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皮克马利翁效应

时间:2022-02-24 10:31:00

导语:浅谈皮克马利翁效应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谈皮克马利翁效应

皮克马利效应又称教师期望效应,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期望能引起“实现预言效应”。即教师根据对某个学生的认知而形成一定的期望,促使该学生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而最终使预言成为现实。它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1986年发表的《教室中的皮克马利翁效应》一文中率先提出的。皮克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的国王,他迷恋上自己精心雕刻的一尊女神的雕像,他的深情和热烈的期望果真使雕像激活成人,他如愿以偿地和女神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心理学家借用这个神话说明:教师的期望足以影响学生的行为,并产生传奇性的教育效果。

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旧金山市一所学校进行教师对学生期望效应的实验。实验对象是该校1到6年级的学生。学年开始时,全校学生接受一次“弗拉纳根一般能力测验”。实验者告诉教师这是一次“预测末来发展的实验”。实验者随机抽取20%的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这些学生都有“最佳的发展前途”。8个月后,实验者进行了第二次同样的测验,一年后又进行了第三次同样的测验。结果表明,这些被随机抽取的具有“最佳的发展前途”的学生真的比其他学生有了更大的提高。实验者认为,教师受到实验者暗示,对这些具有“最佳的发展前途”的学生抱有希望,从而产生了“实现预言效应”。

和其它事物一样,教师的期望效应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有一个实现过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期望效应是在师生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由于教师之间的心理素质、教学观点以及教学态度存在着个别差异;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学习动机、学习成绩、个性特征以及对教师期望敏感程度存在着差异等因素,这就使得教学期望效应变得更复杂了。笔者认为教师期望效应的实现应包括以下环节:

一、教师期望的形成。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形成不同期望是实现教师期望效应的首要环节。教师根据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过滤、评价和组合,对不同的学生形成不同的期望。教师通过观察、谈话、查阅资料、访问等多种途径去获得信息,而输入信息主要包括学生的外貌、行为、学习成绩以及家长的社会经济地位等。以此形成对学生的主观印象,产生对学生行为和成绩的不同期望。一般而言,教师更喜欢聪明伶俐和漂亮、整洁的学生;女学生比较听话,学习努力,遵守纪律,易于教育;学生学习成绩优秀,智力水平高,容易给教师留一个好印象;教师往往对家长的职业、经济状况有偏见。教师期望的实现过程是从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形成期望时开始的。

二、教师期望的传递。教师根据对学生形成的不同期望,确定自己不同的行为倾向,具体表现为:1、教师按照学生学习能力优劣来进行分组。2、教师与学生接触的频率不同,教师往往更多的关注成绩好的学生。3、教师往往给成绩好学生难度大的题目,使他们的成绩提高更快。4、教师对心目中的“好”学生表扬多,而对心目中“差”学生批评多。5、教师对期望高的学生鼓励和提示更多,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对低期望的学生则很少有具体的要求。6、教师对聪明的学生有更多的点头、微笑和直接的关注,而对迟钝的学生则相反。以上这些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传递着教师对学生不同的期望,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行为。

三、学生内化教师期望,调节自己的行为。学生会根据教师的不同期望而产生不同的反应。成绩好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更好地集中注意力,经常正确回答教师的提问,努力学习,独立完成作业,他们尽量使自己的行为跟教师的期望相符合。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的可信度较高,所以他们容易接受教师所传递的期望。当然,教师恰当的、有激励作用的期望也容易被不同层次的学生所接受。学生一旦肯定和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就会自觉地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期望,这种自我期望是学生进步的根本动力,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

四、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维持或调整原来的期望。作为教师期望效应结果的学生行为,为教师提供了新的信息,教师据此证实、维持或调整原来的期望,再去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输出信息进行及时评价,使学生好的行为得到强化,不良行为得到纠正,产生良好的倾向反馈,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形成新的期望,使之处于良性循环中。

以上几个构成皮克马利翁效应实现过程的各个环节是互为因果,紧密相联的。在其循环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应该是畅通无阻、首尾相接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皮克马利翁效应。

为了保证皮克马利翁效应的顺利进行,首先,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认知能力,如观察力、注意力、思维能力等。因为教师要通过教学观察等有效途径,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过滤、评价,从而对不同的学生形成不同的期望。较高的认知能力会保证这项工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其次,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以及照顾全体学生和考虑个别差异的关系。要保证教师和学生的两个积极性,坚持正确方向上的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和学生潜能的最大发展。要注意启发教学,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教师只有对全班学生的指导是因材施教的,才能为每个学生树立可接受的适宜的目标,并且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对每个学生都要抱有期望,那种对优生抱有期望,对差生缺少期望,甚至在教育上形成空白区的现象是错误的。再次,教师要有适宜的教学态度,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期望,学生也在接受、内化教师的期望,而这种住处的交流是在感情交流的“氛围”中进行的。所以教师要积蓄可亲,,热爱、尊重、信任学生,特别是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多关心,要多于他们交往,亲近他们,鼓励他们,给他们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帮助他们进步。教师要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要明确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需要鼓励和称赞,对学生的进步要及时给以肯定。教师态度适宜与否,关系到学生怎样对待教师期望,关系到皮克马利翁效应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