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府执行力的构建

时间:2022-08-01 06:21:00

导语:论政府执行力的构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政府执行力的构建

政府执行力”于*年首次被写进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标志着政府执行力建设被正式纳入国家治理范畴。政府执行力是维系一个政府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本文尝试从七个方面探讨政府执行力的构建

政府执行力是维系一个政府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加强政府执行力,有助于政策落实和政府公信力提高。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政府执行力具有永续不竭的动力的根本保证

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是与中国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实现科学发展。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政府的主要领导一定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本质,坚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统筹要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推动地方快速、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提高政府执行力才有永续不竭的动力。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执行力

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完善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与市场执法监管的职能,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实行政社分开,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规范发展社会组织,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实行政事分开,转变公共服务部门的职能,构建公共服务组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完善行政审批方式,简化和规范程序,制定操作规程,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做到透明审批,建设透明政府。

三、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规范政府行为,提升政府执行力

现代政府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提高绩效。政府绩效的主要标准是公众利益的维护程度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有什么样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政府行为。

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设计从长远看应致力于建立一套开放性和竞争性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通过有效的绩效信息的提供,引导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流动,从预算的高度约束和提高公共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推动公共管理型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进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克服当前在政府绩效评估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达到规范政府行为,提升政府执行力的目的。

四、进行制度创新,探索建立高效的政府政策执行机制

将政府行政职能区分为核心职能和次要职能、决策职能和执行职能,并将核心职能、决策职能和监督、控制职能保留在政府的各职能部门内,将次要职能和执行职能转移到执行机构承担。执行机构的设立使部门的下属机构获得了充分的自主权,有利于管理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政策执行和服务提供方面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执行性机构的设立不仅会减少公务员的数量,有助于实现小政府的目标,避免了强制性裁员的政治风险,而且有利于节省开支,更好实现“资金的价值”。

将决策与执行分开,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分开,各负其责,政策解释权、修正权在决策者或决策部门,执行机构只有制定实施细则以更好地贯彻执行政策与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职能。有利于实现行政执行的公开化、程序化、法制化,建立和完善政府执行机制,提高行政的执行力和行政效率。中国政府可以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大胆进行类似的制度创新。

在政府执行机制的建立中,还要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信息沟通机制,使信息顺畅,政令通行,有利于对政策执行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减少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不确定性,对在执行中出现没有料想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补救。

五、完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是提升政府执行力的重要保证

要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实行人大制度改革,使人大代表专职化,并成立专门的监督委员会,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作用。”要保证专门监督机构的独立地位。这里的专门监督机构是指执政党的纪检部门和政府的监察机关。在目前的双重领导体制下,造成事实上的“上级监督下级太远,同级监督同级太软,下级监督上级太难”的现象发生。要完善社会监督制度。社会监督是以人民群众为基础的一种非官方监督,它包括各种社会团体(工、青、妇等)监督、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各种群众自治组织的监督、企事业单位以及公民个人对政府政策执行行为的建议、批评、控告、检举等多种民主监督的形式。要加速社会监督方面的立法或健全社会监督制度,提高社会监督主体的监督地位,让社会监督主体在政策执行监督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为社会监督主体的监督作用的彰显创造有利的条件和依据。

实行政府政策执行公开化制度。政策执行公开化实质就是要增强政策执行活动的透明度,使政府自觉接受监督。

六、完善政府行政问责制,强化政府执行力

应坚持权力与责任相对应的问责。一个领导干部有多大的权力,就必须对其权力的行使及其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要坚决改变现行责任追究中“追下不追上”,追执行者不追决策者,追当事人不追管理者等现状。政治和道义层面的问责规定与法律法规和纪律条规相衔接。必须坚持公开透明的问责。让民众知情就是对政府的一种有力监督,其前提是事情的全部经过必须公开透明。坚持公开透明,是确保问责制发挥实质性作用的关键所在。要建立健全“引咎辞职”制度,强化公众问责,从而达到提高监督效率的目的。扩大问责的范围。现今,国家的公共权力掌握在各级政府、机关、团体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手中,这些公共权力机关(机构、单位)领导干部都应该纳入问责制的适用范围内。问责也不仅仅是对责任事故的处理,不发生事故,也同样有责任,工作责任心差、该作为的不作为、制度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督促检查不力、工作质量和效率低下,同样是问责的内容,同样需要有人对此负责。

通过问责制的建立和实施,着重解决工作效能低下、责任意识淡薄、违法行政、政令不畅、治政不严等顽症痼疾,走出以前仅靠个人的责任心干工作、没有制度作保障的老路,促使广大干部职工心中时时处处有工作、时时处处有责任,提升责任感和责任意识,使其真正恪其职、尽其责、精其术、竭其力,在制度环境下打击落后、保护先进,真正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强化政府执行力。

七、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素质,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基本保障

政策执行者的能力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公共政策执行的成败,执行主体的能力越强,就越能有效地执行政策;相反,执行主体的能力不足,则容易导致政策的执行不力。提升政策执行人员素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建立合乎现代社会的行政伦理规范及标准,以完善的行政伦理价值观、行政伦理规范和行政伦理选择机制,提升政府人员的“官德”,确保政府人员的执行思想素质。使广大政府官员牢固树立强烈的执行责任感、执行意识和敬业精神,奉公守法,廉洁自律,以认真负责的执行态度,积极主动地完成政策执行任务。

提高执行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政策水平。政府执行人员要与时俱进地掌握新的执行技术、手段和艺术,认真学习执行政策的专业知识及其相关知识。提高对业务工作的熟练程度、责任心和工作效率,以及对政策信息的搜集、筛选、处理、传递能力和对政策信息的敏感程度。要通过对政府政策执行人员的不断培训、锻炼以及促进执行者的自我学习,更新知识,提高执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