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项目开发交流材料

时间:2022-06-21 03:46:00

导语:农业项目开发交流材料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业项目开发交流材料

我们**县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省财政补贴县。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极大地制约了我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1992年以来,通过省、市项目办的大力支持帮助,国际农发基金项目对促进我县的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的改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从98年以来,我们在开发思路上不断创新;在开发措施上推陈出新;在开发经验上不断进行总结。使我县共实施国际农发基金项目七大项,二十个子项目,总投资4,050万元。实现了我县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发展。从而确保我县项目滚动开发的顺利进行。

一、开拓创新,推动农发项目工作向纵深化、宽领域发展

实践证明,任何一项工作要想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是难上加难。几年来通榆县的国际农发基金项目工作在省市的正确领导下,可以说,一年好于一年,滚动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获得了一定的荣誉。但在实践中我们感到,要实现农发基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管理的科学化,只局限于固有的思路,沿用一些已有的经验,推行一些老的作法,是很难实现国际农发基金项目工作向深层次发展的。因此,我们把思路创新,措施出新,经验出新作为近年来国际农发基金项目工作的重中之重,纳入领导班子的重要日程,从而开创了通榆国际农发基金项目工作的新局面。

一是高起点站位,不断拓展国际农发基金项目工作新思路。做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我们深感开发项目来之不易,要实现农发基金项目工作大的跨越,必须跳出原有的思维方式和空间,只有把自己放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农发基金项目工作中去比照、去找差距,才能不断地将自己的探索和总结与先进市县的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地丰富我们的思路,开扩我们的视野,实现通榆国际农发基金项目工作的新发展。为此,我们在项目建设和管理上,每年都派出局里的业务骨干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各类培训班,同时有目的地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到省内开发项目搞得较好的兄弟市、县学习经验,保证了人员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在开发项目方向确定上,由局领导亲自带队外出学习、考察,开会研究选择开发项目,把外地经验与通榆实际充分结合起来,做到了合理选项,科学开发,从而实现了国际农发基金项目工作由常规农业向效益农业的转变,由设施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变,由重回收向长效管理的转变。

二是调整方向,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国际农发基金项目开发是最直接、最现实的招商引资手段,也是破解我县农业资金短缺矛盾,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因此我们把国际农发基金项目开发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启动点,通过国际农发基金项目给传统的、常规农业起到的示范、典型、带动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民,改变传统观点,引导他们向产业化发展方向靠近。几年来,我们在构筑具有通榆特色的葵花、大豆、绿豆、牧业等优势产业,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发挥了作用。

三是强化责任,认真解决项目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在实践中我们感到,在项目工作中最突出的难点问题是配套资金和贷款回收问题,为攻克这一难题,我们创新工作方法,在工作中坚持了领导协调、督办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难题由县包项目领导负责协调,帮助解决,帮助落实配套资金与各项目单位签订贷款回收责任书,对完不成回收任务的实行电视曝光等,使我县开发项目一路绿灯,顺利进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开发环境。

四是以人为本,对项目管理人员高标准、严要求。选好人、用好人是抓好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我们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对项目管理人员的选派、培养。首先明确了用人机制。根据县、乡、村三级国际农发基金项目领导组织调整要求,把一批有基层工作经验、业务能力强、懂政策、有事业心、责任感的精干力量充实到一线,对项目实施具体管理。其次是建立业务培训机制。每年由局里组织2-3次业务培训班,针对项目开发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共同探讨解决办法,建立起常年学习、定期培训机制。第三是建立了人员调整机制。*年我县羊井乡财政所长由于在项目资金管理方面工作不到位,项目实施不理想,被撤销了所长职务,局里另选派一名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干部担任,全县建立了人员随时根据工作合理调整的机制,使国际农发基金项目管理进一步趋于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

二、因地制宜,选好开发项目

几年来的国际农发基金项目实施,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开发项目的选择至关重要。开发项目选准了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差了势必劳民伤财,所以在选项这个问题上打破原有的习惯思维和方法,因地、因人制宜,不搞一刀切。在选择项目上,我们和有关部门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多次考察论证,最后通过政府统一确定。在选项内容上,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兴农;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实力增强为目标,以调整经济结构为重点,大力培育特色经济,发展生态效益农业,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健康发展。在确立具体项目上我们把握三个原则:第一,突出特色原则。通榆县土地面积大,土质比较贫脊,但草原比较好,这里的农民有着多年的养畜经验。所以从98年以后我们重点搞了养殖业项目。从98年到现在共实施了5个项目,总投资1,300万元。

第二,群众自愿的原则。我们始终认为,农民是项目开发的主体,再好的项目农民不满意,农民不愿意参与也是行不通的。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项目确立后,农户不愿意的我们不予扶持,农民愿意参与的,我们优中选优,选择有良好的还款信誉、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户做为参项农户。这样就为我们的项目滚动开发提供了前提和保证。第三,优质高效原则。为了把有限的开发资金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保证国际农发基金项目的开发质量,我们在立项上始终坚持选择科技含量高、市场销售好、有发展、有潜力的开发项目。从滚动开发以来,在我们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共有参项户23,000户。户均年增收2,000余元。有相当一部分贫困户已经通过国际农发基金项目步入了小康之家。像我县兴隆山镇的冯万库家以前是有名的贫困户,从95年起搞养羊项目,现已盖起4间砖瓦房,年收入达15,000万元,人均3000元,达到了通过国际农发基金项目实现脱贫致富的最终目的。

三、严格检查,保证实施质量

项目实施,质量是开发成败的关键。为此县局对项目开发提出了严格具体的要求,严把项目开发质量关。具体地说:首先抓好项目目标管理责任制,局乡村层层签订责任制,实行定任务、定质量、定时间、定投资、定目标、定奖惩的“六定”目标管理办法,落实项目工程实施负责人,严格履行职责。其次制定建设标准,按标准进行建设,实行跟踪问效。多年来,我们对每一个项目都按照申报、评估、审批、实施、验收、管护的程序进行,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基本上做到了项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在一些大的工程上,我们严格实行了公开招标制度,每项工程结束后,都组织农、林、水等部门成立联合检查验收组,进行检查验收,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节约了资金。对已竣工的项目,按标准严格验收。验收按子项目、分项目和总项目的顺序分级进行,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限期解决。同时加强建后的管理,落实管护责任制,对完工的工程设施加强管护,保证工程设施正常运行。再次,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工程质量,做到五统一,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技术规范、统一质量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检查验收,对质量差的工程项目发现一处,返工一处,并追究当事人和相关领导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