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综合改革 推进生育文明建设
时间:2022-05-24 06:18:00
导语:深化综合改革 推进生育文明建设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形势下,在推进计划生育的过程中不断加强生育文明建设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深化综合改革,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建设,努力实现人口计生事业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逐步实现生育观念文明,生育行为文明,生育制度文明,为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建立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核心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
依法维护和保障农村育龄群众合法权益,建立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内在机制。规范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进一步完善资格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和社会监督的“四权分离,整体联动”的奖励扶助运行机制。整合部门资源,实施综合治理,加快建立和完善奖励、优惠、减免、扶持、保障、救助“六位一体”的利益导向新机制。进一步抓好“三结合”、“少生快富”等示范工程,探索建立长效节育奖试点,为贫困计生户提供致富信息、技术、项目、物资等多方面服务,并借助实施“幸福工程”、“春蕾计划”、“希望工程”,协调解决贫困计生户生产生活和子女上学等困难。改革完善农村独生子女保健费制度,积极筹建计划生育奖励专项资金,依法落实好独生子女家庭奖励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计划生育政策导向效应,使“少生优生光荣”真正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识,使人口计生事业真正成为造福于人民的事业。
建立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主导的科普知识传导体系
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科普知识和优生优育知识教育,围绕生育、节育、不孕不育、生殖健康,大力推进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和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坚持把人口国情和人口理论教育、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法规教育、计划生育科普知识教育,覆盖到各级党委中心学习组,各级党校、成人学校、人口学校普遍开展人口理论和人口计生国策教育,各级各类学校普遍推行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四位一体”媒体宣传平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新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继续大力推进新型生育文化品牌建设,结合全省开展的百镇千村文化工程建设,建设生育文明示范园地。力争在人口文化长廊、人口文化阅读场所等方面有新的发展。进一步创新“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建设新型人口文化和生育文化为主体的人口计生宣传文化工作机制。
建立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民主管理制度体系
把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村务公开纳入村级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村委会在计划生育自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村计划生育协会的基础作用以及广大农村育龄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协会会员的群体优势和参与、监督的职能,组织和引导群众实行计划生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高群众参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积极性、自觉性,推进基层“三个文明”建设。
建立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质量体系
加强县乡两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把计划生育基层服务机构纳入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构建以县站为龙头、乡(镇)中心站为骨干、村服务室为基础、流动服务车为纽带的计划生育服务网络。重点建设好市生殖健康服务中心和14个县级计划生育服务站,提高各级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根据功能定位和区划设置,重点抓好乡镇中心服务站硬件和软件建设,配齐配强医疗设备,切实发挥区域示范和带动作用;坚持村卫生室和村计生服务室“两室合一”,不断改善村计划生育服务室条件,加强村级计生服务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
建立以群众满意为标志的目标管理评估体系
以构建和谐的人口环境为总目标,以人口调控和优质服务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志,大胆探索个性化管理、综合性评估的目标管理责任制考评新机制。年度责任目标建立基础建设指标、机制创新指标和否决指标三大指标体系。创新考核评估方法,形成目标管理与项目管理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估相结合、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相适应的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及其考核评估体系。充分发挥考核评估的引导、评估、激励、警示和奖惩作用。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在日常工作和目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市、县、乡三级网络和WIS系统建设,大力推广村级信息化建设试点经验。
完善公共管理服务体系
完善网络,进一步完善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技术服务和群众工作“三位一体”的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各级计划生育干部队伍特别是乡、村基层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和计生协会队伍建设,全面形成村民自治和村计生协会建设“一体化”的工作格局。坚持标准,配齐配强村级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和组级计划生育信息员,落实其任务和报酬。保障投入,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人均事业费按省定标准及时足额落实到位,确保免费向实行计划生育的已婚育龄夫妻提供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确保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经费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对计划生育家庭奖励经费的落实,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 上一篇:人口流动与妇女健康
- 下一篇:创新理念推进生育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