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局经济结构调整交流材料

时间:2022-05-15 10:44:00

导语:税务局经济结构调整交流材料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税务局经济结构调整交流材料

从*经济结构的现状看,目前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正在和将要发生一场深刻的调整,面临着许多未曾预见的深刻问题。在这一现象中,*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面临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深刻认识这些问题的意义,并从根本上树立起正确认识和处理“快跑”的基本方向,对于促进*经济“快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在研究若干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围绕如何运用税收战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理性分析

经济结构属于经济学范畴。研究分析*经济结构调整,首先必须弄清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还要清晰税收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互动作用及其调整经济结构的必要性。

(一)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

现代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带动结构优化,二者相互推动,共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但调整主要是“补短”,即以弥补短线产业,克服供给短缺为目标,其主要任务是克服产业“瓶颈”,或填补产业“空白”,是一种局部性质的调整。我国加入WTO以后,*经济结构不合理的表现日益突出,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行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国际背景下,*经济结构特别是各产业技术落后的弊端日显突出,严重影响产业的竞争力,经济发展的步子明显放慢。因此,为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挑战,增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动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积极有效地对*经济结构进行全方位、战略性调整。

(二)税收调节与经济结构的关系

税收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但税收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尤其是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换的过程中,税收调节的导向、激励作用更加重要。税收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方向上“引”。其调节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流转各税,针对不同行业或产品设计高低不等的税率,透过市场机制调节不同行业和产品的盈利水平,并通过开征、停征、税收减免等手段,引导纳税人和生产经营方向和规模,使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二是结构上“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国家只对经济发展预测,重大结构与生产力布局规划进行宏观计划,而组成产业结构的各部门、各行业的经济活动,主要由市场机制发生作用。这就为税收诱导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前提。税收依照国家产业政策,通过税种设置、税目、税率的确定及优惠豁免政策进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节,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对经营不善的企业,通过破产、联合等形式重新配置资源,达到产业结构优化;另一方面,市场信号对产业结构调整会出现一定的误导,而税收调节又可减少资源浪费,达到合理的配置,使之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合理化。三是生产上“促”。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阐述了两种规模的生产,即内涵性和外延性的再生产。对于*来说,依靠科学技术,不断挖潜改造,注意内涵性扩大再生产是十分必要的。但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总的方面来说,只有不断地扩大外延再生产,才能保证适当的增长速度,使产业、产品、企业在不断运动中,实现其产生-成熟-发展-衰亡的过程,社会生产力才能按比例不断发展。而扩大外延再生产,就要上基建项目、扩大产业规模。税收则通过税收政策实施有效推动,支持服务于产业政策,保持产业结构的优化。

税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引”、“限”、“促”是客观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其作用也是明显的。但税收只是国家运用的经济杠杆之一,调节的力度受经济环境的制约。在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时,同其它经济杠杆配合调节,将更能体现税收调节产业结构的作用。

(三)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当前,*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原来的局部性、适应性的经济结构,已不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之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产品的竞争力迫切需要提高,所有这些,都对*经济调整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1、经济结构优化,迫切需要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优化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又是*经济“快跑”的动力。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不快,其深层原因之一,就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距拉大,这种经济结构状况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改善就业结构,也不利于资源利用的高效和优化,使经济增长缺乏动力。

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要求,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目前,*依然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结构升级缓慢,迫切需要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信息化,并带动传统产业实现升级,这样,才能符合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要求,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才是*经济“快跑”的关键所在。

2、经济全球化,迫切需要经济结构调整。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东南沿海省、市,通过“并购”与“重组”,促进了沿海城市的产业结构大调整,广州、上海、南京、深圳等城市正是通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使资金进一步向高科技企业集中,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实践证明,哪个省、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快、水平高,哪个省、市就能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占据优势。*企业和产业,将直接面临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双重挑战,与全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受国内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今后,*市能否提高产业、产品,国内、国际竞争力,关键取决于产业、产品结构能否快速调整,是实现*经济快跑的关键。

3、科技创新化,迫切需要经济结构调整。结构优化升级和技术进步是互为条件的。一方面,只有加快技术进步才能促进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也要求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例如,现在我国机械工业是虚胖子,低档产品过剩,高档产品甚至不足,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对先进机械装备的需要。只有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才能为加快技术进步提供基础和条件。而且也只有以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为依托,确定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才能促使产业结构的变化与需求结构变化,反之亦然。因此,只有加快科技创新,才能使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消除相对生产过剩,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二、*经济结构效益走势分析

经济结构反映*各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和技术经济联系。通过对*经济结构效益走势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经济结构所具有的规模和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从而使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建立在一个可行的基础之上。

(一)所有制结构经济效益走势分析

市场配置资源,赋予适当的经济结构。而经济结构由多个要素组成,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行业结构等。这些要素中,所有制结构占主导地位,却决定着其他要素。人们日常看到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行业结构等具体的企业行为,都是一定所有制结构形式下的外在表现,归根结底取决于所有制结构形式。就*所有制结构而言,随着国企改制步伐的加快,所有制结构转换取得重要进展。然而,不可否认所有制结构还存在一些矛盾,其突出表现为国有企业改制进展缓慢,部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机制不活,效益下降,“责、权、利”不清,下岗人员增多。仅以20*年-20*年工业企业为例(见表一),国有企业亏损面分别为46%、50%、55%,亏损面逐年放大,亏损额连续3年达17.3亿元,亏损额每年以一定的比例递增;从民营企业看,亏损面分别占民营企业总数18%、16.9%、21.7%,亏损额为10.7亿元;从外商投资企业看,亏损面分别占外商投资企业总户数的23.5%、26.4%、22.6%,亏损额为3.4亿元。从国有、民营、外资企业亏损面、亏损额的比重看,国有企业亏损面3年平均高于民营企业10个百分点,高于外资企业23个百分点;亏损额比民营企业高61个百分点,比外商投资企业高408个百分点。

*

在税收收入结构中,国有工业企业、民营工业企业、外资工业企业3年累计上缴税金236.8亿元。外资工业企业增幅较大,国有工业企业和民营工业企业上缴税金比重较小(见表二)。国有工业企业20*年-20*年累计上缴税金87.3亿元,20*年比20*年增长20.56%,20*年比20*年增长28.94%;民营企业20*年-20*年3年累计上缴税金23亿元;外资企业20*年-20*年3年累计上缴税金126亿元,分别比国有工业企业高38.7亿元,比民营企业高1*亿元。

*

从县域所有制结构经济效益分析看,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产值、利润、税收的大户,而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明显下滑,仅以九台市所有制结构经济效益分析为例,国有企业20*年-2004年利润总额为1.76亿元,上缴税金总额为3.4亿元;民营企业利润总额为29.33亿元,上缴税金总额为63.72亿元;外资企业利润总额为21.77亿元,上缴税金总额9.91亿元。由此可见,民营企业创造利润总额和上缴税金总额,已远远超过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利润总额和上缴税金之和。随着国企改制加快,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二)产业结构经济效益走势分析

所谓产业结构是各类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资本等在社会各产业部门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调节的取向加大,*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最根本的一点是,作为社会供给基础的产业结构,在市场导向作用下,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模式,实现了与市场需求结构相对接。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无论是三次产业之间,还是各产业内部的比例关系,都有明显的改善。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57.3亿元,比上年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630,3亿元,增长17.2%;第三产业增加值550.4亿元,增长13.5%,三个产业比重分别为11.8%、47.1%和41.1%。但必须看到,当前*的产业结构仍然面临着较多问题,择其要者主要是:

第一,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低,存在着三次产业结构发展的失衡和矛盾。我们可以通过(表三)中,反映*产业结构高度和水平。

*

通过(表三)产业结构比较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产业结构和水平,从总体上只相当于美、日、英、法、加5国80年代末的水平。这说明*目前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落后20多年的差距。

第二,第一产业基础薄弱,存在着工业发展较快和农业发展较慢的矛盾。这主要表现在,农业的发展与工业的发展不相适应。20*年*工农业比为1.85:1,20*年为2.4:1。而正常的比例为2.5:1。从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看,*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与国外相差近20年,科技在农业丰产中的贡献份额仍在30%左右。而欧洲一些国家都在70%,美国高达80%。从农业耕地情况看,*工业发展的代价也是巨大的。目前,*人均耕地面积不足4.1亩,20*年*耕地面积就减少471.51亩。此外,还存在着农业基础落后,农业现代化生产程度低的问题。

第三,三次产业生产粗放落后,存在着工业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矛盾。近年来,*企业的技术状况和经济效益有了一定改善。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依然存在,以及转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机制缺陷,各个产业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尚未得到彻底改变。从第一产业看,现代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生产技术和手段落后。*种植业的平均规模为每个农户耕作土地0.6公顷左右,而美国在200公顷以上,欧盟平均也在20公顷以上。*以农户为单位的家庭手工作业,也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以农场为主体的机械化作业;*的农产品加工增值程度低,增值程度不到农产品价值的1倍,而发达国家一般为3-5倍。从第二产业看,虽然比重较高,但内在素质不高,低水平产品供给过剩,而高水平产品供给不足,无论是企业的规模效益,还是技术装备,都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目前,*企业技术装备达到20世纪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只有20%,属于国内先进水平的只有21.8%,大多数只处于六七十年代的水平。据有关部门计算,当今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中,60%-80%是依靠新技术,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到30%。企业低水平、低效益、数量型扩张比较普遍,低质量的重复建设严重。*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但传统产业比重较高,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交通运输、仓储、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等行业的比重仍在45%以上。

(三)产品结构经济效益走势分析

近年来,随着市场和社会需求变化,*产品结构相应的进行了调整,一些老的产品被淘汰,一些新的产品应运而生,从而,使*出现了一些新的产品。但是,从产品结构看,不适应市场需求的问题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

1、产需矛盾突出,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与高附加值产品短缺并存。这表现在,过剩的低水平生产能力不能及时退出,重复建设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在市场选择下,有些产品销售不畅,库存增加。据对*市内41种主要工业产品统计,目前产品生产能力利用比较充分的仅占30%左右,能力闲置三分之一或五分之一的占28%,生产力严重不足,生产能力一半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占40%左右,*联信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安排2,500万左右手机屏焊接能力,而每天焊接能力仅能达30%左右,企业处于吃不饱状态,造成大量设备闲置。2004年一汽集团年生产的轿车产量可达60-70万辆,因市场变化,造成10万辆左右轿车积压。同时,每年还要花大量外汇进口短缺产品。造成了*当前的结构性需求不足,制约着*经济快速发展。

2、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现象与生产专业化程度不高并存。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现象严重,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化程度不高。绝大多数工业企业产业规模过小,产业集中度低,资金和技术投入分散,资产负债率高,在生产、市场、研究与开发等方面,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的优势;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相互封闭,自成体系,专业化协作水平低,尚未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20*年552户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总和为1495亿元,折合175亿美元,仅相当于一汽集团年销售之和(1075亿元)的139.06%,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这种“大而全”、“小而全”和盲目重复建设的问题,还未得到有效的解决。从近年上的项目看,已有24个省、市把电子工业列入支柱产业,发展的重点又都是通讯工具、电子声像等,但*也将其作为重点发展,楼房建了,设备进了,生产不到4年也就停产了,这种状态不仅把有限的资金置于沉淀,而且造成了技术专业人才的巨大浪费。

3、经济效益不高,产品单耗高、浪费大与劳动力素质低下并存。*工业技术含量低,多数产品单耗高、浪费大,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原材料产品向加工产品方面拓展,加工产品向原材料产品延伸。20*年,*市农副食品加工业消耗原煤37,06,407吨,洗精煤35,600吨,其他洗煤322,572吨,热力13,982,448百万千焦,分别占全市工业行业能源消耗总量的44.35%、4.48%、81%、78%。*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20*年工业劳动生产率每人每年平均为8,500美元,而美国、英国分别高达97,300美元、45,330美元。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劳动力素质低下。总体表现为人力资源丰富,而人才资源缺乏。据统计,*20*年工业企业从业人员299,578人,其中大专以上工程技术人员仅占9.1%。

(四)城乡居民收入走势分析

*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之势。根据(表四)的数据分析,居民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是比较大的,而且近年来呈扩大之态势。从1990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之比1:1.67,扩大到20*年的1:2.31。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必然造成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扩大,不利于扩大需求,也不利于整个经济效益的提高。

*

城乡医疗卫生及社会保障发展差距大。医疗卫生服务覆盖范围差别大。城镇居民基本上可以享受公费医疗或在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之内。而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大部分已经解体,有合作医疗的仅占15%左右。农民基本上处于“小病不看,大病看不起,看病即意味着倾家荡产”的状况。

城乡社会保障发展差距大。城市居民大多可以享受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尽管仍不十分完善的,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还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而占*市人口56%以上的农民,基本上被排斥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仅在部分农村发达地区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据统计,目前*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仅占农村总人口的9.6%左右。这意味着农村养老仍基本上是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这种状况对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也是极其不利的。至于失业保障、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更与农民无缘。

三、*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税收原因

造成上述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税收角度看,既有分税制的缺陷,又有税收优惠缺乏产业导向,还有税收管理权限不规范。

(一)分税制改革,中央税收收入骤增,而地方税收收入却逐年萎缩,弱化了经济结构调整。

实行分税制后,中央虽然已明确在保证地方1993年既得利益的基础上实行“增量”分成。从前两年既得利益的绝对数看,并没有大的影响,解入中央库的国税收入,中央按1993年的基数,“增量”分成比例返还,再加当年超收奖励,这样最终90%左右的收入返还给了*市。从长远看,*市“两税”收入是相对固定的,但以后的刚性支出却是绝对增加的。而“增量”分成在*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是很有限的,加之“增量”分成75%归中央,25%归地方,*的“增量”比例实际数额就显得很少。由于地方财政收入的总规模逐年相对缩减,*市财力的增长将会长期受到中央集中收入“增量”分成的制约,这样一来,过去一直被地方政府视为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就不再是优势,一些企业过去是市财政的“发面”,而现在却成了“死面”。中央税的税源是扩大了,但地方税的税基却相对缩小了,特别是作为市财政支柱产业的汽车、粮食深加工、烟、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行业,实行新税制后,“增量”部分的大头被中央拿走,而地方财政只得小头,使收入的“增量”部分愈来愈难,难以支撑刚性的支出能力,既影响了地方财政的增幅,又影响了吃饭和办事,还制约了各级地方政府对经济建设的资金投入。由于投入减少,造成发展滞后,反过来影响地方财政经济,形成恶性循环,与全国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税收优惠过多过滥,税收调节产业手段乏力,弱化了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调整依赖税收政策的倾斜度、平衡度,也就是说,哪些产业、产品、行业需要政策扶持,在税收政策上应有明确的规定,而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过多过滥,不该扶持的扶持了,不该优惠的优惠了。如经济特区、沿海开发区、沿边开发区、民族自治区等,国家都给了一定的优惠政策。从优惠的税种看,既有增值税,又有企业所得税,既有营业税,又有地方各税;从优惠企业看,既有国有企业,又有涉外企业,既有校办福利企业,又有民营企业。更为严重的是,在税收优惠驱动下,各地形成了优惠攀比,搞开发区的首先要求在税收上“开”,国家不给税收优惠政策,自己却擅自优惠。这样,没有搞开发区的,由于国家不给优惠政策,就以招商引资为名,擅自搞本地的税收优惠政策。上述种种税收优惠与产业政策脱节,造成了投资过热,经济效益不高。同时,新产品免税的优惠政策,不分产业、产品品种和开发周期,不分研制的难易程度,只按级次确定新产品享受免税的期限,搞“一刀切”,这些都限制了基础产业开发新技术、试制新产品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技术结构的提高。

(三)地方税制改革滞后,不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弱化了经济结构调整。

税制结构是一个动态的结构,必须根据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或言之,必须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变化。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而地方税制改革,至今无动于衷。这些年来,国家税务总局只围绕中央收入,紧锣密鼓的对中央税制进行改革,而地方税制改革却无人问津,地方税制失去了调节经济结构的功能作用。一是该开征的未开征。如遗产税、赠与税、证券交易税等。计划开征的税种迟迟未开征,既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也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和居民收入变动的情况。二是该修订的未修订。有的已定了修订草案却迟迟没有颁布,如城市维护建设税,至今仍为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三税的附加,税收要素不能独立存在,调节经济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还有房产税、契税、土地使用税等,目前仍按20世纪50年代出台时的法规执行,落后于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需要。三是该统一的未统一。如内资企业还是企业所得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暂行条例,而外商投资企业却适用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车船牌照使用税、城市房地产税暂行条例等,不仅不利于内外资企业公平税负、平等竞争,也有损于地方税制的统一及与国际税制的接轨。

(四)税收管理权限不规范,地方税收流失严重,弱化了经济结构调整。

现行税收管理权限该集中没集中,该地方税务局管的,国税局也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税种管理职责划分不清,造成征管脱节,无法进行有效管理,如地方企业所得税1994年分税制改革初期,国家税务总局明确规定,中央企业所得税由国家税务局征收管理,地方企业所得税由地方税务局征收管理。但是,到20*年国家税务总局又明确规定,对地方新办企业所得税由国家税务局征收管理。20*年以前办的地方企业所得税由地方税务局征收管理。在这种情况下,一“新”一“旧”分管,造成了新的也是旧的,旧的也是新的。地方企业所得税税款大量流失。据统计,*市地税局管理缴纳企业所得税的户数,由20*年末的25,236户,下降到20*年末的20,813户,两年间减少了4423户(这还不包括已翻牌,未废业的4千多户脱管户)。企业所得税收入由20*年度的70,004万元,下降到20*年度的57,320万元,下降幅度为18%。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企业乱“翻牌”。过去是废了老的办新的,现在程序简化了,老企业不废照,不申报,“新企业”照办,出现了在同一经营地点,以同一法人注册,从事同一经营业务的新办企业。而且相当一部分企业都在按照新办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据调查,20*年末,当年办理废业的企业户数在1200户以上,经初步确认就有71户企业(实际的数字还要大得多)是在企业法人代表和经营地址未变更的情况下,在地税局办理废业,以新办企业在国税局注册登记,这71户企业当年减少地方企业所得税收入500多万元。地方企业所得税既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体税种,又是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税种。在目前两家分管的情况下,地方企业所得税既失去了地方税收的主体地位,又失去了调节地方经济结构的功能。

四、*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税收战略

税收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无疑担负着重要职责,也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经济结构调整的税收战略选择,必须研究所有制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税收导向战略;其次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税收倾斜战略;再次是推动工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税收扶持战略;最后是经济结构整体优化的税收促进战略。

(一)坚持税收导向战略,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与优化。

所有制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提高经济总量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推进所有制结构整体升位。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优化所有制结构的实质是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所有制结构调整与优化,除各类型企业自身改革、改制、改组外,必须与相关体制配套改革同步推进。税收在所有制调整与优化方面具有导向作用。

1、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导向战略。所有制结构在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实质是企业的资本结构来源,同一投资主体可以加盟多个行业、多个企业。一个企业可以有多个投资主体,而不再是单一结构的投资主体。税收调节所有制结构导向,集中体现在企业所得税。从促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角度出发,不管是哪种所有制结构,只要能提高微观经济运行质量,给社会创造效益,在所得税上就可考虑给予适当的优惠和激励。对经济开发区、高新开发区一些企业,已享受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税率,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企业在优惠税率的导向下,提高了微观运行经济质量,节省成本,优化资源配置,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促进所有制结构调整与优化,建议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税率下调。下调后便于企业用所得再投资,增强后劲,高速发展。从最终的结果看,所有制结构调整与优化,必定使企业应税所得增加,税基拓宽,即使税率下调,带来的收入也不一定会减少,与企业薄利多销的经营机制极其相似。所以,要运用企业所得税调控手段,促进所有制结构调整与优化。对新办独立核算从事公用事业、商业、物资业、对外贸易旅游业、仓储业、居民服务业、饮食业、教育文化事业、卫生事业的企业和经营单位,第1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对新办经认定为软件生产企业的,自开始获利年度起,企业所得税享受“两免三减半”;软件生产企业的工资和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扣除;软件企业自登记成立之日起5个纳税年度内,广告支出可据实扣除,超过5年以上的,按收入8%的比例内扣除。认真落实上述税收优惠政策,对促进所有制结构调整与优化,必将起到“加速器”的作用。

2、国有企业改革的导向战略。国企改革关系到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国企改革受改革力度、工作难度、触及深度等多方面的影响,困难较大,阻力较多。因此,税收导向策略要融入国企改革的六大特征:一是改制。即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国有企业管理体制。这对现行税制结构、税收优惠、税务管理提出了新课题,不仅要求税收制度统一、公平、规范和透明,而且要求税收制度按照国际惯例运行,为公司制企业参与国内与国际市场竞争创造平等条件。二是改型。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要求运用税收政策措施促进科技进步,开发高新技术产业;适度降低流转税比重,优化税制结构;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等,促进企业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三是改组。即对国有存量资产进行流动重组和优化配置,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要求增设新的税种,以强化税收调节手段;税收政策及所得税制调整要有利于企业改组。四是改造。即挖掘现有工业基础潜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要求对现行税制中不利于国有企业技术改造的因素加以完善;对老工业基地和老工业企业实行政策倾斜。五是改善。即改善企业内部经营环境,卸掉企业各种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要求政府在建立社会保障税制的同时,实施必要的税收照顾政策,解决一些企业在转轨改制过程中遇到的特殊困难。六是改进。即改进企业经营管理,增强市场运作能力。要求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为其创造公开的外部条件,并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建立起纳税主体依法纳税和征收主体依法征税的办税制度。

3、民营经济发展的导向战略。民营经济是*市经济的活力源。从战略的观点来看,民营经济的发展,理论界形成四句话:民营经济是*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民营经济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民营经济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民营经济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应有之义。也就是说,只要实行市场经济,就不能没有民营经济,只要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首先发展民营经济。从我市发展的趋势看,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就是在税收政策上给予扶持。一是对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税收导向。对利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为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和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创办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民营经济实体的(除国家不予免税的行业外),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对民营经济兼并劣势企业,其被兼并企业,将房地产转让到民营企业时,暂免征土地增值税。对民营企业参与符合国家减负政策的能源、交通、水力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市政街道、广场、绿化等公共设施的建设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在企业改制中,国有、集体企业出售,被出售企业法人予以注销,并且民营企业(买售人)安置原企业30%以上职工的,对其承受所购企业的土地、房屋权属,减半征收契税。全部安置原企业职工的,免征契税。支持企业改革,优化产业结构。二是对民营企业吸纳弱势群体从事生产经营的税收导向。对新办的城镇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当年安置待业人员超过企业从业人员总数60%,可免征所得税3年,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免税期满后,当年新安置待业人员占企业原从业人员总数30%以上的,可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2年;对新办的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下同),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或城镇退役士兵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对新开办的企业凡安置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或者随军家属占企业总人数60%以上的,3年内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对现有的服务型和商业零售企业,新增加的岗位,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和退役士兵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定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3年内对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额减征30%;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的小型加工企业实体,凡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并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每吸纳1名下岗失业人员,每年可享受企业所得税2000元定额税收扣减优惠。当年不足扣减的,可结转至下一年度继续扣减,但结转期不能超过两年。

(二)坚持税收倾斜战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又是*市的弱质产业。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利用税收政策,对农业给予不同程度和范围的支持。我市当前也迫切需要对农业发展给予积极支持。因此,我们要在税收政策规定下,转变支农方式,充分利用税收政策,支持和提升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强我市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1、加大农业和农业基地建设的倾斜扶持力度。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迫切要求,也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市农村农田水力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公路交通急待改善,而且基础设施建设也属于一般公共产品的范畴。因此,加大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扶持力度,需要合理的利用税收政策手段。一是要加大对农村公路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对企业参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能源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免征土地使用税。二是要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扶持力度。包括水土保持,土地改良,“退耕还林”、“退耕还湖”。三是要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包括电网建设和改造、供水和通讯基础设施建设,要给予优惠税收政策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以及市场环境条件,加快农村发展,确实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民生活。

2、加大面向“两个市场”的倾斜扶持力度。发展精品农业的倾斜力度。农业科技进步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条件和推动力量。优化农业结构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加大对农业科技的倾斜。发展精品农业的主要目的是向市场出售,从而获取相应的收益,而不是象传统农业、粗放农业一样主要是自食。精品农业的市场不仅仅是国内市场,必须包括国际市场。部分产品的主要销售对象应该是国际市场,市场是无情的,客观上不存在任何损害本身利益的关照;市场又是有情的,只要符合市场要求的产品,市场就特别垂爱,甚至不顾一切地获取。农产品市场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市场,具有地域性、鲜活性、有限性、多变性和波动性的特点,很难把握,尤其在供给与需求上极不容易平衡。这就给税收扶持精品农业提出了新的课题,税收要围绕“两个市场”,制定相关税收倾斜政策,促进发展精品农业。

3、加大依靠科技,发展精品农业的倾斜扶持力度。今后农业的竞争主要是科技的竞争,发展精品农业更是如此。如何把科技全面引入农业,最突出的是要抓好两个动力。一个是科技人员科研成果的投入动力,一个是农业生产者对科技的需求动力。围绕这两个动力,税收应把倾斜重点放在农业科技上,凡是对科技产品、科技人员,都要在税收上给予优惠。

(三)坚持税收扶持战略,推动工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党中央已做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实现这项战略任务的关键,是要解决工业产业结构整体优化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该走依靠市场调节政府干预相结合的道路,为了使现行税收政策在解决*老工业基地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是在税收政策上。可结合国家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础的思路和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制定一些东北“资源型”和“工业结构调整型”的政策倾斜措施,还可以比照东部沿海地区办法,由国家制定《东北地区资源开发优惠办法》,引导东部沿海地区的部分产业、产品、技术、设备和企业向东北地区转移,扩大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做到优势互补,共谋发展。在优惠的具体方法上,除了减免税优惠等直接办法外,还可采取加速折旧办法,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损失允许在税前列支,还可以实行投资税收抵扣等方式。二是在分税制体制上。首先,赋予东北地区一定的税收立法权,扩大税收管理权限,允许东北各省区根据国家税法,结合各自的实际,对现行地方税享有制定实施细则、开征、停征某些地方税种,调整税目、税率的权限,还可单独制定本省区的地方税法规。允许当地国、地税机关对某产业、产品给予一定数额减免税的权限。对因税收减免影响的收入,由国家财政在一定期限内采取转移支付的办法予以解决。其次,增值税分成比例以及消费税与增值税增长分成比例,对东北地区给予照顾,即增值税的分成比例由现行的75%:25%,改为50%:50%;增值税、消费税超收分成比例由现在的70%:30%,改为50%:50%,并及时返还给地方。对于提高分成比例的部分资金,可以建立“东北地区发展基金”专款专用,用于东北地区支柱产业、重点建设项目的开发。再次,对东北地区的能源、矿产品、原材料等征收的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政策。三是根据“区别对待,合理负担”的原则,与东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可通过浮动税率办法来调节。增值税在东北地区按统一税率征收后,再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返还4%-7%;企业所得税应低于全国负担水平,可按不同情况定为25%、20%、15%和10%。为鼓励外商或东部企业向东北地区投资,可实行投资税额抵免制度,抵免率可定为20%-15%,抵免办法可视需要实行全额抵免或超额抵免,也可实行按行业或按地区抵免;对自愿在东北地区工作的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在3-5年内免征个人所得税;对来源于东北地区企业的技术成果转让和技术服务收入所得,应给予减征50%的个人所得税优惠,常年在东北地区工作的干部职工应享受优厚的补贴,并免征个人所得税;适当提高资源税税率,或同时开征矿产使用税,并将增加的收入归东北地区地方财政,增加的税收负担应转移给加工企业,转移的办法是提高资源性产品的价格。

(四)坚持税收促进战略,整体优化经济结构。

优化经济结构必须坚持快跑,跳越式发展,通过对重点产业、区域和领域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之超越某些阶段,直至达到产业结构优化整合,以此带动经济结构的整体优化。

1、大力促进农业产品深加工产业。围绕粮食、畜禽、特产品加工系列,对大成、德大、皓月等龙头农畜产品深加工企业暂免企业所得税,提高粮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形成高起点、大规模、有特色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要继续扶持以农产品加工为主要方向,加快乡镇企业改制、改组、改造,发展新型农业企业,打造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群。大力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扶持特色产业,离不开税收优惠政策的“引”和政府行为管理的“促”。首先,要在新上项目、市场定位、发展目标等方面科学决策、加强引导和扶持;其次,要解决好“小规模、大群体”中存在的生产方式落后、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不足,与市场对接不紧密等问题,积极引导他们改制、改组、改造,发展高科技、新技术,加强开发、管理,向大规模、大群体发展;第三,要加快信息、技术、人才、引资、市场等方面的服务,鼓励农民组建各种协会和服务组织,靠利益机制的调整把更多的农民吸纳到特色产业中来,使产、供、销各方面结成利益共同体,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利益。

2、大力促进工业产品优化升级。围绕工业产业整体优化和增加竞争力目标,加快第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一汽为龙头,强化核心,优化中重,实现轿车规模化和经营体制现代化,努力调整和发展汽车零部件企业,支持地方企业进行广泛合作,加快资产重组,逐步由单件配套,向系列配套转变;要以光电子产业为重点,依托我市光电子技术优势,大力发展以能量光电子为主的发光材料,光器件及应用整机,使*光电子产业源真正形成电子产业群;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重点,加快产业提升、产业创新、产业转移;要加快通用产品更新换代,鼓励发展农用机械、铁路客车、环保设备等产品,要突出名、优、新、特产品。对上述产业、产品国家应在税收政策方面给予十大支持:对部分欠税企业历史形成确实难以归还的历史欠税,按照规定条件,经国务院批准的给予豁免。对资源开采衰竭期的矿山企业,以及对低丰度油田开发,在地方具备承受能力的条件下,适当降低资源税税额标准。对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工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军品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行业,允许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税金予以抵扣。实施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和缩短无形资产摊销期限,扩大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优惠政策适用范围,提高计税工资前扣除标准等,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税收政策的支持。

3、大力促进发展第三产业。大力促进发展第三产业,是地方财政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点。营业税是地方税骨干税种,约占地税总额的30%,营业税多少,直接影响地方财政状况,而营业税80%来自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无疑是培养地方财源的重要方面,是壮大地方财力的重要基础。而从我市第三产业发展情况看,无论是就业人数还是产业比例,不仅远不及经济发达省市,而且与我市的经济发展实力状况也不相称。这既表明第三产业有巨大的潜力,又说明了发展的迫切性。税收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应实行突出重点的策略,第三产业中占有相当大比重的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及仓储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咨询信息服务业、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经营性行业,是税收的支持重点。在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中,税务部门的职责主要是放宽政策,允许多种所有制企业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自主经营、公平竞争、促进发展,全面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