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域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5-27 05:06:00

导语:镇域经济的调查与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镇域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按区域经济理论解释,镇域经济属于地域分工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是具有全国意义的经济明显的地域性生产综合体,处于我国国民经济五级[中央、省、市、县(区)、镇(乡)]构架中的最基层,是国家方针政策最主要、最直接的操作平台。大力发展镇域经济,盘强镇域经济总体实力,这对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镇域经济与区域经济是融为一体的,二者都具有明显的一体性。近年来,浙江等地镇域工业企业在全省工业企业总量中占有很大比重,从而带动了区、市乃至全省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受到更多的重视,从政策、体制、资金到资源都得到了不断优化和配置,区域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而乡镇一级由于诸多因素,镇域经济发展滞后,对区域经济的提升作用远远不够,成为区域经济的短腿。

由于镇域经济发展滞后,导致镇乡可供财力严重不足,加之历史遗留问题形成的镇乡债务沉重,使镇乡财政运转更趋艰难,客观上又严重制约了镇域经济发展,从而使镇域经济发展陷于“无力发展”,“不能发展”的沼泽地。因此基层政府必须站在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和理解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努力为镇域经济发展创设宽松的环境和氛围,找准突破口,选准发展点,不断壮大镇域经济总量,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黄集镇镇域经济发展现状与有效实践

黄集镇地处襄樊市北大门,两省三县交界处,是湖北省25个重点边贸口子镇之一,也是襄樊市区唯一的口子镇。全镇辖36个村(居)委会,总人口8万人,版图面积2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0453亩,集镇面积3.81平方公里,镇区人口3万。镇内驻有襄北监狱、总后教导大队、610亚洲第一滑轨试验场等处级以上单位。焦枝铁路穿境而过,207国道和黄老省道在镇中心相汇,汉十高速公路和许樊高速公路纵横全镇14个村。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使黄集镇成为鄂西北农副产品和小商品的集散地和襄北的高产农业经济板块。

近年来,黄集镇立足资源优势,抢抓机遇,真抓实干,使镇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以20*年为例,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7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00万元,招商引资600万元,财政收入3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85元,在全市95个乡镇中排序第22位,走在了全区的前列。我们的做法是:

1、抓好集镇建设,加快城镇一体化进程。

推进小城镇建设既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经,又是镇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更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关键性的一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设施建设,新建和培育各类专业市场,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才能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镇区转移和集中,使镇区成为当地农副产品的一级集散中心,推动当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汇集,形成连接城乡的循环通道,冲破城乡二元结构局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加快城镇一体化、农村城镇化进程,这是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基础性的一步。

镇委镇政府运用市场运作规律,积极采取闲资置换,公益拍买,以地生财,外延扩张等策略为口子镇建设集聚大量资金,吸引了巨大人流进镇建房、购房、经商、创业。几年来,全镇拍卖临街门面566间,3.197万平方米,融资1480.8万元,化解债务946万元,吸纳和拉动民间资本2000多万元用于集镇建设。新增商业门面285间,处理闲置资产25处,融资150多万元,换回项目20多个。通过公益拍卖,集镇街道保洁,黄集水厂、公厕、路灯广告等一批公益项目管理权相继被个体户买断,聚集发展资金300多万元。

几年来,黄集镇高度重视城镇规划工作,先后投资10万元请襄阳区规划设计院,孝感城建学院对集镇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投资3000余万元,改建扩建了黄石路、樊魏路、芙蓉路等8条街道,集镇道路硬化率、绿化覆盖率、供水普及率分别达到100%、65%、100%。路水电各种配套设施齐全,城镇功能日趋完善。为促进黄集边贸经济的发展,我们在前进街建农贸市场一条街,在207国道西侧兴建黄集工贸市场,两个市场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其中黄集工贸市场占地450平方米,全方位封闭,内部摊位整齐、秩序良好,管理制度健全,日均流量达1000人次,日成交额80余万元,成为湖北省乡镇级的一流市场。

2、抓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拉动。

紧紧围绕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结合自身发展基础和优势条件,着力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拉动镇域经济发展。我镇同中国农业大学建立长期协作关系,中国农业大学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立足资源基础,发挥资源优势,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大力调整黄集镇功能分区布局。以商业巷为中心,形成小商品营销一条街;以前进街为中心,利用黄集特殊的区位优势,对现有的农贸市场进行改建,建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黄石路为中心,着力构建四大网络,其一社区服务网络,包括修理,装配,搬运等,其二文化娱乐网络,其三运输服务网络。其四生活服务网络。以富康路为中心,吸引个体私营户经商办厂,形成个体和私营经济小区。

二是着力构建特色旅游格局。利用驻扎在黄集境内的解放军总后基地教导大队,建立军民共建国防教育基地;利用襄北监狱开展图片参观、现身说法,建立警民共建法制教育基地;利用610导弹撬滑轨试验基地设施,建立科民共建高科技教育基地;在温岗现有的万亩林场,开展生态旅游,建立生态旅游基地。

三是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布局。依托耿坡、耿寨,陶家几个村水资源优势,建立万亩优质稻基地,并初步形成鱼、鸭、鹅、藕种养殖的特色产业;利用温岗、太山耕地宽阔,靠近207国道,草木资源丰盛的优势,形成以畜禽养殖,林果品种植为主导产业的特色经济。几年来我镇先后在陶家村、耿寨村、胡岗村、温岗村建立万亩优质稻基地,5000亩高产棉基地,千亩烟叶生产基地和花生高产基地,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畜业产值由2005年的8670万元增加到20*年的11123万元,增长2453万元,增长224万元,增幅为28.29%。渔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1836万元增加到20*年的2*0万元,增长224万元,增幅为12.20%。农业增加值为2.3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885元。

3、抓招商引资,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

黄集镇地处鄂豫两省交界,境内高速公路、省道、国道交错连通,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商贸流通异常活跃,尤其是1998年被省命名为口子镇,在政策信息,物流人流资金流上都有独特的优势。我们牢固树立“借助外力发展自己”的观念,“借梯登高”抢抓机遇,闯出了一条镇域经济在发展中解放思想,在创新中实现大跨越的新路。我镇按“以人招商,以诚招商,以情招商,以企招商,以地招商”的工作思路,一手抓对外宣传,一手抓机制健全,努力营造“亲商、富商、活商”的环境,取得显著成果。先后策划并制作大型宣传画,印发口子镇招商引资手册1000册,为镇、村干部订制了以口子镇宣传为主题的集团彩铃。在《襄樊日报》、《襄樊晚报》策划了专版,并在温岗林场成立了襄樊市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襄樊市作家协会创作基地,借助强势媒体宣传口子镇,打响口子牌,唱热招商戏,大大提升了口子镇知名度。

另一方面,镇委、政府连续出台文件,执行一个文件管总,一套班子办事,斩断揩油的手,堵死揩油的路,营造出一个干净、和谐的投资环境。对有损客户利益的现象,提出三个必须封死。即封死吃大户的口子,封死向大户索要钱物的口子,封死部门为自己利益出台地方政策的口子。镇政府向居民广而告之,凡是要客户请吃喝的干部不管是谁,一旦发现,全镇通报,吃一罚十,情节严重者就地免职;凡是巧立名目向客户收钱的,一旦发现,收一罚十,情节严重的交纪委调查核实后,以贪污论处;凡是没有中央、省政府文件规定,由部门自行制定的收费政策在黄集一律无效。一旦发现,不管是垂直部门还是驻黄集镇的单位,一律收一罚十。

“黄集无恶,有恶必除”,黄集镇公检法等单位联合成立除恶专班,郑重向广大居民承诺。镇纪委、综治办牵头,组织公安、工商等多家单位联合办公,对敲诈勒索、有意滋事、乱收费的违法犯罪现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心慈手软,从而使境内车辆往来如织,货物运输流畅,本地农副产品运销到十几个省市,鄂豫川陕边界货物从黄集流向各地,使黄集形成了较大的货物和信息中心,活跃了城镇经济。

高栽梧桐树,广引金凤凰。黄集镇优越的环境,吸引了湖南、广州、甘肃、陕西、四川等7省26个县市的客商前来经营。我镇市场日均人流量2万多人次,私营企业1840家,其中资产百万以上的就有8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2家。

4、抓全民创业,激活群众合力助推

我镇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当地农民进镇发展,号召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营造出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集镇建房大部分都由本地建筑队负责施工。据统计,该镇有专业施工队伍28支,农民建筑工4000多人,每人每天劳务收入30—60元,年平均收入超过4000元。集镇建设拉动了本地建材业的蓬勃兴起。全镇水泥预制厂由原来的3家增加到14家,砖瓦厂增至4家,建材专卖店16家,涌现出一大批装修队伍。该镇各类门店1000多家,其中有近200家是当地农民进镇兴办的。人流、物流量的增加,刺激了运输业的发展。中巴车、出租车、麻木、小型货车数量大大增加。目前,全镇共有800多人从事客运、货运,人均年收入近8000元。在外打工的返乡农民纷纷在集镇租赁门面,购房置业,从事经营等活动,奔向富路。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年年底,全镇全部规模以下企业共412家,90%都是由本镇群众创办的,实现工业总产值19800万元,资产总计2100万元,营业收入19000万元,利润总额1520万元,全部从业平均人数3810人,大大提高了群众致富水平,推动了镇域经济发展。

二、存在问题

1、镇村两级人才资源有限,使镇域经济发展缺少“智力支撑”。

镇域经济的振兴和发展要靠人才,尤其在新时期下,乡镇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能谋事、会干事、干成事的能人,需要专业对口,善于经营的专业性人才。可镇村两级人才资源现状令人堪忧,突出表现为两低一高一多一难,即学历水平低,专业技术水平低,干部年龄结构偏高,人才流出多,引进难。

以我镇为例,镇村两级干部共178人,镇机关干部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学历3名,本科学历7名,专业以人文科学为主,理工类仅有5人,且多为后学历者。村干部138人中,初中学历62人,高中学历70人,大专学历6人,仅占4.5%。在黄集镇调查的205份问卷中,农民中不识字的约占2.93%,小学文化程度约占21.46%,初中文化约占52.68%,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经色约占22.93%。

在当前所从事的职业中,有168人选择了种粮,占81.95%,选择果、菜、花、牧、渔的有34人,占16.59%,选择市场服务及其他30人,约占14.63%,选择职工的为零。从中可见,农民的文化程度70%以上属于初中或初中以下,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同时技术靠经验取得,自学和请教他人的比例很重,观念较保守,缺乏大市场大发展理念,缺乏种、养、加等技术和农业科技知识。

此外,随着近几年打工经济的发展,相当一部分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外省市打工,虽然也提高了居民收入,但也使镇域人才显得更为缺乏。留在农村的人员被人们称为“386199”部队,即妇女、儿童、老人,在体力、智力上难以胜任农村建设的重任,客观上拖慢了镇域经济的发展步伐。

2、基层财政困难,使镇域经济发展遭遇“瓶颈”

乡级财政处于我国五级财政体系中的最基层,也是最薄弱的一级财政。多年来,由于税费改革、体制改革、综合配套改革等原因,致使乡镇不堪重负,收支矛盾越来越突出,财政运转越来越困难。现在的乡镇由于取消了税费改革,无资金来源,所谓的收入只是靠上级政府和部门拨钱。而自身的税收任务大,以往的货款和基金会欠款等债务都需乡镇一级偿还,支出则是刚性支出,造成乡镇资金缺口更大。

镇村建设是镇域经济发展的载体,一个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镇村环境才可能增强磁性效应,汇聚起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奠定发展的基础。可每年的城镇规划、管理、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工程完善都需用大量资金。可这些项目只能靠向上争取,镇财政无可用资金,在客观上造成了“该办的没办,紧办的慢办,能不办的就不办”等现象。此外,组织农民培训、外出学习、项目开发、干部的考核奖励等方面都需要一定的资金,由于基层财力不足,致使基层工作运转低效高耗,影响了镇域经济的发展。

3.运行机制不畅,使镇域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制约镇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涉及到国家宏观方面的政策制定、金融信贷和政府职能转变等等。一些职能较强的部门人权、财权、物权都被垂直管理,客观上削弱了基层政府对其的统领作用,一些工作的开展受到了制约。此外,乡镇一级又面临各项指标完成和改革任务,繁重的基层工作和干部职工的待遇不成正比,税收任务完成后返还性奖励往往不能兑现,镇村组干部工资按核定编制发放,标准一定,致使基层工作缺乏活力,颇多受制。

三、对发展镇域经济的若干思考

1、以先进的发展理念指导镇域经济发展。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点,坚持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镇域经济的发展要立足镇情,规划先行,稳步推进。要树立开放的理念,积极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战略,要立足招大项目,招大客商,引进资金、技术、人员参与到镇域经济发展中。要树立大农业的发展理念,积极引导有条件的村发展食品加工,商贸、旅游等二三产业,大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不断提升科技农业的技术含量、努力拓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做好策划,拿出规划,分步实施,推动镇域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2、以人才培养为突破口,不断提高镇村干部的执政能力。

加快发展镇域经济的关键在人。因此,人才培养是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我区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差别较大,需要很多年富力强的干部到镇村一级奉献青春和热血。为缩小城乡差别贡献力量,要及时引导干部主动到镇村工作,切实提高镇村干部的地位和待遇,及时帮助解决镇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到镇村工作,不断加大干部交流力度,使镇村干部看得到前途,觉得有奔头。要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能够为干部建功立业营造发展空间的全新机制,形成靠政绩选人,靠政绩用人的新机制,让干部队伍充满活力,让干部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展现。要强化干部培训,建立干部长期培训机制,科学合理安排培训内容,系统学习党的理论、管理理论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领导能力和业务水平,使镇村干部始终站在发展的最前沿,更好地组织参与镇域经济的大发展。

3、以现代农业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产业体系。做为一个传统的农业乡镇,实现农业的经济腾飞,必须要把发展现代化农业纳入工作重点,切实提高农业产出率和农民收入,壮大镇域经济实力。

要坚持以中央2007[1]号文件为纲,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坚持用现代产业规范提升农业,坚持用现代经营方式发展农业。把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有机联结起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是现代农业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坚持把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关键来抓,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积极支持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推动机制完善、竞争能力突出,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的延伸效益和综合效益。

4、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发展民营经济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要认真分析自身优势和有利条件,要善于寻找和发挥这些优势和条件,使潜在优势变为外在优势,使个别优势变为群体优势,使单一优势变化集体优势,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促进民营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地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环境就是发展经济,事实证明,哪个地方的环境好,哪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就快,因此一定要抓好软硬两方面的环境建设。围绕改善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办事程序,提供优质服务,解决投资客商和私营业主投资后再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凡是外地实行的政策,我们都可以实行,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更具吸引力的政策,并认真抓好落实。各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积极开展部门承诺和“下评上”活动,健全社会监督机制,促进部门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对侵害企业利益的行为要严肃处理,营造出干净、和谐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