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留守”学生问题的调查及建议
时间:2022-08-07 04:13:00
导语:对“留守”学生问题的调查及建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心理学论认为,家庭教育是儿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儿童健康人格初步形成,不断发展直至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当今农村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力离开故土到城市打工,许多儿童由于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监护人的监管不力及学校教育缺位、社会不良因素影响等方面的原因,给儿童成长,家庭幸福、社会带来不同程度地影响,也给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困扰。本人结合当地实际,对存在的问题试作以下探讨,以便促进“留守”学生健康成长。
一、存在的问题
1、隔代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人们常说“隔代亲”,有一定的道理,但有的缺乏正确的引导。现在农村大多数是2个孩子,因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隔代家长把对家庭、对孩子的爱全部倾注在孙辈身上,对孩子充满柔情蜜意,把孩子当成“掌上明珠”、“小皇帝”、“小公主”、“小宝贝”等,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一味地顺从迁就,百般溺爱,缺乏严格的管束和正确的引导,甚至当孩子有过失时,认为他们小,不懂事,无原则地纵容姑息,包庇护短等。现在家长们并不意识到这种娇惯溺爱却使孩子渐渐养成了自我为中心、无所顾忌、自私自利、胆大妄为等不健康人格特征。
2、“留守”学生成为学校教师的心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必须密切配合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可能只在学校课堂的几节课,还需要向家长和社会了解学生的表现。但是,“留守”学生因为家长不在家,家庭监管缺位,老师没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有些调皮的学生利用这个空当,在校欺骗老师,在家蒙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有的甚至在学校、在班上出现拿别人的东西、偷同学的零用钱、闹事等等,违反学校纪律的事常有,使学校教师对“留守”学生的管理陷入尴尬。
3、“留守”学生成为社会治安的难题。“留守”学生在校有教师的监管,放学后就“解放了”,有的进网络游戏厅玩游戏,有的到同学家玩耍等,这些儿童缺乏家庭的严格教育和亲情关怀,有的甚至受到邻里的讨厌,干脆和社会上的失足青年鬼混,有的到学校闹事,欺压、抢劫学生。这些“留守”学生抓起来又达到不处罚年龄,不能进行处罚,只有从教育出发,他能接受教育吗?这使农村社会治安成为头痛的难题。
4、是学习成绩不稳定。大多数“留守”学生是比较聪明的,学习成绩也是比较优秀的,但在农村由于农活的繁忙没有严格的监管,任其自由,使这些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据调查某校四年级(二),有“留守”学生18人,占全班总人数的42%,从作业完成情况了解,有56%的没有完成,并且很马虎;从成绩方面看,在父母外出务工后,有68%出现下降趋势。这些“留守”学生中,55%的人学习成绩处于班上中等以下水平,有30%的人属于“差”。对很多教师而言,“留守”学生已成为拖教学成绩后腿的一块“心病”,是目前教师们感到困扰的问题。
二、几点建议
1、加强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统筹管理,争取社会多方面的支持。“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它涉及到心理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等方面。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作好城市规划,在打工族密集的地方,适当增加学校教育设施的投入,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标准,建立社会监管体制,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办理好子女就近入学的需要,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做好协调工作,使农村“留守”学生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学生问题的根本所在。
2、学校应建立“留守”学生的专门档案。针对不同特点,分类管理。老师与外出打工家长及其代监管人要经常保持联系,并建立成长记录卡,家长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从小树立“知识改革命运”的观念。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置“亲情电话”,随时让孩子与父母联系,也可以让家长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促进孩子各方面的发展。
3、加强农村寄宿设施的投入,有效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为解决农村“留守”学生问题,必须加强农村寄宿制度学校的建设。使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环境中接受监管,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有效地得到发挥。
4、转变隔代家长的教育观念。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形成的影响起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父母教育子女的科学性,要从理论上力争实践,转变农村隔代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从小培养孩子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总之,解决“留守”学生对教师的困扰,需要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关注,才能全面构建和谐发展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