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管人才原则实现形式及有效途径的思考
时间:2022-02-25 02:30:00
导语:党管人才原则实现形式及有效途径的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党管人才原则。要贯彻落实党管人才的原则,就是要充分发挥党管人才的政治优势,积极探索党管人才的有效途径,大力实施人才兴业战略,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大人才观,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一、要实现党管人才原则,必须落实组织部门的牵头抓总作用
党管人才原则与我们长期坚持的党管干部原则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进党的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1、落实组织部门的牵头抓总作用,是实现党管人才的组织保证。党管人才原则,是指党和国家的一切有关人才工作的方针、路线、政策都必须由党来制定,所有人才的培养、使用、管理都必须以党的要求、规定为依据。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人才管理政策、法规的制定。人才管理的各项程序,必须有利于党对人才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的各项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组织部门作为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落实在党管人才工作中的牵头抓总作用,有利于党组织充分行使对人才工作的管理职能。而且,组织工作始终是为党的政治路线提供服务的,这就从根本上做好党管人才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各方面人才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调动和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共同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而努力提供了保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把各类优秀人才汇集到党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来,这是组织保证的题中之义,是新时期组织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2、落实组织部门的牵头抓总作用,是由党的干部工作与人才工作密切的内在联系所决定的。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人才是社会的优秀分子,是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社会人才是多种多样的,党政领导人才是整个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工作是干部工作的基础。过去,由于社会经济组织的单一性,人才大多分布在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我们党一直将人才纳入干部体系进行管理,大多数人才都具有干部身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大批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逐步从传统的干部管理体制中分离出来,同时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人才队伍日益扩大,传统的干部管理体制已难以涵盖社会各类人才。但他们同样是社会的精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党必须加强对他们的联系和管理。可以说,党管人才要求是党管干部原则的延伸和发展,党委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落实党管人才要求,是保证党管人才工作顺利实施的必然要求。
3、落实组织部门的牵头抓总作用,是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干部人事分类管理体系逐步完善,但主要仍是对机关、事业和国有企业等体制内人才管理的改革和完善,对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等体制外人士关注不够,而且体制内人才管理也存在多头管理、协调不够、整体乏力的现象。组织、人事、劳动、教育、科技及一些比较大的行业主管部门、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等都承担有一定的人才管理工作职能,但又都存在较多的局限。这种管理状态,使得我们对社会人才资源实施的是一种粗放式、低效率的管理。要落实党管人才,迫切需要有一个部门来牵头制定有关人才工作全局的规划、方针、政策、法规,从宏观上做好一个地方乃至整个国家的人才资源开发和调配工作,掌握整个工作的各个重点环节,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进行必要的信息反馈、督促检查等等。没有这种宏观控制,各行其是,就难以形成全社会人才开发工作的合力。党委组织部门承担人才工作任务不但十分必要,而且完全可能。组织部门由承担知识分子工作到牵头抓总承担人才工作,既是一次职能的升华,也是顺应时展而进行的自然过渡。党委组织部门有长期从事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积累的各种工作经验,对牵头做好党管人才工作具有较大权威性和较强的综合协调、宏观调控能力。
二、要实现党管人才原则,必须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
实现党管人才原则,就要按照新时期人才工作的特点,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优化配置人才资源,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
1、解放思想,创新人才工作理念。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官本位”现象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普遍存在,这种观念极不利于各类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也不利于党对人才的有效管理。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和纠正,势必会影响到党管人才工作的贯彻落实。因此,党要管好人才,必须引导各级组织彻底摒弃“官本位”的错误观念,纠正论资排辈的过时做法,按照知识、能力的大小及其对社会的贡献程度来评价各类人才的价值和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风气。过去,我们在干部教育和人才培养上,往往强调条文规范多、重视发挥主体作用少,强调共性多、尊重个性少,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开拓型、创新型的干部和人才。因此,要变“管人”观念为服务观念,特别注重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及时发现人才,大胆选拔、培养和使用人才,鼓励和引导人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制度创新在人才资源开发建设上具有全局性作用。要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能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任用机制,逐步建立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鼓励创新、鼓励创业的用人机制。要创新用人机制,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及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不同形式、有效激励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完善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艰苦地区倾斜的,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企业是人才施展才华的主战场作用,激活企业吸引、培养、使用人才的积极性。要创新用人方式,变人才流动为主为人才与智力流动并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无歧视原则,打破人才流动中部门、身份、地域、户籍等种种限制,切实解决“人不得其事、事不得其人、用不得其长”的人才浪费与闲置问题。
3、促进交流,创新人才资源结构。人才总是流向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布局,使其能动性、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一是坚持以事业凝聚人才、以发展吸引人才,实现技术创新力量的合理配置和智力资源的集成共享。二是按照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人才布局结构。要强化政府对人才工作的宏观调控,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统筹兼顾各个层次、各个门类的人才需求,促进人才在地区、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组织中的合理分布,实现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人才的协调发展。三是切实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增强人才资源配置能力。重点抓好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切实增强其对人才资源开发配置的能力。
三、要实现党管人才原则,必须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对人才开发来说,事业就是感召力,环境就是吸引力,服务就是凝聚力。要把人才工作的重点由“管人”转到“管事”上,把优化人才成长、创业环境作为服务人才的重要途径,使各类人才都能施展才智、建功立业,获得实现价值的满足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和得到普遍尊重的荣誉感。
1、改善政策环境。要注意从过去以行政手段为主向政策引导为主转变,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包括人才教育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引进、人才激励、人才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体系框架,优化人才政策环境。要对各类人才一视同仁,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技工人才和农村乡土人才等纳入到人才工作范围,在政府奖励、职称评定等人才政策上统一标准,在面向社会的资助、基金、培训项目、人才信息等公共资源的运用上体现公平。
2、改善创业环境。在全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积极搭建人才创业平台,激发各类人才的创业热情和潜能。要切实为创业人才提供包括工作、学习、生活等在内的配套完善的服务保障,解决好各类人才在生活和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切实增强创业能力,激发创新活力,为各类人才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使之服务有保障、科研有条件、创业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3、改善法制环境。我们虽然建立了有关人才的法规体系,但不尽完善,必须抓紧制订完善的符合国际惯例和市场要求的人才法规体系,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认真落实好现行政策和法规,及时修改完善不符合实际需要的法规和规章,切实提高人才工作法制化水平。使人才资源管理纳人法制化、国际化的轨道。
4、改善社会环境。以开展解放思想、优化环境活动为契机,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要确立以业绩为取向的人才价值观,使一流的人才得到一流的待遇、一流的贡献得到一流的报酬,充分体现知识的价值、劳动的价值和人才的价值。加紧营造有利于人才潜能和业绩发挥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要探索建立一个好的竞争机制,使那些敢于竞争、善于创业的人才大量涌现出来。形成创业光荣、创新可贵、创造无价的社会舆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