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6-30 03:33:00

导语: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几点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几点思考

中国共产党成立80多年来,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党自身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从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这些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在理论上的集中概括和体现,就是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这一思想中,始终代表“中国最广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既是“三个代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坚持做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个与党的命运相伴随、与党的生命相始终的重大课题。如何解决好这个课题,有效防止党发生脱离群众这个“最大危险”,是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关键而紧迫的任务。

正确认识我们党领导革命取得政权与历史上其它势力“打天下、坐天下”的关系,党和它的党员任何时候都不能为自身谋取私利

中外历史上,各个阶级和各种政治力量在取得政权之前,大都是打着为民众谋利益的旗号来动员各种社会力量,进行推翻旧的统治的斗争。但他们一旦取得政权,又总是背叛先前的诺言,反过来剥削和压迫人民群众,把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中国历史上无数次的改朝换代,都循环着这样一种“打天下,坐天下,享受天下,最后失掉天下;依靠民众取得政权,利用政权压迫民众,最后被民众所推翻”的历史轮回。我们党之所以不会去重复这个轮回,就在于我们党的性质决定了它不是一个狭隘的利益集团,而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这就要求党及它的每一个成员,任何时候都不允许为自己谋取私利。做到这一点,对我们党来说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为党的成员主体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脱胎出来的小生产者,在执掌国家政权之后,面对现实而经常的利益诱惑,个别人难免会产生“革命时付出了心血和艰辛,现在做了官,掌了权,应该得到报偿和享受”的心理。对此,党在革命即将胜利之前作了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制定了极为严格的纪律和规定。尽管如此,建国初期仍然出现了以刘青山、张子善为代表的一些党内意志薄弱者。我们党坚决而严厉地处理了这些腐败者,对经受执政的考验始终警钟长鸣,从而使党变得更加坚强,更加赢得了民心。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中,党面临的考验更加严峻。长期的执政,使有的人逐渐产生了一种错误的思想倾向,就是把党和人民授予的职务和赋予的权力,看成是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是用来为党和人民更好地工作,而是用来谋取个人私利。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党内“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这既体现了我们党坚持党的根本宗旨的决心,也说明这个问题已经到了必须高度重视的时候了。要使我们的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克服那种为人民谋利益必须让人民群众等价甚至高价交换的心理,克服利用手中权力为个人或小团体谋取私利的行为,就必须强化党的宗旨意识,一刻也不能忘记我们党与其它政党和利益集团的根本区别,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

正确认识和处理管理组织国家与为人民谋利益的关系,始终把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

我们党是一个代表人民利益的执政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管理国家也好,组织社会也好,都统一于代表人民利益这个根本目的。但在事实上,由于对国家的管理一般都表现为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在大多数情况下面对的又是人民群众,这就使得执掌权力的一些党的干部,很容易自觉不自觉地强化运用权力去管理社会和强制群众的一面,有的甚至走得更远,利用手中的权力欺压人民、剥夺群众。同时,随着党的执政时间的推移,党的成员在不断更替,党员人数在不断增加,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怀着为个人谋取权益等不良动机的人进入党内,使党内的思想不纯的问题不是减少而是增多了。显然,在这种情势下,如何防止我们党和它的党员利用党的执政地位和管理国家、组织社会的职能,去谋取个人的私利,就是一个需要始终高度重视、一刻也不能放松解决的重大问题。

正确认识和处理革命的依靠力量与执政的社会群众基础的关系,任何时候都要关注普通群众的利益

夺取全国政权以前,革命的条件极为艰苦,环境非常险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把本阶级作为最基本的依靠力量,团结其他阶级、阶层一道奋斗。党执政以后,地位发生了变化,任务发生了变化。由于“人民”是一个同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形态以及社会结构相联系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内涵也会有新的拓展。在这种情况下,党要做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必须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关注社会各个阶层的变化,并处理好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的同时,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如果不能随着时展和社会阶级阶层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我们的理论、调整政策策略,就会逐渐缩小党的社会影响力,动摇党的执政根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的理论。“最广大人民”这一概念的主体,任何时候都是也只能是普通的人民群众。他们是社会的基础,也是我们党的基础。当前之所以要明确这一点,意义就在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人民群众的内涵既包含普通工人、农民、简单个体生产者,也包括企业家阶层、私营企业主和主要从事管理工作的所谓白领阶层。在这些阶层之中,存在着在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不同利益要求和利益矛盾。比如,私营企业工人同业主之间、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之间都存在着利益矛盾和差别。在正确处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必须特别关注普通群众的利益,关心、体察他们的各种愿望和需要。应该看到,改变普通群众的命运,使他们尽快地富裕起来,这正是我们党的责任所在,是改革开放的目的所在。

正确认识和处理理论上能够做到与实际上是否做到了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关系,真正把人民群众对利益需要的满意程度作为检验、改进工作和决策的重要标准

同志深刻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心的背后是利益,是利益决定着人心的向背,支配着人民群众的选择。革命也好,建设也好,实际上都是利益要求的表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但是应该看到,作为一种宗旨,还只是属于理论上的可能性,要转化为现实性,还必须经历一个真正使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坚持和贯彻的实践过程。前苏联剧变的教训说明,无产阶级政党执政以后,既有代表人民利益的要求,也存在着脱离群众的倾向,而且这种倾向每日每时都在发生。更为严重的是,执政党自身会不断适应这种脱离而不易自我觉察,以致于一个执政数十年的大党老党竟一朝覆亡。这些教训深刻警示我们:即使是一个曾为人民的利益作出过极大牺牲和奉献的党,人民群众也不会允许它背离自己的宗旨和诺言。因为,这个党是代表他们利益的政党,为他们谋取利益只是尽了党的本分,否则,人民就会或早或迟地背弃它。因此,执政党应该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看作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反映,并把这种利益需要实现的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工作和决策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这就要求党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各种颂扬之声面前保持清醒,认真倾听群众的声音,以他们的满意程度来检验和改进党的工作和决策。当然,也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一些对实现人民群众利益带有根本性的政策,有些群众可能一时不能完全理解,这自然需要进行有效的引导;但是,对那些大多数人民群众较长时间不理解、不接受、不满意的措施和决策,就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切实加以改进和完善,从而真正把人民的事业交给人民,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实现自身利益的伟大实践的主体。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群众的眼前和长远、个人和整体等利益的关系,努力为人民群众谋取看得见的实际利益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负责,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想。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中,我们党的基本原则是强调前者要服从后者,这是民族、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两方面的利益关系是统一的,它统一于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一方面,没有整体利益,就不会有个人利益;另一方面,整体利益又必须体现和落实到个人利益上,不存在脱离个人利益的、纯粹的整体利益。认识不到这一点,就可能忽视群众的个人利益,造成与群众思想的隔膜和关系的疏离。作为人民群众,如果看不到、体会不到整体利益最终会落实为个人利益,那他们就会对整体利益持一种消极的甚至抵制的态度。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也是这样。人们放弃某些眼前利益,是为了获得更多更大的长远利益。如果总是要求人们只去看长远利益,而得不到眼前的利益,这种长远利益就会被认为是一种虚无飘渺的东西,人民群众就不会愿意为它去付出和奋斗。因此,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注重和关心人民群众个人的利益、当前的利益。当然,代表人民的利益并不是去做人民群众的救世主,而是要忠实了解、正确反映和科学分析人民群众的利益,引导人民群众以对个人的、当前的利益的正确追求,来实现整体的、长远的利益。

正确认识和处理战争年代与和平时期人民群众不同利益需求的关系,自觉把人民对利益的要求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战争年代打土豪,分田地,党的工作和斗争同人民利益的联系非常直接,非常现实。在执政条件下,代表人民利益的条件和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党不再是通过向反动统治者夺取政权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而是通过进行经济建设、创造新生活来实现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夺取政权固然需要付出很多艰难困苦和流血牺牲,但目标清楚,我们可以用胜利后的美好图景来激发人民群众投身革命的热情;同时,在我们党付出的巨大牺牲面前,人民群众也能够原谅我们的失误甚至错误。而经济建设的成效如何,直接地反映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他们的批评或赞扬,我们党都必然直接去面对和承受。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满足,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利益要求也在增长和变化。满足这种需求增长,同样是我们党的职责。特别是在我国社会面临着“四个多样化”的情况下,党要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要在坚持总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同时把握好各个阶段的目标;在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促进社会共同富裕;在实行多种生产要素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同时保证和维护广大普通劳动群众的利益,等等。这既是对党的执政水平和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党实践“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定性和自觉性的考验。由此可见,在执政条件下代表人民的利益,也有着另一种艰难和不易,需要党在工作指导和思想方法、思维方式上有一个很大的转变。经济建设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性,一刻也不能脱离具体国情,一刻也不能脱离现实的经济基础。而且,为了使我们的经济发展建立在符合实际的基点上,还可能将一些在革命时期曾经反对过的东西重新允许它们存在、甚至鼓励它们发展,比如,我们今天实行的外资进入的政策,发展私营企业的政策,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适应新的历史条件进行经济建设的新的思想和观念,必须在感情上有着更大的宽容,眼界更加开放,胸怀更为宽广。还有,必须具备为人民谋利益的能力和本领。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面对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利益要求,我们党及每一个党员都要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努力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这样,我们党才能有能力带领人民群众去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使人民的利益真正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