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绿化工作暨产业基地建设交流材料

时间:2022-12-16 04:03:00

导语:造林绿化工作暨产业基地建设交流材料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造林绿化工作暨产业基地建设交流材料

*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素有“鸡鸣三省”之称,属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改革开放以来,*林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先后荣获了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县、全省竹林基地建设重点县、全省林业经济十强县、四川省绿化模范县等称号。为挖掘林业发展潜力,实现绿水青山,建设绿色银行,促进富民强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经过理性思考、科学分析,县委县政府于2001年确立了“兴竹、富民、强县”的竹业经济发展思路,将林竹产业确定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和推进“一县一品”战略的主导产业。突出优势优先,加强领导,加大力度,加大投入,全力以赴,促进了竹产业发展提速增效,现已初步形成集资源培育、加工开发、旅游观光(画稿溪、丹山)、出口创汇(竹笋)于一体的综合开发格局。全县竹林面积达58万亩,比2001年净增了33万亩;竹产业产值6.78亿元,比2001年净增了5.78亿元;竹农收入2亿元,比2001年净增了1.4亿元,呈现出“基地规模大、带动辐射广、产业提速快、发展势头猛”的特点,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突显,在改善生态、增收富民、产业强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以发展竹产业为抓手,助推*经济发展新跨越

(一)抓规划先行,找准科学发展的切入点

我县高度重视竹产业发展的规划工作。2001年编制了《70万亩竹林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江门20万吨竹浆项目的需要,2005年县委、县政府组织专家进行科学论证,调整了规划,并形成了《100万亩竹林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在规划中,注重将林竹产业发展与石漠化治理有机结合,统筹考虑。2006年起,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实施“三百工程”(即沿主要河流两岸各100米范围内的宜竹区造竹100公里,沿主要公路两旁各100米范围内的宜竹区造竹100公里,全县竹基地建设规模达100万亩)、实现“三个一目标”(即竹基地总规模达到100万亩,竹产业实现年产值10亿元,年创税收1亿元)的战略构想。在规划布局上立足于“强推老区,发展新区”的原则,提出了围绕十个重点乡、百个重点村、千亩示范园、万户专业户,整合项目资源,突出发展重点,奋力推进环线竹基地和竹业经济圈建设规划。在规划深度上着力推动竹产业向纵深发展,因地制宜,层层细化,将规划落实到乡、村、户及具体地块。做到县有模型、乡有详规、村有册、户有表。在规划重点上,围绕制浆造纸发展绵竹、慈竹、硬头黄;围绕竹材加工发展楠竹;围绕竹笋加工发展大竹、罗汉笋、方竹、苦竹等速生、丰产、高效品种。

(二)抓模式创新,找准加快建设的着力点

一是政府推动型。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县竹产业发展领导组,组建了县竹产业发展办公室。2006年县委、县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竹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激励政策。2007年,在县财政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专门安排150万元竹产业发展资金,用于补助造竹农户和奖励发展竹产业成绩突出的乡镇和部门。县政府把竹基地建设纳入对16个造竹乡镇和相关部门的目标考核内容,签定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并建立了县领导和林业技术人员挂乡包片督促检查和技术指导的责任机制,冬春造竹季节实行周上报和月通报制度。2008年,县安排本级财政资金200万元,整合涉农资金800万元,突出竹苗培育、苗木补助、示范林建设、竹区公路等重点集中投入竹基地建设。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型。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全球500强企业印尼金光集团和宜宾永鑫竹业、安吉江丰竹业等竹类加工企业落户*,有力拉动了县内竹材价格的攀升,带动了全县竹基地的快速发展。三是项目推动型。充分利用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荒山造林、植被恢复等工程项目,走多形式、规模发展的道路,自2001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7100万元,工程造竹18万亩,推动了全县竹基地建设。四是合作造林型。与省大渡河造林局签署投资750万元合作造竹10万亩协议,从2008年起,大渡河造林局将每年在*县投入150万元资金,造竹2万亩。五是社会参与型。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竹产业发展中来,增强了全县竹产业发展后劲,县内外10余家私营业主,以租赁荒山荒地、“公司+农户”等方式投资竹基地建设。如*龙腾运输公司融资1000万元,通过林权有偿流转的方式,与农户合作造林10万亩,促进了山区竹产业的规模化经营。

(三)抓科技兴竹,找准增产增收的支撑点

坚持把科技兴竹放在首位,积极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各类竹业技术培训,引导竹农走科技兴竹的路子。一是在2006年成立全省首家竹产业技术学校,围绕造、管、采等重点内容,突出竹区乡镇、村社干部、专业大户、中介组织等重点对象开展培训,以干部带群众、以骨干带散户的形式,带动竹农学科技用科技。目前,已开展短期培训13期,培训竹农9800余人次。二是在全县抽调了一批林业专家和科技骨干组成竹产业发展科技服务团,深入到16个竹基地乡镇开展科技推广活动。共培训竹农8500余人次。三是组织林业技术人员编写《*县竹林丰产技术手册》、《*县主要竹种造林技术》等科普资料4万余册,免费赠送到竹农手中,指导竹农科学种竹。如水尾镇钢铁村村民邓士旭运用学到的新技术,对苦竹实行覆盖、松土,其苦笋提前40天上市,产量提高15%以上;天池镇甲寨子村一村民新造硬头黄,栽后第三年亩产达4.66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四)抓配套建设,找准助推发展的关键点

围绕产业+路、水、土的“1+3”模式,狠抓以交通为主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今年,林业部门会同交通、农机部门,把竹区公路列入通乡、通村公路建设的重点进行规划和建设,着力打通竹区环线通道,改善竹区交通条件,打破制约竹材运输影响竹农收益的瓶颈障碍。全县拟建竹区道路约1000公里,其中辐射竹区的主骨架公路300公里,县委、县政府将整合各类项目资源,每年以建成200公里的速度推进,预计2011年可以全线贯通。竹区群众也积极支持竹区公路建设,如水尾镇青杠村村民自愿筹资200万元,修建通村公路40余公里。

(五)抓深化改革,找准激发活力的契合点

我县把深化改革作为从根本上激发竹农积极性、挖掘林业自身潜力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今年10月底将全面完成林改主体工作。通过改革,明确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切实做到还权、还林、还利于民,以此激发竹区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竹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以开展石漠化治理为突破,开创*生态建设新局面

我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喀斯特岩溶地貌突出,加之大炼钢铁及土法炼磺等历史原因,致使我县石漠化灾害严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石漠化治理工作,于2003年初组织开展了石漠化监测调查,全县石漠化土地83万亩,潜在石漠化土地42万亩,主要分布在赤水河流域、大树河流域、两河流域、磺烟污染区。我们开展石漠化治理的主要做法是:

(一)开展试点,探索经验

2003年,我县在摸清家底、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开展了石漠化治理试点。试点中,我县立足县情,结合多年来实施项目工程的经验,在探索中治理,在治理中探索,逐步总结出了治理石漠化的几种措施:一是砌坎培土,增加土层厚度;二是林粮混种,实行以耕代抚;三是兴修蓄水池,保证林竹生长供水需要;四是封山禁牧,禁止人畜践踏,增加林草植被;五是土壤改良、施肥,促进林竹生长。

(二)逐步推开,分区治理

在试点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县推开。根据我县岩溶地区地形地貌和土壤气候特点,分两大流域进行治理。一是赤水河流域,该流域相对高差大,降水量少,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重点发展甜橙、桃李等水果,麻疯树、漆树、油桐等工业原料林和杉木用材林。二是大树河流域,该流域海拔较低,湿度较大,水分充足,土壤条件相对较好,主要发展绵竹、慈竹等纸浆原料林和楠竹、杉木、香椿等用材林。截至目前,全县已治理石漠化面积8.2万亩,原来的荒山秃岭和石旮旯被长势良好的竹木植被所覆盖,水土流失得到明显遏制,地质灾害逐年减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三)上下联动,部门互动

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县委、县政府把林业、国土、财政、农业、粮食、水利、畜牧等相关部门的力量进行整合,实行多部门联动治理。同时,县、乡、村、社、户五级联动,增大了石漠化治理工作的社会参与面。

2007年以来,全国治沙办、省林业厅、*市委市政府、市林业局等单位领导先后到我县视察石漠化治理工作,对治理效果表示一致肯定,给予高度评价,要求“进一步探索经验,优化模式,力争成为全省、全国的一面旗帜”。

今后,我们将在国家、省、市的继续关心支持下,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奋力促进*林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