的历史惯性,以“形势逼人,不进则退”的紧迫感,致力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开拓和创新,特别是改变那些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不可越雷池半步”的思想观念和运作格局。
2、博学律己与博爱待人的关系。面对“执政”的历史使命(尽管我们党已执政了半个世纪,但对“执政党”的确切认知,恐怕也只是近几年),组织工作的对象已经超越了“本党”,组织工作本身也发展为一门学问。这就要求组工干部除了“忠诚可靠”这一最基本的政治素质外,还要有广博的学识、开放的思维、宽阔的视野、敏锐的触角、仁爱的胸怀和规范的操作,去发现、团结、凝聚所有(全民族的,甚至跨国籍的)能够为我们党、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承担更多责任的人。这是新时期“组织工作”应有的诠释。而惟因如此,要求每一个组织工作者特别善于学习,重视一切科学文化知识的吸收,善待一切可以团结的人。组织部文化的建设,应该在这方面大有作为。
3、不怕吃苦与注重效率的关系。组织部门向来不怕吃苦,加班加点,乐此不疲。作为优良作风,要继续发扬。但假如已发生了“异化”,就值得重视和研究。因为,长期的疲劳与疲软仅一步之遥,甚至会导致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磨灭。注重效率应该是组织部门的当务之急。抓效率抓“产出”,有利于组织部门从机制(科学合理)、程序(剔除冗余)、手段(高效可靠)等各个方面寻找到突破口,以适应由飞速发展的形势决定的组织工作目标扩张、内容深化、节奏加快的要求,促进队伍素质、办事效率、工作质量不断提升。
4、严肃紧张与团结活泼的关系。组织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革命”的需要更是长期以来要求它担当“机密”的角色,致使严肃有余而活泼不够。面对新形势,组织工作应努力加大它的开放度(当然不是无序和无度),包括对内的业务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和资源共享,对外对下的广泛联络和平等交往,甚至每一个组织工作者个人形象的包装。以塑造组织部门积极进取的整体形象——争创一流的工作目标,自我加压的工作态度,开拓创新的思想方法,昂扬向上的积极氛围——为目标,使各级组织部门和广大组织工作者,努力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
- 上一篇:开发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现有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 下一篇:实践双优化的制度创新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