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的理性思考

时间:2022-05-21 03:32:00

导语:教育创新的理性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教育创新的理性思考

摘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深化教育改革在于加强教育创新。教育创新是时展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顾明远教授教育思想体系的一条主线就是教育创新。教育创新是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顾明远教授认为,必须辩证地看待教育创新,正确认识教育传统和文化传统,高度重视教师在教育创新中的根本地位,牢牢抓住教育思想观念创新这个关键,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创新的重点。他的教育创新思想富有全面性、发展性、现实性和世界性。

关键词:教育创新;教育传统;文化传统;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素质教育

顾明远教授始终站在时代和学科的前沿进行理论研究工作,在其主攻方向宏观教育学以及比较教育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系统探索,形成了鲜明的学术观点和学术体系,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繁荣作出了卓越贡献。顾先生的教育思想是相当丰富、相当全面、相当深刻的。应该说,教育创新思想是顾先生教育思想体系的一条主线。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学习化社会的一个核心特征。面对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显端倪、信息社会雏形初具、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而至的强有力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因此,顾先生指出:“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迫切要求。”[1]可以说,创新的时代呼唤教育创新;只有教育创新才能培养创新人才。随着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创新正日益成为社会的核心生产部门和发展的动力机制,教育创新就变得越来越迫切了;否则,我们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就无从谈起,就不能在国际竞争中获胜。

一、论教育创新的前提是正确认识教育传统

教育传统不同于传统教育。传统教育是指从历史上承袭下来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即在过去教育实践中形成并得以流传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体系。而教育传统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特有的教育体系,它包含了该国该民族的传统教育的因素,同时又具有现时代的新的因素。顾先生对传统教育和教育传统都有一系列精辟的阐述。顾先生认为:“传统教育是历史上长期积累形成而流行的,具有影响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2]“教育创新要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进行。”[3]

关于传统教育传统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传统教育是指一种旧的教育体系,包括旧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狭义的传统教育是指教育发展史上特定的一个教育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顾先生认为:“第一种理解的范围比较广,它包含了历史上流传的一切教育传统。我们今天所要改变的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当然不能只特定的某一派,不能只指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因为阻碍我们今天改革的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切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只是其中之一。而且他的教育思想也不是都不可取,其中有许多合理的东西,需要作具体分析。”[4]他说:“对于传统教育中符合教育规律的优秀思想、制度和方法,我们要继承,并且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扬,赋予新的思想内容,成为新的教育传统。”[5]因此,对传统教育本身不能简单化和一刀切,笼统地加以肯定或否定。

教育传统的含义顾先生认为:“教育传统是指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并继承下来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即在过去教育实践中形成并得以流传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体系。教育传统是民族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它有一个形成发展过程。”[6]一定的历史时期就有一定的教育传统。“(某一时期的)教育传统是受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同时也是对过去的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7]他还更进一步断言:“旧的制度破灭了,就有新的教育思想来代替它,而形成新的教育传统。”[8]鉴于此,顾先生对我国当前的教育传统进行了恰切的分析。他说:“我们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就有今天的教育传统。这个传统是在新中国建立以来政治经济发展的条件下,继承过去的教育传统以及外来的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继承了历史上优秀的教育传统,但由于种种原因,也继承了一些不好的教育传统,同时也有些优秀的传统没有被继承下来,半途丧失了;我们学习了外国的好经验,但由于我们没有经验,也吸收了一些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经验。”[9]

顾先生指出,我国当前的教育传统不是无缘无故地产生的。他认为,我国当前的教育传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传统教育的影响,其中包含着优秀的教育思想和封建主义教育思想的残余;以来的科学和民主的优秀教育思想;老解放区干部教育的思想、制度和方法;建国以后学习苏联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若干年来,特别是近些年来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10]

顾先生认为,上述几点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在这些因素中包含着优秀的教育思想,也包含着陈旧的教育思想。“这些因素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传统中也不是等量地在起作用,而是有主有从的。应该说,建国以来,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国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在主导方面是先进的、优秀的。但是,毋庸讳言,我们的教育传统中还残存着不少落后、陈腐的东西。特别是经过十年动乱,我们曾经有过的某些优秀的传统也丧失了。”[11]

影响教育传统的因素顾先生认为,一个时期的教育传统总是受到外部和内部两种影响。外部影响就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的因素;内部影响即是先前的教育传统。他把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特征认定为影响教育传统的决定因素。他说:“国家的经济特征,必然会影响到教育传统。早发内发型国家的文化传统比较凝重与保守,教育传统也就会保留更多的旧时代的特点。晚发外发型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吸收外来的技术和经验,就会遇到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这种冲突必然会影响到教育传统,使它发生激烈的变化。”[12]对教育传统影响较大的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其他制度。

顾先生认为,对形成今天我国教育传统的因素应该进行综合分析,不能简单地归之于某个国家教育模式的影响;把中国高等教育说成苏联高等教育的翻版,这是不确切的。他指出:“建国后我国推行向苏联学习的政策,高等教育也照搬苏联的模式,但是我国高等教育传统中还渗透着我们自己的传统。这种传统是长期积淀而成的。”[13]他还引用英国教育家阿什比的话说:“‘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遗传是指本身固有的传统,包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环境是指时代的影响,外部条件的影响。大学是如此,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传统更是如此。”[14]“教育传统受到各个时代,各个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影响,是在不断变革中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国家的教育传统可以说是这个国家原有的教育传统遗传和变异的产物。”[15]

教育传统优劣的区分顾先生指出:“就本国的教育传统而言,其中有好的优秀的教育传统,也有不好的或者已经过时的教育传统。有些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就是优秀的教育传统,就会世世代代传下来。”[16]“教育传统中有些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是落后的、腐朽的,或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可取的,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落后了,今天就应该摒弃它。”[17]“对优秀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要加以继承和发扬;对陈腐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要加以改革;已经丧失的优秀的教育传统,要加以恢复。”[18]“传统教育中有好的优秀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也有不好的或者过时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符合人的认识发展规律,就是优秀的教育传统,就会世代流传下来。例如我国古代‘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教育思想,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传统教育中有些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可取的,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可能会变成落后的、腐朽的、不可取的。”[19]

教育传统的相对稳定性教育传统具有一定的、相对的稳定性和凝固性,因此它总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教育传统可以分为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思想层面。物质层面表现在教育手段和设备、教具等方面;制度层面表现在学校制度、管理制度、考试制度等等;思想层面表现在教育的价值观、人才观、教学观、师生观等等教育观念。“在这三个层面中,教育思想起着主导作用,但它具有更强的凝固性。教育制度的改变虽然也要经过激烈的冲突,但它比教育思想的改变容易得多。”[20]

教育传统的发展性教育传统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而不是静止不动的。其自身处在“不断的传递、选择、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中”。[21]所以,教育创新的过程,就是教育传统新陈代谢的过程,就是优化旧的教育传统和创造新的教育传统的过程。

总之,教育传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演化。今天认为优秀的传统,明天可能会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又要不断创新。“教育创新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改革一切不符合当今时代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创造出新的教育传统。”[22]

二、论教育创新与文化传统

教育与文化传统的关系是传统教育理论较少涉猎的领域。这是顾先生长期关注的问题之一。他在《教育:传统与变革》一书自序中说:“近十多年来,我最关注的是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因此更多写的是这方面的文章。”他认为,了解和认识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认识和理解该国或该民族教育的锁钥。他说:“教育创新要吸纳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23]

他强调指出:“教育传统既是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因此它同样具有文化传统的那些特性,即民族性、变异性、稳定性。”[24]“一个国家的教育传统与文化传统一样有其本身的特质,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它适合于该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但不一定适合于别的国家。”[25]

顾先生多年来致力于从国际与比较教育的宏观视野,来考察中国教育历史传统与教育创新问题,不仅主持了“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等重点课题,而且主编或撰著了《中国教育大系》、《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鲁迅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教育:传统与变革》等一系列著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教育与文化传统、教育与文化的传递传播、教育与文化选择、教育与文化变迁等问题,从各个侧面与不同维度,进行了静态的与动态的、历史的与逻辑的考察和独到的研究。他在这一领域内取得的系统的成果,为进一步深化教育创新与文化传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他说:“对教育传统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教育是传递、选择、发现、创造文化的重要手段,教育离不开文化传统,因此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方法上都会留下文化传统的痕迹。”[26]

顾先生指出:文化传播和学术交流必然会带来不同文化的冲突和交融。“这种冲突和交融本来是互为影响的。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就曾经给西方文化极大的影响。但是近二百年来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了。列强诸国利用坚船利炮轰开了我们的国门,把先进的科学技术送了进来,同时也带进来了他们的文化。这些文化与本土文化有质的不同,要不要吸收,怎样吸收这些文化,就成为争论不休的问题。由于这些文化是外国人的大炮送进来的,中国人的心里总是不舒服,总想变个法儿接受它。于是出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用夷之技以制夷’等论调;要不就是‘中国古已有之’没有什么新奇。总之,总是有点阿Q的味道。其实人类自出现以后总是在交往中发展。有交往就有文化的交流……没有互相交流,互相吸收,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发展。当然,殖民主义时代是文化的单向交流,是殖民者用强权推行他们的文化,企图消灭本土文化,所以受到被殖民国家和民族的抵制,这是可以理解的。”[27]

顾先生强调指出:我们不能因为怕被殖民化而拒绝一切外来文化,如果那样做将是愚蠢的。他对鲁迅的拿来主义进行了全面、精辟的阐述,认为鲁迅的拿来主义有三个特点:“一是主动去拿,不是等人送来,它区别于‘送来主义’,当然,既然送来了,也就不必客气;二是要有选择地拿,拿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不拿腐朽落后的东西,对送来的东西也一样;三是拿来的东西要改造,改造成有益的东西。”[28]顾先生特别强调要正确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他指出:“所谓国际化,就是要把别人的东西拿来;所谓本土化,就是拿来以后改造成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在当代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文化教育的国际化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把国际化、本土化结合起来,才能创造中华民族的新文化。”[29]反对西方中心主义和反对殖民文化是正确的,但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滑入东方中心主义的泥淖。顾先生认为:“任何一个民族文化都是在与别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中发展起来的。在当今时代尤其如此。我们要反对生搬硬套别国的文化,但我们主张吸收世界民族一切优秀文化。”[30]

顾先生指出:“一定的历史时期有一定的文化传统,必然就有一定的教育传统。”[31]“在全球化、国际化的浪潮中,各国教育更需要历史的、文化的自我认同。要借鉴别国的经验,首先对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就像移植人体器官一样,首先要检查自己的身体,有没有接受别人的器官的能力,有没有排异现象。历史的、文化的自我认同也是在比较中认识的。例如东方文化的特点,必须在和西方文化相比较中才能显现出来。”[32]

顾先生认为,曾几何时,中国一度停滞和闭关自守,在科技和经济发展上落后于西方国家,是后发外发型国家,“因此长期以来把西方先发内发的现代化国家视为自己的榜样……较多地注意研究和介绍别国的教育经验,却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认识不足。”[33]“改革开放以后,犹如一下子打开窗户看到外面五彩缤纷的世界,因而迫不及待地把它们介绍到中国来。近些年来我们开始反思:国外的经验都是好的吗?能不能适合中国的国情?和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结合?我们能不能创造出自己的经验?”这种反思就要求人们认真研究中国的文化传统,然后再与别国作比较。只有这种比较才具有深刻性。[34]

三、论教育创新的根本在于教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顾先生一贯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创新的主体;广大教师,要率先垂范,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弘扬者和推动者,做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呼吁教师要不辜负人民的希望和重托,牢记神圣使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默默耕耘,做爱国敬业的楷模,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的表率。他撰文号召向抗震救灾英雄教师学习,做到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做终身学习的先行者。

顾先生是教师出身,至今已经从教60年。1949年考进北京师大之前,他就在上海当过小学教员。他在江苏南菁中学六年的学习生活对他终身选择教师职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他2005年在《顾明远教育口述史》一书的前言中说他自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教师,虽说工作了五十多年,但也就是备课、讲课、写作,都是一般老师要做的工作。”这当然是顾先生的自谦之语。事实上,他先后在国内外著名高等师范院校学习,毕业后又先后在著名中学和大学工作;1991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9年又荣获“人民教师”称号。综其数十年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和教育理论探讨,他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创新的根本在于教师。他在自选集《教育:传统与变革》一书的多篇文章对此都有论及。他通过对中国师道尊严教育传统的辩证分析,对西方教师角色论争的经验借鉴,并对两者进行了理性比较和阐释,从而提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最主要的要素,两者缺一不可;不能强调一方面的作用,而忽视另一方面的作用。正确的师生观应该是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当旁观者,而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习,要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得到较好的训练。因此,新型的师生观对当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具备教师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要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只有如此,才能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是顾先生一贯倡导的至理名言,可谓言简意赅、内蕴丰富、含义深刻。

人员、财物、结构、信息等教育系统四个要素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但它们的地位和作用并不一致。“从四个要素来分析,则人员要素处于主导地位。”[35]顾先生主张教育创新的根本在于教师,这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教育创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途径。教师对推进教育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任重道远。广大人民群众对教师期望殷切,要求很高。顾先生意味深长地说:“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处在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作为知识传播者和人类文明火炬传递者的教师,可以说生逢其时。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投入到教育创新的大潮中,投入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解放思想,大胆开拓,做教育改革的先锋。”[36]

顾先生在多篇论文中反复申述这样的观点:教师职业应具有不可替代性。也就是说教师是专业工作者。教育创新要紧密联系教师专业发展,要贴近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实际,深入研究解决教师面临的各种问题,超越以往的旧思想、旧模式,创造符合时展的新思想、新模式。他认为,教师教育现在正面临转型和创新的新时期。“教师已经不是像几十年以前那样,有知识就能当教师、当一名教书匠,而是要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质、高超的教育艺术,做一位研究型、反思型、创新型的教师。”[37]顾先生呼吁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教育创新的途径和措施,努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有所创造,开创中国教育创新的新局面。”[38]

四、论教育创新的关键在于教育思想观念创新

顾先生认为,教育创新的关键是教育思想观念的创新。“在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特别是在当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生产增长方式转型的时代,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在国际激烈竞争的时代,我们更应该重视传统观念的转变……”[39]

我国悠久的教育历史上有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有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涌现了一大批光照千秋、影响深远的教育家。我国历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也有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方法。但也毋庸讳言,由于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长期处于一种小生产的封闭社会,再加上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封闭的狭隘的教育思想观念,至今还影响着我国广大教师和家长。顾先生认为,当今亟待需要转变的主要有如下一些教育观念:狭隘的教育价值观;因循守旧的人才观;重学术轻技术的观念;片面的教学观和教学质量关。[40]

顾先生指出:“任何改革都要以一种思想为指导,教育改革也不能例外。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确立新的教育思想,改变旧的、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就要弄清楚什么是传统的教育思想,哪些是旧的、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41]我们要改革的所谓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是指一切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而不是指所有的传统教育思想。他说:“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不同的教育传统,但是它们之间又有继承关系。后一个社会的教育继承了前一个社会教育传统中适合于该社会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扬弃了不适合于它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42]要改革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就要分析我们现在的教育传统(即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是怎样形成的,也就是说:“要弄清我国的教育传统是怎样发展过来的,今天的教育传统从历代教育传统中继承了什么,形成了什么特点。”[43]

顾先生强调:改革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是针对着当前存在的教育传统而言的,不是无目的地去批判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而且目前已不复存在的教育思想。我们今天存在的教育思想传统不是过去的教育思想传统的简单重复,而是经过改造了的。“今天我们要摒弃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当然要追本溯源,才能了解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的由来及其危害;但是,着眼点在于说明它在今天能够得以存在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影响。”[44]

顾先生认为,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三类传统中,“教育思想是最不易改变的,但又是最重要的,它指导着每个教育者的行为,指导着新的教育制度和方法的制定和执行。”[45]教育思想往往根深蒂固。“有些虽然不适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也会用某种新的形式残存下来。”[46]例如,我国的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已经消失了,但是与科举制度相伴随的教育思想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思想却仍残留在人们的头脑中。“这就说明,传统教育思想的改变要比传统教育制度的改变困难得多。这就是为什么在教育改革中要特别重视教育思想转变的原因。”[47]因此,顾先生在总结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的成就时深有感触地说:“正是在思想解放的前提下我们对教育的本质和功能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48]

教育思想观念创新不是凭空就能完成的,既需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又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顾先生特别强调的。他说:“就我国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商品经济的发展,就业门路的拓宽是根本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国际交流,扩大眼界是外部条件;随着教育的普及,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素质的提高是传统观念转化的内部动力。同时教育部门不能坐等条件的成熟,需要主动地积极地推行教育改革,以促使人们传统观念的转化。”[49]

顾先生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再次强调了教育思想观念创新的重要性。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改革开放30年最重要的成果是思想解放”;“解放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金钥匙”。[50]

五、论教育创新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创新的重点是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因此,教育要深入改革,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就在于创新。顾先生认为:“要有创新精神。要做到与时代同步,就必须要创新。因为时代在前进,不创新就会落伍,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51]但他没有把创新绝对化。他说:“当然创新并不是未来社会的唯一特征,创新也不是对人才的唯一要求,但创新无疑是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品质。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近年来,来自教育内部和外部的种种批评,使我们清醒地看到目前中国教育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比较成熟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52]

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宗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素质教育是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人便因此提出要由教知识变为教能力、由练知识变为练能力、由考知识变为考能力的观点。必须指出,这仍然是一种旧的思维方式的延续。顾先生认为:要培养创新人才,就要让学生主动地发展,不是被动地变掌握知识而为掌握能力。“因为,创新性作为人类的类本质,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标志,人可以制造工具,就表明创造性是内在于人的一种素质。摹仿和掌握外在灌输的东西,虽然有时会有助于创新的发挥,但它本身并不是创新。任何创造都是主动的,我们的教育不是去教学生掌握一个固定不变的程序,而是要创造宽松的环境。只有让受教育者自由、主动地进行自我发展,它们身上内隐的创造性素质才可能外显出来。当然不是说学生不需要教师给他传授知识,教他能力,知识和能力都是学生创造的基础,但是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发挥他内在的创造潜力。”[53]

顾先生一贯坚持教育创新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主张,认为面向全体学生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他大声呼吁改变学生评价标准,取消已经变了味的评“三好学生”的做法,取消奥数学校。他说:创新并不只是少数人特有的素质,我们不能总是把眼光盯在少数尖子身上,不能只进行所谓的精英教育,似乎只有少数天才才能培养成创新人才,大多数学生是庸才。“只重视少数人的教育正是窒息创造性的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如果整个社会的氛围是循规蹈矩的,如果大多数人的观念是因循守旧的,那么特立独行的人也很难脱颖而出,精英队伍也只能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相反,只有真正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整个民族的活力才能被真正地焕发起来。”[54]

顾先生认为:要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本身就应该是创新的,就应该具有自我革新的内在活力。“教育创新表现在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教师要大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例如许多教师总是把素质教育与升学教育对立起来,似乎推行了素质教育,学校的升学率就会降低。可是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教师既创造了素质教育的新经验,又提高了学校的升学率。更何况升学率并非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尺度。总之,只有创新,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下一代才有希望,中华民族才有希望。”[55]

要进行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和学生观。顾先生说:“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人才?传统观念中‘学而优则仕’的人是人才,但是在今天这个社会需要多样化、职业发展多元化的时代,只要有社会责任心,勤奋努力,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就是人才。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过去认为考试成绩好的、听话的就是好学生,但在今天这个创新的时代、激烈竞争的时代,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恐怕不能算是好学生。所以教育观念不创新,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的人才。”[56]

倡导教育创新、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加强教育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发挥理论先导和引领作用。“教育创新离不开已有的经验,要认真总结我们已有的经验,发扬我国优秀教育传统,根据新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教育内容和方法,创造新的经验。”[57]“进行教育创新,就要开展教育研究。教育理论工作者要把教育创新作为今后教育理论研究的重点,把教育创新与当前的教育改革结合起来,争取在教育理论上有所突破。”[58]他在《李吉林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共8卷)首发式和敢峰教育思想研讨会等会议上都发表了同样的看法。他称李吉林是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

六、顾明远先生教育创新思想的特色

上述我们分类别群所梳理的顾先生教育创新思想各点都是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相辅相成的。顾先生教育创新思想有以下特色。

(一)全面性

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具有同样重要的位置。教育创新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的基础,是知识和人才的基础。而单独讲教育创新,也要全面地规划和具体实施,既要有教育思想观念、教育理论体系、教育方式手段的创新,又要有教育体制机制制度创新。

顾先生认为:教育改革在于创新,要有一些新思路,要有一些超常规发展。“要创新,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恐怕首先要在观念上创新、在制度上创新,特别是制度上要创新。”[59]教育创新的重点是教育制度创新。要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和机制。“我们需要研究今天有哪些制度阻碍着教育发展;怎样排除这些障碍;如何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终身教育制度。”[60]教育制度创新要求我们必须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资源,充分满足学习化社会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需要。”[61]

顾先生说:“教育创新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扎扎实实地工作。创新离不开实践,要认真研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深入探索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规律。”[62]“传统需要继承和创新。没有继承,形成不了传统;没有创新,传统就会失去时代的意义。”[63]因此,必须在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才能具有活力,永葆青春。

顾先生教育创新思想的全面性还体现在他大力倡导教育创新要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特别强调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他说:“当前,各地都在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但注意硬件建设较多,软件建设还跟不上。需要抓紧在软件建设上下功夫,包括课件资料库的建设和教师的培训。”[64]“教育创新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用教育信息化来带动教育现代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农村地区、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65]

(二)发展性

顾明远先生的教育创新思想是建立在其长期研究和积累基础上的,是不断发展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顾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和国际知名比较教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世界比较教育学会两主席之一,现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中国比较教育学会名誉理事长等。顾明远教授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教育理论家的杰出代表。他在长期的教育理论研究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治学严谨,学风正派,学术思想开放。他敢于坚持真理,坚持科学精神,并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针。改革开放30年来,他一直关注与现实有关的重大教育问题的研究。在顾先生的自选集《教育:传统与变革》中,可以明显地看出,顾先生的教育创新思想既是脉络清晰、一以贯之的,又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该书是国家“十五”出版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当代教育论丛》的一种,收录了顾先生1987年以来与“教育传统和教育变革”这一主题有关的学术论文、演讲、序跋等约计60篇,是顾先生长期以来教学和科研成果的结晶,反映了顾先生教育思想体系特别是其教育创新思想发展的清晰脉络。该书揭示了我国近现代教育的优良传统,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提出了在世纪之交教育领域反思传统、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宏观思路,论述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新方法、新举措,反映了教育学术界对教育传统与教育变革关系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涉及教育学、比较教育、教育史等学科的产生与发展,高等教育、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演化,课程教学改革、教师培训与继续教育、教育硕士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嬗变等各个方面。

(三)现实性

顾先生紧密结合中国现实国情,对教育创新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其独树一帜的教育创新思想大大地丰富了中国当代教育理论宝库,也促进了中国教育创新的实践。他非常重视历史,重视在历史的长河中把握现实的问题,以形成自己的认知。他回望历史的落脚点是教育创新,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他不只是停留在单个事实或事件的精确描述上,而是把具体问题置于宏大的历史语境中加以考察,以获得关于现实问题的全面而立体的解读。正如西方历史学家克罗齐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顾先生的教育著述中流淌的是一条“活的”的历史长河。为探究现实的教育问题,他尤其重视挖掘历史的价值。“缺乏历史感的人,相对来说,可能是一个比较肤浅的人;缺乏历史底蕴的学问,相对来说,恐怕也是比较肤浅的学问。”(瞿葆奎先生语)这种厚重的让历史告诉未来的现实意识在其著述中跃然纸上。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将比较教育学与教育历史学融为一体,用自己的思想赋予教育事实或事件以生命灵动。

教育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使命所在。为了实现教育创新,我们需要关于教育创新的理论支持,也需要中国学派的现代教育创新思想的建设。坚持教育创新是顾先生一贯的学术思想。传统教育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教育是在中国整个社会变革中不断演变和逐步形成的。教育创新需要稳步推进,不能一蹴而就;教育创新应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教育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过程。这种转化,并不是把传统教育抛弃掉,空中楼阁似地去构建一个现代教育,而是通过对传统教育的继承、选择、改造和发展来实现的。文化教育传统与教育创新之间,既有矛盾,又互相依存。中国教育创新,一方面要接受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包括外国的和中国自己创造的;另一方面又要正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的影响。顾先生提出,在教育创新过程中,既不能简单“泥古”,又不能盲目“崇洋”,必须在坚持民族特性的同时,重视传统观念的转变,以较快地适应时代要求。对于如何实现中国教育创新,顾先生明确提出,应以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为指导,以全时空的教育观变革封闭式的学校教育观;以正确的多层次人才观变革封建传统“高官厚禄”的人才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变革教师有绝对权威、学生仅仅是教育对象的片面观念;以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辅相成的新型教学观变革唯知识论的传统教学观。

(四)世界性

顾先生的教育创新思想具有世界眼光。他从比较教育的学科发展史入手,探讨了比较教育中的文化研究及其表现,对文化的概念及其特点,强调既要反对西方中心主义,又要反对东方中心主义。顾先生提出,教育既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科学的产物;文化是有个性的,科学却是不分国界的。比较教育的应用研究就是借鉴。在国际化和多元化时代,没有借鉴就没有发展。教育创新必须面向世界,了解别国的教育情况,吸收世界各国的教育成果。顾先生认为,从来的创新都是在多元文化的互相冲突和互相学习中产生的;从来没有毫无基础的创新,没有半空中掉下来的创新。而我国比较教育工作者若想为教育发展作点贡献,就要认真研究别国的教育,吸取一切有益经验,为教育的改革创新提出建议。

总之,顾先生认为:“教育的发展在于改革,教育的改革在于创新。”[66]“教育创新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改革是永恒的课题……改革就是创新,就是要推陈出新。”[67]他努力建立一种属于我们自己的具有民族气派和开放襟怀的教育创新思想体系。顾先生的教育创新思想具有独创性和启发性,开阔了教育学者的视野,拓宽了我们的思路,丰富了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实践,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总结和研究。今天,我们仍然面临着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创新理论体系的重大命题,从顾先生的教育创新思想中我们可以获得宝贵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