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住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时间:2022-06-30 10:41:00
导语:如何抓住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这一重要论述是邓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思想的深化和拓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今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为促进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深刻理解发展是第一要务思想的重大意义
同志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发展与执政兴国的辩证关系,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是实践“三个代表”要求的根本途径。我们党能够执政并能够执好政的基础,从根本上说,就在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实践“三个代表”要求,就必须抓好发展。首先,生产力的先进性是在发展中保持和实现的。只有正确把握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推动生产力以较快速度、较高水平向前发展,才能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次,文化的先进性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得到体现。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文化才是先进的文化。只有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才能真正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再次,人民的利益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得到实现。发展的速度越快、质量越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程度就越高。如果发展速度太慢,甚至没有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就很难得到实现。所以,坚持“三个代表”,就要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放在执政兴国的首要位置上,并且贯穿于执政兴国的全过程。
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的关键。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重要思想。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有进一步发展,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也要看到,我国生产力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当前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就业问题、人口问题、教育问题、贫困问题等,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历史遗留的,有的是在新形势下产生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靠发展。只有抓好了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显示出蓬勃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牢牢把握第一要务的丰富内涵
同志指出,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我们应围绕这三个“新”的要求,牢牢把握第一要务的丰富内涵,集中精力解决好关系经济建设和改革全局的重大问题,确保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深化体制改革,注入发展动力。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之源。应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发展过程。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在产权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管理体制,使政府职能向服务、引导和宏观调控转变。
参与经济全球化,拓展发展空间。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全方位开放,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抓住加入世贸组织这一历史机遇,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应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方面,应着力扩大利用外资领域,探索利用外资的新形式,建好开发园区,不断拓展利用外资的空间;另一方面,应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开拓国外新兴市场,特别是开拓那些富有潜力、前景广阔的新兴市场,进一步增加我国出口商品辐射的广度和深度。
推进结构调整,提高增长质量。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十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因此,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首先,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调整第一产业结构,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抓好培育龙头企业、兴办市场、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建设示范园区等工作,加快优势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其次,以科技进步为重点调整第二产业结构,努力运用科技革命成果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第三,以发展新兴产业为重点调整第三产业结构,致力于发展教育、旅游、金融、保险、中介、现代物流和社区服务等产业,不断拓展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空间。
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发展保障。当前,国际竞争和区域竞争的一项核心内容就是经济发展环境的竞争。要加快发展,就必须把环境的优化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硬件环境;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优化政务环境;实行集中整治与制度规范、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优化市场环境;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优化法制环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素质,优化人文环境。
在发展中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既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抓紧抓好,也不能忽视其他各项事业,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要通过改革才能获得动力,不改革就难以发展,甚至不能发展;发展是前提,只有坚持发展,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稳定是保证,是推进改革、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稳定,什么事情都办不成。只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发展则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保障。只有经济不断发展,才能为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必要和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有条件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是基础,但经济发展不能自动带来社会全面发展,不能自动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因此,在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各项社会事业,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及时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的公正、公平和稳定。
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经济的发展为精神文明的进步提供物质基础,精神文明的进步又能动地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既要全力抓好物质文明建设,又要下大力气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们讲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是与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正确、妥善地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从全球范围来看,出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需要,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环保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新兴产业。从我国情况看,近年来通过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促进了包括环境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产业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当前,我们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挑战,应把环境保护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把经济快速增长建立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 上一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实践
- 下一篇:按三个代表选拔人才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