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开展反腐倡廉建设交流材料
时间:2022-02-02 03:40:00
导语:新闻媒体开展反腐倡廉建设交流材料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加强新闻道德和纪律教育
近年来,虚假新闻屡屡出现、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最为严重的是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临时人员訾北佳制造的“纸馅包子”事件,将假新闻推向了高潮。虚假新闻的出现,主要是一些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意识淡薄,为了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忘却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竭尽一切努力,以确保新闻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新闻宗旨和理念。因此,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铲除虚假新闻的根本途径。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规定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新闻职业道德只有通过精神上的自我约束才能起作用。因此媒体要大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使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真正懂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竭尽全力保证新闻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是每个新闻人的责任和义务。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在新闻实践活动中,自觉地遵循新闻职业道德原则与要求,将其转化为正确的职业行为。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失范问题,减少虚假新闻。新闻工作者要接受道德教育,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境界。在工作中,杜绝以职谋私的行为,服从社会利益。要自觉抵制虚假新闻。对于记者来说,就是要在新闻现场,不道听途说,不捕风捉影,不到现场不报道,有时候眼见的耳听的也不一定为实,还必须从其他渠道去核实,去印证。对那些重大题材,对那些影响较大的新闻,一律奉行核实的原则,宁可牺牲新闻的时效,也要保证新闻的真实。
我国曾对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状况进行过6次大规模的调查,这些调查表明,我国新闻工作者虽然在建立新型职业道德方面已具有一个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但有相当部分新闻工作者没有做出相应的新闻道德行为。根本的内在原因在于这些新闻工作者缺乏与新闻道德认识相应的道德情感,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新闻道德建设,要解决这种新闻道德困境,必须以新闻工作者的道德情感培育为着力点。其目标从个体层面而言是道德的内化和人格的提升,从社会层面而言是整个行业正义感的凸现。当前,新闻工作者道德情感方式的优化及新闻正义感的凸现,应以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导向,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带头实践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做积极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道德情感培育是一个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不能完全依赖于个体的修养,必须有社会的参与。从我国新闻道德实践出发,要培养和提高新闻工作者的道德情感,必须着力于道德教化的深度走向、道德环境的优化、健全道德赏罚机制。
另外,各新闻单位还应贯彻落实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规定,紧密结合新闻队伍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和作风实际,把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逐步引向深入。
建立和健全新闻监督机制
上个世纪末,我国新闻界就已经有了明确的接受社会监督的意识和要求。早在1997年1月,全国记协就公布了《关于建立新闻工作者接受社会监督制度的公告》,通过公布举报电话、电子信箱和通信地址等方式,欢迎社会各界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行为进行监督。为此,全国记协还树立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在内的41家新闻机构作为“精神文明示范单位”,以促进全国新闻界的职业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但是同样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导致规章制度的执行常常出现‘梗阻’,导致对教育后的效果检验和行为监督缺少相应的手段,而流于形式的现象。笔者认为,当前我国的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和行业自律,应当在完善和加强监督机制上多下功夫,要强化对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职业行为的监督检查,要加大督察结果的处罚力度,以形成一个健全、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
当前在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上,应逐步形成一套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软约束与硬约束相结合、内部管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长效机制。要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采编播责任制度、广告收费制度、新闻阅评制度、违规违纪警告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要继续深化新闻单位内部劳动、人事、分配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健全平等竞争、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激励机制。
笔者认为,当前应该建立完善的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考核制度、稿件核实制度、设立举报电话制度和新闻评议制度等。目前媒体除了考核发稿量编稿量之外,还要考核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情况,把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与岗位职责挂钩,如有违反,视情节轻重进行处理。而一些媒体出现虚假新闻,主要原因是对自己编发的稿件没有核实。多些核实意识,多些求证意识,才能减少或杜绝虚假新闻出现的可能,在这方面有些媒体做得较好,他们要求批评性稿件必须与被批评者见面核实。同时,还可建立新闻编辑负责制,将相关责任落实到人,另外,杜绝虚假新闻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客观地说,新闻媒体对别的行业的造假行为,监督多、批评多。但面对自身造假,接受社会监督的意识很弱,这对造假行为是一种变相的放任,不利于形成“造假可耻、造假必受制裁”的氛围。因此,新闻媒体要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界对虚假新闻的监督、举报和投诉,形成公开道歉制度。凡出现虚假失实报道,要予以更正和道歉,并公开刊登采写虚假新闻的记者的检查,这既表明新闻界对虚假新闻的态度,也是对受众负责,对党的新闻宣传工作负责。而新闻评议制度,可由新闻行业机构组织行业内相关人士,如社(台)长、总编、发行(制作、出版)人、经理人组成,也可以由新闻界和其它各界(司法及社会群众团体等)的代表联合组成,对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行为进行评议。在建立新闻评议制度方面,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国外风行的新闻评议会制度,受理社会公众对涉及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行为的投诉、申诉案件,监督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执行评议会做出的裁决,拥有处罚权的评议会还可以对当事人进行警告、记过、罚款、开除等处罚。
加快新闻道德立法的步伐
目前,新闻道德对新闻记者的行为和新闻报道的要求实在是基本的,它规范的是记者忠实报道社会生活和认真对待公民精神权利的基本义务。而中国的法官法、检察官法、警察法、公务员条例中,都有各自的职业道德的法律规定。新闻职业道德的监督制度与监督机制必须是刚性的,而最为理性化的刚性制度就是法律,然而我国至今没有一部专门的新闻行业方面的法律。目前我国的新闻道德规范里,留存的多是党建观念,少见行业制度理性,底线道德构建不全面,本该与一些底线道德观念相应产生的法律理念更是付之阙如,比如在隐私权、公开权、公众人物、消息来源隐匿权等方面。而最为当紧的是,应该将反对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保护消息来源等底线伦理规范实行法律运作。
整治新闻媒介新闻道德失范甚至腐败现象,就必须处理好它与公众、市场(经济力量)等力量的关系。在文化教育(道德力量)、社会舆论、自律机制以及政党等力量的调整不能见效或不能到位的情况下,我们就只有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作出重新调整,将其它的力量通过政府立法的形式来加以体现,重新确立媒介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我们说选择新闻道德的法律化这样一条途径是必要的。笔者认为,道德的法律运作的主要方面并不是在何种程度下触犯道德规范该受何等惩罚的量化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应该对诸如“弄虚作假”、“真实”、“有偿新闻”、“新闻广告”、“剽窃抄袭”等等作一个明确而具体的定义。
总之,新闻媒体在当前开展反腐倡廉建设中,怎样禁止和杜绝有偿新闻、虚假报道、新闻报道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等现象发生,维护新闻工作者的形象;在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新闻道德和纪律教育、建立健全对新闻工作者的管理和监督的同时,加快对新闻工作的立法工作势在必行。
- 上一篇:人大监督法律责任探究论文
- 下一篇:行政权力监督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