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素质提升交流材料

时间:2022-02-14 06:37:00

导语:农民素质提升交流材料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民素质提升交流材料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农业的主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2012年以来,镇将大规模培训农民,教给农民致富技能,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经过一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仅供参考。

一、培训前农民素质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1、农民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关注度不高,主动接受科技知识的意识不强。求温饱、小富即安的思想严重,对依靠科技发展生产的认识不够,获取科技文化知识的途径单一。从农民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来看,通过看电视获取信息的约占80%,通过书本报纸获取信息的约占10%,而通过电视关注农技知识的比例更小。大部分农民缺乏农业实用技术,发展经济产业底气不足,怕冒风险。

2、农民对农业实用技术的需求强烈,但现有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途径单一,不能完全满足农民需要。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为农民提供农技服务、宣传普及科技知识、培训技能方面尚缺乏有效的手段,现有最主要的、最有效的途径是乡镇农业农村干部、农技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到田间地头“面对面”地传授,而这种方式更多地受到村落农户及所处地理位置、道路交通的制约,还受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人员能力素质的约束,在面上缺乏广度。根据镇政府对农民培训需求的调查结果看,90%的农民希望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大多数为种养殖业培训,其次是外出打工实用技能培训,再次是农产品经营知识培训,需要法律维权知识和文化知识培训较少。

3、农民对法律政策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甚至不予关心,维权意识淡薄。通过调查,从干部进村入户了解民情来看,对《农村土地承包法》、惠农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大部分农民根本就不知道。对于当前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有的农民明确表示不知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在维护自身权益方面,78%的农民不知道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什么。60%的农民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首先想到要诉求的是政府,只有10%的农民表示会去找“派出所”。

4、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打牌赌博、封建迷信等陋习依然存在。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80%的农民平常的唯一娱乐方式就是看电视,还有15%的农民基本没有娱乐活动。农村生存环境的好坏、地理位置的优劣、农民经济水平的高低与农民整体素质高低、科技意识的强弱成正比。越是地理位置偏远、越是经济落后的村组,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越是低下。

二、培训所取得的成效

农村人才不足特别是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实用型人才稀缺,成为了本镇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为此,镇党委政府统一认识,加大投入,以“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工程”为抓手,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通过在镇外建立培训基地培训,选送到县外培训,请专家、学者、田秀才、土专家进来培训,采取发放惠民政策书籍、致富光碟进户等形式,大规模轮训全镇群众。去年下半年以来共选送250名村组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人、村民代表等到县委党校、县职中培训基地接受短期培训;选派180人到广西学习麻山土鸡养殖,到重庆学习花椒、生姜种植,到晴隆学习种草养羊等。今年6至7月份组织全镇每户1人的轮训共4700人,七·一期间培训党员、积极分子590人,邀请县内外专家、学者、乡土人才、农技人员开展培训1200人次,利用远程教育培训1500人次。一年来累计举办农民培训班12期,群众轮训会65场,印发农技资料6000多份,发放惠民政策书籍4800本,致富光碟已发放500张(在年底将全部入户),

帮助解决农民学员在生产、创业中遇到的实际难题120多个。

通过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理论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重点加强了中央惠农政策、种养殖技能、农民工维权法律知识、农村生产生活常识培训,向农民传授现代产业发展理念、生活生育观念、经营方式和文明意识,传授科学技术和致富经验,切实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训以来,经过辐射带动,全镇在确保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的基础上,目前已形成花椒、烤烟、油茶、桉树、高粱、食用菌、麻山土鸡养殖等7个较有影响的农业产业示范基地、87个示范户,4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正在筹建之中。

三、主要措施及体会

1.领导重视是成功的组织保证。要在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创新机制上下功夫。领导要提高对农民培训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高度重视此项工作。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要健全机构,增强力量,加大财政投入,创新培训机制,健全各种保障措施,积极出台各项政策给予鼓励。建立机构,抓好落实,成立“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工程”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牵头,农技、财政等部门及村“两委”参与,使农民培训工作的组织、机构、经费得到保证,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

2.努力形成合力是顺利推进的人力保证。要在整合力量,形成合力上下功夫。农民培训不仅仅是农业部门的事,而是关系到全社会和谐发展的大事。因此,必须要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合力,镇农民培训领导小组要统筹协调,整合各方面的资源,通力协作,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农民培训的氛围,使各方团结协作,做好培训工作。我镇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工程争取到县民宗局、县委党校、县职中、县农业局、县畜牧局、县农办、县扶贫办等单位的大力支持,镇领导小组实行分工负责制,制定全镇“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工程”的实施计划、课程设计、学员筛选、培训、实践、跟踪调查、经费使用等工作;带班领导率村“两委”负责培训工程的组织协调、教育管理、检查督促等日常工作。县培训基地负责师资协调、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相关部门在师资力量、经费投入上给予补助。由此,形成上下联动的培训工作组织体系,保证农民培训工程的顺利推进。

3、加强宣传,在激发农民培训主动性上下功夫。农民培训是一项民心工程,是政府的实事工程。但农民主动参加培训的意识不强,有的则是信息不畅,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有的农业技术培训班需要上门沟通、协调才肯来。为此,必须加强宣传与发动,特别要加大实例、实证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发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农民在培训中尝到甜头、得到实惠。一是通过组织外出接受理论和实践基地参观学习,拓宽农民的视野,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二是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和电视影碟机的作用,刻录针对性强的致富光碟发放给农户,宣传特色种养殖管理、技术等与农村产业发展相关的科技知识,扩大受众面。三是进一步引导农民思想道德提升,强化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各村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纳入到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的整体工作中去,以各种活动方式带动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并利用群众轮训和法律书籍、惠民书籍进户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政策法规、农业技术推广,让广大村民受教育。

4、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努力发展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突出抓好通村道路、农田水利和生态文明村建设,打通阻碍地方经济发展的经济断头路;大力开展农村沼气工程、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积极为群众争取提供基础设施配套、项目捆绑倾斜和科技服务,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想方设法发展富民产业,采取“能人引办、基地创办、专业合作社和村级组织领办”等形式,以点连线带面加快农

村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地选择和确定各自的产业发展路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营造一股抓“产业富民,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

5、优选师资力量,优化课程设置,在提高培训实效性上下功夫。培训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是农民培训工作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要围绕本乡镇的产业特色、主导产业,尊重农民意愿,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把农民创业、就业技术和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作为培训重点,突出针对性、适用性和实效性,开展易操作、见效快、适合对路的实用技能培训。开展每一次培训,都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紧紧围绕农民群众当前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入手,帮助群众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栽培前期如何教会群众进行种子最简单的真伪鉴别,栽培管理期进行栽培技术、肥水管理技术、防治病虫害等技术的传授,后期加强收获、储备、初加工知识、技术培训等,并结合看得见摸得着的田间地头指导,让农民群众学起来简单易懂,越学越有兴趣,真正达到内容丰富,效果明显的目的,使农民对培训效果看得见、摸得着、有奔头,进一步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积极性,提高培训质量。

6、制定辅助措施。为支持鼓励优秀中青年农民参加培训,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骨干、示范和带头作用,对积极参加培训、成绩优秀的中青年农民优先推荐为村组干部,优先安排落实增收项目,帮助其联系"订单"和产品销售,提高规模种养效益。优先信贷扶持,采取贴息贷款和创新联保机制等办法,协调金融部门增加贷款发放额度,解决部分优秀学员在发展产业过程中资金短缺的困难。

总之,我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启动实施以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受到农民的欢迎。通过教育培训、掌握一技之长的农民,现在有的不仅自己要去接受培训,而且督促自己的孩子要好好学习。下步将加大劳务输出“订单式”培训,特别是25岁至40岁的中青年农民,采取“组织化”转移的方式,以学技能和专长为主,重点掌握实用型新技术,走出去或者就地转移从事其他行业,从而增加工资性收入。要实现农民素质提升,是一项长期的宏伟的工程,农民培训的任务艰巨,难度大,单靠几次培训是不够的,需要逐步实行终身培训,终身教育。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我们也希望社会方方面面的人士都来关注农民培训问题,支持农民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