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社区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6-21 09:50:00

导语:深化社区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深化社区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为研究新形势下在城市开展社区党建工作所面临的诸多新问题,近段时间来,我们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发放问卷、实地调查等方式,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调查表明,加强城市社区党的建设既是新时期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新课题,也是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社区党建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发,着重就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社区党建工作进行阐述,并提出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社区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社区建设管理在城市中的地位显得愈来愈重要。现在人们通常使用的社区概念是指一定区域内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且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主要包括地域、人口、区位、结构等要素。在我国现阶段,作为城市行政区划最基层的城市街道基本具备了社区的几大要素,而且又有一支相对稳定的管理、协调队伍,因此街道所辖区域可视为社区建设管理的基本单元。本文所要研究的社区党建,也正是以在区政府所辖的街道范围内开展的党建工作。

社区党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由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所面临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城区民营、私营企业以及各种混合经济组织大量产生,这些经济组织一般都没有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由于过去习惯于按行政隶属关系来设立党组织,从而造成了新经济组织中党建工作的“空白点”。随着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一些社会管理、服务职能从政府部门中分离出来,转移到社会上,新的社团组织应运而生。同时,群众利益的多样化和基层民主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种社会组织不断出现,群众主动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也不断高涨。除居委会外,近年来新成立的业主委员会和街道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体育活动群体也逐年增多,这些组织由于具有群众自治的特殊性,对党如何加强领导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切实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积极探索“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新体制,政府管理重心下移,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逐步形成,对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组织协调作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计划体制下人与企业存在很大的依附关系,党的工作主要是与企业单位对应,但是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原来由单位承担的社会服务职能趋向社会化。这种社会化的服务职能主要依靠社区来承接。如下岗待岗人员的再就业、大量离退休人员进入社区、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的调解和处理以及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等,都需要在社区里找到新的工作载体,通过街道和居委会来解决。新情况表明,计划体制下的“单位人”正在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人”转变,过去主要依赖单位开展群众工作的习惯做法已经不适应形势的需要,党在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载体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上新情况和城市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四个多样化”特征,也给城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类新经济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迅速发展,而党的建设相对滞后。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使得以“三跨”(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组织和非公有制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社团组织层出不穷,这些组织中的党员大部分很难按照传统方式进行教育管理,有的组织甚至游离于党建工作视野之外,党组织对党员情况难了解、对其活动难掌握,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更是无从谈起。从而形成了新时期党建工作的空白点。

2.随着就业方式多样化和下岗待业人员的增多,流动党员队伍不断扩大,党员管理难度增大。随着形势的发展,党员队伍的构成也正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突出表现在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和下岗职工中的党员数量不断增多,参与社区管理服务活动的在职党员日益增多。他们分布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相应的,他们对党员教育管理在内容上、时间上、形式上也有着不同的需求。而目前我们对党员的教育形式往往是“一刀切、一锅煮、一阵子”,活动方式一般也局限于开会读报、组织参观等活动,缺乏对党员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和面对面的交流,很难及时了解和掌握党员的真实思想动态,管理有效性程度较低。这些党员分散在不同的行业和企业,在管理上出现了“四难”即“参加组织生活难,缴纳组织费难,保持联系难,掌握其在外表现难”。此外,还有更多来我区做从业人员中的流动党员,既脱离于原单位党组织的管理,又不接受所在地党组织的领导,不填写“流动党员证”,不按要求转临时组织关系,不想暴露党员身份,已成为党员管理中的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3.随着经济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对党员在社区中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出新的考验。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党员提供了更大的发挥才华和展示先进性的舞台,但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导致部分党员的党性观念产生弱化倾向。部分党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由于受到某些利益驱动而发生急剧变化,甚至对共产主义信仰产生动摇。有的党员在工作单位中表现较好,但在单位外的表现不尽人意,甚至不如普通的居民群众。尤其是部分效益较差企业的职工党员、离退休党员和失业待业人员中的党员,由于经济收入低等因素造成心理失衡,对党的政策、组织的教育产生了抵触情绪,对改革的举措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对我们党整治腐败持悲观态度,甚至对党的领导失去信心。这就要求党员增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正确认识分析问题、判断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国内外敌对势力通过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和现代科技的途径与手段进行的渗透、侵蚀,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率作用,影响和引导广大群众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原来意义上的街道党建已与这些新情况存在着不适应,必须实现工作对象、活动方式和方法上的调整,必须拓展和充实党建工作的外延和内涵,走党建工作社区化新路子,逐步建立社区党建新格局。所谓“社区党建”,就是以区委为领导,街道党工委为核心,居民区党支部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内各类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的区域性党建工作,是街道党建的拓展和延伸。具体地说,就是充分发挥街道党组织在社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居民区党支部的主导作用,扩大党在基层和社会的覆盖面,调动辖区内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社区各种资源优势,强化街道党组织对社区重大问题的决策、指导功能,对社区党的活动的组织、协调功能和对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功能,进一步增强党的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和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团结和带领群众努力实现社区两个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

社区党建与传统的街道党建相比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共同目标和需要是开展社区党建工作的动力。社区内的所有党组织和党员之所以能共同参与社区党建工作,大前提是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都是为了有一个生活便利、治安良好、环境优美、人际关系和谐的文明社区,为经济和其它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二,社区中所有党组织和党员共同参与,扩大覆盖是社区党建工作的基本原则。街居党组织和社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在开展社区党建工作中主要通过加强协调,发挥各自优势和作用,增强渗透力,扩大辐射面。不断拓展党建工作领域,树立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形象。第三,以横向为主,纵横结合是社区党建工作的主要方式。社区党建工作的横向性主要体现在:发挥街道党工委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联系、协调社区内所有单位的党组织,充分运用社区资源把社区建设好、管理好、服务好;所有居住在社区内的党员,不管组织关系在哪个单位,都应该和居住区党组织建立联系,在社区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接受居住区党组织和居民群众的监督。

总之,社区党建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的建设的一次新探索、新举措,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社区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辖区单位和在职党员的参与意识。社区党建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的建设的一项新探索和新举措,区委和各街道党工委在开展社区党建工作的实践中,针对辖区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对社区党建了解不深,以及对搞好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的实际,通过发公开信、出黑板报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由点到面,分层次、多形式地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宣传工作,重点宣传开展社区党建的意义,向辖区党组织和社区党员讲清开展社区党建的方式和方法,明确参与的渠道。各街道还注重对开展得较早、较好的单位进行及时的总结和推广,树立典型,进一步提高辖区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使在职党员转变社区建设与己无关思想和社区工作就是婆婆妈妈的“小事”、“琐事”观念,树立创新意识,从而迅速形成了社区党建的舆论声势和工作氛围,为社区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加强协调沟通,在全区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社区党建的组织网络。三年多的实践,区委在加强对街道党工委及其所属居民区党支部党建工作实施纵向领导的同时,根据社区党组织之间关系平等、联系相对松散的特点,从社区党建的组织体系着手,探索街道党工委在社区工作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途径,根据“平等、协商”的原则,加强了与辖区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的横向联系,逐步建立了“点、线、面”三个层次的社区党建工作载体。“点”:即在楼群单元开展“墙门党员责任区”活动,设立“共产党员情系社区先锋岗”,将党员姓名、住址、特长等基本情况在楼道宣传栏中进行公布,并在党员家庭门口挂出党员先锋岗的牌子,表明党员身份,在小区内挂出党群联系箱,增进群众对党员的了解,方便党员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更好地为民服务。“线”:即按“就近划片、区域管理”的原则,以居民区或街道部分区域为单位,成立路段党建协调联席会,根据区域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区域共建交流活动。“面”:即以每个街道的党建工作为覆盖面,通过“两会一校”(社区党建研讨会、党建工作联谊会、社区联合党校)这一活动载体,增强街道党组织在社区中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区委把新经济组织、社会中介机构和社团的党建工作也纳入社区党建工作范围。去年来,区委首先建立了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制度,选派懂经济、会管理、素质好的街道党员干部担任新经济组织和社团的党建工作指导员,深入企业和社团开展组建党支部的基础工作,做到凡是有党员的地方都要建立起党组织,凡是有组织的地方都要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对那些规模较小,一时难以单独组建党支部的组织,在街道商会成立党支部,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对暂无党员的新经济组织、中介机构和社团,则充分发挥党建工作指导员的作用,通过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帮助企业和社团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为成立党组织打好基础。到目前为止我区已先后在各街道、镇商会及相当一部分私营企业中建立了党支部和工会、共青团组织。

3、强化队伍建设,充实社区党建工作力量。一方面加强街道居委会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对社区党建工作的指导、服务能力。区委通过对居委会干部实行了第二次退休,使一批年龄大,文化程度偏低的居民干部从岗位上退下来。同时,在社区中离退休和下岗职工党员中,发掘一些曾在机关或企事业单位中从事管理工作的文化程度高、政治素质好、热心社区工作的同志到居民区工作,从而使128名素质好、年纪轻的干部充实到居委会岗位,队伍结构大为改善。还对居委会干部实行每二年一次的选聘制,实行“竞争上岗”和“末位调整制”,激发了干部的进取心。在此基础上,利用区、街党校和干部学校对现职街道和居委会干部进行轮训,不断充实他们政治理论和现代化城市管理知识。另一方面发动在职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扩大社区党建工作对象。区委把教育、引导居民中在职党员积极投入社我建设列入重要工作议程,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发公开信等形式,提高在职党员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并注意结合在职党员的职业特点和个人特长,以“互助奉献服务队”、“党员墙门责任区”、“社区十旗百岗”等活动为载体,鼓励党员参加围绕小区基础建设和居民实际需要的活动,发挥这些党员在社区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

4、丰富党建工作内容,增强社区党建的吸引力和有效性。采取生动的形式,设计有效的载体,是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环节。区委在设计社区党建的工作载体时把党务工作与社区建设联系起来,努力推动社区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并在工作中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与再就业工程结合;二是与“凝聚力工程”结合,组织辖区单位参与经常性的扶贫帮困活动,及时解决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三是与创建文明小区相结合,共同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四是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从中心城区的特点出发,以社区文化为主线,积极开展“广场文化”、“楼群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

5.改进党建工作的方法,丰富党员教育管理的形式。重点是开展五项工程:一是开展先锋工程。要求在职党员立足本职,积极参加“社区十旗百岗”创建活动,从自身的岗位特点出发,积极做好服务、奉献活动。在服务中提高素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树立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从而增强社区居民群众对党员的认同感。二是开展实事工程。积极组织党员发挥自己的特长爱好为社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三是开展爱心工程。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题,各街道组织辖区党员因地制宜地开展了以“窜百家门、知百家情、解千家愁、暖万人心”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活动,对区域内最需要帮助的十大重点对象相继推出了“鱼水情深”等十大系列服务活动,在社区中建立了新型的人际关系。四是开展示范工程。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邻帮邻、户帮户”活动,以党员的实际行动带动身边的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五是开展点子工程。注重挖掘在职党员中的决策型骨干,通过干议事班子分离的办法,由居民群众和共建单位选派代表组成议事班子,吸收在职党员参与居民区民主决策,为社区建设和管理出谋划策,反映群众的主张、意见,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广泛性、科学性。

三、开展社区党建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处理好“条”和“块”的关系。条块问题是社区党建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的一个核心问题。“条”主要指两类组织体系:一类是政府各职能部门在城市社区的派出机构,如政府主管部门派出的房管所、派出所等机构;另一类是隶属于不同行业或系统的企事业单位,他们一般直接受各自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封闭性特征较为突出,如工厂、医院、学校等。“块”主要也包含两类组织:一是由街道党工委直接管理的部门所组成的一个体系;二是存在于街道辖区范围内,但又游离于单位行政体系之外的新的组织,如没有“单位”归属的个体户,没有“部门”归属的新经济组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党建工作大多采取垂直型管理,工作任务的布置,工作好坏的评定都由上级党组织负责,而谈化甚至忽视了分级管理,存在较为严重的条块分割现象,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党建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社区党组织必须加强横向沟通与协调,逐步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社区党建新格局。充分发挥“条条管理”组织严密,完成任务坚决、快速的优势,坚持和完善上级党组织对有隶属关系的下级党组织的管理。同时要求街道党组织充分发挥在地区性、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抓好居民区党支部和其它所属党支部建设的同时,加强与社区内各单位党组织的沟通与联系,用社区的共同利益、共同目标,组织和协调社区内各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党建工作。当前,首先要主动争取辖区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的支持和配合,可通过建立社区党建联谊会、社区党建工作研究会等形式,及时通报情况,沟通信息、协调工作。在社区逐步形成“目标同向、工作同步、成效同得”的工作运行机制。与此同时对辖区内无上级主管单位的新经济组织和各种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也要切实负起责任,按照《党章》的规定,负责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内活动,切实增强党的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2.注意探索社区党员分类管理的新路子。社区党员主要由以下6方面党员构成:一是街道机关、直属企事业单位中的党员;二是居民区的离退休党员;三是社区中的下岗、待岗职工党员;四是流动党员;五是各种新经济组织、社会中介机构和社会团体中的党员;六是社区内的在职党员。工作中要注意根据党员的身体状况、年龄和专业特长,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实施分类教育管理。1、街道机关、直属企事业单位中的党员,因为队伍较为稳定,且长期以来党内生活都较为正规,加强这部分党员的教育管理重点应当在规范化上下功夫,通过深化“三优一满意”、“党员责任区”、创建“十旗百岗”等活动,增强党员的责任意识。同时丰富活动的形式,切实关心离退休党员的生活,开展各类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科普活动,使他们在党组织的关心和教育下,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2、对于社区中的下岗、待业职工党员和流动党员,则可以通过直管、代管、协管等方法,通过建立流动党员支部、临时支部、党员联络站等多种形式,把这些党员纳入党组织的有效管理之中,保持党员教育管理的连续性,使党员与党组织“不断线”,党员教育管理“不脱节”。3、化大力气消除新经济组织、社会中介机构、社会团体中的党员教育管理“空白点”。对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及时帮助建立党组织;对暂不具备条件的,可以通过在街道商会中组建党支部的形式,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对暂无党员的组织,可通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帮助组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帮助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为成立党组织打好基础。同时努力探索党组织的活动方式,真正做到“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组织,有党组织的地方就有战斗力”。4、发动在职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要继续探索协调、指导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工作的渠道,重点通过建立在职党员登记和评议两项制度,以及在职党员登记卡、活动记录卡、地区表现联系卡等“三卡”,探索单位和社区共同管理党员的新途径。“在职党员登记制度”是指街道党组织通过向社区内的在职党员发放“在职党员登记卡”,了解党员的实际情况和参与社区建设的意愿,同时根据党员的特长安排合适的服务项目,并提出明确、具体、适度的要求。“在职党员评议制度”是指街道党组织将党员在社区的表现及时登记在“在职党员活动记录卡”中,并通过“社区表现联系卡”以书面形式定期将在职党员在社区内的表现向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反馈,作为单位党组织评议党员的依据。通过健全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充分调动在职党员的积极性,使之成为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骨干力量,使社区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注意找准党的建设与社区建设的结合点。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用完成本单位任务的实际效果来检验。现在,少数地区社区党建工作仍局限于成立党建工作联谊会、研讨会等党建协调组织,有的仅停留于工作沟通和理论研讨,这些对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就长远来看,恐怕难以引起社区单位党组织的参与热情,社区党建的有效性和生命力也会受到影响。所以社区党建仍需以推动社区两个文明建设和提高群众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紧紧围绕城市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中心任务来开展。围绕“凝聚社区力量,共建美好家园”这一长期目标,以社区各方的共同利益、共同需求为出发点,本着“思想共育、资源共享、机制共创、责任共担、活动共办、环境共建”的原则,要在深化“十旗百岗”活动的基础上,按照“地区性、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的要求,设计社区党建工作新载体,营造团结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和健康向上的社区氛围,为建立“配套设施齐全、环境舒适优雅、管理规范有序、保障功能完善”的现代化社区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