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农村公路电视电话会议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22-08-01 04:20:00

导语:全省农村公路电视电话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全省农村公路电视电话会议经验交流材料

*年是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的关键一年,也是湖北交通“服务创新年”。为了贯彻落实全国农村公路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省委主要领导关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交通问题的重要指示,经省政府同意,3月14日召开了全省农村公路电视电话会议,省政府任世茂副省长作了重要讲话,省交通厅林志慧厅长作了主题报告,监利县、秭归县、松滋市、杨柳镇和堰垭村等五家单位分别从不同侧面交流了农村路站运渡一体化的经验。任世茂副省长对经验交流材料作了“经验很可贵,望把这几份材料发县、乡(镇)、村学习,结合实际,抓出成效”的重要批示。现把这些经验交流材料印发给你们,并由各县(市、区)交通局分送各乡镇和村参阅,请认真组织学习,结合各地实际,切实落实到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与管理工作中,确保年度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促进农村公路又好又快发展。同时,也请你们注意总结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及时上报省厅,以便省厅组织推广,指导各地农村公路建设。

公路修到家门口小康路上大步走

英山县杨柳湾镇

杨柳湾镇地处英山县东部,与安徽岳西县、太湖县接壤,是鄂东的省际口子镇,面积202平方公里,共有42个村、410个村民小组、5.8万人。近几年,在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镇人民抢抓机遇,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修建了157公里通村公路和121公里通村沥青(水泥)路,全镇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81%。

世代企盼山乡何日有通途

杨柳湾镇80%是山区,交通极为不便。因为路不通,外面先进的农用生产资料进不了山,山里盛产的农副产品运不出去;因为路不通,大多数村民一辈子都未走出过山门,村民们生活贫困、思想闭塞,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修路是世世代代村民的梦想。我镇青年胡之兵,*年“非典”期间,中药材价格暴涨,他东拼西凑筹借10多万元钱,收购了8吨多茯苓中草药,由于路不通车子不能进来,只能用农用三轮车运送,唯一的一条机耕路弯弯曲曲、崎岖不平,行走十分危险,尽管他小心翼翼,但三轮车仍连人带货翻下山沟,不仅人受伤了而且贻误了商机,生意净亏了8万多元。后来他又贩运木材、化肥等,都因山路难行、成本过高,生意很难坚持下去。交通不便让村民们吃尽了苦头,使村民们的无数致富梦破灭了。*年7月,原黄冈市委书记段远明徒步来到这个穷山沟,亲身体验到山乡群众因无路带来的艰苦,认为山乡群众穷就穷在路上、苦就苦在路上、难就难在路上,鼓励干部群众宁肯苦干、不能苦熬。我们深受鼓舞,发誓哪怕是砸锅卖铁也要修通致富路。

美梦成真高山岩石变通途

近几年交通部门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开始全面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全镇干部群众欢欣鼓舞、奔走相告,镇党委、政府把“发展交通”作为头等大事,组织人民群众发扬“红旗渠精神”,修路架桥,谱写了一曲“让高山低头、叫岩石让路”的壮丽篇章。

公路建设首当其冲是资金问题。我们在用好省拨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千方百计筹集800多万元。对每一笔资金,镇里都一分一厘全部用于农村公路建设。为了修路,老百姓积极捐资。支部书记胡知良关闭了生意火爆的商店,变卖了农用车,垫付6万多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打工妹谭曼舒捐资30万元,修建了两座桥梁。

资金不足靠力气补。我们组织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肩挑背驼修公路。杨柳镇通村公路80%要穿越高山岩石,施工条件异常复杂。镇党委、政府铁下决心要修通公路,将机关干部派到工地指挥协调施工。镇里定下硬制度:任务没完成、人员不下马;工程验收不合格、经济上受处罚。全镇干部群众不论高温酷热还是数九寒天,都奋战在工程一线,涌现了一大批舍小家顾大家的感人事例。镇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周清良在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仍强忍悲痛工作在施工一线。陈岩村有400多人,因为没有路,村民生活十分贫困。我们组织该村干部群众忙时搞生产、闲时修公路,劈山开路,连续8年硬是搬掉了18座山头,完成了5.4公里公路建设任务。王家界村2.6公里公路必须从悬崖峭壁中穿过,并切断4个山头,我们腰系绳索,悬在几十米的悬崖上,一锤一钎凿穿岩石,硬是用一年时间叫千年岩石让了路。三年来,为了修通致富路,处处可见村民们抡大锤、抬石头、运土方、在工地支起铁锅做饭、晚上支起帐蓬夜宿、老人小孩送茶水、妇女为施工人员洗衣做饭的动人场景。全线通车时,老百姓像过年一样自发地点燃起长长的鞭炮欢庆这一盛事。

形成机制精养细管护通途

通村公路建设凝聚了各级领导对老百姓的亲切关怀,也饱含了乡亲们的心血和汗水。如何管好路、护好路,让它更好地为杨柳的发展服务,是现阶段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我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农村管路、护路的新机制。

组建专班专门养护。通村公路实行属地管理,由所在村负责。*年下半年起,我们安排了5名专职养护人员,并聘用本村村民负责日常养护,做到及时清除路障、路肩培土、清沟排水和填坑补坑,保证道路畅通,其工资由各村代表会通过“一事一议”,采取务工补助的形式年终兑现,每人每年1500—4000元。

干部分工负责养护。镇里每年将公路养护纳入年度工作考核目标,干部工资提取1000元与公路养护情况实行浮动,组织专班每月对所联系通村公路的养护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年终总评,实行奖惩。

鼓励群众参与养护。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组织老党员、“农村思想道德协会”会员、防洪抢险突击成员等力量义务参与公路养护。全镇已培养“公路义务养护员”60多名。镇政府对热爱公路养护、作出较大贡献的农民,年终给予1000-5000元的奖励。近三年,全镇共有30多位农民得到镇政府的奖励。

动员各界捐资养护。通过宣传发动,许多摩托车主、农用车主、个体私营业主,以及在外务工人员等积极捐资用于养路护路,在全镇形成了“爱护公路、人人争先”的浓厚氛围,真正使通村公路变成人民群众的致富路、小康路、自己的路。

发扬当代愚公精神修建兴村富民公路

保康县堰垭村委会

堰垭村是位于保康县马桥镇西北部的一个高寒山村,境内山高谷深,环境恶劣。全村133户548人,散居在平均海拔1400米的沟沟壑壑之间。

1995年以来,村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劈山修路、开矿办电,经济实力迅猛扩张。2006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7249万元,村级固定资产达到8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跻身全县“十强村”之列。

在堰垭村的创业史上,修路是基础、是关键。在悬崖峭壁之间,堰垭人以持之以恒的愚公精神,劈岩凿石、攀山穿洞,用了整整8年的时间战胜了蛮荒,打通了总长49公里的村组公路,其中隧道60个总长11957米,实现了组组通公路,解决了全村的行路难问题,更重要的是疏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为开矿、办电、发展旅游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穷则思变战蛮荒,不等不靠不伸手

堰垭村沟壑纵横,全村群众被“四山三沟一河”紧紧困在贫困线上。由于不通公路,农副产品卖不出去,丰富的磷矿资源拉不出去,充足的水资源无法开发,群众生产、生活全靠肩挑背驮。悬崖峭壁的12里白马沟,横断南北的至东沟,让全村吃尽了不通路的苦头。

要摆脱困境,必先解决交通问题。村支两委一班人带领全村群众从修路突破,开始了苦战蛮荒的历程。万事开头难,最难的是缺钱。开始时没有钱购炸药,就采取村里贷、私人借、群众助的办法,千方百计筹资金;缺乏技术人员,村干部先上山探路,再请技术人员集中时间测;没有多少壮劳力,就先易后难,发动冬春全体村民男女老幼一齐上。最初的两三年,村民们硬是靠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个冬春“啃”一截,一截一截地联通了2个组和2个矿点的8.5公里公路,没有向上级任何单位伸手要一分钱。

二、劈山凿石钻隧洞,当代愚公显身手

实现组组通路是堰垭人奋斗的目标和抓在手中的重头戏。哪里有矿,路就要通到哪里,哪里有村民居住,路就要修到那里。8年来,累计投资890万元,村民义务投工3万多个,修建了49公里的村组公路。

白马沟公路是最难最险的一块“硬骨头”,全长12.1公里,沿途开凿隧道32个,总长5100米,最长的达1000米。用去炸药110吨,雷管8.5万发,导火索14万米,钻头12万个,用于民工悬在岩壁上打炮眼的白棕绳就达800公斤。

修路首先遇到的难点就是线路测量。开始时,技术人员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背着仪器、干粮,一头扎进了到处都是令人目眩的悬崖间,攀陡壁,越深涧,开通道,定线形。为了测定一个隧道,村党支部书记和工程指挥长等3人,忍饥挨饿整整爬了8个小时的山,最后靠绳索攀下悬崖,直到晚上7点多才筋疲力尽走到一位五保老人家里,吃了玉米浆糊糊充饥。这个后来打通的640米隧道,当时测量时却用了6天时间。

测量难还不算难,施工更是难上难。由于要在一百多米高的悬崖上打眼放炮,工程指挥部要求,只有年龄在18岁至30岁的壮年劳力才准许上。岩上工作分两班,每班10个小时。白班早上8点攀上悬崖后直到晚上6点才下来休息,饭和水都是用绳子系上悬崖。修路所用的原材料全部是人工从15里外背进崖上的,而且一个人一天仅能跑两趟。要将一台空压机搬到工地,需要100多名劳力扛两天,还得将其拆成零部件,有的扛、有的抬,有的拉,搬上崖顶施工处再装起来。

三、科学发展谱新篇,巧手描绘新蓝图

在修路过程中,堰垭人坚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指导工程规划和施工,始终注重保护森林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原始生态的破坏。白马沟公路途径之地峰峦叠嶂,怪石嶙峋,植被原始,泉流清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很好的旅游资源。按照原规划设计,只需打通2处隧道,但是为了保护植被,放弃了修明路而改为打隧道。由此增加隧道30处,增加开支400多万元,但却保护了近5000亩的山林植被。

有一棵千年的古树正好长在白马沟公路旁,为了不使这棵古树毁于施工炮火,我们先用麻布袋将古树的主干层层缠绕包起来,再用厚厚的木板层层护住,确保了这棵古树的完好无损。有一处“一日三潮”景点,测量时没有发现,直到施工时才发现隧道正好穿过景点下方,我们果断决定改线,把原来设计的隧道改为绕道修明路,这样虽然里程增加了近1公里,但是保护了大自然景观。

在我们的精心呵护下,公路沿线层峦叠嶂的山景、奇险雄幽的石景、飞流直下的水景“毫发未损”,为堰垭村将来的生态旅游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我们在各级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正在修建干溪沟至白马沟3000米长的水、路两用隧道和15公里的高标准村级水泥路,建设大循环通道。随着公路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和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抓好渡船渡口达标建设构建三峡库区和谐交通

秭归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秭归县认真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俞正声要求切实抓好三峡库区蓄水后水上交通安全的指示精神,把渡口建设作为农村公路的延伸,积极推动渡口安全管理专项整治工作,结合三峡工程蓄水的特定条件,制定了渡船渡口达标规划,通过三年的时间,逐步解决库区人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让老百姓乘上安全船、过上平安渡。

一、努力推进渡船标准化改造

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后,县境内香溪河、童庄河、九畹溪等八大支流新增通航水域86公里。全县8个移民乡镇有11878户36437名群众住在被水隔离的村庄,老百姓出行难、看病就医难、农产品销售难、到承包地里种田难、学生上学出行难。群众利益无小事,三峡库区形成后如何确保水上交通安全是对我县的一次严峻考验。*年8月4日,县委办公室信息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省委办公厅、市委办公室编报了《解决三峡库区百姓过河难问题迫在眉睫》的信息,8月9日,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作出重要批示:“清泉、忠学同志,135米蓄水后,群众对此事反映强烈,据说是三峡建设时考虑不周,如确如此,应向国家正式提出建议,真正把群众的利益摆在重要位置。”

渡口渡船的安全状况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危,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保障航行安全,船舶的安全关键。我县按照“渡船六统一”的要求,对全县渡船进行规范化改造,认真落实俞书记指示精神,筹集专项资金对每艘渡船补偿3000-5000元,同时免去设计费和船舶检验费,免费给予技术指导,免费办理船舶证书证件。目前,全县渡船全部达标,实现了“六统一”,即统一渡口标志牌,统一渡船着色和渡船标志,统一配备通讯设备,统一配备消防救生信号设备,统一座位固定安放,统一渡口管理制度。

二、扎实组织渡口标准化建设

按照交通部关于“农村渡口是农村公路的延伸,要将渡口的建设纳入农村公路的总体规划和建设计划”的统一部署,我县农村公路建设朝连接渡口码头延伸,严格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一设计,配套完善”的原则,组织开展渡口标准化建设。

一是统一规划设计。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设置乡镇人行渡口的通知》,共设置人行渡口20个。我们按照“达标渡口”的标准勘察、设计和建设。对设计方案要求具有适用性、观瞻性,把满足库区群众出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把渡口达标建设改造项目建成民心工程,确保辖区渡口渡船安全状况明显改善。

二是严格渡口建设资金管理。我们要求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严格工程建设程序,严格工程建设资金管理。通过建设一批渡口工程,锤炼一批干部,增加一份与老百姓的亲情。

三是严格工程质量管理。我们严格坚持渡口达标工作质量控制要求。坚持工程材料送检制度、强制性质量检测制度和隐蔽工程验收签证制度。坚持工程监理制度,加强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实行工程竣工验收监督制。工程竣工后,县政府组织认真开展工程竣工验收。已竣工的渡口均评定为优质工程。

三、认真落实渡口渡船安全管理责任制

我们按照“主动预测,积极整治,强化监管,平安和谐”的总要求,从落实安全责任入手,推进渡口渡船达标升级,建立政府、海事部门和社会各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安全长效机制,取得了连续7年无群死群伤、无重大水上交通事故的好成绩,安全“四项指数”全面下降、安全态势持续稳定,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安全、优质、有序”的水上交通运输环境。

一是建立县、乡、村和船主“四级”安全保障机制。县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乡镇政府领导、交通主管部门领导为副组长,乡镇船舶管理员为成员的水上安全管理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例会,通报情况,研究对策,解决突出问题。县政府年初与乡镇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分别签订《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按照“乡镇主管,行业监督,部门协管,齐抓共管”的工作原则,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形成了县、乡、村和船方四级安全管理监督网络体系。

二是建立“431”乡镇船舶管理机制。乡镇船舶管理严把“四道关口”,即船舶入籍关、检验发证关、船员考试关和出港签证关,强化安全监管工作。乡镇船舶安全管理员,每月必须保证“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现场进行管理,在大型节假日、学生放假返校期间、柑橘销售季节狠抓现场安全管理,对发现的事故隐患及时督促业主整改到位。每年对经营业主进行“一次”目标管理考核,考核结果纳入一年一度的审验范围,不合格的取消其经营资格。

三是建立村级船舶管理员运行机制。三峡工程蓄水后,我县水上安全监管任务加重,原有的8名乡镇船舶安全管理员已不能满足全县乡镇船舶安全管理的需要。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把乡镇船舶安全管理工作做好、做实,我们要求凡涉及乡镇船舶管理的行政村、组和居委会必须有一名村(居委会)干部兼任乡镇船舶管理员。所有乡镇船舶管理员经县地方海事部门集中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四是建立“四方”联动的学生运输机制。我们坚持客渡船业主负责、政府主管、学校组织、海事监督的“四方”联动安全运行保障机制,确保学生交通安全。具体落实三项要求:要求海事部门与学校共同开展对学生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要求县教育部门负责对学校放假时段进行统筹安排,错开放假时间,避免因学生过于集中形成人流高峰而发生危险;要求各乡镇分管教育和安全的领导、学校老师,在学校放假时间到渡口维护秩序,海事部门负责现场监管和船舶调度工作,渡船船员负责维护船上秩序,确保把学生安全送达目的地。

目前,我县渡口安全管理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措施,创新机制,健全制度,狠抓落实,进一步完善全县公路“路站运渡一体化”,保障农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为全县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构建三峡库区和谐交通而不懈努力。

坚持建养并重畅通农村路网

中共监利县委监利县人民政府

监利县位于江汉平原腹地,是典型的水乡湖区。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县农村公路建设一直比较落后。近年来,我们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加快了农村公路建设,三年来,全县共建成通乡公路135公里,通村等级公路724公里,新增通等级公路行政村352个(其中,2006年建成通乡公路54.5公里,通村等级公路413公路,新增通等级公路行政村210个)。在加快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养护的新路子,既保证了农村路网的四通八达,又保证了农村路网的完好畅通。我们的基本做法是:

一、深刻认识重要性,切实增强使命感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近年来,我们抓住国家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大好机遇,全县上下高度统一思想,使广大干部进一步认识到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性。

一是认识农村公路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条件。建设新农村,作为经济欠发达的监利,首先要在农村公路建设上率先突破。如果没有良好的交通基础作保障,“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民、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将成为一句空话。

二是认识农村公路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监利作为一个拥有百万农业人口的大县,由于农村公路建设滞后,农村交通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制约,只有加快农村交通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才能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三是认识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构建和谐监利的迫切需要。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太多,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改善农村的交通状况,加快农村公路建设。

通过深化认识,全县上下统一了思想,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农村公路建设工作专班;出台了《关于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的实施细则》,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资金筹措、工程承包、质量监理等方面都作出了严格的规定;落实了任务与责任,在分解任务的同时与乡镇签订了责任状。

二、坚持工程标准,加快建设步伐

在农村公路建设上,我们严格工作程序和建设标准,确保农村公路建设顺利推进。

1、层层分解任务。根据“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工作要求,认真制定了“十一五”农村交通发展规划,并将年度计划分解到乡镇。在计划分解上坚持“三优先”,即优先解决可直接与主干线公路联网的村;优先解决经济基础好、群众愿望强烈的村;优先解决村级班子战斗力强的村。

2、多方筹措资金。在上级“以奖代补”的基础上,我们采取“四个一点”的办法筹措资金。即县乡政府补一点,村级组织挤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群众自愿筹一点。累计筹措农村公路建设资金1.2亿元,确保了农村公路建设的顺利进行。汪桥镇对通村公路建设每公里奖励1万元,促进了全镇通村公路的发展,全镇通村公路通达率达90%以上。龚场镇通过出让冠名权吸引本籍在外老板捐资修路,筹资额达500万元以上。棋盘乡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在一年的时间内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的90%。

3、加强质量监理。建立了“政府监督、业主管理、企业自检、镇村监管”的四级保证体系,坚持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的“四制”管理。交通部门在公路施工过程中,切实做到一天一巡查、一月一通报,对工程质量不合格的路段一律不验收、不拨款。同时,我们还坚持专业监理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办法,村里成立质量监督理事会,村民人人都是质量监督员,有效地解决了通村公路建设质量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4、严格执行政策。为防止乡村超越自己的实力、违背政策搞建设,在农村公路建设中,我们提出了“五个严禁”,即严禁过度投资建设,严禁搞形式主义,严禁加重农民负担,严禁新增乡村债务,严禁领导干部承揽工程。通过严肃工作纪律,保障了农村公路建设的良性发展。

三、大胆改革创新,探索养护新路

新形势下,过去农村公路的养护体制已不适应。为了切实养护好农村公路,我们结合实际,对农村公路养护的长效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是建立投入机制。养护资金是困扰和制约农村公路养护的首要问题。在农村公路长效的养护资金投入上,一是县财政按每公里4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二是乡镇按每公里300元进行补贴;三是村委会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筹集资金;四是通过出让路边林权筹集资金。

二是理顺管理体制。县政府成立县农村公路养护领导小组。县交通局设立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办公室,具体负责行业指导、监督、检查等工作。乡镇组建农村公路养护协会。行政村配备农村公路养护专管员。所有农村公路都设置了养护责任牌,标明管养路段、责任人,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养护网络。

三是健全运行机制。在健全农村公路的运行机制上,我们采取日常养护包养到人、大中修专业施工、养护人员定期培训、养护质量全程考核的办法,实行交通部门养护经费的拨付与路况路貌好坏挂钩,养护人员报酬的发放与路况路貌好坏挂钩。县交通局每半年进行一次检查,养护经费和人员报酬严格按检查结果兑现。

政府主导行业监管

创新发展农村路站运一体化建设

松滋市人民政府

2006年,我们以农村“路站运一体化”建设为契机,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达通畅工程”。目前,已建成四级站1个,五级站5个,候车亭47个,招呼站50个;新开辟农村客运班线14条,延伸客运班线9条,行政村通车率已达85%。我们的具体做法和体会是: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为将农村“路站运一体化”工作抓好、抓实,市交通局积极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市政府两次召开市长办公会,确定了“交通部门统一规划,地方政府立项协调,相关部门通力合作,面向社会融资招标”的建设总方针,要求各部门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农村“路站运一体化”建设。

1、成立专班,明确职责。市交通局成立了一体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建立了联系会议制度,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农村“路站运一体化”建设工作格局。各乡镇政府作为农村公路建设和站点建设的责任主体,全面负责规划布局、建设用地等各项工作,公路、运管、规划设计部门分别承担设计、施工、监管职能,各村组以合同形式明确了土地征用、工程建设、维护管理、产权归属等职责,为各项工作的有序展开奠定了基础。

2、建管同步,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协调站点建设与建成后的维护管理,着重抓好“四结合”、“两统一”:争取领导重视与部门配合相结合,统一规划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快速建设与严格监管相结合,保障效能与规范维护相结合;统一设计建设标准,统一维护管理模式。

3、质量优先,选型试点。完善工程质量管理有关规定,将所有建设项目一律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严格验收标准,确保工程质量。选择八宝镇潘东公路为试点,试建4个砖混结构的候车亭和3个招呼站,方便了群众候车,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平稳推进

在试点建设成功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确立了“因地制宜,合理调度,整体推进”的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工作方针,并从以下三个方面狠抓落实:

一是进一步牢固确立了农村客运站点建设的“三项基本原则”,即新农村建设推进到哪里,站点设施就规划到哪里;农村公路修建到哪里,站点建设项目就落实到哪里;客运网络拓展到哪里,站点配套工程就延伸到哪里。

二是充实完善了“四个同步”的工作思路:将农村“路、站、运”工程项目、设施维护管理、运输市场发展同步规划;让公路工程设计、站点项目设计和资金筹措稽核同步进行;把农村公路网络、运输网络同步构建;对道路工程质量、站(场)工程质量、运输服务质量同步监控。

三是更新观念,盘活资产效益。改变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争取市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融资,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充分发挥农村客运站点的特殊社会效应,统一对外实施广告招租,用广告收入弥补维护管理费用的不足,充分保证站点基础设施保值增殖。

三、优化结构、净化市场、促活运输

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客运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保证农村客运“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我们狠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1、按照“优化布局、方便群众、就近组合、保证效益”的原则,积极引导个体车主联营联运,走集约化的经营道路,将松散型车辆联合起来组建“金顺达有限责任公司”,车主以车辆资本为股权,实行“统一调度、统一核算、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公司化管理、公交化运营。

2、认真落实“车头向下、四定一挂、程序简化、村口始发、通村达户、平安到家”的农村客运发展理念。采取“长短结合、冷热搭配”的方式合理编排车辆营运,平衡车辆收益。结合农村客运市场状况和农民出行需求,开通了早班车、夜班车、学生低票价特班车等,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3、坚持行政拉动和市场推动相结合,鼓励经营者投资乡村客运。改农客班线审批制为核准制,简化办事程序。严格落实省交通厅各项支持农村客运发展的政策,对主动到未通客车的行政村投营新线路的新增车辆,实行每座400元的定额补助,以经济手段促进偏僻乡村客运市场发展。

4、严格履行职责,持之以恒净化农村客运市场。松滋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由一名副市长任组长的“道路运输市场治理整顿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组织交通、公安、城管、监察、物价等部门相互配合,联合稽查,从严“打黑”。运管所人员经常深入运输企业进行法制宣传,提高经营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公布监督举报电话,鼓励经营车主自发建立监控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打黑”格局。“打黑”活动的深入进行,净化了客运市场,保护了诚信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巩固和维护了农村客运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我市农村“路站运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为农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农民进城、走村串户方便了,农产品销售、生产生产资料运输再也不因交通而受阻隔,农村经济日益繁荣,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先后被荆州市政府和省运管局授予“服务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和“刚毅式运管所”,市人大代表也提名我所为“人民群众满意的三为服务单位”。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按照“服务创新年”的各项工作部署,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交通运输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为振兴湖北交通、服务新农村建设再作新的贡献。