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当先知荣辱
时间:2022-02-27 11:18:00
导语:修身当先知荣辱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注重道德品质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修身,才能“治国平天下”。《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无论官宦黎民,修身是每天必做的功课。而修身当先知荣辱。修身只有建立在知荣辱的基础上,才能萌动、产生和发展。“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知荣辱是修身不可缺少的品格和条件。
趋荣避辱是最基本的人格需求。朱熹有言:“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为甚大。”羞耻心对人而言太重要了。人若一萌邪念,便生羞辱之心;一行恶事,就有愧惧之感,便会因此而停止邪念恶行。因此,趋荣避辱是保证人的思想行为不越道德底线的“防火墙”。实践表明,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赢得社会和他人的褒誉,他会因此倍感荣耀而得到心灵上的满足,这是任何物质享受所无法取代的。若因行为过失招致社会和他人的贬斥,便会产生一种羞辱感和巨大心理压力,不得不矫正自己的行为。这种对荣的“趋”与对辱的“避”,是一种高尚的人格追求。
趋荣避辱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客观反映。“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任何个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的,趋荣避辱不仅关系个人的修身品行,而且关系国家命运和他人利益。在涉及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利害问题上,一个人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不能随心所欲,而必须顾及社会和他人的态度,进而作出适合自己趋荣避辱的理性选择。“仁则荣,不仁则辱”。正是趋荣避辱的这种社会性,使人们的道德取向和行为不断得到调整,修身的方向不断明确。
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荣辱观是不同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同志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界定了新时期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为我们知荣明耻指明了方向,是新时期公民修身向善的行动指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绩,人们富裕起来了。但富裕并不意味着必然知荣明耻。当前社会上还存在荣耻颠倒的现象。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关心他人被视为“傻气古板”。损人利己、见利忘义、骄奢淫逸成了“潇洒时髦”。要改变这种荣耻颠倒的现象,关键是用“八荣八耻”明是非,辨善恶,分美丑,规范全体公民的道德修养。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关键是起而践行。一要健全机制,提供保障。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要建立评价机制,使有德者受到赞誉,无德者受到贬斥;建立奖惩机制,使荣者有所“得”,耻者有所“失”;建立监控机制,让人们对失德行为不耻为、不屑为,不愿为、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二是强化教育,固本强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向善从善,挽救人的过失。抓好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人心得治,伦理协调,扬荣抑耻就有了坚实的根基。三是领导干部示范引导。官德是社会行为规范的风向标,引导和决定着民风。扬荣抑耻,关键在于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身体力行。针对一些党员干部“吃喝冲在第一线,斗志退到贫困线,违纪越过警戒线”的情况,要大力弘扬革命气节。“气”是敢作敢为,“节”是有所不为,要守节,不要失节。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守住道德之“节”,不失做人之“节”。由此引导群众有所为有所不为,符合道德该做的,必须努力做好;违背道德不该做的,坚决不做。
- 上一篇:提高组工干部知人善任能力之我见
- 下一篇:注重机制建设 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