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的理论基础

时间:2022-06-29 10:38:00

导语:全面建设小康的理论基础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全面建设小康的理论基础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向我们展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活动的自觉性越来越强,把握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制定科学的社会发展战略,对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任何现实、有效的发展战略,都是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发展战略中的关键一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战略的理论基础,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及其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是提出和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本的理论前提“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终都是为了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都必须落实到作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上。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和本质,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和实现人民的要求和愿望。这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总的原则,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方向、思路、重点、内涵、特征等方面都具有根本性的影响,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体系之所以是现在这样的体系,并区别于其它社会的相应社会发展阶段的社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根本原因之所在。那么,什么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人民群众的“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就是在社会不断发展基础上的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主权利日益充分的发挥、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以及人本身的更加全面的发展。这一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及其在社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和认识,将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分析、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一切现实问题的基本方向和指导,是我们如何认识和分析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等等的理论基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认识和分析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根本的理论方法,从而也是认识和分析“整体上”的小康社会和“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根本的理论方法首先,为我们客观、准确地认识和评价当前小康的状况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党的十六大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分析和评价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状况和水平,得出了以下两个科学的结论:一是我国社会第二步发展战略所实现的小康社会的目标,仍然只是“总体上”的小康,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认识和思考“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根本方法。“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一个由三个层次构成的科学的方法论体系:第一层次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层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促进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第三层次是发展的方式和手段不能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冲突,在促进发展的同时,必须设法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生活需要,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正确理解“全面小康社会”科学内涵的理论指南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党的十六大对“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主要内涵作了全面的概括:“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可见,我们一直强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都是社会发展的手段,最终目的都是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得到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实惠”。这一对“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认识与理解,直接体现和贯彻了“三个代表”的要求,通过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最终实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上述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实现手段的理解和认识,才具有真正的群众性、科学性和实际价值,才能成为未来二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