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矛盾与科学发展观思考

时间:2022-05-30 11:30:00

导语:三大矛盾与科学发展观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三大矛盾与科学发展观思考

自从人猿相揖别,人作为人生活在地球上,便处于种种矛盾之中。万千矛盾,可概括为三: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身的矛盾。这三大矛盾决定着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全面认识这三大矛盾,有助于我们寻找解决矛盾的最佳途径,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使发展又好又快,早日臻

于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想境界。

一、人与自然的矛盾

人与自然的矛盾,就是生存的矛盾,物质需求的矛盾,生活环境的矛盾。当人类享受自然诸多恩赐的同时,又不得不承受自然带来的灾害与压力。

首先表现在生存环境不如人意。通常说生态平衡,那只是就局部地区而言。其实,生态原本不平衡。70%是海水,30%是陆地,陆地环境,优劣各半。就拿我国来说,南方多雨,北方干旱;江浙沿海多平地而少矿藏,西北西南多矿藏而少平地;南方多植被,西北多光秃;低纬度炎热难当,高纬度日照不足;贵州地区“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青藏地区高寒缺氧,许多地方环境恶劣,不宜人居。现在搞的南水北调、北煤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就是调节不平衡。

野生的植物、动物等天然馈赠,不能满足人类的饮食需求;树叶、兽皮、山洞,不能解决人类的御寒和住所。在原始社会,人类靠采猎度日,勉强存活。进入奴隶社会后,由于青铜器、铁器的相继发明,劳动工具和劳动技能的进步,食物稍有结余,却又出现了剥削制度,奴隶依然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发展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多数人还是穷人,甚至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这里有剥削制度、分配不公的原因,也有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仍然不强、获取的生活资料总量不足的原因。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漫长岁月里,人类基本上靠天吃饭,凭艰辛的劳作收获微薄的食物。唐朝宰相李绅感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民谣唱道:“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却又无可奈何。千万年来,民以食为天,填饱肚子始终是第一大难题,故迄今为止,人们见面第一句话总是问:“你吃了吗?”称找工作为“找饭碗”,丢工作为“砸饭碗”。到20世纪后半叶,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公民才过上了温饱生活,并出现了一批富翁。但是,即使进入21世纪,还有相当多的国家和地区依然在贫困线上挣扎。即使是那些发达国家,仍有相当数量的贫民需要救济,方能维持低水平生活。“全球有半数人口一天靠不到两美元生活;有10亿人一天的生活费还不到一美元;10亿多人每晚都是饿着肚子睡觉;1/4的人口喝不到洁净水。大约1.3亿儿童从没有上过学,每年都有1000万儿童死于可以预防的疾病。”(比尔?克林顿)有许多人看不见蓝天与阳光,呼吸不到新鲜空气,有病得不到医治,住在危房里,甚至无房可住,生活区的环境脏乱差,交通不便,信息不通。不少地方的进步极为缓慢,慢到几乎一辈子看不到变化。年复一年,面貌依旧;代复一代,贫困依然。

除生态环境不如意之外,还有各种自然灾害。时有涝灾、旱灾、风灾、雪灾、火灾、震灾、虫灾、瘟疫等发生,给灾区居民造成重大损失,甚至是毁灭性打击。黄河近3000年来决堤1500多次,平均2年1次,两岸人民饱受“黄祸”之害。难以防范的地震,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平均约7秒1次,约有100次造成灾害。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造成6000多人死亡,3万多人受伤,30多万人无家可归,直接损失10万亿日元。中国近130年来,发生7.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10多次,平均约10年1次。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20多万人,重伤近20万人,一座大城市被夷为废墟。2008年汶川大地震,死亡近9万人,伤员近50万人,物质损失近8500亿元,重建需要万亿元以上。历史上许多大灾害,导致,人相食,史不绝书。多次发生瘟疫,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在14世纪40年代,由鼠疫细菌引起的黑死病,从克里米亚传到西欧和北非,死亡7500万人。1918年的全球流感,美国死亡67.5万人,印度死亡1250万人,全世界共死亡2500万人。

先秦著名典籍《管子》,把水、旱、风雾雹霜、瘟疫、虫灾,称作“五害”,认为“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把防治自然灾害,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放在治国安邦的首位。经过千万年的拼搏,时至今日,人类在治水、治沙、治荒、防火、防震、防疫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不敢“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恩格斯)各种自然灾害,仍在频频光顾人间,夺走大量生命财产。同时,由于人类对地球的过度开发,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化工原料,带来了许多新矛盾:诸如植被减少,地球变暖,大河断流,臭氧层破坏,空气、水质、土地、食物、建材、垃圾、噪音等一系列污染,加上各种职业病,等等,影响生活质量,威胁生命安全。人类在用科技提高生产力、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事故,如矿难、空难、井喷、塌方、车祸、核泄漏等等,从另一方面带来了新的压力。近年来,我国每年仅交通事故一项就有10万余人丧生,平均每天死亡300多人,每5分钟有1人丧命,每1分钟有1人致残。人类同自然的矛盾与较量正未有穷期,任重而道远。二、人与社会的矛盾

如果说人与自然的矛盾表现为物质生存的问题,那么,人与社会的矛盾则表现为物质生存和精神生存两个问题,两者又可归结为一,即人权问题。正如印度德兰修女(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所说:饥饿,不单指没有食物,而是指爱心的渴求;赤身寒冷,不单指没有衣服,而是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无家可归,不单指无栖身之所,而是指受到排弃和谴责。当爱心不能满足、尊严受到剥夺、被社会非法排弃和谴责,就是人权受到侵犯,是人与社会的矛盾的表现。人类的痛苦与灾难,不单是来自于自然,也来自于人类自身。卢梭甚至认为:“人类的不幸大部分都是人类自己造成。”

人与社会的矛盾,首先表现为人与家庭的矛盾。家庭是生存的寄托、力量的源泉、幸福的港湾,但也是矛盾的始发地。过去家庭中存在不平等,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战国时期甚至出现“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韩非子)的现象。还有嫡庶之别、长幼之别、前娘后母之别,相当严格。这些区别导致待遇不同、命运不同。在皇家,嫡长子有继承王位的权利,争立太子的斗争残酷无情。为夺皇位,常常闹得血雨腥风。隋朝杨广弑父杀兄,唐朝李世民弑兄杀弟,秦二世胡亥继承皇位后,仍将20多个兄弟姐妹全部杀害;而武则天为争当皇后,掐死了亲生女儿;等等,难以胜数,触目惊心。

封建社会的指腹为媒、包办婚姻,牺牲了无数青年男女的幸福,造成了数不清的悲剧。女子受“三从四德”的束缚,毫无独立性可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不得改嫁,人性遭到摧残。还有女子缠足,平添了诸多痛苦。

夫妻关系最亲密,但也不乏琐屑、微妙的矛盾纠葛。二人之间,时而爱,时而怨;爱时缠缠绵绵,怨时别扭斗气。有许多妻子不得不含泪忍受丈夫的家庭暴力,有不少儿童因父母离异而缺乏亲情与关爱。

婆媳之间、妯娌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同样有矛盾。家庭愈大,矛盾愈多。“清官难断家务事”。资产阶级更是“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马克思)。中国封建社会的“三纲”,其中的“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没有平等可言,由此产生无数的矛盾与苦恼。

从家庭走向社会,矛盾更复杂了。上学后有与老师、同学的矛盾,干工作有与上司、同事的矛盾,做生意有与买方、卖方的矛盾,打官司有与对方、司法机关的矛盾,等等。凡因学习、工作、生活涉及权益的地方,都有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引起冲突。

人与社会的矛盾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与官府的矛盾,承担官府规定的种种义务、负担,如兵役、劳役、赋税等。还有官府规定的种种法律与道德的约束。毫无疑问,有些义务、负担、约束是必要的,合乎情理的。二是与他人、与集体的冲突。社会的每个个体、集体都在追求自身利益,名利场上,充满博弈。有时遭遇强凌弱、众暴寡、恶欺善、富骄贫、大欺小的恶行。普列汉诺夫指出:“弱者受强者压迫,这种现象自然状态中有,在社会生活方式中更多得无比。”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民事纠纷和刑事案件。这些纠纷、案件需要政府、社会裁判,裁判如不公正,又加一层矛盾。

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造成僧多粥少,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购房难。再加上科技发展,用人相对减少,造成争饭碗、争岗位、争级别、争薪酬,这些成为常在的压力。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清朝时,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有一次在镇江金山寺与法磬禅师赏江景,面对往来的船只,乾隆问:“长江一日有多少船往来?”禅师答:“两条船,一条船为名,一条船为利。”的确,无论是与家庭的矛盾,还是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矛盾,表现虽然五花八门,而核心是利益问题,是名缰利锁。此外,还有“人类因无知或偏见引起的冲突,有时比因利益引起的冲突更可怕”。()

在政坛有权力、禄位之争,在商场有市场、利润之争,在学界有观点、门户之争。精英之间的主义之争、领袖之间的路线之争,不一定为个人名利,但为的是团体、阶级、党派、民族的利益,是大的利益之争。人与人斗争的手段,既有合法的、道德的,也有非法的、缺德的。人们受利润的驱使,有时还会干出伤天害理的事,从而造成社会对个人权益的侵犯。如食品、药品的假冒伪劣,废气、废水、废料以邻为壑地排放,公共建筑的偷工减料造成的事故,无不是对健康和生命的侵害。近年来我国发生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特别是2008年暴露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引起公愤,舆论哗然。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地位、不同利益的人们形成不同的阶级,阶级之间又必然有斗争。被剥削阶级与剥削阶级、被压迫阶级与压迫阶级之间的斗争从未停止过。种族之间、民族之间、文明之间、宗教之间也存在争斗。斗争者之间没有永久的敌人,也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

战争带给人类的负担与痛苦是巨大的、惨烈的。据记载近5000年来,全世界共发生过1.4万余起战争,年均2.8起。1992年竟爆发30起,1993年又爆发34起。“枪炮一响,黄金万两。”每次战争都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给文明成果造成严重破坏。战火过后,满目疮痍,断壁残垣,哀鸿遍野,一切又得从零做起,而心灵创伤则难以愈合。两次世界大战更是把欧洲甚至整个世界变成了“屠宰场”,达到人类自我毁灭的高峰。一战死亡人数1000多万,伤2000多万,二战死亡5000万以上,物质损失以万亿计。二战时还使用了原子弹,虽然美国的目的是要打败日本法西斯,但受害的却是日本民众。时至今日,各国储备的军火总威力能毁灭地球多次,核武器超过25000件,TNT当量摊到每个人头上高达3吨。“人在自己血肉之躯的手中,握有足以消灭一切形式的人类贫困和一切形式的人类生命的力量。”(约翰?肯尼迪)穷兵黩武者大有人在,强权主义者大有人在,争夺领土、资源、市场、利润、霸权的斗争处处可见,战争阴云无时不在空中飘忽,随时可能变成腥风血雨,向人间袭来。当然,战争问题很复杂,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正义战争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它带来的损失是为了进步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而非正义战争则完全是灾难。

在太平清明时代,矛盾少些、缓和些、易化解;在混乱黑暗时代,矛盾多些、紧张些、不易化解。在暴政、战乱时期,民众的生活处境极其恶劣,或喻为“人间地狱”,或曰“水深火热”,故自古有“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民”的民谣。暴政者想出了百般酷刑对付民众的反抗,如劓、黥、刖、断指、割耳、挖眼、水牢、炮烙、油烹、腰斩、车裂、凌迟等等。一人犯法,株连多人,甚至灭三族、诛九族。

如果社会制度不合理,法律不公正,势必挫伤许多人的积极性,甚至逼上梁山,所谓“善无善报,恶无恶报,不如做土匪强盗”。闻一多在诗中写道:“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反映了一部分人的心态。陈胜、吴广“伐无道,诛暴秦”的揭竿而起,钟相、杨么“等贵贱、均贫富”的呐喊,高迎祥、李自成“均田免粮”的诉求,洪秀全、杨秀清“杀尽不平乃太平”的怒吼,等等,掀起了一次次农民战争。

中外历史上有些昏聩统治者,于国家兴亡胸中无数,于百姓疾苦无动于衷。自以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而作威作福,理得心安。任苍生啼饥号寒,但保我锦衣玉食;任民怨此起彼伏,但保我安享尊荣。出则仪仗蔽天,前呼后拥;入则红楼盛宴,曼舞轻歌。听不见百姓的真实呼声,看不见社会的真实情景。解决自然矛盾无方,年复一年,山河依旧;榨取民脂民膏有术,苛捐杂税,有增无休。社会分配严重不公,贫富差距两极分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盘佳肴万姓膏。烛泪落时民泪落,歌声高处怨声高”。所以,孔子怒斥“苛政猛如虎”,柳宗元冷讽暴政毒如蛇!于是乎,载舟之柔水,变为覆舟之怒涛。一场场动乱周而复始,一顶顶王冠得而复失,代复一代,跳不出兴亡周期律。三、人与自身的矛盾

人与自身的矛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肉体,二是心灵。

与肉体的矛盾表现为疾病、残疾带来的痛苦。病有百种,样样难受。久病者叫病魔缠身,苦不堪言。许多英杰,因重病在身,雄才难施;几多天才,因不敌病魔,英年早逝;不少家庭,因有重症病人,常年压抑。今天,医术虽已取得很高成就,但仍有心血管病、艾滋病、风湿病、精神病、癌症及各种职业病折磨着人类,造成无尽的煎熬。中国有8700万残疾人,全世界有6.8亿残疾人,他们比正常人更多了一些艰辛与痛苦。

医学科学的发展,在减轻人类病痛、提高人体素质、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无论是西药还是中药,均有不少毒副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表明,全世界每年患者死亡病例中,近1/3是由于药物使用不当引起的。中国现有的2000万耳聋者中,有近80??是与链霉素、庆大霉素使用不当有关。

人在青壮年时,体魄强健,充满活力,中年过后与肉体的矛盾开始显露,疾病渐渐出现。有病后做事常常力不从心。到了老年,病痛增多,要花很大精力与之斗争,有的花主要精力,有的花全部精力,有的甚至不能自理,还需他人照料方能活下去。

人与心灵的矛盾,首先表现在人不能战胜自身的弱点。发展需要勤劳勇敢,积极进取,但人天生有惰性,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发展需要坚忍不拔,愈挫愈奋,但人天性容易气馁悲观,破罐破摔;发展需要谦虚谨慎,善始慎终,但人天性容易骄傲自大,膨胀热昏。

明知吸烟有害健康,吸毒危及生命,就是控制不了烟瘾、毒瘾,吸成了肺癌,吸干了身体。中国的烟草税收每年高达数千亿元,而每年有100多万人死于吸烟。当前全球有2亿人在使用,每年大约有10万人因吸毒而死亡,有1000万人因吸毒而丧失了正常的劳动能力。明知赌博有风险,就是抵挡不了诱惑,心存侥幸,陷身赌场,最后输个精光,落得妻离子散。明知贪污受贿犯罪,就是利令智昏,贪得无厌,终致沦为囚徒,身败名裂。

人与心灵的矛盾,其次表现在精神苦恼。人既生活在物质世界,也生活在精神世界,物质生活有痛苦,精神生活有苦恼。精神苦恼并非都因贫穷苦难,度日如年,也有富裕者,如某些大老板;并非都因地位卑微,受气受压,也有位高权重者,如帝王将相;并非都因事业无成,一无所有,也有功成名就者,应有尽有,如诸多名家。人与心灵的矛盾,有的是良心发现,有的是懊悔、遗憾,有的是愤世嫉俗,有的是冤冤相报,有的是理想难以实现,有的处于弱势地位却翻身无望……

人是万物的主宰,但在万物面前,人又曾自叹弗如:鸟儿能在蓝天自由翱翔,人却受着种种局限;蜜蜂能在花丛中自由采蜜,人却不能自主地创造;群雁高飞和谐有序,人类社会却充满战乱冲突;候鸟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地自由迁徙,鱼儿能在江河湖海里自由游荡,人却一辈子走不出小山村,被束缚在土地或作坊;兔子尚有宽敞的三窟,蜜蜂亦有精致的蜂房,人却缺乏足够的居屋;春夏秋冬百花竞放,各展英姿,散发不同的芳香,人的天性却得不到充分的张扬,有时被压抑或扭曲。这一切又无不引起人的苦恼。“哀莫大于心死。”心灵的痛苦有时甚于肉体的痛苦。心灵的痛苦能诱发精神抑郁、失常、分裂。

有的人因解决不了与疾病的矛盾而自尽,有的人因解决不了与心灵的矛盾而自杀。如今,中学生、大学生、博士生、教授跳楼不算稀奇,名人、高官、大款自尽亦时有所闻。据《莫斯科共青团报》2009年7月10日报道,俄罗斯最近12年每年约有6万人自杀,每10万人中有36?D38例,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日本自1998年以来,自杀者人数已连续11年超过3万,每10万人中有24例。韩国在2007年共有13470人自杀,每10万人中有29例。全世界每天有近3000人自杀,有自杀念头者更是难以数计。

人与自身的矛盾,大多是自然与社会矛盾带来的,是它们的延伸和反映。生存环境恶劣,物质匮乏,饥寒交迫,劳累过度,便引起疾病。社会环境不良,不自由不舒心,受到不公正待遇甚至遭受欺凌侮辱,便引起心灵痛苦。矛盾之间,交相作用。肉体的痛苦可引起心灵的痛苦,心灵的痛苦可诱发、加重肉体的痛苦。人与自然的矛盾解决不好,加剧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解决不好,又阻碍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与自然、与社会的矛盾解决不好,势必加剧与自身的矛盾。但是,也有些痛苦是人性的弱点和自身的素质造成的。如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庸人自扰,嫉贤妒能,患得患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最后“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自己做了自己的掘墓人。

人生的命运无常、酸甜苦辣,使人感慨不尽。有道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昨天是座上宾,今天成阶下囚”;“眼见他起朱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正笑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泣血锥心,写出诗史“三吏三别”。梁祝化蝶,凄凉起舞,舞不来恋爱自由;窦娥喊冤,呼天抢地,哭不来司法公正。仁者落泪,“邑有流亡愧俸钱”;志士扼腕,岁月蹉跎饮恨亡。在过去的专制条件下,改造社会、改造人生、改变命运何其难!以致江南才子唐寅作《一世歌》,表达出对人生的不满和无奈,反映了一部分人的心态。四、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在种种矛盾与压力面前,人类免不了困惑、苦恼、悲观,但总的态度是奋起应对,积极化解,变压力为动力,一往无前。“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列宁)人“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恩格斯)各种灾难可能一时打败人类,但不能征服人类。千万年来,人类坚持抗争,生存着,发展着,进化着,不断改造客观世界,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正是在种种矛盾的压力下,促成了一系列人间奇迹的创造。

在古代,中国的祖先即认为“人定胜天”,可以“制天命而用之”。(荀子)从茹毛饮血到美酒佳肴,从树叶兽皮到绫罗锦绣,从山洞茅舍到摩天大楼,从小病即倒到心脏搭桥,从短寿夭折到长命百岁,从最初的“吭唷吭唷”到多重唱、交响乐,从迷信鬼神上帝到人文社会科学的昌明,从肩挑手提到机械化、自动化,从大自然的奴隶到入地下海航天,从洪荒蒙昧到现代文明,人类不再完全靠天吃饭,不再完全依赖大自然的恩赐,而是自己创造财富,改变环境与命运,造福自身。

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就是要从自然界获取充足的生活资料,解决衣食住行问题,满足物质需要;就是要战胜自然灾害,增强抗灾能力,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就是要改造环境,美化环境,使环境与人和谐相处;就是要把人从大自然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因此,必须建设物质文明、生态文明。

生物学家米丘林说:“我们不能坐待大自然的恩赐,我们应当向大自然争取。”但人类向大自然索取时,不能采取掠夺方式,必须考虑后续发展;不能污染环境,必须兼顾生态文明。北宋思想家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千年之前即认识到应把大自然当成朋友,做到“天人合一”。1960?D1970年代,西方有识之士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看到了“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为之醒悟,于是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开始走出误区。

要建设物质文明、生态文明,必须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发展科学技术。高度的科学技术带来发达的生产力,发达的生产力带来充足优质的食物,凉暖合身的衣服,宽敞舒适的住房,青山绿水的生活环境,安全便捷的交通,准确详尽的信息。科学技术带来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使劳动强度降低,工作轻松有趣,工时缩短,闲暇增多。人们可以有较多的自由来学习、娱乐、度假,到各地旅游观光,把整个世界当成后花园。依靠科学技术,人类不断扩展生活的空间,延长生命的时间,丰富生活的内容,提高生活的质量,增加幸福的指数。

科学技术带来的效率,不仅是体能简单的和数、倍数、指数,而且是能干体能不能干的事。是科学技术使人类具有神话般的“千里眼、顺风耳”,使人类“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梦想成真。科学技术不断破除神话玄机,不断增强人类的力量,不断增添希望之光。如今的电脑网络,使人类跨入信息化时代。世界连为一体,地球融为一村,天涯若比邻。传统的数学、物理、化学、医学、农学、天文学、地理学等,加上生命科学、遗传学、干细胞研究与再生医学、认知学、纳米技术、克隆技术、电脑技术、核能技术、航天技术、转基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等一大批新兴学科的发展,不断创造出人类过去想都不敢想,甚至无法想象的奇迹。科学技术的每一项进步,就带来一些极限的突破,促成一批记录的刷新。科学技术带来的产品极大丰富,使人们在消费方面有充分的选择,以至无需选择,并将最终填平官本位造成的级差鸿沟,公民同等享受文明成果,各取所需。总之,科学技术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类自身的巨大力量。科学技术的好处说不完,科学技术的潜力挖不尽,科学技术的发展无止境。愈往前发展,科学技术展示的力量便愈大。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同时发展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因为三者同等重要。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如果没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引导与制约,科学技术可能用偏,出现异化,反过来成为威胁、破坏、毁灭人类的力量。食品、药品以及诸多商品的假冒伪劣,用的是科技;生化武器、核武器用的更是尖端科技。

要发展科学技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除了发展教育,别无选择。政府的第一要务就是发展教育。人来到世间的第一任务就是接受教育。全体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学习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掌握改造自然与管理社会的本领。要建立学习型社会,形成学习光荣、学习快乐、学习是责任、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终生学习的氛围,做到学有所教,教有所成,成有所用,用有所功。

很早以来有一种说法,在困难的情况下不能拿出很多钱来办教育,等到富裕了才能多拿钱办教育。这是平庸的思路,凡人也能做到。只有在困难的情况下也能多拿钱优先发展教育者,才叫有远见卓识,才能领导民族较快走出落后困境,后来居上,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成为人类的脊梁与先锋!不重视教育,舍不得在教育上花大本钱,很难改变现状,更不可能赢得未来。我国近30年来之所以发展超常,迅速崛起,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加大了教育投入。教育发展了,人的素质能力提高了,没有资源可以开发资源,没有市场可以培育市场,没有财富可以创造财富。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创造财富,知识改变世界,知识减少错误,知识改善人生。中国第一个被称为圣人的是教育家孔子,千百年来备受朝野爱戴的也是教育家孔子,今天作为古代文明的代表走向世界的仍然是教育家孔子。“一个国家有没有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如今世界各国教育投资的平均水平达到GDP的5%,有的国家高达9%。日本近10年都在8%以上,半数以上的国民受过大学教育。从学生的校舍课桌,可以判断执政者的眼光;从今天的教育投资,可以预见明天的强弱胜负。当然,发展教育,必须是素质教育、科学教育、创新教育,而不能是科举教育、应试教育、格式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