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转型 构建和谐××
时间:2022-05-09 04:13:00
导语:加快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转型 构建和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对资源型地区来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根本的问题就是要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区作为重庆市唯一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当前,国内资源型地区所具有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我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和充分,加快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显得更加重要而紧迫。 一、推动全面转型是**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区作为“一五”时期国家在西南地区布局建设的重要能源基地,在50年的发展历程中,为重庆市、四川省及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而特殊的贡献。但是,由于**有着“因矿设区、为矿服务”的特殊历史,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导致煤炭产业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占主导地位,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基础设施落后,城市化水平层次不高,社会事业发展欠账较大;历史包袱沉重,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突出,安全和稳定的形势严峻;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巨大,人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采空区范围量大面广,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不仅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且一旦市场环境发生波动,就有可能再次陷入困境,甚至会面临“矿竭城衰”的危机。因此,加快全面转型成为**生存和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般而言,资源型地区的发展阶段可分为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但无论处于哪个时期,都有一个转型、调整、优化和升级的问题,早转早主动,晚转则被动。对**而言,目前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和最佳时期。一方面,我区已逐步进入煤炭资源开发的中后期,如果现在不抓紧时间,今后转型的难度将会更大;另一方面,我区的煤炭资源仍有较大的开采潜力,且在一段时间内市场形势看好,为我们推进转型赢得了缓冲空间。同时,我区在推进资源型地区转型中,有国家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也有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尤其是经过多年的努力,一些重大项目落户我区,旅游、能源、材料、医药化工四大产业已具有一定基础,为加快转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多年来,为推动资源型地区转型,我区进行了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当前,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给资源型地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给我们推进地区转型赋予了全新的内容。在这种形势下,能否加快推进转型,能否实现成功转型,事关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事关构建和谐**的成败。早转则柳暗花明,迟转则坐失良机,不转则矿竭城衰。我们只有居安思危、早作应对,抓住机遇、争取主动,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才能走出一条具有**特点的转型之路。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二、着眼发展大局,切实把握转型的几个关键问题
资源型地区的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做法可以照搬,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在推进转型中,我们必须立足地区实际,把握好以下几个事关全局的关键性问题。
(一)选准接续替代产业,构筑转型的产业支撑。资源型城市的现有产业,大多是资源消耗型产业,随着资源的耗竭,这些产业也将逐渐完成历史使命,最终由新兴接续产业所替代。实施产业转移,是一次生存发展之路的再抉择,也是一次痛苦的必然嬗变。由此,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是产业转型,摆脱地区经济对单一资源的高度依赖,实现经济发展由一元支撑向多元主导的转变。就**而言,发展接续产业,一方面,要延长煤炭产业链条,提高煤炭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培育壮大能源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发展地面替代产业,利用丰富的旅游及其他非金属矿产资源,发挥老工矿区积淀下来的工业基础优势,大力发展旅游、材料和医药化工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接续产业规模化,以产业转型带动全面转型。
(二)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造就转型的主导力量。在资源型地区转型的过程中,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更善于把握市场的方向,更善于选择接续产业,是地区经济转型的主导力量,最终决定着转型的成效。因此,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市场的关系,从规划地区产业发展方向入手,从创造政策优势和环境优势着力,加强引导,培育、发展一批优势骨干企业,使之成为推动地区转型的主力军。要深化改革,扶优扶强,发展壮大现有企业,挖掘内力推动转型;要以特色产业园区、煤电产业园区为依托,扩大对外开放,强化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推动转型;要做好新形势下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工作,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突出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增添活力推动转型。
(三)积极深化区域合作,拓展转型的战略空间。推动资源型地区转型,必须打破矿地各自为阵的壁垒,摆脱狭隘行政区域的束缚,加强地矿之间、区域之间的合作,树立经济区域理念,拓展转型的战略空间。当前,**在转型过程中,要在深化区域合作上着力走好“三步棋”:一是立足区域资源谋划地区经济的战略布局,依托我区的能源综合利用基地和材料产业基地,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二是依托渝南生态旅游环线的建设,整合渝南、黔北地区的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三是综合运用区内外人才、技术等资源,培育更具活力的人文和社会资源。通过区域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加快转型的进程。
(四)注重创新体制机制,增强转型的内生动力。由于历史的原因,资源型地区往往存在地矿条块分割,管理各自为政,体制不畅、机制不活等问题。推动我区全面转型,首先应抓好体制机制的转型,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一是强化市场推动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体系,增强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二是建立地矿协作机制,实施地矿互利战略,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经济共融、产业互动,逐步壮大区域经济板块;三是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在全社会营造“抓发展、促转型”的浓厚氛围,调动全区上下、各行各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加快全面转型的强大合力。
三、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全面转型的步伐
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经济结构的转型,也包括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城市建设、社会事业的转型,同时,还包括思想观念和社会文化心理的转型。我们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转型为核心,突出工业主导、加快旅游升级,强化城乡统筹、注重和谐发展,努力构建和谐**,力争通过10到15年的时间,地区基本实现全面转型。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任务:
(一)加快经济转型,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
全面转型的核心是经济,经济转型的关键是产业,产业转型的重点在工业。针对我区实际,我们要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转变增长方式,不断强化工业在地区经济转型中的主导地位。
第一,拓展延伸资源优势,推动资源产业由原始输出型向综合利用型转变。对于资源型地区来说,资源是生存和发展之本,也是最大的比较优势。推进我区产业转型,首先必须充分发挥煤炭资源的比较优势,着力减少原始资源输出,大力实施就地转化,千方百计提高煤炭资源的附加值。主要以**电厂、方盛电厂、兴隆煤田等重点项目建设为契机,做大做强煤电产业园区这一载体,并大力发展煤洗选、煤焦、煤化工、煤建材、矿山机械等产业,以及其它配套服务产业,依托煤炭产业这一母体,孕育和派生出一套互为依托,又相对独立,由低到高、由粗到精的产业链;同时,努力提高煤矸石、煤渣、粉煤灰、煤气等附属产品的回收利用率,培育能源产业集群。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地区能源产业得到进一步壮大,煤炭综合利用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使**成为重庆市重要的能源综合开发利用基地。
第二,加速推进产业布局,推动经济结构由单一主导型向多元发展型转变。资源型地区转型,要依托资源,但绝不能仅仅依赖资源。只有多业并举、多元发展,从根本上摆脱对资源的依赖,才能真正实现经济转型。针对我区实际,我们在“十一五”规划中,按照分类指导、协调推进的原则,对全区的生产力布局和产业布局进行了重新定位。在生产力布局上,全区划分为“四大经济板块”:即主城中心板块,定位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区;西南部工业经济板块,定位为渝南黔北煤电及相关产业的集聚带、城镇发展的次极拓展区;东南部生态旅游板块,定位为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生态及观光农业展示区;西北部特色农业板块,打造成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区,以充分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有效集聚发展要素。在产业发展上,全力构筑“四大产业集群”:即煤电、材料、医药化工和旅游产业,力争通过3-5年的培育,初步形成既有龙头带动,又有集聚效应,充满竞争力的区域特色产业,促使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性矛盾得到有效解决。
第三,坚持注重提高质量,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增长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呈粗放型增长方式。在坚持扩张经济总量的同时,必须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贯穿于转型的全过程,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导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消耗,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优化配置发展要素。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结合,推进知识、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向经济工作重心、关键环节、优势骨干企业转移,实现发展要素的有效聚集、合理配置;三是促进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坚持资源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妥善处理地区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实施采煤沉陷区治理,大力发展绿色环保型产业,严格控制“三废”污染,改善地区生态和环境质量。努力推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高消耗型向高效益型,从高污染型向环保型转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促进城市转型,塑造绿色城市新形象
资源型城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地矿在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自成体系,使城市“点多、线长、面广”,个性特征不明显,从而造成城市缺乏应有的聚集效应,同时也给市政设施建设及其合理利用带来诸多问题。因此,推动城市转型,绝不仅仅是新建几座楼盘,更不是旧建筑、旧设施的翻新,而是城市发展理念、模式、功能、形象、机制等内涵的全面提升,是矿业城市向绿色城市的彻底转变。
**作为重庆市的新兴旅游区,推动城市转型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打造绿色城市、旅游城市,推进城市上档升级。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统一性。剥离南桐矿业公司承担的配套设施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职能,理顺条块关系,对城市发展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城市发展要素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逐步消除矿业城市历史形成的弊端。二是注重城市特色的塑造。按照规划上高起点、建设上高标准、品位上高要求的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增强城市的承载力;树立精品意识,突出城市风貌,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形成鲜明的城市个性特征;完善城市功能配套,美化、亮化人居环境,切实改变矿业城市脏、乱、差的形象。三是大力发展城市产业。充分发挥城市集聚经济要素、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发展城市经济,解决城市“虚化”问题,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地区转型的战略支撑点。
(三)坚持城乡互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当前,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我区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地区全面转型的重要任务。但**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地区,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大的特殊性,也更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从我区实际出发,我们将在规划上着手,在政策上破题,在体制上创新,在投入上着力,按照“依靠工业化致富农民,依靠城镇化带动农村,依靠产业化提高农业”的思路,推动新农村建设。具体来讲,一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举产业旗、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发展壮大新产业,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二是从规划入手,统筹乡镇和村落规划,加快编制中心镇、中心村等建设规划体系,努力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村镇发展格局,构筑新农村建设的载体;三是建立和健全整合农村资源的机制、农村市场机制、农业服务机制、矿地协作机制等机制,积极探索矿地共建、工农共建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充分调动各方面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力量,参与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中来,增强新农村建设的活力;四是培养和造就“有文化、守法纪、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激发广大农民的内动力,形成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五是深入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切实加强党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选好配强镇、村领导班子,塑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形象,不断增强其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区作为一个老工矿区,城镇化率较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必须发挥这一比较优势,强化城乡统筹,真正做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主要做好五个统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政策,通过政策的引导,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二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把农村基础设施纳入全区整体考虑,使农村的基础设施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三是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在全区总体布局基础上,科学确定各乡镇的产业定位;四是统筹城乡劳动就业,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纳入全区劳动力市场,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使用;五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力度,全面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四)推动社会转型,开创和谐**新局面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地区全面转型,不仅需要推动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而且要使社会发展与之相适应,否则将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矛盾,最终影响全面转型目标的实现。因此,要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引导人们追求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社会安定团结、充满活力,人民安居乐业、和谐相处,努力实现从稳定社会向和谐社会的转变。
一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社会的文明进步,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必须进一步加大投入,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进社会文明进步。要积极改善地区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大力培育具有**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突出抓好重庆历史名人刘子如文化项目建设,实现“资源文化”向创新文化转变;要整合地区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疾病控制体系和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的健康水平。同时,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努力培育欢乐、祥和、健康、进取的人文环境。二是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构建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把扩大就业作为推进经济社会转型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就业培训,拓宽就业空间,扎实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程。注重维护和发展全区人民共同利益,合理协调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等实际问题,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不断完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构建以政府救助、社会资助和群众互助为核心的新型救助体系,努力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努力使社会关系更加协调。三是深入推进依法治区,构建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围绕建设“法治**”,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自觉规范行政行为,形成全社会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坚持和完善“一盘棋”的工作与决策机制,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致力于推动地区转型。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探索实现基层民主的有效形式和途径,努力实现广大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加快地区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四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加快全面转型,构建和谐社会,安全稳定是前提。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乡镇街道群众急难问题处理室、村社说事室和社区的作用,及时化解矛盾。建立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预警体系和工作预案,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大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努力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安定有序的环境。
四、强化能力建设,筑牢推动**全面转型的政治保障
推进地区转型,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各级干部。我们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从而把党的先进性贯穿于加快地区全面转型的始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升华“恋煤情结”,增强忧患意识、转型意识;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加快地区转型、构建和谐**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要突出凭实绩论英雄的用人导向,切实为加快转型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要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好各项工作。尤其是要在四个方面的能力建设上下功夫:一是在地区转型中增强加快发展的谋划力。推动地区转型,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鉴,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必须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把握全局的能力、捕捉机遇的能力,着力解决带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从而增强加快全面转型的谋划力;二是在地区转型中提高推进工作的创造力。资源型地区的转型,不是简单地改几个产业,建几个工厂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它是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转变、思路的大调整。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观念、执政理念、行为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敢于实践,大胆探索,努力以思想观念的先发之机,谋求经济社会的先发之势;三是在地区转型中强化潜心干事的落实力。加快地区转型没有捷径可走,要树立“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坚持真抓实干、雷厉风行、持之以恒的作风,克服急躁情绪、畏难情绪和厌战情绪,扎扎实实推进地区转型;四是在地区转型中形成团结一心的凝聚力。要在全社会形成转型的共识,把全区干部群众的思想凝聚到加快全面转型上来,把全区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引导到加快全面转型上来,把全区干部群众的行动统一到加快全面转型上来。
- 上一篇:某县创新思路求发展经验材料
- 下一篇:乡镇党委基层组织建设经验材料
精品范文
10加快水利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