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行为的机制与预防

时间:2022-02-24 10:31:00

导语:自杀行为的机制与预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自杀行为的机制与预防

目前,全世界每天至少有一千人死于自杀,而且,自杀行为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已经成为敏感的社会问题。在美国,自杀在各种死亡原因中排第8位,每年有30多万美国人死于自杀,而自杀未遂者是自杀致死的8到10倍。就全球而言,自杀发生率高的发达国家,如挪威、瑞典等国家自杀率达10万分之25,低发生率的国家,如西班牙、意大利也达到了10万分之10。而且,自杀者越来越年轻,在青少年死亡原因中,自杀已列入前三位。北京某区调查青少年自杀人数占总自杀人数的比例,1997年为41%,1980年为61%。

自杀行为是指有意识、自愿地直接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提出的自杀定义是:有充分根据可以断定系故意采取自我致死行动,其动机可由于悲观绝望、委屈、抗议、畏惧罪责、迷信驱使和精神障碍等种种原因,有自杀意念而末实行者不能诊断;无自杀意念,误服毒药,误受伤害等原因致死者也不能诊断自杀;单纯自伤和伪装自杀也不诊断。

自杀行为与个体的身心状态和社会因素紧密相关。相关的危险因素主要涉及年龄、性别、婚姻状况、个性和身、心健康状态。

与自杀相关的危险因素从年龄上看,有老年自杀和青少年自杀。研究表明,45岁以上或更高年龄组中自杀的率不断增高。老年自杀占老年人口死亡原因中的第10位。65岁以上人群出现有自杀意念者高达10万分之40。退休、丧偶、无用感、孤独感及各种疾病是引发老年自杀的重要因素。青少年自杀也成为严重问题。在美国,5至14岁年龄组中自杀率占这一人口死亡原因的第7位;15至24岁年龄组中自杀率占这一人口死亡原因的第3位。青少年期处于生理、情绪、社会功能急剧变化时期。他们面临很多的应激与挑战。有时会远远超过个体所能承受的能力。父母离异、儿童虐待、升学与就业的压力、教师或家长对孩子实施严厉的体罚、失恋等因素是引发青少年自杀的重要因素。

从性别上看,一般认为男性自杀率高于女性。据英国1968年到1972年的统计,男性自杀率平均为每10万人口9有,而女性自杀率平均为每10万人口6人。

从婚姻状态看,自杀主要发生在单身、离婚、近期分居或分离独居者之间。有配偶或婚姻美满者自杀率很小。

从身体状态看,各种严重的疾病使病人痛苦不堪,丧失了生存的勇气和信心,是引起自杀的因素。如令人绝望的艾滋病、晚期癌症、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和其它痛苦的慢性病。

从心理状态看,心理障碍是导致自杀的极为重要的因素。据统计,95%的自杀者具有心理障碍。在自杀人群中,有45%至70%的自杀者有明显的情绪抑郁。除抑郁症外,酒精依赖、滥用药物、、精神分裂症、痴呆都是常见的导致自杀的心理障碍。

对自杀行为不同的理论有着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为自杀的预防提供了参考。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自杀者结束生命是因为对社会环境的失望所致。人是社会动物,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基础上成长发展起来的,人的价值只能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才能实现;如果外界社会文化背景没有人的容身之地,人的生命也就失去了价值,活着也就失去了意义。反之,如果能为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失去生命也是完全值得的。根据这一理论,可将自杀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功利主义自杀,即不能全心致力于社会,身处孤立寂寞之中发生的自杀;二是利他主义自杀,即全心致力于社会而牺牲自己的生命的自杀行为;三是社会反常性自杀,指个人对社会的反常状态和突然改变无法适应所致的自杀。社会文化理论解释的观点虽强调了自杀的社会文化原因,但忽视了人的生物学特性和心理特点。

精神分析理论学派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生存与死亡由相应的本能控制,两者相互作用,死的本能占优势,便发生自杀行为。人接受了一种挑衅刺激而不能外泄时,死的本能就会接受这种刺激,驱使人自杀。这一理论认为自杀有三个基本原因,即谋杀欲、被杀欲、宁死欲。这种学说反映了自杀行为的内在心理活动与过程,但“死的本能”不易确定,有待进一步研究。感情交流理论认为,自杀也是人类感情交流和沟通信息的一种方式,当人面临某种绝境时,会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表达某种无法向别人发泄的极度愤怒,或是惩罚自己可耻的愿望。这一学说把自杀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理智型,自杀者经过周密比较、思考,按照理性要求作出自杀选择,它具有感情交流的作用,从社会角度看有一定进步意义,如为了逃避他人致死攻击和侮辱时自杀;二是无理智型,由于冲动而自杀,用社会价值观来衡量是不值得的,如因与同伴争吵而自杀;三是神经过敏型,在感受情绪活动和信息方面过于敏感而自杀,如听说地球要爆炸而先服毒自杀。感情交流学说反映了人的价值观念在自杀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也部分反映了自杀者内在心理活动和个性心理品质,有一定科学价值。

自杀行为的预防与控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需要整个社会系统的共同努力。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加强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训练。要通过教育、咨询,让人们学会运用正确的心理防御机制,缓解生活中各种困境的压力,处理好各类冲突,要能经受挫折和失败,要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高尚的情操、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尤其是性格内向、抑郁寡欢、胆小怕事的人要加强训练。

其次,要管理好高危人群。发现高危人群是预防自杀的关键,也是难点,可以通过临床观察或量表评定结合进行。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把下述情况作为自杀的高危因素:情绪低落抑郁患者,曾有过自杀企图和行为,议论或打听过自杀的方法,亲友中有自杀者,性格不开朗或易于冲动,遭受重大挫折、酿酒和吸毒者。对高危人群要特别监护,不要唤起他们自杀的欲望,可以通过转移谈话目标或提供发泄愤怒的替代途径,如运动、竞赛等方式来控制自杀行为。

再次,选用针对性的心理和行为治疗方法,如采用认知疗法或系统脱敏等。

最后,可开展自杀预防咨询电话服务工作。社会上开展希望热线咨询电话服务活动,是一类自杀预防的好方法,它方便、迅速、为自杀者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爱益面广。电话咨询对咨询师的要求较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广博的专业知识,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艺术和敏捷的思维能力。电话咨询的疗效评估是一个难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希望热线电话咨询近几年已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其收费办法有免费服务和对方付费等多种形式,自杀的预防工作如何走向市场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其管理制度和立法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