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安置型社区党建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时间:2022-06-13 04:58:00

导语:整体安置型社区党建工作的对策与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整体安置型社区党建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所谓整体安置型社区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被大规模征用后,统一规划,集中修建,用较少的地理空间集聚了几个行政村的被征地农民,充分体现聚居特征,而且在配套设施上紧跟现代城市住宅小区的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现代城市功能的近效型“农民转居民”社区。在居住形式上,由传统的农村居住点转向城市多层住宅。居住人员由单纯的农民转变为以脱离土地的居民为主,多种类人员共同聚居。

作为农村向城市演进过程中的新生事物,整体安置型社区融合了行政村与城市社区的部分特征,但与后两者相对照而言又存在极大的相异性。从种属类别来看,安置型社区应归入城市社区的概念范畴,但在组织成熟度与党建体系完善度等方面,两者又相差甚远。与此同时,作为脱胎于行政村的城市社区,安置型社区延续了农村行政区划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某些特性,但在人员身份、产业结构、集体经济管理形态等方面,这类社区又完成了由农村到城市在总体特性上质的变化。可以说,安置型社区是农村向城市转换这个大体系中的微观衔接形态,在整体上体现了城市社区成长渐进性与农村融入都市动态性的统一。加强这类社区的党建工作,可以多形态地展现城市社区成长的历史轨迹,同时又能在新的探索中拓展整个社区党建工作的内涵与外延。

为切实把握整体安置型社区的边缘特性,充分发挥其在城市进程中的承接作用,宁波市鄞州区提出了以城市社区建设的理念建设整体安置型社区的总体思路,以该区具有代表性的下应街道东裕社区作为试点个案,在分类、分层调研基础上,从点上反映的情况中总结一般规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用以指导面上整体工作的开展。

一、整体安置型社区的形成原因及其特性

从整体安置型社区产生及初具规模这一时段一看,这类社区是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由于区域规模扩张和经济发展,城市对土地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近效地区因为紧邻城区,同时又有大量的土地储备,纳入城市规划,大规模征用土地支持城市建设是一种必然。整体安置型社区则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类社区属于多个行政村“整体搬迁型”社区,一方面可以用较少的地理空间保障农民居有所处,为城市发展提供扩张空间;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拆迁所形成的不稳定因素,为城市化进程营造和谐氛围。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目前已建成东裕新村一期、雅渡小区、嵩江小区等30万平方米的安置小区,在建安置小区70万平方米,另规划再建37.5平方米,总计投资4.4亿元。

下应街道情况比较特殊,因为区中心城区与鄞州工业园区建设,下应街道已处于大都市圈的边缘,许多行政村都被纳入城市规划,被征地农民数量相应比较多。为合理安置村民,下应街道规划了东裕、东兴两个安置型社区,其中,东裕社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东裕社区成立于*年,由里段村、外段村、六村和林家村四村村民迁居形成,现有住户1750户,常住人口4000余人,暂住人口*余人,党员98人。

从现状来看,东裕社区经过两年的运作,基本运作已走上正轨,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社区领导体系基本形成。社区设立管委会作为社区的领导机构,负责社区的总体工作,下属以行政村为基础的四个党支部和一个物业公司。各行政村党支部进行合署办公,基本职能有所削减,但仍然承担管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职责,党支部书记兼任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物业管理公司负责社区的物业管理,与社区管委会的关系是直接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管委会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任主任,街道人大副主席任副主任。为稳定村级干部思想情绪,原行政村干部大部分留用在社区:4名村党支部书记,一人担任社区管委会副主任,其余3人均担任管委会委员,协助做好管委会工作;四个村的村主任到物业管理公司工作,具体负责保安、卫生、绿化、水电、店面房监管等工作。其余村干部都妥善安置在社区工作。

(2)经济运行基本平稳。社区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项:财政拨款和自控经济。在社区的开办初期,中心区管委会拨付60万、下应镇拨付20万,行政村各上交20万,这笔资金属于一次性交付,不具长期性。现在社区的自控经济有两块:一是社区管委会直接管理的经济,主要以社区内房屋出租、菜市场摊位出租以及即将购入的超市为主。二是原行政村经济。股份制改造后,各村仍有以厂房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村级经济,这块经济由行政村股份合作社独立操作。物业管理费每年42万元由各村集体经济代居民缴纳。

(3)党建工作机制基本确立。社区建立了工作通报制,每月定期召开社区建设情况通报会,由社区管委会干部、各党支部书记通报各自的工作,互相沟通、互相协调。同时不定期限地召开社区党员、老年人征询意见会,听取社区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心声。

(4)社区文化阵地初步形成。初步构建起了以党组织为主导,小区居民共同参与的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体系。社区党组织以提高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邀请了区文艺界和高等学校到社区进行演出及联欢活动。积极抓好了社区的宣传阵地建设,投入资金13万元布置了55平方米的宣传窗。投入资金30万元的社区文化中心已初具规模,棋牌室、乒乓室、基层党校、电教室、万册图书室等一系列文化设施已基本构建完。

(5)社区综合服务网络基本建成。社区从满足居民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要出发,分期购买了一个2650平方米农贸市场和一个大型超市。同时,社区建成了医疗站、警务室、老年理发室等服务设施,并发挥党员作用成立了小区修理服务队。

从现实情况来看,整体安置型社区具有四个较为突出的特点:

1、经济的相对独立性。社区内各行政村在土地大量征用后,均有总量规模各不相同的集体资产,人均从3.1万元到3.83万元不等。按照30%作为集体股、70%下发社员的规定,各村人均尚有1.4万到1.7万元的集体股留存。这些集体经济虽然在地理空间上相对集中(以厂房为主),但管理权限保留在各行政村,仍处于分散状态而无法统一。同时社区掌握着以超市、店面房为主要形态的经济,每年收入基本可以满足社区正常运行的开支,对财政拨款的依赖性较小。

2、观念转变的长期性。社区居民虽然“洗脚上田”却没有“换脑进城”,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仍有农村惯性,自身素质还未能适应城市化要求,法制观念和现代市民意识仍不强烈。农民向居民的转变不是单纯的身份转变,而应是思想观念、行为意识的全面转换。这个进程的完成,需要有一个全面而有效的与现代城市接轨的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体系作为转变的支撑,而这个体系无现成模式可以借鉴,只有立足实际,进行长期的探索。

3、走向规范的必然性。整体安置型社区是特定情况和特定时期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二元壁垒最终将逐渐消融,这类社区内在的农村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的遗留痕迹也将消失,社区居民在思想观念、生活和行为方式上走进都市、融入都市成为一种必然。整体安置型社区也将随之而成为管理得当、功能齐全、资源配置合理具有典型城市特征的成熟社区。

4、整体运作的渐进性。实际情况决定了安置型社区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而,对于这类社区的党建工作不能操之过急,而要着眼当前,面向未来,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既要有现实的目标,使之具有实际的可行性,又要有长远的规划,使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保证社区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二、整体安置型社区的结构特性给社区党建工作带来的影响

经济的多元结构、社区居民身份角色与思想意识的矛盾、干部队伍素质的低下、社区组织建设的相对滞后以及农村党建工作的惯性给安置型社区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1、社区的组织体系构建难与经济完全脱钩。由于财政拨款的一次性,以及因为客观原因,社区在交付时,房产公司应留足的3%的办公用房和4%的经营用房没有到位,使得社区缺乏长远的资金来源,而社区运作又需要巨额的费用,决定了社区必须建立机构自筹资金保证运作。同时,各行政村集体经济的相对独立,决定了社区构建组织体系时要为村级经济提供一个直接管理者,为股东提供心理支撑。这样很容易导致社区对经济的整体运行形成包办,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形成社企分开的良性社区组织体系。

2、居民思想意识与居民角色的矛盾给党建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农民在入住社区后,在角色定位上,已属于城市居民。但由于长期农村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性的熏陶,安置型社区内的居民仍保留有比较浓的农民意识,存在对行政村较强的信赖。比如,社区物业管理费本应由居民负担,但他们普遍不愿交纳,而要求村集体经济负担,这一方面给社区工作造成了被动,另一方面又为行政村经济的独立提供了现实理由。

3、干部队伍素质尚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区管理要求。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将对社区工作产生极大的影响,社区的功能和任务也将大大增加,原来积累下来的单纯行政型管理经验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社区内的居民对社区党员干部的要求也在提高。因此,社区的党员干部必须要有极高的素质和理论文化素养,才能满足社区建设的要求。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现在社区党员干部的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文化程度75%为初中以下,大专以上的寥寥可数,这说明现在的社区干部队伍在年龄结构、文化结构、观念素质、服务协调能力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差距,已很难适应新形势社区建设的创新和发展。

4、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和管理力度与高起点、高标准开展社区建设还有较大差距。由于社区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工作头绪繁杂,任务繁重,社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和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还未跟上形势发展的需求。社区尚未建立党总支,各个党支部仍有各自为政的现象。相应的是,工会、共青团、妇代会、老年协会等群众组织也未得到组建。而在调查中,有5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成立各种群团组织,并发挥其在社区服务体系中的中坚作用。与此同时,党员的教育管理还未形成规范,缺乏长期性和规范性,党员在社区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载体和激励机制还不明确。经常性的党员活动开展的不够,社区内的文化活动也比较缺乏党员的参与。

5、社区党建工作仍有农村惯性。对小区居民进行服务、引导、教育和管理是社区党建工作的重点和中心,也是社区党建与农村党建在质上的根本区别。因此,整体安置型社区应当以此为指导,根据社区区位结构和空间布局及发展方向,完成党建工作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但现实的情况是,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社区党建工作体系尚未形成,而农村党建工作的痕迹仍在沿续。首先是,社区的主要工作仍是管理经济,协调各行政村的利益,而不是服务居民;其次,管委会与行政村并存,议决事务仍需经过村三委会;再次,社区仍像行政村一样全面包办居民的事务。

三、扎实推进整体安置型社区党建工作的现实意义

1、是适应整体工作思路转变的需要。撤县建区后,我区提出了实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工作重点开始从以农村为主向以城市与农村并重转变。城市工作已成为我们面对的新课题,学习、熟悉、研究城市工作方法成为时代形势的必需。安置型社区作为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与城市的承接形态,其稳定与否,事关全区能否在城区工作上有所突破,能否达到城市化率60%的战略目标,而扎实有效地推进这类社区的党建工作,可以为社区的成长构筑坚强的组织网络、提供强大的群众支撑,从而顺利而富有推动整体工作。

2、是适应群众利益格局变化的需要。由于城市格局的调整,生产力布局的变化,近效型农村的群众在进行整体搬迁后,在利益获取途径、分配形式、身份地位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明显也是最棘手的问题是社区居民的再就业形势相当严峻。整体安置型社区的居民在安置后丧失了基本的生产资料,除每年的股份分红及一次性安置费外,基本无其他家庭经济来源,重新就业已成为他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消除这种不稳定因素的关键在于进行有效的疏导,强化服务,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现实的情况要求社区党组织必须充分发挥在社区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和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建起规范成熟、运作流畅的社区服务体系,加强协调、指导和服务,化解矛盾,把社区群众的各方面利益协调好。

3、是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整体安置型社区的居民在数量上将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民将成为“社区人”。他们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中的活动也将与城市居民进行对接,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必然会给社区带来许多新的问题,这就要求社区党组织的工作能及时地深入到社区之中,适应新的形势,以有效的作为解决涉及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

4、是适应党员分布状况发生变化,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需要。在现阶段,安置型社区内党员多为原行政村党员搬迁而来,由于整体形势的变化,党员发挥作用的载体、党员教育管理的形式都不同以往,原来主要依托行政村的党员管理渠道已经明显不适应城市发展的新形势。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体安置型社区最终将融入城市社区的行列,成为退休党员的主要居住地,加之因经济发展而形成的党员流动性加剧,社区将面临管理数量日益增多的老年党员和流动党员的问题。有效地开展整体安置型社区党建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求改进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走出一条新形势下依托社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新路子,保证社区内的党员资源不致浪费。

四、整体安置型社区党建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由于安置型社区是新生事物,各项工作都无现成的模式和范例可借鉴。考虑到这类社区所处历史阶段和内在发展规律的特殊性,党建工作应从实际出发,做到服务与发展并重。因此,就目前情况看,社区党建工作的总体思路应确定为“以社区党组织为主体,以社区管理为重点,以社区服务为中心,以精神文明为依托。”社区服务作为重中之重,社区应在拓展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内容和创新服务载体上做足做好文章。与此同时,经济建设是社区发展的基础,能为社区工作的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减少财政负担和吸收就业,因此要社区经济建设也不可偏废,应作为重点工作加以开展。

整体安置型社区与已成形的城市社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也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推进这类社区的全面发展,就应当根据其内在特点,按照“试点先行,循序渐进,分类指导,稳步推进,逐步融合”的工作方法,采取相应的办法和方案,稳妥有效地开展工作。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整体安置型社区存在四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即高标准地构建社区组织体系、建立完善社区党建工作机制、社区服务网络和强化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

(一)组建新的社区领导组织网络,健全科学合理的社区治理体系。整体安置型社区党建工作的有其终极目标,就是要使这类社区成为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城市市区。要达到这个目标离不开完善的社区领导组织体系。安置型社区党组织活动区域与城市社区毫无差异,但工作对象却是具有农民行为惯性的居民,因此其活动内容、活动方式都必须有全新设计,既要考虑现实,又要适度超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两个方案,围绕社区建设的过渡阶段、发展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等,对社区的组织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来源等方面进行精心规划,力求使社区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能最终走向成熟。

方案一

制定本方案的指导思想是“着眼现实,保持近期稳定,力求长远规范。”由于安置型社区现仍处于发展阶段,各项管理工作应以稳定作为前提,实现平稳过渡。同时,也要有一定的工作层次,不能仅仅停留在现有状态,要为最终形成具有成熟特性的城市社区奠定基础。因此,我们的工作要注重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本方案是在试点社区的现实情况上,既注重保持稳定,又有部分突破的过渡型方案。安置型社区党建工作逐步走上正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有许多准备条件。但从现阶段的条件看,无论是对社区的认识水平还是社区人员的配置情况,许多前提性条件都不成熟,因此,根据现实情况,在目前这一时期,建议实行方案一。

1、组织设置

(1)、社区经济组织的设置模式。由于经济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区党建工作的发展趋势和具体走向,因此合理地设置经济组织将是做好社区党建工作的前提之一。股份合作社。在现阶段,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可仍由原各行政村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年终分红集体部分中的一部分代缴社员有关应缴费用。物业管理公司。在过渡时期,维持现状,但要逐步调整、充实专业管理人员,整训保安队伍,提高管理水平,并要积极拓展市场份额,做大做强。

(2)、社区党团组织的设置模式。党总支。组建社区党总支作为社区的最高领导机构。下设5-6个党支部,各党支部书记兼任党总支委员。党支部。保留维持原行政村党支部,支部委员可通过合法程序进入村级股份合作社董事会和监事会。另将社区内其他党员(包括社区机关党员、流动党员、外来迁入党员等)组织起来新建一至两个党支部。行政村党支部主要有两项职责:一是搞好服务工作,创建载体服务居民,抓好本支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二是管理好股份合作社,确保集体经济保值增值。群团组织。撤销原行政村的团支部,成立党总支领导下的社区团支部和若干个团小组。撤销原各行政村的妇代会组织,成立由4-5人组成的社区妇代会。成立由4-5人组成的社区老年协会,并下设若干个老年协会小组。成立社区工会,下设若干个小组。

(4)、社区自治组织的设置模式。社区管委会的行政职能交由居委会行使。社区党总支与社区居委会在干部配置上实行主要干部“一肩挑”,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撤销原四个行政村的村民委员会,分别成立若干个居民小组。在撤消各村村民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立社区居民代表大会(业主委员会)制度,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社区居委会应由社区居民(业主)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社区居民(业主)代表大会负责。

2、人员配置。

原村级工作人员。对这些人员,应采取“留用一批、培养一批、清退一批”的办法,对素质较好、群众信任的村干部,安排到适当岗位上。如有经营特长的村干部可安置到股份经济合作社(公司),长于管理服务的安置到社区居委会;对年纪较轻、文化素质较高、有发展前途的,采用到其他社区学习进修、挂职锻炼等办法进行培养;对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的村干部,稳妥地加以清退。

各类组织的职数配备。

为保持人员精简,社区总体脱产工作人员数量进行适度控制。社区党总支和居委会实行交叉兼职,党总支书记兼任居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兼任社区党总支委员,各自需分管一项工作,并负责指导一个居民小组。居民小组长与相应党支部书记相互配合负责本区域内事务。

党总支:设委员5-7人,其中书记、副书记各一名,委员3-5人。在过渡时期,党总支委员以街道党工委指定为宜,总支书记由镇党委委员兼任,也可下派一名素质好、能力强的镇机关干部担任。总支委员主要由各党支部书记兼任。

党支部班子:原行政村党支部班子不动。新建流动、外来党员支部及社区机关支部,由党总支指定或通过党员选举产生。

社区居委会:班子成员5-7人,经居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设主任、副主任各一名,委员3-5人。

物业管理公司:经理层3-5人,设部门若干。

3、经费来源

党总支:主要依靠社区居委会经费支持和上级党委经费划拨。

社区居委会:主要由社区内的三产提供,另外向居民收取维修基金和卫生费。

物业公司:经费来源主要是由各村集体经济代缴的物业管理费。

方案二

本方案是在方案一的基础上,根据成熟社区的特性制定的具有较强规范性和超前性的方案。但目前整体实施本方案的条件还不成熟,可以部分先行,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经过若干年的过渡期后,等到各方面条件较为成熟时候方可完全实行本方案。

1、组织设置

(1)党支部。社区党支部打破原村党支部设置,将整个社区以楼幢为单位划分成4-5个小区,各小区设党支部一个,另设流动、外来党员支部及社区机关党支部一至两个。各村股份合作社实行企业化运作,党支部的职能更加单纯,不再承担管理的职责。

(2)物业管理公司。物业公司独立,直接受业主委员会的雇佣。过渡期后,有两种办法:一是引进有实力、声誉好的物业管理公司,来替代现有的非正规物业公司,现有公司解散;二是调整现有物业管理公司的班子和人员,提升管理水平和企业实力,待其较为成熟时,从社区管委会独立出来(社管会可以参股或控股),单独注册成为一家具有法人资格的股份制企业。综合多种因素考虑,后一种方案具有较强的合理性,主要是可以解决部分原村民的就业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且操作难度不大。

2、人员配置

(1)、党总支。过渡期后,镇派干部不再兼任,党总支班子采用“两推一选”办法选举产生。成立社区党员代表大会,在征求党内和居民意见的基础上,产生社区党总支委员和党支部书记候选人名单,再提交社区党员代表大会通过。

(2)、党支部。各支部班子以党总支在考察的基础上指定为宜,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经过选举产生。如操作条件成熟,各支部班子按党章规定,经过“两推一选”方式选举产生。

(二)建立完善新的党建工作机制,构筑协调统一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1、不断完善和健全建立健全共建机制。整体安置型社区党建工作与传统农村党建工作相比,在参与对象、工作主体、组织方式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区别,迫切需要调动一切的社区力量,整合所有的社区资源,实现社区各方面工作的同步协调发展。

首先,要建立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党建工作组织网络。一是要建立区级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目前,我区已成立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副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其职责是负责全区社区建设计划,综合协调和指导全面的社区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由组织部、宣传部、民政局、城乡建委等组成,负责社区建设的日常工作。二是要成立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由街道党工委牵头、驻区单位党组织参与,针对整体安置型社区的内在特性,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协调活动。三是要建立社区党建联席会议。由社区党总支组织实施,成员由党总支主要负责人和辖区内有关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组成。一般一年召开二次会议,共商社区党建工作大事,组织开展社会性、地区性、群众性、公益性的党建活动,努力实现“社区资源共享,精神文明共创,社会事务共管,社会稳定共保。”

其次,要不断探索整体安置型社区党建工作的保障机制。由于整体安置型社区党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造成整体工作的被动。因此,要严格相应的责任制,明确党建工作的责任体系,将责任量化到单位、甚至个人,对涉及到社区建设的人、财、物以及政策衔接问题,要做到保障到位、解释到位。对出现的相互推诿的现象,要严加查处,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不断完善和健全社区党建工作的领导机制。整体安置型社区与城市社区一样属于区域性党建工作范畴,但同时,又承负着消除农村党建遗留痕迹的任务,因此,社区党组织必须实现在领导方式、领导理念、工作内容的全面转换,以巩固自己在社区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在领导方式方面,要注意协调与社区自治组织、经济组织和驻区单位的关系,消除事无具细,大权独揽的思想,把领导重心转到对社区的发展方向进行把握、对居民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引导,对重大问题和重要环节进行把关上来。明确相互之间的职责分工,做到责、权、利分明。根据社区党建的总体思路,社区各组织应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各司其职。社区党总支是社区各种组织、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对社区内的总体事务起宏观指导作用。居委会是群众性居民自治组织,在社区党总支的领导下,负有行政管理职能,承担社会事务和公益性服务。物业管理公司是社区内以社区为服务对象的经济组织,主要为居民提供经营性有偿服务。在领导理念方面,要从以往的单独抓党务工作转向抓社区的全方位建设,从抓直接管理的党员队伍教育转向抓社区内所有党员和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从抓管理为主转向管理服务一起抓。要充分支持社区自治组织行使职权,教育引导社区党员和居民,将党的政策、意图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整合社区资源,构筑服务、文化、宣传教育三大社区阵地。整体安置型社区党建工作始终必须贯穿一条主线,就是要完成“村民变为居民”,实现与成熟城市社区全方位的对接。这就要求社区党组织必须拓展党的工作领域,构筑以服务、文化、宣传教育为主阵地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以多种有效的服务形式、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潜移默化的教育载体,提升居民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城市新生活的需要。

1、构筑富有特色的社区服务体系。服务居民的社区党建的核心工作,也是衡量党组织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主要标准。社区党组织应以社区为平台、依托社区服务组织,完善社区的整体服务功能,逐步建立起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体系。要拓展服务网络,在现有社区卫生服务站、警务室、修理服务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统一规划,逐步建立起以社区服务站为基础、社区志愿者组织和义工服务为补充的服务网络。要丰富服务内容,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低收入者、优抚对象的服务工作,面向社区居民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不断增加便民利民的服务项目,实现服务与需求的有效对接。要创新服务模式,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对社区服务进行产业化改造。尤其是社区的物业管理,要进行实体化经营、市场化运作。

2、构筑富有特色的社区文化体系。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党组织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根据整体安置型社区居民的特殊的文化需求,充分利用社区活动中心等设施以及驻区单位的文化资源,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在实践中具体要落实“三个抓”:一抓文化工作网络建立,有针对性地在群众中建立自发性的文化活动团体;二抓集体活动组织,每年有计划地组织社区文化活动、重大节庆联欢活动等,营造和谐健康的人际环境;三抓先进典型激励,注重典型的激励作用,通过定期评选优秀团体、个人等形式,培育为社区文体事业发展无私奉献的志愿者。

3、构筑富有特色的社区宣传教育体系。要在利用充分现有社区宣传资源的基础上,创新宣传手段、更新宣传内容,紧密配合中心工作,运用宣传栏、宣传标语等固定宣传阵地,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精神文明宣讲进社区活动。同时,要针对居民思想活动的新特点、新变化,以提高居民素质、改善人际关系、增进邻里团结、养成文明风尚为目的,积极推进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是要依托社区学校,调动一切教育资源,加大对居民行为规范、法律意识、城市观念的教育力度,使由农民转变而来的居民形成完全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对于赋闲在家,亟需就业的居民,可采取请进来的办法,与驻区企业联合开办各种形式的业务技能培训班,使其成为既是居民就业前哨,又是企业挑选职工的窗口。

(四)强化自身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1、创新载体,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社区党组织要结合社区建设的实际需要,以“党员为主体,群众积极参与”的原则来设计和安排社区党的活动。要不断拓宽渠道,因地制宜,寻找适合社区党员发挥作用的活动形式和载体。要善于发挥党员责任区、党员“一人一岗”、党员奉献日、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党群共建文明社区等载体的作用,把党员和群众组织起来,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区党建工作要与各种服务活动结合起来,与保证监督结合起来,多手段、多渠道,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和社会资源,灵活多样、有质有效地开展活动。社区党组织可根据实际确定一至两个主题活动,制定工作标准、树立先进典型、抓好考核、加强分类指导,让广大党员做社区经济发展的带头人、精神文明建设的热心人、关心群众的贴心人。保证社区党建工作形成规范有序、内容不断创新、活动丰富多彩、考核目标日趋严密的良性运行机制。

2、完善制度,推进党建工作规范化。建立党组织定期家访活动,对重点户、困难户、特殊户经常走访看望,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建立党组织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制度,及时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接受群众监督。同时,要建立社区党建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如党支部自身建设活动制度,党校活动制度、社区党建工作定期通报评议制度等,确保社区党建各项活动有组织、有活动、有成效。

3、强化教育管理,提升党员队伍综合素质。要根据社区党员构成的不同特点,区别情况,分类教育管理。社区老年党员在社区党员队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由农民党员转变而来,具有较高的威信,但在思想行为方式上,较年轻党员更有农村观念遗存。对于这些党员,要注重加强对其教育管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影响。既要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也要使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要注意选用党性强、作风正、有能力的老党员担任居委会干部,支持德高望重、办事热心的老党员参加民事调解,组织身体好、家务少、敢管事的老党员参加维护社会治安等工作。建立党员评议制度,按照《党章》规定严格处置不合格党员,纯洁党员队伍。

要根据社区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党校为主要阵地,采取多种形式,分层次、有针对性地组织社区党员干部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领导素质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要大力推进干部多岗位交叉兼职,通过多个岗位的培养,使一批优秀的社区党员干部迅速成长为政治成熟、业务过硬、素质优秀的管理者。

4、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不断补充新鲜血液。社区党组织要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重视培养和建立入党积极分子队伍,解决党的力量薄弱和“空白点”的问题,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壮大党在社区中的工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