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干部考察考核工作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6-19 05:26:00

导语:加强和改进干部考察考核工作的几点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加强和改进干部考察考核工作的几点思考

干部考察工作是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的关键性环节。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的考察结果,是贯彻党管干部、德才兼备、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等原则,真正做到选好人、用好人的前提和基础。中央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中央组织部印发实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都是着眼于选准用好干部,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作用和监督作用的重要举措。也是作为我们党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规章。近年来,市民政局党委按照市委组织部的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不断推进基层党政领导干部考察工作的发展,应该说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改革,逐步作到了党管干部与扩大民主相统一、内容科学性与操作性相联系、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补充、集中考察与平时考察相印证等做法,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从目前干部考察的工作实践来看,干部考察工作也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在考察机制上,也有一些不太适应和需要完善的地方。如还存在考评体系不全面、考核方式不完善、考核结果运用不合理等一些问题。探索建立一种真实、可靠、科学的考察方法和干部识别评价体系,也是当前干部考察工作的难点问题。因此,如何把“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人才观”落实到干部考察工作中去,在改革的实践中识别和选拔领导干部,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深入探索和研究。下面,我就结合实际谈点个人的看法和思考,供大家参考。

一、目前干部考察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分析

从我局近年来的实际工作情况看,干部考察工作的不足在以下几个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一)考核评价标准难具体。考核干部主要包括工作绩效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两大方面的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有些考察内容笼统抽象,很难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单位的工作特点和要求的考察量化指标体系,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不好把握。一是政治素质公式化。目前,对干部政治素质的考察,缺少具体科学的、可操作性的方法,对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大体相同,都是公式化、概念化的评价,导致了干部在思想政治素质上千人一面,千篇一律,难分优劣。其评价内容几乎都是“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由于没有具体事实,没有高低层次之分。考察结论给人的印象是“粗看谁都像,细看不知谁”的感觉。二是工作能力难分清。考察中一般只侧重考察领导干部履行现有岗位职责的能力,对干部的发展潜能考察不够。对干部能力的评价缺少科学的分析认定,往往以学历代替实际水平,以经历代替工作能力,以数字代替工作业绩。三是工作实绩难把握。现行考核工作中对“绩”的评价内容设置无明确指向,并且多采取谈话测评的方式评定,干部在述职中往往一绩多用,多绩一用,前绩后用,或集体政绩个人用的现象,实绩上谁主谁次、谁大谁小难以划分,造成“一顶帽子大家戴,一个数字大家用”的现象。此外,由于分管的单位和部门基础不同、人员的素质有差异,有时难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干部的工作实绩。四是作风考察表面化,在现行领导干部考察工作中,往往简单地用领导干部下基层的时间、撰写调研材料的多少来衡量其作风是否扎实。在确定评价依据时,不能正确区分独断专行与果断决策、优柔寡断与作风民主、一团和气与团结协作等行为表现的区别与差异。五是廉政情况难掌握。考察中只侧重了解干部的工作情况,对干部“八小时”以外社交、生活和家庭情况了解不够,导致难以准确掌握干部廉洁自律方面的真实情况,常常表述为“未发现”、“没听说”等等。由于缺乏体现不同岗位、不同层次要求的各具特点的考察标准,在实际操作中不好把握,难以准确掌握考察对象全部的、真实的表现。

(二)考察环节不够规范。从考察环节看,有简单化、程式化和突击性、临时性的倾向,实用主义思想较为明显;从推荐考察对象上看,在干部提拔任职时,往往实行等额推荐考察,形成了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状况;从考察时间看,往往集中在选拔任用之前或年度一次性考察,缺少平时考察,特别是对干部在八小时以外的考察则更为有限;从考核方法上看,往往偏重于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听干部述职和看书面总结等静态考核,而缺少实地的、跟踪的动态考核,重静态考察而轻动态考察。

(三)考察接触范围过窄。近年来,局党委在推进干部制度改革,推进干部工作公开化、民主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干部考察考核工作中实行了考察预告制、任前公示制、推荐责任制、考察责任制等措施,使干部考察考核工作公开化、民主化程度不断得到提高。但也应当看到,从接触层面看,考察范围局部化,缺少全面性,谈话对象领导人数较多,一般干部群众较少,还普遍存在重领导意见、轻群众意见的倾向,忽视了一般干部、离退休干部,甚至一些最知情者,尤其是被考察者的生活圈、社交圈知情者的意见,因此,有明显的局限性。

(四)考核反馈情况不够及时。反馈情况时一般只反馈民主测评的情况,而对考核过程中了解到的一些具体问题不能及时反馈,至使一些领导干部对自身存在的具体问题不甚明了,导致有的问题已经暴露,却没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久而久之,容易使一些苗头性的问题积累演变为大问题。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上的因素,但究其根本原因,我们认为主要还是机制上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在干部考察机制上进行创新,不断改进干部考察工作,提高干部考察工作质量,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保证。

二、加强和改进干部考核工作的几点思考

干部考察是选拔任用干部的关键性环节,也是选准人、用好人的前提和基础。要真正杜绝考察失真及防止干部“带病上岗”和“带病提拔”,就必须坚持把“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人才观”落实到干部考察工作中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行干部考察工作。

(一)完善评价体系。一是量化考核内容。将各项指标分为不同等级,能够量化的指标要量化,把测评内容变成可测、可量、可比的多级指标体系,增强测评的准确性。在量化的基础上,对每项考核要素进行打分,最后根据每项要素的得分情况汇总评分,其结果作为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二是区别考核指标。不同的职务岗位对于任职人选的素质要求各不相同,应根据具体职位的特点,科学地选择考察评价指标并予以合理地组合。对正职领导干部,既要确保指标体系的完整,又要强调全局观念、决策水平、民主作风等针对性较强的指标;对副职领导干部,则应从分管工作的特点出发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突出配角意识、大局意识等方面的指标。

(二)完善考察制度。一是扩大推荐考察范围。在干部的任用考察中,应引入比较、竞争机制,建立领导干部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制度。改变过去一个职位只确定一个推荐考察对象的做法,一个职位可以同时考察2?3个对象,努力做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提高群众在干部推荐考察工作中的选择权。二是扩大谈话范围,确定不同的谈话对象,从而让尽可能多的知情群众参与到干部考察工作中来,广泛听取群众对干部考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把评判政绩大小、优劣的标准交给群众,提高群众的参与质量。三是在考察周期上,应变以定期考察为主,为定期考察与平时考察相结合。改变以往不到年底不考察、不提拔不考察、不调整不考察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方法,将考察工作日常化。三是着力提高民主公开程度。应坚持推广考察预告、考察公示等制度,把选拔干部的职位、要求以及干部考察的对象、办法、程序、标准等向群众讲明白,考察结束后,考察结果要适度公开,除了到被考察对象单位的干部群众中进行考察外,还要到领导干部分管的工作部门或联系的工作对象中听取意见,进一步增强干部考察工作的透明度。

(三)创新考察方法。一是延伸考察视角。打破由单位职工评议领导干部的局限,适当地走出去,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调查。在了解干部工作圈的前提下,深入考察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社交圈,更好地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作充分了解。二是积极拓宽考察方式渠道。除常规考察方法外,还可采取明暗两种同时推进的考察办法,如交叉考察、信函考察、回访考察等,形成动态的干部考察工作机制。

(四)强化考察人员自身素质。要加强对广大组工干部的业务培训,从而为提高干部考察质量夯实基础。要不断提高考察人员思想政治素质,使其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强烈的人才意识,有严明的工作纪律,不断提高组工干部的公道正派意识。

(五)建立考察工作责任追究负责制。通过制定、完善干部考察责任追究办法,充分明确考察人员、谈话对象以及各有关方面应尽的职责、应负的责任,不断提高干部考察参与人的工作责任心和党性原则,从而为干部考察工作减少失误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六)重视干部考评结果的运用。要充分运用考察考核结果,最大限度地发挥考察考核工作的效能,不但要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调整、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还要注意解决考核过程中发现的领导班子及成员存在的一些问题。考核结果反馈后,要利用一段时间,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开展谈心交心活动,融洽感情,沟通情况,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切实解决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使领导班子考核结果得到更加充分的运用。

总之,干部考察工作既是选拔任用干部的基础性工作,又是干部最终能否任免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考察干部中,一定要把握好考察标准,运用好考察方法,评价好考察对象,真正把那些政治坚定、政绩突出、勤政廉政、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出来,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