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交流材料
时间:2022-01-25 10:44:00
导语: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交流材料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与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汲取众多发展理论精华、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和时代要求的科学的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发展论。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来源于实践。科学发展观建立在深入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全面回顾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发展历程、认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之上,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发源的理论。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又指导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过程就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过程。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确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确定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确定为统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总的方针,这使得全党、全国人民在工作方针上形成了一致,从而有利于我们在政治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民主集中。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系统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集中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总揽全局、统筹规划,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和切实用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这个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必须更好地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建设规律。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就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我们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是在系统阐述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立足于国情基础和新的历史发展起点,着眼于进一步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历史任务,所提出的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就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我们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这个阶段,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坚持“两个基本点”的有机统一。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基本路线的主体。而改革开放的目的.则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为经济建设扫除障碍,提供强大动力,开拓更大空间。四项基本原则保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政治方向,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两个基本点是内在统一的,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全面深入地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两个基本点统一起来。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又一根本要求。坚持这一根本要求,必须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同时,也只有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为直接的民生问题,才能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克服各种消极因素,更有力地保证和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在这个意义上,科学发展也就是和谐发展。因此,在推进社会建设、改善民生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形成更具活力和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的社会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切实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经过20多年来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格局。但是应该看到,我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对外开放的任务还非常重,在当前形势下,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实现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化解国内突出矛盾、加快经济现代化的重大挑战期。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要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刁慷社会的宏伟目标,根据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国际贸易的新发展,抓紧研究和解决一些关系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部署和加强工作,推动我国对外开放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树立全球战略意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阶段的客观要求,又反映了党的历史方位变化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下气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只有把党建设好了,才能遵循正确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才能以宽阔的视野、世界的眼光,善于把握党的执政规律和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才能审时度势,正确判断形势,更加清醒自觉地应对发展道路上可能遇到的矛盾、困难和风险,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才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进行工作,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决策;同样,符合客观实际的、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决策,也只有依靠各级党组织进行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依靠广大党员和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作用,才能得到贯彻实施。只有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人脑人心,落到实处。如果各级党组织软弱涣散,缺乏生机和活力,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积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坚持推动全党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使党的思想建设适应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造就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使党的组织建设适应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党员主体地位,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使党内民主意识普遍增强、党内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党的创造活力充分发挥,使党内民主建设适应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建设,大力改进学风和文风,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反对奢侈浪费,使全党同志更加自觉地坚持求真务实精神,更加自觉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使党的作风建设适应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使反腐倡廉建设适应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总之,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保证。
- 上一篇:审计公告制度研究论文
- 下一篇:电信企业内审人员综合素质分析论文
精品范文
10科学课学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