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行政府职责 加大援助力度 全力推进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
时间:2022-03-07 06:02:00
导语:履行政府职责 加大援助力度 全力推进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巩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的试点成果,妥善解决好并轨期间显性化的历史遗留再就业问题,2005年初,我们在全省范围组织了离岗失业人员状况入户调查,发现还有14.3万户零就业家庭,成为最迫切需要援助的就业困难群体。为此,省委、省政府提出确保城镇有就业需求的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的工作目标。两年来,全省各级政府把援助零就业家庭作为就业工作的重点,认真履行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完善政策,开发岗位,加大援助力度,取得明显成效。截止2006年底,全省帮助17.9万户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目标,就业援助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一、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保证援助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逐年提高工作目标,三年迈出三大步。2005年初,省委书记、人大主任在本溪调研时指出:“对于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家庭,一定要保证至少有一人就业。要下决心把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放到突出的位置,帮老百姓办好这件实事。”省长张文岳强调,“解决好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是当前全省就业工作的重点。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援助和促进这部分群体就业。”2006年5月,省委、省政府专题召开全省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会议做出全面部署,并将其列入全省“十大民生工程”,向社会承诺,一旦出现零就业家庭,20天内至少要为其提供一个合适的就业岗位。2007年,省政府提出,要把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作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建设和谐辽宁的基础,在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实现稳定就业的基础上,力争帮助棚改回迁的零就业家庭实现双就业。二是加强目标考核。省政府将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了完善的考核体系和定期调度通报制度,并同各市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各市政府将目标分解落实到县区及有关部门,使此项工作成为由各级政府直接组织、直接管理、直接实施的一项系统工程。三是加强监督检查。省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市包干,每个单位负责一个市的零就业家庭援助工作的帮扶、指导、检查。省委巡视办、省政府督察室将零就业家庭援助工作列入巡视督察内容,对各市工作情况进行督察。同时,省、市、县(区)都设立了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公开电话,建立了援助工作联系渠道,接待零就业家庭的政策咨询、意见反馈、投诉举报和工作建议,接受社会监督。
二、完善专项扶持政策,提供就业援助政策保障
针对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省政府连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再就业扶持政策的意见》、《关于建立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的意见》两个文件,在现有再就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对零就业家庭的专项帮扶政策。一是零就业家庭成员不受年龄限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或被企业招用,均可享受安排大龄就业困难对象的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二是为具备通勤条件的,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零就业家庭成员发放交通、午餐补贴;为输出到外省市的零就业家庭成员提供单程交通补贴。三是利用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腾出的土地,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市场和安置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再就业基地,各级政府负责筹集建设资金,并纳入地方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对进入创业市场的零就业家庭成员,免费提供摊位,并实行零税费政策。四是对零就业家庭成员和棚户区回迁居民下岗失业人员从事手工编织、居家养老服务等收入,可比照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规定,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和个人所得税8000元。五是对安置零就业家庭成员创建的再就业基地,按实际招用人数,每人每年定额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和个人所得税4800元。政府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措施促进了岗位开发,拓宽了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就业渠道。2005年以来,全省开发了38.8万个公益性岗位用于安置零就业家庭和困难群体。目前,我省已形成了政府购买一批公益性岗位、机关事业单位腾出一批岗位、棚户区改造增加一批岗位、社区灵活就业开发一批岗位、建立再就业基地创造一批岗位以及组织劳务输出拓展一批岗位等六条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的主要渠道。
三、组织实施特殊培训援助,提高就业技能
一是实施普惠制就业培训。我省整合了隶属于教育、劳动保障、工会、共青团、妇联的培训机构,在严格评估的基础上,建立了254个培训基地;组建了以培训第二产业技术工人为主的10大培训集团;创建并开通了面向个人、机构、政府服务的“辽宁省再就业培训管理系统”网站,建立了培训信息平台。对城镇所有下岗失业人员、新成长的劳动力和进城务工农民开展普惠制就业培训,给予一次性培训补贴。二是给予零就业家庭成员特殊补贴。在普惠制培训的基础上,对零就业家庭成员参加技能培训,提供交通、午餐和技能鉴定等特殊补贴,提高其职业转换能力和就业稳定性。三是对零就业家庭子女实施特殊培训援助。为彻底解决零就业家庭失业、贫困代际转移问题,我省在实施普惠制就业培训的同时,由政府提供补贴,为零就业家庭中完成义务教育后无法继续升学的子女,免费提供再次参加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机会。在各类职业院校为零就业家庭子女开设了为期2—3年的汽车维修、平面设计、数控机床等十几个专业,对学费、住宿等费用提供全额补贴。毕业时,经考试合格可获得学历和技能双证书。目前,全省已培训零就业家庭子女2430人,人均补贴3870元。今年,我省将特殊培训援助的范围扩大到困难家庭子女,培训援助人数将达到5000人以上。
四、推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开展,建立动态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
从2005年开始,我省以促进困难群体和零就业家庭就业为核心内容,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在创建活动中,全省各地依托社区加强对零就业家庭的动态管理服务,落实对零就业家庭的援助政策,实现了入户调查定期化、登记认定经常化、管理工作规范化、援助服务制度化。社区成为对困难群体和零就业家庭实施管理、提供援助的终端。一是摸清底数。从2005年开始,我省依托社区平台,连续三年在全省组织开展了离岗失业人员家庭状况入户调查,涉及174.4万个家庭、534.7万人口、258.2万离岗失业人员,较为准确地掌握了零就业家庭的基本情况。二是完善申报登记制度。依托3944个社区,建立了全省统一的登记台帐,全面推行就业实名制,坚持个人申报和社区走访相结合,保证出现一户,及时登记一户,实行援助情况统计月报制度,规范对零就业家庭的台账和信息数据库的动态管理。三是提供即时援助。各社区建立了就业服务网络终端,实现了就业培训进社区、职业介绍进社区、社会保障服务进社区,使零就业家庭和困难群体不出社区就能够得到优质、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四是实行跟踪服务。对已经上岗的零就业家庭成员进行跟踪服务,社区每月至少走访一次,了解就业状态、收入情况,对重新失业的,及时提供再次援助,确保他们的收入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实现较为稳定的就业。目前,全省各社区已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其中有1380个社区达到了地方充分就业社区标准,实现辖区所有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率85%以上、“4050”人员就业率95%以上的目标。
我省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下一步,我们将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建立完善就业援助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开展,进一步做好零就业家庭和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工作,开拓就业再就业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